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提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麦家圈

爱听不听的语音部分  

  如果没有写福州路,没有查相关的资料,没有看过纪录片《大上海》那肯定也就不会对麦家圈有如此深刻的印象。

  那么何为麦家圈?

上海地方志上有一段权威的讲述:麦家圈(Maijiaquan) 在黄浦区中部,泛指今山东中路(福州路至广东路)两侧一带。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人麦都思在此购地开设墨海书馆,并建造住宅,因名麦家圈。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麦都思在此开设墨海书馆,并建造家属住宅。人们把这里称为麦家圈。1890年,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为纪念麦都思,在麦家圈设立了麦伦书院,该书院1904年迁出麦家圈。

 由于墨海书馆的创设,西方科技书籍的印行,推动新法印刷技术的应用和先进印刷机的输入,从一个侧面,促使上海印刷业、书籍出版业的发展。麦家圈(今福州路、山东中路)一带,后来逐渐形成书店、文具店、报馆聚集之地。

福州路山东中路两侧就是传说中的麦家圈

   最早的发源地是在现在的昭通路上开设的墨海书院,因为早就迁走,所以1939年的地图上没有该处的标识。

现在的昭通路口

 当然麦家圈不仅仅是书报印刷,此地最早的建筑应该还有基督教堂“天安堂”,这就是我们现在在南苏州河路圆明园路边上看到的新天安堂前身,当然现在的新天安堂也就是一个壳子。

该图的边上就是现在的门诊部,为原来的天安堂位置。

天安堂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建于山东路麦家圈,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新天安堂,供英国侨民礼拜,山东路天安堂就全部归中国人使用,改称中华基督教天安堂。1918年华人自行募集款项在原址翻造新堂至1924年落成。1958年联合礼拜时,天安堂人员参加黄浦区联合礼拜,原址归仁济医院,1989年改为仁济医院门诊部。

鸦片战争后宗教开放,各种教会就在上海这个新兴的租界里设立自己传教机构,因此不远处江西中路上就有天主教的圣三一教堂,当然传教士们在传递输送宗教信仰时也在传播科学知识。

仁济医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实例,它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二月,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医生雒魏林和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县大东门外开设的仁济医馆,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迁至山东路,人称麦家圈医院,后又称山东路医院。为上海第一家西式医院。初有病床60张,1927年接受侨沪英商雷士德遗产赠银100万两和房地产4处,用于扩建医院。1932年由德和洋行设计,建成6层医院大楼,病床增至250张。正式命名仁济医院。这就是目前我们看到仁济医院老楼部分。

仁济医院通过多次的扩张,已经延伸到福州路口。

福州路以北

 然后麦家圈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麦家圈的北面望平街(今山东中路、福州路北侧)也随着麦家圈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得到了延伸,至1916年达到大型报纸发行机构51家。我们无论从1939年还是1947年的老地图上都可以看到该区域报馆、书局、笔墨、纸张、文房四宝等店铺密布,甚至于延伸进弄堂深处。至此山东中路从福州路向北成为上海的新闻发布中心,人称“报馆街”。

  福州路以北的路口两端,我曾经在下图的五楼那家公司开车,窗口对着杏花楼,每天可以看看来来往往的顾客,当时这栋大楼叫“百腾大厦”,现在易主后叫“华设大厦”。最早这里是大东书局的位置。

那么麦家圈到底对上海乃至中国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如果大家看了最近播放的大型纪录片《大上海》,这其中就反复地提到了“麦家圈”这个词,同时还反复提到了一位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王韬(1828—1897)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晚清年代,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变,距戊戌变法仅一年之遥,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热心参加者,同时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时代风云际会,交织在他的身上,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20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作先后十多年。他最初见到印刷机时,感到十分新鲜,并作了以下记述:“车床以牛曳之”,“刷书用牛车。范铜为轮,大小八九事。书板置车箱平处,而出入以机推动之……皮条从墙隙拽出,安车处不见牛也。西人举动,务为巧妙如此。”由此可见,印刷机跟前肯定看不见牛在运动。印刷机设在屋中,经过八九个铜齿轮转换,接在通往屋外的动力轴处,动力轴由牛拉曳旋转,连结着印刷机便“旋转如飞”了。就是这家用“以牛曳之”印刷机的出版社主要是出版西文书,宣传西学。这“墨海书馆”,除了备有大小英文铅字外,还刻有大小中文铅字两种。大的相当于今天的二号字,小的相当于四号字。这大约是中国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了。

应该说这数十年的著译工作也给了王韬带来了西方的思想理念,于是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出谋划策,没料就此败露,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往香港;改名王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从而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在这期间,他于1867年冬起的三年时间,游历英国、法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观,令他欣喜异常。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

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评论洋务,鼓吹变法自强,重视言论,开我国政论报刊之先河。他主张设议院、广贸易、开煤矿、筑铁路、兴纺织、造轮船、办学报。他的这些思想成为康梁变法的纲领。显然上海麦家圈对他的思想变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原来的黄埔体育馆是由外国坟山在1951年迁坟后改建

原来这里还有新旺餐厅,经常可以和同事们在这里啜一顿,而西侧的小饭店则是解决晚餐的地方,当时每天很晚下班,关键时候还要为同事带晚餐。

原来的解放日报社

还是回到《大上海》,纪录片中也反复强调了麦家圈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出版印刷、新闻传递、医疗技术等产生的重大影响。

山东中路靠近延安东路一侧都已经改建为政府大楼。

前几年的山东中路广东路口

现在的山东中路广东路口

如今这条小马路仅仅属于一条简单的南北向小通道,但其中沉淀下来的历史内涵永远都不容忽视。

老照片中最为令人遗憾的就是福州路河南中路口的中华书局被拆除。

曾经的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占领了这个地方最佳位置。

  本文部分文字采集于解放日报记者沈轶伦刊登在解放周末上的文章。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近我还写过不少已经拓宽的上海小马路:#老寿带你兜马路#福州路正在转型的北京东路#老寿带你兜马路#江苏路#老寿带你兜马路#安福路#老寿带你兜马路#顺昌路#老寿带你兜马路#黄渡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刚刚,我到警报解除后的昭通路走了走……
福州路、广东路、山东中路一带的部分老建筑
福州路“文化街”与山东中路“报馆街”交汇处(作者:戴兆辉)
上海散步(组图)六十二
读《指南》,忆往事(2)
春色撩人,与名妓一起荡马路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