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寿带你兜马路#永康路

  曾经熙熙攘攘的永康路已经安静了下来,原来的灯红酒绿已经不复存在,这几天年前还是整顿的东平路据说又有小店可以回归,那么曾经喧嚣一时的永康路还能回到原来的鼎盛时期吗?

  我们都知道自然生成的市场一旦被掐灭就很难再恢复,因为自然生成的市场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气的培育过程,而在中国又要有相对温和的政策环境,同时在特定的状态下,政策又取决于一把手的思路,所以在全面整顿的环境下,原有的经营者能够恢复元气和恢复信心都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我们不说永康路,就是刚刚被迫搬离的东平路小店,能够按照设想中改变态度就重新搬回来?我看难。

居民和租房的农民工显然有点看不懂这个世界。

藏在石库门弄堂里的私人博物馆。

永康路的落日余晖

与东段有强烈对比的永康新村沿街建筑。

著名的永康新村(太原小区)

 说起永康路,应该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永康路自1884年起是以为法租界开发有功的雷米来命名的,东至嘉善路,西至太原路,全长也就是600米左右。

 永康路典雅之处在太原路一侧,有现在被称之为太原小区的永康新村。

现在的永康新村是由永康路175弄和太原路63弄内四排别墅合并而成,永康路早年是以旅沪法侨中对法租界建有功绩的法国人雷米(Remi)来命名的,所以永康新村原名为雷米坊,弄堂对面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市二女中前身就是当年的法国雷米小学。也因为当年周边的氛围以及居住于此的都是外国人,所以民间把这片区域统称为:外国弄堂。

 永康新村建于1930年是上海最大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小区,方向朝南,二层砖木结构,屋前有小花园,房屋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墙面爬满了爬山虎。这是典型的欧式建筑群落,包含四排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和一个小小的汽车间广场。

 说到永康新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生死在上海》的作者郑念,根据郑念的描述,她在1973年出狱之后,被政府安置在上海太原路451号二楼居住,直到她离开中国。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相关的纪念文章中看到这里居住过不少高级知识分子如:632号住过著名的英文翻译家方平、中国胸外科奠基人之一、上海胸科医院院长顾恺时、民国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秋海棠》的作者秦瘦鸥、中国外科学奠基人,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兼中山医院院长,曾任民国卫生署副署长的沈克非。也曾居住过民国首任总统黎元洪的大公子、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的女儿、陈独秀的外孙等。(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太原小区

 在太原小区这篇文章发表后,有不少热心读者补充了相关信息:戴女士说: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感谢作者。我从小住在太原小区,六年市二女中,对小区有特别的感情。我们小区63弄9号文革前住了一位民国时期的中国驻法国总领事何尚平,是位农学家和我父親很熟。9号隔壁是太原路79号住着罗炳辉夫人张明秀,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二医大党委书记。我父親戴弘(1903.1.25-1997.3.29)於1918年东渡日本留学,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1927年回国,对发展我国土壤肥料科学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历任九三学社上海市第七,八,九,十届委员会委员,十一,十二届委员会顾问。曾任上海市土壤肥料学会首届理事长,第三,第四届名誉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江苏土壤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上海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研究员,上海市第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五届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常委,第六届政协委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还有朋友留言:

太原小区还有任鸿隽故居(63弄6号)。

任鸿隽(1886—1961),著名学者、科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月刊的创建人之一,也是杰出的科学事业的组织领导者之一,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为促进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读者欢儿说:戴老师您说的63弄九号文革时(67年)已被空四军军管所分配给部队家属使用了-我家就住在二层洋房的底层楼面,兄弟姐妹分别就读于永嘉路二小、中国中学、市二中学,与老红军张明秀家的院子相邻,文革时院墙竹篱笆破损、形成自然的相通状态,彼此自由同进出79号与63弄9号门户,张明秀的老伴是上海历史研究所所长徐仑;自小就对花园里各种珍树奇花浓兴致:盘绕的紫藤、桂皮乔木、大绣球花....原来之前的业主是农学家-怪不得!记得在特殊年代还时常有海外寄来的信件与书刊,只是我们也茫然的....谢谢你的回忆补充,撩起记忆深处的断珠碎贝~现在家人均移居澳洲悉尼,相似的洋房花园环境,最忆仍是上海的弄堂氛围与气息!上海的弄堂滋养着上海特有的人文情结......而发生在太原小区及周边马路上的旧事昔人都是满满的特别-亲切的回忆呢!

也有读者老牧指正:

  沈克菲并非居住在太原小区内。其故居是幢独立的中式庭园建筑,在永康路太原小区入口东侧,文革后期被拆,原址上建了公房,实在可惜。

太原小区名人很多,袁世凯后人也曾在此居住。

许多文章称太原小区为永康新村,居住在此几十年了从未有此闻,不知从何而来,孤陋寡闻了。

  正是这些热心读者提供的信息,让我们可以了解更加详细和完善的弄堂故事。

 而前段时间引起人们关注的却不是这个区域,而是东段的永康路。由襄阳南路以东的永康路都是石库门建筑群,早年由于历史原因这里相邻的嘉善路都是马路菜场,后来嘉善路向南辟通后取消了马路菜场,而永康路还是保留了马路菜场的形式,直到2009年复兴路菜场开始运营,这里才开始显得干净起来。一开始这条小马路想承接襄阳市场搬迁后的人气,搞一条服饰一条街,可是硬做的市场终究无法存活。倒反而一些想在幽静的小路上开出小酒吧、小餐饮的慢慢的火了起来,为了营造一点气氛,这些小酒吧常常会在店外设座位,而这种形式很容易被老外们接受,显然一开始政府是默认了这样的经营方式,而直到酒吧开始蔓延到整条街,老外们到了晚上就开始聚集于此,一杯3040元的啤酒可以从街这一头喝到那一头,只要是人多的地方免不了喧嚣嘈杂,于是楼上的居民无法忍受,甚至往下浇水,110三天两头出警,这里就开始成为居民为环境烦恼的一个重点区域,显然这是政府无法容忍的,于是这里开始重点整治,原来那些跨门面经营方式是取缔的重点,其次无证经营、“居改非”之类的也被重点清理。

 于是乎这条已经在上海旅游景点介绍中成为必看的一处胜地(早年襄阳市场也有此殊荣)慢慢的沉静下来。虽然酒吧业主认为可以继续开下去,但是此地的经营者都类似于早年静安别墅里和田子坊的经营户都或多或少的缺乏这样那样的执照和许可权,当初出了高房租的他们在缩小后的营业范围内即使办全了证照还能正常生存很值得怀疑。

 虽然政府表态永康路酒吧街整治的最终目的,是让周边居民感受到和谐、安宁的居住氛围,同时保护永康路现有的业态和人气,两者平衡将是政府和相关执法部门需要探讨的长期课题,不希望“一管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的情况在风貌区重复上演。显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暂时我们不知道那些原来喜欢夜生活的老外们转移到什么地方?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原来的永康路肯定会继续平静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原路上外国弄堂
(76)永康路109、175弄永康新村
记忆中的永康路
上海永康路街拍
愚园路经典海派弄堂,极致全幢新里欣赏
太原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和名人故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