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寿带你弄堂游#万宜坊

万宜坊位于重庆南路205弄。坐落在成都路高架桥东侧,北侧紧邻重庆公寓,南侧与合肥路592弄淡水村相通(汽车间边上有小门),东北侧与花园公寓相邻。主弄宽5米,入内后有四长排联体建筑分列于主弄两侧,而弄堂深处又有南北纵向的支通道断开长排组合成为横向通道,因此实际上是由八个长短不一的联排新式里弄建筑来形成主要的建筑主体,南侧弄堂深处则有专为弄堂住户使用的汽车间。


万宜坊总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有文称万宜坊建于民国12年(1923年)。应该不太可信,因为从新式里弄建筑的发展史来看万宜坊不可能这么早开始兴建。所以始建于1928年,1932年建成的说法还是比较靠谱,1930年起陆续整幢出售也符合边建边出售的房地产业风格,也有实际居民在当年一开盘就开始入住至今。它由法商万国储蓄会集资建造。弄内有长短不一的住屋8排,弄内共有116个门牌号(不含临时号牌以及甲、乙分号),弄口过街楼公寓式建筑的门牌号从201号至217号。实际上1-2号(矮平房)以及95号至116号(汽车间)都不是弄内的主体结构房屋,因此称得上主体单元的有92个单元及沿街店面17个单元(含205弄过街楼),后排的汽车间由于住房困难特殊时期都开始成为实际住房单元,有不少也开始加层,目前共计建筑面积约17063平方米。


万宜坊从定名开始一直叫万宜坊。万宜坊住宅为砖混结构,弄内为假三层,沿街为三层楼,型式为单开间平面布置,它的布局是行列式,房屋坐东朝西,南北毗连。底层设置店铺,楼上为住宅。弄内住宅前后平列8排,南北朝向。我们从可以入内参观的韬奋纪念馆中看到它的内部布局;南面大门进去有一个1.8米进深的小庭院,然后可以步入客堂间,室内面积基本上在31平米,层高在3米以上,北侧有比较狭窄的楼梯通到二楼,半层开始有亭子间,二楼有通体的钢窗,采光极佳。由于万宜坊建造年间正值上海租界房屋荒,所以假三层也被充分利用了,为了北侧亭子间和卫生间的通风和采光,房屋的后门入口后也有一个小天井,一楼有厨房;三楼有晒台,每个层面都有卫生间,作为一户一栋的建筑,足可以安排一家人的基本需求。

邹韬奋先生及故居

当然在历次政治经济大动荡后,里弄住房都成为了一个重新分配的契机。

从相关的文章中我们了解到:万宜坊弄内洋房的最后一个门牌号94号是居民徐锦海父亲旧居。

徐锦海祖籍江苏南通。他父亲13岁那年,家里养不起八个孩子,徐父不得不乘上开往上海的轮船,到上海谋生。最初,他父亲干的是拉车生意,凭着一身力气挣钱 。因为手脚利索,能吃苦,有了积蓄的“祥子”就学开了汽车。后来,“骆驼祥子”不再给别人开车,而是有了自己的汽车。徐父一人就置下4辆汽车,开办了汽车租赁公司。徐锦海父亲1930年用四根金条购得万宜坊94号三层洋房,后来家道中落,入不敷出,徐父再也无法支撑起万宜坊的房产,转卖94号楼,搬进对面昔日的车房,万宜坊96号。而96号徐锦海(1931年出生地)就成为他这辈子一直居住的地方。94号楼就近在眼前,每天进出都能见到,每次见到又总能勾起人生的五味杂陈。

我们在从另外一篇解放日报沈轶伦写的《万宜坊:与邹韬奋为邻》中获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作家杨植峰,1962年生,12岁时住进万宜坊52号直到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从他的记忆里从12岁住到大学毕业,杨植峰的整个青春岁月,盘根错节地都和这老房子长在一起。当大多数文人日后以怀旧口气回望住在石库门里的时光时,杨植峰却坦言,住在万宜坊的日子是他一直想逃离的梦魇。

杨植峰一家住过52号的底楼。底楼原为房屋的起居室,房间借用里弄空间通风采光。起居室前廊檐建有游廊,正对大门处一段是走道口。起居室后有扶梯间,扶梯下为贮藏室,正对扶梯起步处是厨房,整幢住宅的底层前部,有1.8米进深的小天井。

本来,这一幢楼如果只有一户人家居住,应该十分舒适。但在解放后,房屋紧张,就地压缩,形成了一幢楼住5户人家的格局,每个人的生活都变得逼仄。除了一楼住下杨植峰一家外,二楼和三楼也住着人家。其中,52号二楼扶梯转弯平台处为亭子间,前部有大卧室1间,内有壁橱和阳台,另有3件套卫生间。三楼有大、小卧室各1间,设3件套卫生间。

厨房是公用的。邻居要借由走道经过,因此,杨植峰一家基本不能关门生活,一切日常起居,均摊开在他人眼前,这叫敏感的少年痛恨无隐私的生活,也厌恶这种被迫形成的“亲密邻里之情”。

从时间上来推算杨植峰一家入住应该是在1974年(1962年出生,12岁入住),那应该还是属于文革后期的福利式分房,其实对于所有上海人来说当年能够在这样的繁华地段有这样一间30多平米的住房肯定是兴喜若狂的,但是由于他住的底楼客堂间为了楼上住户的出入不得不辟出一条通道,于是小杨觉得长期生活在痛苦之中。

万宜坊是一个名人聚集最多的弄堂,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54号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先生的故居。他于民国19年(1930年)迁居这里,一直住到民国25年。该房底层为会客室;二楼后部约7平方米左右的亭子间,是书房,室内存放着笔砚及手稿,展示他身居斗室,胸怀大志的笔墨生涯。前楼是他的卧室,内有壁橱和阳台;三楼2间住房是他的小女与母亲的卧室。该房1956年,中央文化部批准在此建立韬奋纪念馆;经市人民委员会修复并命名为邹韬奋纪念馆,1958115日对外开放。19595月由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53号作为辅助陈列室,介绍韬奋生平事迹;54号按原状恢复韬奋故居。

胡敦复

顾翼东

作家钱杏邨(阿英)

朱志尧

郑苹如

弄内其他名人还有:数学教育家,中国数学会早期的组织者;19123月—192810月创办并担任大同大学第一任校长的胡敦复。

晚清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藏书家、书画家王同愈。

新中国最著名的锅炉设计师陆绪常和妻子沈筎淑,他倒是在1950年期间花1.19万元购得35号的。

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作家钱杏邨(阿英),蒋光慈夫妇也是弄内的居民。

中国近代工商业资本家,中国十大买办之一;1904年独资创办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现上海求新造船厂)朱志尧也居住在此。

丁玲、胡也频夫妇与儿子

1930-1931年,丁玲、胡也频夫妇曾入住这里。1930年底胡也频接到组织安排,要求他前往江西苏区参加苏维埃代表大会。193118日,临行前,在万宜坊弄堂口拍了张全家福。117日夜深,胡也频没有回家。第二天,好友沈从文来到胡家,告诉丁玲胡也频被捕的消息。193128日,胡也频和其他22人在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被秘密杀害。此后,丁玲离开了万宜坊,将儿子送到湖南老家,自己则只身一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顾翼东也是弄内居民。

弄内最为传奇的人物是抗日志士中统特务郑苹如。

由于世事变迁,弄内原有的名人旧居不少都已经易主,有些则还有后代居住,为了不惊扰居民们平静的生活,在此就不一一公布他们的门牌号码。

本人参与撰写的《上海城市记忆丛书》中的《上海老弄堂寻踪》一书已经由同济出版社出版发行,朋友们可以通过该出版社的微店、天猫上的商铺、京东、当当网等渠道购买,如果需要签名本(书价68元,此处签名本60元),则可以给我留言,并发送你的通信地址,支付可以通过赞赏的方式(如果是苹果手机可以扫码支付,并通知我哪一笔是你的),我会及时通过快递及时发送。而目前公众号上的内容是正在筹划下一本专辑《老寿带你弄堂游》的口袋书,因此内容将有所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宜坊:与邹韬奋为邻
四明别墅
本市的保护建筑之四(黄浦篇1:原卢湾部分)
静安别墅里的雕刻时光
市中心高价地段老弄堂,凭什么吸引老外、白领、打工族
上海风情|行将消失的上海里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