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寿带你弄堂游#孔家弄

孔家弄是原南市区老城厢老西门附近的一条街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属于弄堂范畴,因为它仅仅是一条早年老城厢中可供通行的狭窄小马路,而非民居区域内里弄,但是作为一个上海最老的街区演变,孔家弄有类似于活化石般的范本。

  孔家弄东西走向,中间略有曲折,东头与红栏杆街衔接,西头与翁家弄相连,同时还有相应的分支北孔家弄、南孔家弄分别通往金家坊和复兴东路。有意思的是北孔家弄和南孔家弄并不在孔家弄的北、南两侧,而是在东、西两端。孔家弄共有门牌号133家,北孔家弄在孔家弄的东端,从金家坊开始共有73个门牌号,最南端与复兴东路959弄相衔接,部分弄堂与翁家弄重叠。南孔家弄也从金家坊开始到孔家弄为止,共有44个门牌号。从当年的地理位置来看孔家弄可谓是占尽区位优势,四通八达。孔家弄的名字应该和孔家这个大姓有着深厚的关系,想想文圣孔子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历代乃至皇上都不会怠慢的大姓,在中华大地到世界各地凡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孔家的后裔存在,更何况在上海老城厢这片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区域内有一块属于这个大姓的居住范围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孔家来到这里建立居民区以及他们属于孔家第几代传人的历史却已经无法查询,我们只能在墙角跟上看到一块“孔德润堂”的界石,至于孔德润堂是孔家第几代留在上海的祠堂就无从考证了。

  孔家弄内基本上是以老式石库门建筑群为主,部分是小型弄堂,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从孔家弄包括红栏杆街的不少墙角根上留存的界石上看出这里留有不少原有私有土地划分的痕迹,因此也说明了当时的物业基本上是以早年的慈善堂、族群或私人投资兴建,不同于租界内有那些大型财团投资兴建的住宅区,所以没有大型的弄堂出现。其中一些稍具规模的弄堂也都是归属于复兴东路上其他弄堂。

  由于此地的建筑建造的年代一直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因此不少建筑还留有很多江南民居的风格,虽然外表已经同当年“城外”的租界区域的石库门建筑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毕竟此地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因此内部的木结构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相当普遍,雕花的木制件随处可见,就连一些过街楼也毫不含糊的精雕细作。这在整个上海地区都是极为罕见的。更有意思的是在北孔家弄一户人家的天井内居然还可以看到仪门的痕迹,一般存在于江南民居的仪门是内外都是这样风格,而这户人家的仪门是否也是如此?由于这扇门已经被封堵,门的另一侧被其他建筑遮挡,所以没法看见,而它的侧门则完全是巴洛克风格的石库门建筑,因此额外让人感到神奇。

  在追寻这片老建筑的历史中我们发现中国现代史上被誉为一代才女和名媛的陆小曼在上海的故居居然就在这里,孔家弄31弄承德里2,它的二楼左前厢房是陆小曼出生地和闺房,陆小曼也就是从这里走向了风云变幻的民国社会,走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著名诗人徐志摩的生活(注1)。陆小曼(1903年-1965年),祖父陆荣昌为清季朝议大夫,父亲陆子福为晚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民国间出任财政部参事、赋税司司长等职。母亲吴曼华为名门闺秀,深有古文基础,并善工笔绘画。陆小曼深受母亲熏陶而打下文学和绘画基础。少女时随父母居北京,先后求学于北京女中、圣心学堂等校,精通英语和法语,1920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26年与诗人徐志摩结婚后返沪定居现在的延安中路上的四明村923号。曾拜师刘海粟学习油画,尤其拜师贺天健习山水画长进喜人,成为当时山水画女画家的佼佼者。陆小曼的书法字体,尤其是小楷,秀逸清丽,也另有一功。陆小曼曾翻译过意大利剧本《海市蜃楼》。与徐志摩合作编写五幕话剧《卞昆冈》,并公开排演。1946年,应女作家赵清阁之约,陆小曼以清新细腻的文笔创作了近二万字的中篇小说《皇家饭店》,收入《现代女作家小说散文集》。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建国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65年陆小曼在上海病逝。

  虽然陆小曼的家庭在当时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可在孔家弄也仅仅是租借别人的房子,显然这是因为早年这里还属于市中心区域,房价非一般人可以承受。由于租界的扩张,经商者以及文化人都开始倾向于住到租界范围,而到了战乱时期有钱人更是迅速逃离华界,所以留下来继续住在老城厢的反而是一般的民众为主,随着原南市区域内其他的旧区改造,目前继续居住在老城厢的不少人基本上以老人和无能力改善住房条件的为主,而有些有能力改善住房条件的也是把老房子出租给外来人员,自己在别的地方买房或租房,正因为老城厢内人口的居住密度越来越高,同时电线老化加上随意拖拉电线,负载不断上升,终于在20061114日上午1050分左右,孔家弄31弄一幢三层楼的老式民宅发生火灾,10多家居民住房受灾,火灾中,一名八旬的独居老太不幸丧生火海,另有3位居民在逃生过程中摔伤。紧接着与孔家弄东头相衔接的红栏杆街也于2007413日凌晨430分左右失火,火势殃及沿街数户人家。据统计从2000年开始到20074月,这一带居然已经发生了6次较大火灾,造成7人伤亡。

  随着城市改造的步伐越来越快,这样一个地处上海市中心的老弄堂的是否存留的决策就在眼前了,对于这样一个不但可以展示清朝末年的精美建筑又可以直观的看到早年私有土地性质的划分的活化石被简单的拆除肯定会给历史留下很多的遗憾,因此相信会有更好的办法既让民众的住房得到改善又可以保护好这样历史风貌区域。

 (行文至此孔家弄一带已经开始土地征收,在市政府已经改变“拆改留”到“留改拆”的思路下这片建筑还能存活吗)

1:摘之--毛海波越洋博客

本人参与撰写的《上海城市记忆丛书》中的《上海老弄堂寻踪》一书已经由同济出版社出版发行,朋友们可以通过该出版社的微店、天猫上的商铺、京东、当当网等渠道购买,如果需要签名本(书价68元,此处签名本60元),则可以给我留言,并发送你的通信地址,支付可以通过赞赏的方式(如果是苹果手机可以扫码支付,并通知我哪一笔是你的),我会及时通过快递及时发送。而目前公众号上的内容是正在筹划下一本专辑《老寿带你弄堂游》的口袋书,因此内容将有所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远的石库门】街弄拾遗043│老城厢里的界碑石
正在消失的“法租界”之——永嘉路的人文化軼事【圖文】
上海最有旧上海味的地方是哪里?
濒临消失的老城厢“烟纸店”
再见,老西门!
别了,我的老城厢旧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