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寿带你弄堂游#再写渔阳里

老规矩配上语音部分

为了区分南北两条弄堂,同时还将南面的“铭德里”随着路名称之为“环龙路铭德里”(南昌路早期的路名),北面的“铭德里”称之为“霞飞路铭德里”。于是三条弄堂的名字几十年都相安无事,直到文革后党史专家确认淮海中路567弄6号曾经是共青团中央的办公处,于是在重新设立纪念馆的同时将“铭德里”又改回“渔阳里”。

而不明就里的年轻一代就开始搞不清了,最近大量的文章开头部分就是“新渔阳里”,显然他们在写这些文章时几乎都不知道上海原来有三条叫做“渔阳里”的弄堂。


那么“渔阳里”的新老之分怎样来划分比较好呢?我觉得普及上海城市变迁的过程过于复杂,对于宣传口径来说也过于繁琐,所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要提“新渔阳里”,直接称之为淮海中路“渔阳里”为好。至于南昌路100弄的名字叫“老渔阳里”也无妨,因为它本来就是第一条“渔阳里”。

接着是第二个问题。有不少人文章写“环龙路铭德里”和“霞飞路铭德里”曾经相通,神乎其神的写道:这里有早年的革命者从环龙路一头开完会后夹着书包到霞飞路上去上课。并称之为这是一条“马列主义小道”,还有政协委员提案要重新打通这条小道。

马建勋委员

《从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到最早的团中央机关旧址,新老渔阳里能否贯通?》(上观新闻)

  摘要:委员们在点赞“这是生动的党课教育”的同时,也关注起一条小小通道的贯通,并为之呼吁。

  环龙路渔阳里(今南昌路100弄),一般叫做“老渔阳里”。老渔阳里2号是陈独秀初到上海时的住所,也是《新青年》编辑部所在。192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此成立,它为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成立。“新渔阳里”就是现在的淮海中路567弄,曾名铭德里,它位于黄浦区北部,雁荡路、思南路之间。

  新老渔阳里之间原本有条小路贯通其间,陈独秀、俞秀松等都曾在这条小道留下深深的足迹。这条路被后人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小道”。

  “这条小道以前是相通的,后来因为建设这条小道就走不通了。”马建勋委员说,能不能市区联动、协同各部门把渔阳里这条路打通?

  对于如何打通这条小道,凤懋伦委员近日又实地走访了一次。“我从小在那里长大,真的很熟悉。我们小时候知道里面是一个工地,原来有一条小路,后来建房子才把小路封掉了。”凤懋伦走访了弄堂里的老居民,他认为打通小道的难度并不大。一种方案是小学围墙往后移1至1.5米,顺着学校围墙留出一条小道。另一种方案是是恢复历史上老渔阳里一处过街楼,为了扩大居住面积这处过街楼被改建成了房子,只要过街楼一打通,直接弄堂对弄堂,问题就解决了。“历史上的弄堂规划图还在,渔阳里的门头也还在,只要想想办法,肯定能解决。”(以上为上观新闻文章的摘录)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看过早年的老地图,1947年的上海百业指南上明显的标识了这是两条弄堂,因为是同一个开放商所为,当年也许没有围墙阻隔。但是有一个疑问,就是华亭伊势丹建造前的征地为啥拆到565弄,而留出了567弄的围墙。这里应该有两种解释,一,本身有围墙,拆到这里就是到了边界线。二,征地时已经确立了567弄的纪念意义,所以征地时新建了一道墙。在老居民的记忆中565弄在淮海中路出入口曾经也是有过街楼的正规弄堂。

还有就是当时的政治氛围,虽然我们知道法租界对于社团活动较为宽松,包括韩国临时政府等政治团体都在法租界区域内展开活动,但是1914年法新租界的建立是在袁世凯政权与租界当局达成的协议中形成的,协议中包含了不得在租界内有反对袁世凯的活动,虽然袁世凯死了,但是对于不得有反政府活动的内容还是延续下去了。否则一大也不会因为巡捕突然闯入而改到南湖上去完成。

按记载陈独秀本人也在法租界内两次被捕,对敌斗争经验可谓愈加丰富,腥风血雨之下一批精英从一个如此重要的地下机关出入肯定需要十分小心,怎么可能夹着书包从这条弄堂直接穿过来上课?

作为历史的记忆我一致认为要尊重原始状态和原始氛围,当年陈其美和老蒋在“老渔阳里”5号遇到巡捕闯门搜捕都不得不爬屋顶翻墙头逃生,陈独秀、俞秀松岂可坦然面对?

可见历史来不得半点戏说,更何况是建党史,要让年轻一代了解这一切来之不易,任意改变周边的氛围都有可能被误解。

我走访中问过居民是否记得两条弄堂间有这样一扇小门?回答是:最早的不清楚了,后来的小门是为了瑞金二路派出所押解犯人不想从淮海中路走,就开了小门往南昌路100弄走。

老寿在带队走读南昌路100弄。

第三个是关于当时的南北高架改道,宣传口径上的信息是原来的南北高架走向是往成都南路一路过来,这样就会触及到567弄这样一个重要红色遗迹被消失。于是改道拆除“淮国旧”往重庆南路走。

我们还是从原来的地图上看,如果当时从这个地方架设高架桥,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南面的科技会堂和复兴公园以及现在思南公馆的氛围,试想一下科技会堂和复兴公园头顶上有一个硕大的高架桥横贯南北的那种感觉。

城市变迁中有一个叫做城市肌理和历史氛围,应该说上海的很多道路和街区的形成都有它的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一旦改变今后将历史的依据都不存在了。所以我们近年来一直说要有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我不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者有没有因为这份敬畏感而改变高架桥的走向。

刚才说到华亭伊势丹时还有一个疑问是,当时寸土寸金的淮海路上造高层,为啥会留出门前这块空地?是已经预留了南北高架走向的通道?这几天相当巧,遇到曾经居住在高福里的吴骅先生,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购物中心”(后来民众根据商铺的名字叫华亭伊势丹,现在准确的名字应该叫“锦江国际购物中心”)建造期间就开始入驻的相关工作人员,同时他还有不少朋友还曾经都在“国际购物中心”建造时做过相关负责人,吴先生相当热心,一路上帮我问了很多知情人士,这样就可以厘清一部分的事实。

“国际购物中心”是在1986年开始立项征地,1993年6月9日正式开业,当时这里有过上海人津津乐道的“江夏点心店”,还有就是淮海中路房管所、小学等部分单位,动迁时边上的共青团中央遗址已经被确认,所以征地只能到淮海中路567弄围墙为止。由于“国际购物中心”是当时淮海中路第一栋高层建筑,规划限定楼的高度不得影响淮海中路对面的采光,也就是它的太阳投影不得遮蔽马路对面建筑。于是最终楼的高度就定在八层楼,该大楼的总设计师是现代设计院的邢同和总工程师。后来又在东南角上伸出高楼来做商务楼,但是在淮海路上感觉上没有影响到整体风貌。(这中间有一个细节,就是上海旅游局认为当时来上海旅游购物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建造一个与之配套的购物中心势在必行,最早的设想是在汾阳路音乐学院的位置,后来考虑到大部分人在淮海中路购物都仅仅走到陕西南路,于是选择在淮海中路的中段较为合适)

那么关于为何门前留出这么大的空地?这是因为此时的高架桥已经有了规划,它原来就是准备在成都南路一路过来,所以预留了空间,而等到南北高架走向改变后这里大部分时间仅仅作为停车场使用,现在才被改造为“渔阳里广场”,因为这个广场的产权属性是属于锦江集团的,所以准确的名称可以叫“锦江渔阳里广场”。

随着南昌路100弄的大整修和百周年的临近,很多重要的活动和文章都会围绕着“渔阳里”,此文也就是希望让年轻一代获得正确的历史概念,让我们的城市记忆尽可能地接近真实。

有不少朋友在考证陈独秀的历史远远比我仔细,也有不少心得,只不过发表的平台不同,我的这篇文章还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方式,各路高人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这样足以纠正不少谬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街弄拾遗081│尚贤坊里的那些事
荡荡淮海路:99号,九九归时代
(5)老重庆中路64弄渔阳里
从淮海中路1270弄大德里穿到延庆路29弄大福里 当地96岁张老太太说前尘往事
卢湾旧里
颠沛流离的“比乐”!(2018-12-0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