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外科学 (4)

第三章 瘿

瘿是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其特征为颈前结喉两侧漫肿或结块,皮色不变,逐渐增大,病程缠绵。相当于西医甲状腺疾病的总称,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和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等。瘿在古代文献中,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及与五脏的配属关系,分为五瘿:筋瘿、血瘿、肉瘿、气瘿、石瘿,其中筋瘿、血瘿多属颈部血管瘤以及气瘿与石瘿的合并症。现代一般分为气瘿、肉瘿、石瘿、瘿痈4种。

[颈部经络所属]

瘿的病位,在颈前结喉两侧的颈靥部,即甲状腺部。颈前属任脉所主,任脉起于少腹中极穴之下,沿腹和胸部正中线直上,抵达咽喉,再上至峡部,经过面部进入两目;颈部也属督脉,盖督脉其循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人喉;任督两脉皆系于肝肾,且肝肾之经脉,皆循喉咙。故颈前部位与任、督、肝、肾经络有一定的联系。在瘿病治疗中,结合病位的经络所属辨证施治,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甲状腺解剖、生理]

甲状腺分左右两叶,覆盖并粘附在喉和气管起始部的两侧,吞咽时亦随之上下移动。甲状腺的两叶由甲状腺峡部联着,其位置一般在第二和第三气管软骨环之前。甲状腺峡部常有一垂直向上的锥状叶,为胎生初期甲状腺舌骨的残余物,常伸至环状和甲状软骨前方。在甲状腺左右两叶的背面,附着四个甲状旁腺,腺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扁平,长约5—6mm,宽3—4mm,厚约2mm,重约30~45mg。正常成人甲状腺内含有约7mg的碘。

甲状腺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能将无机碘化合物合成甲状腺素。这是一种有机结合碘。甲状腺激素对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都有显著影响,不但加速一切细胞的氧化率,全面提高人体的代谢,且同时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此外,还影响体内水的代谢,促进尿量的排出增多。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就引起人体代谢的全面降低以及体内水的积蓄,临床上出现粘液性水肿。

[检查方法]

一、一般检查方法瘿病检查时,应嘱患者端坐,双手放于两膝,显露颈部并使患者头部略为俯下,检查者坐在患者对面,观察颈部,如两侧是否对称,有无肿块隆起,有无血管怒张,并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硬度、光滑度、活动度,有无压痛,边界是否清楚,肿块能否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有无震颤,气管位置是否受压移位,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

二、辅助检查方法瘿病的检查,除靠体格检查外,还需利用现代医学某些特殊检查辅助诊断,使瘿病的鉴别诊断和预后估计更趋准确。

(一)基础代谢率测定对肉瘿或气瘿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时,需测定基础代谢率,一般可根据脉压和脉率,在清晨空腹静卧时反复进行测定。常用的计算公式为:

基础代谢率(%)=(脉率+脉压)—111

基础代谢率正常值为±10%,当基础代谢率在斗20%以上时,提示有甲状腺功能亢进。

(二)血清T3和T4含量测定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T3可高于正常4倍左右,而T4仅为正常的2倍半,因此,T3测定对甲亢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三)甲状腺摄131碘率测定给正常人131碘,则在24小时内能被甲状腺摄取3096—4096,如2小时内甲状腺所摄取的131碘为人体总量的25%以上,或24小时为人体总量的50%以上,且吸131碘高峰提前出现,都表示甲状腺功能亢进。

(四)B型超声扫描甲状腺扪及有结节时首选B型超声扫描,能区别结节的囊肿性或实体性。

(五)核素扫描实体性结节应常规进行核素扫描检查,如为冷结节,则有1096—20%可能为癌肿。

[病因病机]

瘿病的发病原因,总的来说,不外乎正气不足,外邪入侵,而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形成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变化。常见的病因病机如下:

一、气滞因饮食过偏(长期饮用沙水),或因情志抑郁,皆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造成气的功能失调,形成气滞、气郁。气滞、气郁日久,积聚成形,导致肿块的发生,如蕴结于颈部结喉两侧而为气瘿。

二、血瘀多由气滞不畅,或气虚无以推动血之运行,而致血液阻滞凝结,凝滞日久则瘀阻成块。

三、痰凝多因外邪所侵,或因情志内伤,或因体质虚弱,而使气机砠滞,津液积聚为痰,痰的生成与肺、脾、肾、肝关系密切,而以上四脉均循行于喉颈部,痰循经结于颈部则成瘿。

四、痰火郁结多因肝郁胃热,风热、风火客于肺,痰火相互凝聚,搏结于颈,而成瘿痈。

[治疗]

对瘿病的治疗中医学早有记载,且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综合上述瘿的病因病机,在治疗方面,以理气解郁、活血祛瘀、化痰软坚、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以含碘的海生植物最为常用。本病中医中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对其中属肿瘤范畴者,当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一、理气解郁法适用于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病人,病变在肝经部位。结块漫肿软绵,或坚硬如石,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滑。方如逍遥散、四海舒郁丸。

二、活血祛瘀法适用于肿块色紫坚硬,或肿块表面青筋盘曲或网布红丝,痛有定处,舌质紫暗,瘀点瘀斑,脉濡涩。方如桃红四物汤。

三、化痰软坚法适用于结块位于皮里膜外,患处不红不热,按之坚实有囊性感,舌苔薄腻,脉滑。方如海藻玉壶汤、通气散坚丸。

四、清热化痰法适用于颈前漫肿,色红灼热,疼痛,舌苔黄,脉滑数。方如柴胡清肝汤。

[结语]

瘿是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其特征为颈前结喉两侧漫肿或结块,皮色不变,逐渐增大,病程缠绵。相当于西医甲状腺疾病的总称。现代一般分为气瘿、肉瘿、石瘿、瘿痈。瘿的发病原因,不外乎正气不足,外邪入侵,结聚于经络、脏腑,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变化。瘿病的检查方法,分一般检查方法、辅助检查方法,辅助检查方法中B型超声波检查较常用?璎的冶疗以理气解郁、活血祛瘀、化痰软坚、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代表方有逍遥散、四海舒郁丸、桃红四物汤、海藻玉壶汤等,但对其中属于肿瘤范畴者,当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第一节 气瘿

气瘿是以颈前漫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可随喜怒而消长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肿大性疾病。俗称“大脖子”病。《诸病源候论》云:“气瘿之状,颈下皮宽,内结突起,腿腿然亦渐大,气结所致也。”本病多流行于缺碘的高原山区,如云贵高原及陕西、山西、宁夏等地;但平原地带亦有散发。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云:“瘿者,由忧患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本病的病因与居住地区水质过偏和情志内伤关系最为密切,可归纳为三点:

一、肝郁气滞忧恚气结,情志抑郁,肝失调达,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互结,循经上行,结于喉结之处而成。

二、水土因素居住高山地区,久饮沙水,入于脉中,搏结颈下而成。

三、肾气亏损妇女经期、眙前产后、绝经期,肾气受损,正气不足,外邪乘虚侵入,亦能引起本病。

西医学认为,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有3类:①甲状腺素原料(碘)的缺乏;②甲状腺素需要量的增高;③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的障碍。而碘的缺乏是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因素。

[诊断]

好发于青年,女多于男,尤以怀孕期及哺乳期的妇女多见,在流行地区常见于学龄儿童。

气瘿从颈块的形态上可分为弥漫性和结节性两种。弥漫性肿大者颈部两侧呈弥漫性肿大,但仍显示正常甲状腺形状。结节性肿大常一侧较显著,囊肿样变结节若并发囊内出血,结节可在短期增大。一般来说,弥漫性肿大者肿势逐渐增大,边缘不清,无疼痛感,皮色如常,按之柔软,有的肿胀过大而呈下垂,感觉局部沉重。结节性肿大者,结节常为多个,表现凹凸不平,随吞咽上下移动。若肿块进一步发展可成巨大甲状腺肿,并压迫气管、食道、血管、神经,产生一系列压迫症状:气管受压,发生呼吸困难;压迫食道,引起吞咽不适;压迫颈深静脉,面部呈青紫色浮肿和颈、胸有浅静脉曲张;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结节性甲状腺肿可继发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发生恶变。

[鉴别诊断]

一、肉瘿甲状腺肿多呈球状,边界清楚,质地柔韧。

二、瘿痈有急性发病史,甲状腺增大变硬,有压痛,常伴发热、吞咽疼痛等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一)肝郁气滞颈粗瘿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质软不痛,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瘿肿过大时有沉重感,或伴有呼吸困难,咽下不适,声音嘶哑;舌淡红,苔薄,脉弦。

辨证分析: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肝失调达,脾失健运,水湿停留,聚而为痰,痰气互凝,结于颈靥,故颈粗瘿肿;气本无形,怒则气长,喜则气消,故肿胀呈弥漫性而边界不清;痰为阴邪,气虽结而未化火,故皮色如常;症属痰气互结,无明显血瘀之证,故质软不痛;舌淡红、苔薄、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消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

(二)肝郁肾虚颈粗瘿肿,皮宽质软;伴神情呆滞,倦怠畏寒,肢冷,性欲下降;舌淡,脉沉细。

辨证分析: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气互结,循经上行,结于喉部,故颈粗瘿肿;气本无形,故皮宽;无血瘀之证,故不痛;久病耗伤正气,肾气受损,故倦怠畏寒,肢冷,性欲下降;舌淡、脉沉细为正气不足、肾气亏虚之象。

治法:疏肝补肾,调摄冲任。

方药:四海舒郁丸合右归饮加减。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瘿肿巨大而伴明显压迫症状者,可作甲状腺大部切除术。但发于青春期者(青春期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不宜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摄]

1.在流行地区内,除改善饮水外,主要以食用碘化食盐做集体性预防,通常每公斤食盐加碘化钠或碘化钾5—101mg,服用直至青春期过后。

2.经常食用海带或其他海产植物菜。

3.保持心情舒畅,勿郁怒动气。

[结语]

气瘿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其特点是颈前漫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可随喜怒面消长,好发于青年女性,尤以;怀孕期及哺乳期的妇女多见。本病发生与缺碘关系密切。应与肉瘿、瘿痈相鉴别。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消肿,方用四海舒郁丸加减;肝郁肾虚证,治宜疏肝补肾、调摄冲任,方用四海舒郁丸合右归饮加减。瘿肿过大出现压迫症状和结节性甲状腺肿者,以手术治疗为宜。
 

第二节 肉瘿

肉瘿是以颈前结喉正中附近出现半球形柔软肿块,能随吞咽而上下移动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及中年人,女性多见。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

[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抑郁,肝失调达,遂使肝郁气滞,肝旺侮脾,脾失健运,饮食人胃,不能化生精微,形成痰浊内蕴,湿痰留注于任、督,汇集于结喉,聚而成形,遂成本病。

[诊断]

本病多见于30—40岁女性。在结喉正中一侧或双侧有单个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韧有弹性,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生长缓慢,一般无任何不适,多在无意中发现。若肿块增大,可感到憋气或有压迫感。部分患者可发生肿物突然增大,并出现局部疼痛,是因乳头状囊性腺瘤囊内出血所致。巨大的肉瘿可压迫气管,使之移位,但少有发生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者,有的可伴有性情急躁、胸闷易汗、心悸、手颤等症。极少数病例可发生癌变。

辅助检查:甲状腺同位素131碘扫描显示多为温结节,囊肿多为凉结节,伴甲亢者多为热结节。B型超声为实质性肿块或混合性肿块。

[鉴别诊断]

一、瘿痈急性发病,颈部呈弥漫性肿大,皮肤微热,自觉疼痛,肿块边界不清,有触压痛。颈部肿块出现或增大时,常有寒战高热。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二、石瘿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多年存在的颈部肿块,突然迅速增大,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的移动度减少,或固定不移。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肝郁痰凝结喉正中附近单个瘿肿,圆形或卵圆形,随吞咽上下移动;伴胸闷不舒,咽部发憋;舌淡,苔薄微腻,脉弦细。

辨证分析: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气互凝,结于颈前,故生瘿肿;痰气搏结日久则血行失畅,瘀血内生,与痰气相凝而生结节;胸闷不舒、咽部发憋、舌淡、苔薄腻、脉弦细皆肝郁痰凝之象。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胸闷不舒,加香附瓜蒌以理气宽胸;心悸、易汗,加茯神、枣仁、熟地以养心安神;手颤,加钩藤珍珠母、白芍以养阴柔肝祛风。

二、外治法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敷。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对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病人,一般行患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来(包括腺瘤在内);如腺瘤小,可行单纯腺瘤切除。但必须行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以判定有无恶变。

[预防与调摄]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

2.高原山区居民应使用含碘食盐或进食含碘食物。

[结语]

肉瘿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其特点是:颈前结喉正中附近出;现半球形柔软肿块,能随吞咽上下移动,好发于青年及中年人,女性多见。应与瘿痈、气瘿相鉴别。辨证多为肝郁痰凝,治宜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方用海藻玉壶汤加减。多发结节的肉瘿或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内服药无改善,或近期肿块增大较快有恶变倾向者,均应尽早手术治疗。
 

第三节 瘿痈

瘿痈是以急性发病,结喉两侧结块,肿胀,色红灼热,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甲状腺炎。

[病因病机]

由于风温、风火客于肺胃,或内有肝郁胃热,积热上壅,灼津为痰,蕴阻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痰热凝滞于肺胃之外系,结于喉部而成。

[诊断]

多见于中年女性。发病前1—2周多有咽痛、鼻塞、头痛、全身酸痛等上呼吸道感染史。

突然发病,寒战高热,甲状腺肿大,色红灼热,触痛,疼痛掣引耳后枕部,活动或吞咽时加重,严重者可有声嘶、气促、吞咽困难等。若化脓则胀痛跳痛,成脓后可出现波动感。

辅助检查: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甲状腺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一、颈痈多发于颈的侧部,且靠近颏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部位局限,常见于儿童。

二、锁喉痈多见于儿童。初起结喉处即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来势猛烈,全身症状较危重。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风热痰凝颈部结块疼痛,色红灼热;伴寒战高热,头痛,咽干;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辨证分析:风热客于肺胃,灼津为痰,积热挟痰上壅,蕴结于结喉,故颈部结块;风热痰凝,蕴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结块疼痛;毒热炽盛,故见寒战高热、咽干、脉滑数等热象;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上壅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

(二)气滞痰凝颈前肿块坚实,轻度胀痛,按压肿块疼痛反射至后枕部;有时伴见喉间梗塞感;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分析:内有肝郁胃热,灼津为痰,气滞痰凝,蕴结结喉部,故颈前肿块坚实、胀痛;肿甚夹喉,故有喉间梗塞感;苔黄腻、脉弦滑为痰热蕴阻之象。

治法:疏肝清热,化痰散结。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

二、外治法

(一)初期宜用箍围药,如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玉露散,冷开水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每日1—2次。

(二)脓肿期肿块处有明显波动感者,可切开引流或穿刺抽脓。

(三)愈合期脓净后可用生肌散外敷,促进伤口愈合。

[预防与调摄]

1.保持心情舒畅。

2.乎素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3.病发时忌食辛辣炙博食物。

4.病重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切开引流者注意预防气管痉挛的发生。

[结语]

瘿痈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甲状腺炎。其特点是:急性发病,结喉两侧结块,肿胀,色红灼热,疼痛,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应与颈痈、锁喉痈相鉴别。风热痰凝证,治宜疏风清热化痰,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气滞痰凝证,治宜疏肝清热、化痰散结,方用柴胡清肝汤加减。颈部忡块初起时用箍围药外敷。
 

第四节 石瘿

石瘿是以颈前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凹凸不平为主要表现的恶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的妇女,本病较常见,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癌。

[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郁痰浊结聚不散,气滞则血瘀,积久瘀凝成毒,气郁、痰浊、瘀毒三者痼结,上逆于颈部而成。

[诊断]

既往常有肉瘿病史。颈前肿块于初期较小,每被忽视,偶然发觉时肿块即质硬而高低不平。肿块逐渐增大,吞咽时肿块上下移动度减少,晚期常压迫气管、食管、神经,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石瘿也有由肉瘿多年不愈,突然迅速增大变硬,生长迅速恶变而成者。

石瘿病理方面可分为:①乳头状腺癌:为最常见的甲状腺癌。多见于青年女性。此型生长缓慢,属低度恶性,转移多在颈部淋巴结。②滤泡状腺癌:多见于中年人。此型发展较迅速,属中度恶性。主要转移途径是从血液到达肺和骨。③未分化癌:多见于老年人,此型发展迅速,属高度恶性。发病早期即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或侵犯喉返神经、气管或食管,并常经血液转移至肺、骨等处。④髓样癌:此型恶性程度中等,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且可血行转移到肺。

辅助检查:甲状腺同位素131碘扫描,多显示为凉结节(或冷结节)。配合B超、CT扫描检查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一)瘿痈急性发病,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颈前肿大呈弥漫性,边界不清,质硬,有压痛,常伴发热、吞咽疼痛等全身症状。

(二)肉瘿颈前肿块多呈球状,边界清楚,质地柔韧,表面光滑。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痰凝毒聚既往有肉瘿病史,多年存在的颈部肿块,突然迅速增大,质变硬,表面凹凸不平,吞咽时上下移动受限;舌淡,苔薄腻,脉弦滑。

辨证分析:情志内伤,肝脾不和,气郁痰凝结于颈部,发为瘿肿,气滞则血瘀,瘀久成毒,气郁、痰浊、瘀毒三者痼结,故肿块迅速增大,质变硬,上下移动受限;苔薄腻、脉弦滑为痰凝之象。

治法:化痰软坚,消瘿解毒。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二)痰郁气结颈部单发肿物,质硬如石,表面不平,皮色如常,肿物随吞咽上下移动明显受限;伴胸闷气短,呼吸发憋;舌苔薄白,舌质有瘀斑,脉弦细。

辨证分析:情志不遂,肝脾气逆,气滞血瘀,湿痰内生,痰湿与瘀血凝结,上逆颈部,发为瘿肿,质硬如石,上下移动受限;阻于气道,故胸闷气促;苔薄白、舌有瘀斑、脉弦细为痰瘀气郁之象。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通气散坚丸加减。

(三)毒热蕴结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情绪易于激动,心悸易惊,烦躁,多汗;舌红少苔,脉弦数。

辨证分析:肝郁日久化热化火,毒热蕴结,则火盛血燥,故颈部肿块,坚硬如石;肝火偏旺,故情绪易于激动,心悸易惊,烦躁;毒热内蕴,故舌红少苔;肝经有热,故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散结化毒。

方药:清肝芦荟丸。

(四)瘀热伤阴晚期石瘿,或溃破流血水,或颈部他处发现转移性结块;伴形倦体瘦,或声音嘶哑;舌紫黯,或见瘀斑,脉沉或涩。

辨证分析:久病不愈,瘀热不解,心肾阴液渐耗,故形倦体瘦;津液失荣于咽喉,又为肿物所压迫,故声音嘶哑;肾水不足,毒火益甚,故颈部他处又出现结块;舌紫黯为瘀热之象;舌有瘀斑、脉涩为有瘀之象。

治法:和营养阴。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

二、外治法

可用阳和解凝膏掺阿魏粉敷贴。

[其他疗法]

一、手术治疗石瘿一经确诊,宜早期施行根治性切除术。

二、放射治疗

(一)放射线外照射适用于未分化癌。

(二)放射性同位素碘治疗适用于治疗甲状腺癌远处转移,一般需先切除全部甲状腺。

[预防与调摄]

1.肉瘿患者久治不愈,或结节突然增大变硬者,宜及时手术治疗,以防恶变。

2.小儿患瘿肿硬者,因恶变率甚高,应早期手术切除。

[结语]

石瘿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癌。其特点是:颈前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凹凸不平。好发于40岁以上妇女。;应与娄痈、肉瘿相鉴别。痰凝毒聚证,治宜化痰软坚、消瘿解毒,方用海藻玉壶汤加减;痰郁气结证,治宜舒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通气散坚丸加减;毒热蕴结证,治宜清肝解郁、散结化毒,方用清肝芦荟丸;瘀热伤阴证,治宜和营养阴,方用通窍活血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石瘿一经确诊,即宜早期施行根治性切除术,未分化癌则采用放射线外照射。
 

第四章 瘤

瘤是瘀血、痰滞、蚀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而产生的赘生物。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症瘕范畴。生于体表的外科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

西医一般称良性肿瘤为“瘤”,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但中医所称的骨瘤则包括有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

[病因病机]

瘤的发生原因,薛己认为:“夫瘤者留也,随气凝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乖违。”说明瘤是内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气瘤是肺的功能异常,气机郁结;血瘤是心的功能异常,血络纵横丛集;肉瘤是脾的功能异常,痰聚肉里;筋瘤是肝的功能异常,筋脉曲张;骨瘤是肾的功能异常,骨络瘀阻。因此,瘤的发生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从而导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聚结而成。

[检查方法]

瘤的检查,首先要尽量暴露病变所在部位,观察肿块的位置、数目、形态、皮肤表面的变化。再用右手食、中指平揿肿块,扪触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肿块与皮肤是否有粘连,或与骨骼的关系等。同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摄X线片,配合B型超声检查或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直至切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以获得正确诊断。

[治疗]

瘤的治疗,原则上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特别是当肿瘤在短期内明显增大,或有癌变危险时,更应及时手术。但对多发性及某些生长在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运用中药治疗。内服药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按《外科正宗》所归纳,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大法则。外治法除手术外还有腐蚀、硬化剂注射、冷冻等方法。

[结语]

中医的瘤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也包括骨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瘤的分类很多,但本章所论之瘤仅指气瘤、血瘤、肉瘤、筋瘤、骨瘤、脂瘤,均为临床常见者。本病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而成。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某些多发性及某些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予中药内服,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大法。
 

第一节 气瘤

气瘤是以皮肤间发生单个或多个柔软肿核,按之凹陷,放手凸起,状若有气,皮色如常或有褐色斑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外科枢要·论瘤赘》云:“……其自皮肤肿起,按之浮软,名曰气瘤。”相当于西医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病因病机]

肺主气,主一身之表,由于元气不足,肺气失于宣和,以致气滞痰凝,营卫不和,痰气凝聚肌表,积久成形,发为气瘤。

[诊断]

气瘤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先天性疾病。常在青春期开始发生,有的在儿童期或出生时就被发现。亦常伴有某种发育上的缺陷。

好发于躯干部,亦常见于面部及四肢。瘤自皮肤肿起,生长缓慢,为多发性,数目可从数个至千余个不等,大小差异很大,从米粒大至拳头大,质地或硬或软,但多数质软,用手指压之凹陷,去除压力后即能弹起。部分头颈及四肢部的多发性气瘤可见局部皮肤、皮肤下组织水肿,过度增生、增厚、发硬而失去弹性。瘤的皮色不变,有的或带淡红色。另一种为先发生大小不一的褐色斑片,而后再发生赘瘤,色素斑和赘瘤可在同一部位,也可在不同部位同时发生。

[鉴别诊断]

一、肉瘤部分肿块生于皮下,质软,类似气瘤,但多数呈分叶状,无压缩性,且不能将其挤入皮下。

二、血瘤肿物柔软,境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或肿块表面色泽鲜红或紫暗,加压时不能褪色。

[辨证论治]

痰气凝结气瘤多发生于躯干部,也常见于面部及四肢,瘤大小数目不一,质地柔软而有弹性,生长缓慢,皮色不变,无疼痛感。

辨证分析:肺失宣降,腠理不密,外邪所搏,气聚痰凝,留于肌肤而致气瘤;气虽郁结但无瘀血,故皮色不变,不坚不痛。

治法:通气宣肺,化痰开结。

方药:通气散坚丸。

[其他疗法]

气瘤多为多发性良性肿瘤,可不施行手术。若顶大蒂小者,可用双套结结扎治疗;若气瘤发于面部,有损面容,或发生于肢体,妨碍肢体活动时,或某些气瘤有恶变趋势,可行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摄]

1.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忧郁。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结语]

气瘤相当于西医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其特点是:皮肤间发生单个或多个柔软肿核,按之凹陷,放手已起,状若有气,皮色如常或有褐色斑。应与肉瘤、血瘤相鉴别。内治直通气宣肺、化痰开结,方用通气散坚丸。一般不必外治。
 

第二节 血瘤

血瘤是以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皮肤上发生肿块,色红而内含血丝,破皮则血流难止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类证治裁》云:“血瘤自血脉肿起,久而现赤缕或皮色赤。”相当于西医的海绵状血管瘤。

[病因病机]

由于心火妄动,逼血人络,血热妄行,脉络扩张,气血纵横,结聚成形,显露于肌肤而成。

[诊断]

血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四肢、躯干、面颈部多见。常在出生后即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而长大,长到某种程度后,可停止进展。瘤体外观呈暗红色或紫蓝色,亦可为正常皮色,小如豆粒,大如拳头,质地柔软,状如海绵,压之可缩小,肢体活动时胀大。血瘤可并发出血、感染和溃烂。婴儿患者有的可在数年内自行消退。

[鉴别诊断]

血痣大小不一,手指压迫其上,色泽和大小无明显变化。

[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一)心火妄动瘤体呈半球形或扁平隆起,边界清楚,质软色红,指压褪色,放手后又恢复到原来状态。

辨证分析:心火妄动,逼血人络,血热妄行,致气血纵横,脉络交错,结聚成形,故成本病,质软色红。

治法:凉血活血,抑火滋阴。

方药:芩连二母丸。

(二)气血瘀滞瘤色紫红或暗红,呈斑片状或隆起,甚或呈结节状、疣状。

辨证分析:血运失常,气血纵横,脉络交错,气滞血瘀,凝聚成形,故瘤色紫红或暗红,呈结节状或疣状隆起。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

[其他疗法]

一、压迫法长期把棉花垫直接放在血瘤表面,并以胶布及绷带加压固定。

二、注射疗法把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按1:1混合,用细长针头插入瘤体内,缓慢注入,以致整个瘤体高起为止。每次用药液3—6mL。隔l周可反复注射。若瘤体尚未发硬萎缩,则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的比例可增至2:1,按前法注射。

三、冷冻疗法可采用液氮冷冻治疗,有较好效果。

四、手术治疗瘤体较大而局限者,经充分准备,可行手术切除。

[预防与调摄]

隆起于皮面的血瘤,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局部擦伤。

[结语]

血瘤相当于西医的海绵状血管瘤。其特点是: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皮肤上发生肿块,色红而内含血丝,破皮则血流难止。应与血痣相鉴别。心火妄动证,治宜凉血活血、抑火滋阴,方用芩连二母丸;气血瘀滞证,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局部可用消痔灵注射液注射;瘤体较大而局限者,可行手术治疗。
 

第三节 筋瘤

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筋瘤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下肢静脉曲张交错所形成的静脉团块。

[病因病机]

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或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

[诊断]

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的两小腿。

早期感觉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患肢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有的在肿胀处发生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结扎后方能止血。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慢性溃疡)。

[鉴别诊断]

血瘤常在出生后即被发现,随年龄增长而长大。瘤体小如豆粒,大如拳头,正常皮色,或呈暗红或紫蓝色,形成瘤体的血管一般为丛状的血管或毛细血管。而筋瘤则由管径较粗的静脉曲张而形成,瘤体沿主干静脉走向而迂曲,状如蚯蚓。

[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一)劳倦伤气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卞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辨证分析:久站久行或劳累过度,劳倦伤气,气血流行不畅,筋脉纵横,血壅于下,故久站久行、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劳倦伤气;气虚下陷,故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均为中气不足之象。

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寒湿凝筋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辨证分析: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瘤,故瘤色紫暗,喜暖;寒凝筋脉,经脉不通,四肢失于温养,故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为有寒之象;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为内有寒湿之征。

治法:暖肝散寒,益气通脉。

方药:暧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三)外伤瘀滞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

辨证分析: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故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色青紫;筋脉阻滞,不通则痛,故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为有瘀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消肿。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其他疗法]

一、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长期使用有时能使瘤体缩小或停止发展。并发湿疮、臁疮者,参考有关章节治疗。

二、手术治疗这是治疗筋瘤的根本办法。凡是有症状的筋瘤,无手术禁忌症者都应手术治疗,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曲张静脉剥离术。

[预防与调摄]

1.长期站立工作或分娩后,适当加强下肢锻炼,配合按摩等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症状。

2.患筋瘤者经常用弹力护套或绷带外裹,防止外伤;并发湿疮者;积极治疗,避免搔抓感染。

[结语]

筋瘤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其特点是: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伴有患肢酸胀不适,病久可伴发湿疮、臁疮。应与血瘤相鉴别。劳倦伤气证,治宜补中益气、活;血舒筋,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寒湿凝筋证,治宜暖肝散寒、益气通脉,方用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外伤瘀滞证,治宜活血化瘀、和营消肿,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办法,凡有症状而无手术禁忌症者均应手术治疗。
 

第四节 肉瘤

肉瘤是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外科正宗》云:“肉瘤者,软若绵,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显然,它不同于西医的。肉瘤,(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而相当于脂肪瘤。为最常见的良牲肿瘤。

[病因病机]

脾主肌肉,由于思虑过度或饮食劳倦伤脾,脾气不行,津液聚而为痰,痰气郁结而成肉瘤。

[诊断]

常见于成年人,好发于肩、颈、背、肩胛间、臀部、前臂等处。

肿块多为单个,少数病人为多发,大小不一,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瘤体质地柔软似棉,外观肿形似馒,用力可以压扁,推之可以移动,与皮肤无粘连,瘤体表面皮肤如常,亦无疼痛。生长缓慢,长到一定程度后可自行停止生长而固定不变。另有一种多发性肉瘤,常发生于四肢、胸或腹部皮下,呈多个圆形或卵圆形结节,质地较一般肉瘤略硬,压之有轻度疼痛。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湿痰凝结肿块多为单个,少数为多发性,大小不一,瘤体柔软如棉,推之可移动,皮色不变,生长缓慢。

辨证分析:脾失健运,饮食人胃不能生化津液,湿痰内生,;气郁凝结而为瘤;有气郁而无血瘀,故瘤体柔软如棉,推之可移,皮色不变。

治法:健脾祛湿,化痰散结。

方药:二陈汤加减。

二、外治法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对单发肉瘤,小的可以不处理,但有明显增大趋势,或伴有疼痛,或瘤体较大者,宜行手术切除。

[结语]

肉瘤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其特点是: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多因湿痰凝结所致,治宜健脾祛湿、化痰散结,方用二陈汤加减。瘤体较大者,宜手术切除。
 

第五节 脂瘤

脂瘤是以皮肤间出现圆形质软的肿块,溃破后可见粉渣样物溢出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又称粉瘤。《外科真诠·瘿瘤》云:“先用线针于瘤头上针一分深。用手捻之,若是白浆便是粉瘤。”相当于西医的皮脂腺囊肿。

[病因病机]

由于腠理津液滞聚,湿痰凝结所致。

[诊断]

好发于头面部、胸背部、臀部等处。肿块位于皮肤浅层内,呈半球状隆起,小者如豆粒,大者如柑橘,边界清楚,质地坚实,或有囊性感,张力较大,与皮肤粘连,不易分开,可以推动。在肿块表面皮肤常可见针头大开口,略带黑色,挤之有白色分泌物溢出,且有臭气。肿块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但继发感染时则红、肿、热、痛,甚或形成脓肿,破溃后可自愈或形成瘘管。

[鉴别诊断]

肉瘤瘤为单个或多个,瘤体大小不一,质地柔软如棉,按之可以压扁,推之可以移动,与皮下无粘连,无囊性感,张力较小,表面无黑色小孔。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般不需内治。

二、外治法

对已染毒但未酿脓的脂瘤,可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已形成脓肿时,应切开引流,清除皮脂和脓液,再用棉球蘸少量升丹或七三丹或稀释后的白降丹塞入腔内,化去包囊,待囊壁蚀尽后再用生肌药收口,愈合后不易复发。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是将脂瘤完整切除。

[预防与调摄]

1.平素避免摩擦挤压脂瘤,否则易染毒化脓。

2.巳染毒的脂瘤患者,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结语]

脂瘤相当于皮脂腺囊肿。其特点是:皮肤间出现圆形质软的肿块,溃破后可见粉渣样物溢出。一般不需内治,而最有效、最简单的治疗方法是将脂瘤完整切除。
 

第六节 骨瘤

骨瘤是以肿块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叠起,推之不移,昂昂坚贴于骨者,名骨瘤。”相当于西医的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病因病机]

由于恣欲伤肾,虚火内亢,肾火长期郁遏,肾所主之骨气血阻滞而不畅,瘀积而成;或由先天不足,骨骼空虚,偶有所伤,局部骨骼气血长期瘀结所致。

[诊断]

骨瘤的肿块,坚硬或韧硬,境界清楚,基底部与骨粘连而推之不移。

一、良性骨瘤瘤体发展缓慢,到一定年龄多能停止生长,一般无自觉症状。若肿块过大者,则出现畸型,或压迫邻近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症状。但无远处转移。

二、恶性肿瘤瘤体增大迅速,甚至形成巨大肿块,坚硬高突.使局部皮肤青筋显露,除局部畸形、剧痛、功能障碍外,并有逐渐加重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不退、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等。多易发生脏器或它处转移。

辅助检查:X线摄片,良性肿瘤见肿瘤界限清楚,与正常骨组织间有明显的分界线,一般无骨膜反应。恶性骨瘤见肿瘤边界不清,骨破坏,骨结构紊乱。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以滋补肾气为本,破瘀消肿为标,方用调元肾气丸、六军丸、琥珀黑龙丹等。

二、外治法局部用黑退消掺于阳和解凝膏上贴之。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良性骨瘤逐渐增大者,或恶性骨瘤早期经检查未发现有肺转移者,应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摄]

1.节制房事。

2.恶性骨瘤患者需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结语]

骨瘤相当于西医的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其特点是:肿块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骨良性肿瘤瘤体发展缓慢,到一定年龄多能停止生长,一般无自觉症状;骨恶性肿瘤瘤体增大迅速,甚至形成巨大肿块,坚硬高突,局部畸形、剧痛、功能障碍,全身症状逐渐加重。治疗以滋补肾气为本,破瘀消肿为标,方用调元肾气丸、六军丸、琥珀黑龙丹等。良性骨瘤逐渐增大者或恶性骨瘤早期未发现有转移者,应手术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有甲状腺结节?不切除会不会消失?看看这些方法就放心了
经络不通,气不顺怎么办?
气机不畅,祸及脏腑
中医内科学讲稿肝胆第八节 瘿病
中医当中如何辨别虚证和实证?
什么是甲状腺结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