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紫砂文库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如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
供春和吴氏是何许人呢?《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1521)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吴读书于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说:“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紫砂创制于明代中晚期,绝对不提宋代已有紫砂的事实。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施工中发现了紫砂古窑遗址,才得到证实宜兴陶瓷生产的始于新石器时代。宜兴是个古老的县,始设县于秦,远在新石器时代,勤劳的人民就在这里开创了原始陶瓷生产活动。先后多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七处,其中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处。古窑址近百处,其中有汉代窑址三处,六朝窑址三处,隋、唐、五代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二十处,明、清窑址六十多处。因此民间传说,把越国的范蠡奉为“宜兴陶瓷创业的祖师”或“陶朱公”是不真实的。
古紫砂窑址位于宜兴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镇黄龙山的支脉系统,这里是盛产紫砂泥矿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窑建在原料的产地。古紫砂窑址是埋在长约十公尺的土堆下面,经破土清理,共分三层,上层厚二公尺余,为近代废窑陶瓷碎片堆积,以缸、翁碎片为主。第二层为混合堆积,从元代以迄清代初年,延续时间较长,堆积层较厚,约二至三公尺,多为瓯窑缸、缶、翁和肩部饰有菱花的陶罐、玉壶式的釉陶壶等残片,尤其后两种具有元、明代陶瓷造型风格;其次还发现“宜均器”残片,与瓯窑制品极为相似。
另外在附近偏北方向,发现有瓯窑遗迹,说明所堆积是元未明初瓯窑的堆积物。第三层为早期紫砂堆积层,厚1.5公尺,断面呈灰紫色,主要是紫砂壶残片,有壶身、壶嘴、壶盖等。在此堆积的附近,发现了一座长约十公尺、宽约一公尺余的龙窑一座,其中亦有紫砂片。窑的下层,是黄土,是建窑时用黄土人工填成的。南端用小砖砌成倾斜的砖垛两排,这一种小砖与江南地区常见宋墓砖极为相似。根据发掘出土的大量紫砂器残片分析研究,可以分辨出主要造型有:壶、罐两个大类,其中以壶为大部,均呈紫红色,器物里外无釉,从残片复原的器型分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等三类。紫砂泥质较粗糙,器身表面细密度亦差。由于没有用匣装,而是直接入窑烧成,因而常有火疵现象,在成型方法上已脱离用陶轮拉坯的做法,根据紫砂泥不同于其他陶土性能,而采用泥片镶接法,壶嘴、壶把、壶的子(俗称壶盖、壶顶)的粘接,则采用穿洞捏塞法。为后世紫砂器成型开创了新的工艺,奠定了紫砂器造型的基础。例如:龙头壶的壶嘴,捏成龙头型。六方形壶,壶的颈部起线,壶嘴根部附加菱花形纹饰,以及壶把上带有小孔的处理等,都相当成熟。从复原的三件造型、装饰来看,线条流畅,饰纹恰到好处,绝非免强而为之的处女之作。
此外,镇江博物馆近年来在一座南宋古井里发现了两件紫砂壶。壶身、壶嘴、壶底用泥片捏成,壶颈部留有刀削痕,壶身留有很明显的手捏痕,并且上半截还施了釉。据考证,认为是宋代酒壶。从用泥粗糙,制型朴素,比较古老看,在时代上可能早于南宋。不过今后还得作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更正确的结论。
紫砂史话
中国的紫砂艺术,以茶具为主,另有少量花盆、笔筒、碗碟、陶刻等,故本专辑主要介绍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姿和汤色。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1976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
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正始篇”又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株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摹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造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型精巧,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是供春唯一传世的传品,但也有人疑为赝品。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地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为时朋之子,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后来他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味把砂壶缩小。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僧帽壶等。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他为紫砂发展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他晚年自叹说:“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另外,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还有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广为流传。另外被誉为“桃圣”的项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细入微。
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也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大享等名家,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名的陶艺大家。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著名现代宜兴紫砂陶艺家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我从事砂艺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砂艺家首推陈鸣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他的作品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其传世作品也仅有难得的几件。另外此时期的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此人工于诗文、书画、篆刻,时任江苏溧阳知县,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所制壶形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生时期才完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擅制掇球。而邵大享则以浑朴取胜,他创造了鱼化龙壶,而此壶的特点是龙头在倾壶倒茶时自动伸缩,堪称鬼斧神工。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用以泡茶,具有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因是双层结构,开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有瓜轮型的、蝶纹型的,还有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笼、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紫砂器在世界上称得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著名陶艺名家,创制出了人类艺术瑰宝,他们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紫砂壶的古代文献资料
关于紫砂壶的古代文献资料,最早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宛陵集》中的两首诗。其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描写;又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中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的提法。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人,工诗,以源远古淡为意,与欧阳修和苏东坡父亲苏洵是诗友,他曾怀着对紫砂壶的爱好,慕名到过陶都,还留下《陶者》诗一首。其次,是梅尧臣的诗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潇有余清。”北宋苏轼也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词句。另外,还有宋人作《满庭芳·试茶词》云:“雅燕飞觞,清谈挥簏,使君高会群贤……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园……”这首宋词,既见于秦观的《淮海居士长短句》,又见于米芾的《宝晋英光集》。这里所说的“紫泥”、“砂罂”、“提壶”、“紫瓯”等,都是指宜兴紫砂。梅尧臣、欧阳修、功轼、米芾等都是北宋的诗人,这意味着在北宋以前,宜兴已有紫砂陶的制作了。既称“新品”,想来紫砂茶具,在北宋流行于士大夫之间为时还不很久。
但是,这些诗词吟咏,还只是文字记述所提供的线索,若无实物佐证,紫砂陶的创始年代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直至1976年秋,宜兴蠡墅羊山古窑址的发掘之后,创始北宋之说,才得到考古学的支持,紫砂陶的起源才算有了初步的结论。
到了元代,此砂陶的烧造工艺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在紫砂茶壶上锥刻铭文。据明《霁园业话》中曾记载说:“余于白下(今南京)获一紫砂罐(即壶),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何许人也?据《松江县志》说:孙高士即孙道明,字明叔,号清隐,华享人,生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在元代生活了70年。他隐居于九峰三泖涧,博学好古,藏书万卷,遇秘本则立刻着手抄录,筑映雪斋,延揽四方名士,以校阅为乐,故人称高士,曾以其居名为“且吃茶处”。又造一舟云“山光水色”,徜徉于南甫,曾与陶南村共泛,南村制词谱,明叔以洞萧吹曲,擢歌相答,极尽讴波漂渺之思。又海昌查维亭所藏《南郡新书》有明叔跋云:“洪武五年岁次壬子,仲夏九日已卯,在华亭集贤泗北村居且吃茶处写毕,清隐老人,时年七十有六。”由此可峰当时已有用此砂壶泡茶的风气。南京距离宜兴较近,可以推断这件紫砂壶的产地应该就是宜兴,所谓紫砂罐,即当时流行的一种紫砂陶饮茶用具。《先进录》云:“俗称壶为罐也。”另外,元人周覆道、马素常在《荆南和唱集》中,也有写到“阳羡紫砂”之句。
初期的此砂陶出于谁人之手,已不可考。有实物遗存并有关于者记载的,要到明代中期。据《宜兴县志》和其他有关的记载,明正德年间(1504年-1521年),陶都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匠师供春,他从金沙寺僧学到的制壶技艺。因此,金沙寺僧和供春通常被尊为此砂陶的创始者,时人称之“陶壶鼻祖”。
明代初期,宜兴制作的陶器主要还是缸、钵、罐、瓮之类的实用器皿,只有湖父金沙寺的和尚,能做此砂陶茶具,即周容《宜兴瓷壶记》里所说的“万历间大潮山寺僧”。这个和尚从陶工那里学会了制陶技术,加以改进,因而做成了精致的茗壶。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创始》篇里说:“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这个和尚没有留下姓名,因而引起后人的追念。吴骞有诗赞道:“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
关于金沙寺僧所制的作品,在明清两代的茗壶录里,都未见记载。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寺僧当时制壶不过供一时之用,未必想借此留名,成为紫砂工艺史上的功勋人物。寺僧作壶喜用紫砂泥,制壶的方法,看来比较简单,所制的式样,似乎只有圆形一种;而且所制各器,既未款署,也不钤章,后人即使遇见他的手迹,也无由辨识。据《骨董琐记》记述:“砂壶始于金沙僧,团此泥作壶具,以指螺纹为标识,供夫见之遂习其技。”自供春学了他的制壶本领后,始为流传。供春的作品,传器有失盖树瘿壶扳下署“供春”两篆字。又《项氏历史瓷图谱》记有六角形及圆形变色壶二器,以为天地间怪诞之物。紫砂壶的制造,从金沙寺僧到供春,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历史上师承情况
一、明清时期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紫砂艺人,当推供春。供春是吴颐山的家僮,他从艺之初,是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窃仿老僧心匠”,走上创作之路的。他的老师当是“久而逸其名”的金沙寺僧。
时大彬是明代划时代的巨匠,他的徒弟众多:李仲芳,为时大彬第一高足,世传时大彬壶,亦有仲芳之作而署大彬款的。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沈君用。其后因缺少文字记述,难作推断。
清代名手黄玉麟师从上袁人邵湘甫。
程寿珍则学艺于邵友廷。
二、民国时期
1921年“利用陶业公司”成立“陶工传习所”。俞国良、邵云儒担任老师。学员中杰出者有:冯桂林、储良、陈汉西等。
1931年(民国二十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学习工场。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场技师,从此改变了一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
汪森义传汪宝根、吴云根、朱可心;江左臣传裴石民;金阿寿传王寅春。
三、1949年以后
1954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成立,将流散在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其中有陶刻艺人任淦廷,制坯艺人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59人。
1955年:
朱可心收徒:潘春芳、鲍新元、史志鹏、李琴仙、李碧芳、倪顺生、曹婉芬、吴庆安。
顾景舟收徒:李昌鸿、高海庚、沈蘧华、单淑芳、鲍秀云、周桂珍。
吴云根收徒:高永津、史济华、许旋、朱凤英。
王寅春收徒:许承权、王小龙、李天行、李元如。
1956年:
王寅春收徒:高洪英、陈小庚、葛岳彬、江宏大、吉德宝、鲍赛芬、方立品。
吴云根收徒:史玉琴、何听初、许慈媛、范洪泉、王月仙、谢乐仙、吴欣南。
郁洪庚收徒;徐茂棠、鲍启君。
任淦庭收徒:徐秀棠、咸仲英、冯希雅、邵新和、王品荣、张赫棠、朱蓉娟。
1958-1959年:
朱可心收徒:汪寅仙、范洪泉、谢曼伦。
王寅春收徒:何道洪、高洪英。
吴云根收徒:吕尧臣、许慈媛。
陈福渊收徒:潘持平、周尊严、顾绍培。
紫砂壶历代款识特点
清末苦窳生(何心舟)制曼生十八式黄泥壶170×65mm台湾收藏家藏品紫砂壶在烧制过程中,制壶人在壶上镌刻或钤印的文字、符号、图案,我们称之为紫砂壶的印鉴款识,它便于鉴赏识别名人名作。
紫砂壶的款识与其它陶瓷制品的款识不尽相同,而独具特色。一把不具款识的壶,看上去使人感到很不完整,价值不高;虽具款识,但款识不
,也会使人感到这把壶欠缺文化内涵。历代制壶高手陶艺名家对印钤款十分讲究,它涉及到制作者的文化艺术素养,就像绘画领域内的“画外功夫”一样,我们把它称为“壶外功夫”,是壶艺的组成部分。观紫砂壶款识的发展历程,它既与紫砂陶的演变紧密相连,又与当时的书法篆刻同步发展。大体经历了由毛笔题写、竹刀刻划到用印章钤印的工艺演变过程。
从传世的历代紫砂名壶看,见诸于实物的最早是明代万历年间时大彬所制的“时壶”。“供春壶”是没有款识的,钤有“供春”二字的壶,皆历代紫砂艺人所仿制。明代四名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目前皆无实物资证。李茂林史载以原书号记自己的作品。
明代流行刀刻款识,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说:“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鉴赏家用以为别。”意思是说,时大彬请人用毛笔预先题写在紫砂胚体上,在紫砂壶将干未干时,自己用竹刀在胚体上依毛笔的提顿转折逐笔刻划。其后熟练,竟自行以刀代笔,不再请人落墨,赋予款识以个人风格,以致别人无法仿效,并因而成为历代鉴赏家鉴定“时壶”的重要依据。从传世紫砂器上观察,明代紫砂艺人中除时大彬外,尚有李仲芳、徐友泉、陈信卿、沈子澈、项圣思等一批壶艺名家刻划署款。以刀刻署款必须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和较高的悟性,而一般工匠很难达到,当时宜兴紫砂艺人中有一部分人自己写不了字,只得请人落墨镌款,于是就有“工镌壶款”的专门人才,如明代的陈辰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请他镌壶款的人很多。因此许多作品虽出自不同艺人之手,但所镌壶款均由一人为之,给历代鉴赏家们带来不少困扰。明代紫砂壶刻款字体流行楷书,多为竹刀所刻。竹刀与金属刀刻款不同,易于鉴别。竹刀刻款泥会溢向两边,高出平面,留有痕迹;金属刀刻款是在泥平面以下。
大约到明末清初开始逐渐流行印章款,据考许晋候的《六角水仙花壶》壶底有“许晋候制”篆文圆印,乃是我们所见由刻款改用印章的较早实物,此壶现藏旧金山亚洲
术博物馆。不过这个时期的紫砂艺人刻款和印章还是并用的,如惠孟臣、陈鸣远制的壶,“孟臣壶”一般是在诗词或吉祥语章之下镌刻“惠孟臣”三字。陈鸣远可能是最早把书法篆刻艺术施展于壶上的第一人。他的印款浑朴苍劲,笔法绝类褚遂良,行书款识“鸣远”二字时人赞其有晋唐风格。“鸣壶”一般是刻款与钤印并用,且大多是放在一起,这一特征反映由刻款向钤印过渡时期的特点。陈曼生承袭了陈鸣远的路子,在紫砂壶史上他首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曼生壶”因壶铭和篆刻而名扬四海。曼生壶的底印最常见的是“阿曼陀室”方形印,仅少数作品用“桑连理馆”印。像“阿曼陀室”已是专用于曼生壶的印号。
紫砂茗壶用印多为两方,一为底印,盖在壶底,多为四方形姓名章;一为盖印,用于盖内,多为体型小的名号印。有些茗壶,在壶的把脚下也用印,称为“脚印”。清代有不少作品有年号印,如“大清乾隆年制”一类印,还有用商号监制印的,如“吉德昌制”、“陈鼎和”等,此类印鉴民国时期颇多,这一时期款识多集中镌于盖上、盖内、壶底,成为当时流行趋势,用于壶盖上的印章款大多是这种商号款。在壶盖上镌款的茗壶一般都是普通茗壶,极少有精品佳作。
紫砂壶的印章款多数为阴刻,钤在壶上变成了阳文。但阴刻的图章敲打在半干的泥坯上,如果用力过小,字的顶端刀痕往往难以显露,只有用点力才可以将印章的全部刀痕打印出来。所以即使是同一印章,打印力度不同的印痕,字根相同,字尖却是不尽相同的,这样也常给紫砂壶印鉴款识真伪的鉴定带来困惑。
紫砂壶用款识作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真款假壶,此类大多为名家应酬或市场供不应求时,由学徒或他人代制,盖上自己的印章。还有前代名家的印章身后流传下来,为后人仿制冒真。另一种是假壶假款,此类作伪手法颇多。现代伪造者多是仿制假的印章或镌刻假的款识,如采用照相制版技术,用铜锌版制出印章。也有一些仿制者任意凭空臆造,须加辨识。紫砂壶在烧成后再补款的现象目前尚未发现。
古壶辨识要诀
1、仅凭外观容易上当。经近年来由于古壶行情看
,不少壶商利欲熏心,找来一些宜兴艺工,将新壶外观处理得跟古壶没两样,面对这些“假古壶”,唯有从时代背景特色、造型、落款习惯等方面,仔细辨认,若光从外观,百分之百会受骗。
2、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
紫砂壶从草创的明代正德年开始到清末,时间长达四百余年,前后出现不少制壶名家。同时,随时代的演变,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作品特色。例如,明代制壶只重型制、质地,作品概为素色无彩。因此,只要壶身加上色彩(据传壶身加彩始自清雍正时代),即可肯定不是明代古壶。其次,陈鸣远首开[壶盖内用印]的先河,因此,如果是壶盖内用印的真古壶,保证是陈鸣远(明末清初)以后的作品。
又如清道光年间,名家朱坚首创金属(锡)包壶,并用玉石制作壶嘴、壶把。故如果壶身上镶有锡或包铜时,即表示此壶必然是道光以后的作品。
3、根据出水孔数辨识。所谓出水孔是指壶内通壶嘴的孔。出水孔数的一孔或多孔,也可作为断定该壶是否为古壶的资料之一。
据笔者所知,民国以前的紫砂壶,不论大小,出水孔都是单一孔(近年来则不一定),大、中型壶为防止茶叶堵住出水口,影响出水,故大都改采多孔状。
4、从壶身情形辨识。另一个辨识古壶的方法是,根据壶身的情形来断定。如群所周知,明代的紫砂壶,顶多只在壶底落款,壶身大抵保持素面无物。到了明末(天启、崇祯年)的名家陈用卿,才开始以草书在壶身上落款。
现在我们常常可看到壶身上刻诗书的壶。其实,在壶身上刻诗书,是清代陈曼生所创,后代名家效法延用。
根据以上两点可得到一个结论,即壶身上刻有诗文绘画的古壶,绝对是陈曼生时代以后所制。
5、从落款的甲子年辨识真伪。或许一般人都不会去注意到这一点,但这却是辨识作品真伪的一项利器。
古人相当重视甲子年表,且我国是以农立国,一提到今年是什么年时,总是习惯使用甲子年表示。甲子年是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而成,每六十年循环一次,称为一甲子。明、清时代的艺人,落款时可说完全使用甲子年表示年份。例如时大彬的葵花壶底款为“万历丁酉春”,对照甲子年表可知,万历丁酉年是万历二十五年。
壶谜在购买古壶时,务必对该壶的制作历史背景、风格、特色、或作者的习惯、特色详加了解。 紫砂壶收藏六字经
选购收藏一把具有实用品和艺术品双重特性的紫砂壶,则需要从“泥”、“形、“工”、“款”、“功”、“名”六个字着眼去考虑。
“泥”是紫砂壶价值的根本所在,一把用纯正宜兴紫砂泥做出来的壶才具有现实的使用、投资、收藏价值。
紫砂壶具有保味功能
,泡茶不失原味,陈茶不馊,暑天越宿不起腻苔,经得起温度冷热巨变的特点。这些特点都缘于紫砂泥具有而其他泥没有的双透气孔结构,这种结构使紫砂壶能比其他材质的茶壶泡出更香的茶,同时能较长时间地保存茶水而不变质。在国,只有在宜兴的丁山才能开采出这种具有双透气孔结构的紫砂泥。因此在中国,紫砂泥是唯一的,用唯一的泥做出的壶当然也是不可代替的。
除了结构上的差异,纯正的紫砂泥还因其“色不艳,质不腻”的特点给人感官上的享受;同时其原矿中含有的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会在泡茶的同时提供人体所需。而与其他泡茶工具最大的不同在于,经过一段时间的水滋养,紫砂壶能表现出“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闻龙《茶翦》)的状态,紫砂也就有了紫玉金砂的名头,其浑身散发的黯然之光使品茶人对紫砂壶的感情非“陶醉”一词可以形容。
正是由于人们对紫砂壶的钟爱,几百年来不停地开采紫砂泥,使得紫砂泥的矿藏越来越少。在清朝末期,红泥中的极品——朱泥就已经绝迹。而现代工业化的大规模开采更加速了紫砂泥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消失。紫砂泥在减少,紫砂泥中泥质最
的泥,如“底皂”泥,因开采量及使用量大于其他泥种,便以更快的速度在减少。据紫砂界人士介绍,中国紫砂已经面临紫砂原矿减产、消失的尴尬局面,宜兴的紫砂矿层只能提供最多50年的原矿开采,随后,人们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紫砂原矿,而用纯正紫砂泥做的紫砂壶,因其在使用和保存中不可避免的消耗,存世量将会逐渐减少。因此,现在介入用纯正紫砂泥做的紫砂壶市场是非常具有投资或收藏意义的。
紫砂壶的“形”千变万化,因为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的紫砂壶皆由手工做成。紫砂壶不仅聚集了手工艺人的创作智慧和心血结晶,更体现了手工匠人对紫砂壶的理解与期望。虽然紫砂壶“方非式,圆不一相”,但作为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紫砂壶所追求的意境,应与茶道所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想融洽,所以具有“古拙韵味”造型的紫砂壶才能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接纳。根据“越时髦越容易被淘汰,越传统越容易被流传”的规律,古朴传统造型的紫砂壶比造型奇特的壶更具有的收藏的意义及升值的空间。
“工”是紫砂壶价值的灵魂所在。一把壶的制成要经过几十上百道工序。只有道道工序的精心制作,才能使壶恰如其分地体现紫砂泥的温润,才能使“形具有考究的基础,才能使不同紫砂壶的“款”和“功”有了相互比较的根本。
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外,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一定要交待清楚、流畅。在整体上,紫砂壶形态端正,无别扭感觉之处;在细节上紫砂壶当直则直,当曲则曲,当须则须,当毛则毛”,有丝毫含糊。做工精良的紫砂壶或给人高昂情绪的激发,或人气质内敛的含蓄,不仅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更具有区别于其他壶的“神”、“气”、“态”。   款
“款”是指镌刻在紫砂壶上的诗词书画及印款,这些也包含在紫砂壶的价值之内。
的镌刻甚至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镌刻,会大大提升紫砂壶的艺术性和收藏性。宜兴一位壶商,曾请一位知名人士在一壶上刻下“品茶论道”四个字,此壶的价值就非同类壶所能比拟。
紫砂壶的另一价值体现在紫砂壶的使用“功”能上。紫砂壶功能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密及出水流畅四个方面。“功”好的紫砂壶在一定的程度上比“功”不好的紫砂壶具有较高的价值。
一般来说,精细的做“工”可以使紫砂壶具有较好的使用“功”能。但是有些紫砂艺人自身不喝茶也就缺乏对用紫砂壶泡茶的理解,不清楚不同茶叶要求紫砂壶在做工细节上的区别。因此做出来的茶壶就算做“工”较好、“功”能不错,可壶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茶叶的特点,使得品茶变得乐趣全无。这样的紫砂壶的价值当然也不会很高。
紫砂壶的“名”是指壶的作者,作者的名气构成了紫砂壶的附加价值。名头响亮的人做出的然比一般匠人的壶卖价卖得高,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的一款石瓢就被拍卖出90万元的天价。所以在投资收藏紫砂壶时,非常有必要考虑制壶之人的名气。但这也需要投资者具有“慧眼识真”的本领,名气越大的人所做之壶,被仿冒的几率也会更大。而仿冒的名家壶一旦被拆穿也就变得一文不值。只有在对紫砂壶和制壶人足够熟悉的情况下,投资名家壶才不失为安全之举。
如何挑选紫砂壶
如何挑选紫砂壶
江苏省宜兴是紫砂壶原料——紫砂泥的唯一产地。紫砂壶是由砂和泥(粘士)混合而成,因呈现紫黑色而得名。俗语说少即是宝,紫砂壶想不宝贝也难。
紫砂壶含矿物质,铁质重,有调节人体内分泌及血脂、血糖、胆固醇含量,降肝火,帮助胃功能过滤尿毒。它还有一样与众不同的妙处,就是壶身上的砂粒与泥之间有不易看出的离合,能够与壶外的空气接触,所以壶内茶水隔夜犹香,甚至传说可放十年而不腐。更神奇的是,紫砂茶壶内有看不见的气孔,可以吸收茶叶的香气,并改善茶质,所以“壶痴”们都知道,泡不同的茶,就要采用不同的紫砂茶壶,一个紫砂茶壶只能泡一种茶叶。
说了这么多紫砂壶的
处,是不是有点冲动想立即去买一个来玩?别急,您要学会挑选才行。不论哪种款式的茶壶,其嘴、把、盖都要配置和谐,匀称舒展。口疬关系要紧密通转,平正妥贴。检验的方法是用手指沿盖子的边缘轻击,发出磕碰声的就是盖或口不够平正;抓牢壶把旋转壶盖,看看能否通转,如果感到时紧时松,说明把口或盖口不圆(要能通转问题就不大)。方器和盘纹器的盖子,从各个方向盖上去,都要能和颈肩吻合。此外,要检查盖子上的通气孔是否通畅,嘴管内的通水网眼是否堵塞,其总面积是否过小。放在桌子上看是否平稳。把壶身托于掌心,用盖珠轻敲壶身,听听声音是否清脆。如发哑声,恐有暗伤。用手掌抚摸全壶,触觉是否舒服。以手指插入耳把圈内,试试端举起是否顺手,最
能试一试水,看看有无滴水涎水现象。
紫砂壶泡茶的优点
`   
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为何独钟宜兴紫砂壶?周高起又说:“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原来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在于能尽得茶之色香味。李渔《闲情偶记》也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文震亨《长物志》也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明清一些文人士大夫对宜兴紫砂壶泡茶优点的认识一致。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壶造型
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时有许多优点。
(一)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长物志》说它“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二)紫砂壶透气性能
,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暑天越宿不馊。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时先满贮沸水,立刻倾出,再浸入冷水中冲洗,元气即可恢复,泡茶仍得原味。
(三)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壶内壁不刷,沏茶而绝无异味。紫砂壶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与紫砂壶胎质具有一定的气孔率有关,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
(四)紫砂壶冷热急变性能
,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而且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
(五)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
《阳羡茗壶系》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砒,汤力香茗,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在《岕茶笺》中也说:“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太早则未足,大迟则已过,的见得恰
,一泻而尽。”宜兴紫砂壶自明代中叶勃兴之后,经过不断的改进,最终成为雅俗共赏,饮茶品茗的最佳茶具。  紫砂壶的特点
````
“名壶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这是明代文学家李渔对紫砂壶的总评价。
为什么宜兴的紫砂壶
?这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它是艺术品,形制优
,颜色古雅,可以“直侪商彝周鼎而毫无愧色”(见张岱《梦忆》)。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别清香;“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明人文震亨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许次纾也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在林古度《陶宝肖像歌》里也有“九且色泽生光明”的诗句。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紫砂壶的身价“贵重如珩璜”,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
清人汪文柏赠给当时紫砂壶名家陈鸣远的一首《陶器行》诗里,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赞句,可见宜兴紫砂的身价是非常高的。究竟值多少钱呢?名人周澍《台阳百咏注》里说:“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年,则值金一笏。”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也是“一具尚值三千缗”。(陈其年《赠高澹人诗》,见《阳羡名陶录》)可见名家出品价格尤高。再往后,则凡是明代名家所制的紫砂壶,不仅“价埒金玉”,而且“已为四方
事者收藏殆尽”。(吴梅鼎《阳羡名壶录》)不仅如此,甚至一些残破的紫砂壶,也有人愿意出价收购。周伯高就是这样的人。他说:“供春、大彬诸名壶,价高不易辨。予但别其真,而旁搜残缺于
事家,用自怡悦。”(吴骞《阳羡名陶录》)
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他们对紫砂壶的评价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奥玄宝《名壶图录》)
(一)独特的材质
宜兴紫砂是以紫泥、红泥、绿泥等天然泥料雕塑成型后,经过1200℃高温烧成的一种陶器。紫砂土是一种颗粒较粗的陶土,含铁、硅较高。它的原料呈沙性,其沙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虽然硬度高,但不会瓷化。第二,从胎子的微观方面观察它有两层孔隙,即内部呈团形颗粒,外层是麟片状颗粒,两层颗粒可以形成不同的气孔。从其颜色上分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紫红色和浅紫色,称作“紫砂泥”,用肉眼可以看到闪亮的云母微粒,烧成后成为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种为灰白色或灰绿色称为“绿泥”,烧成后呈浅灰色或浅黄色;还有一种是棕红色,烧成后呈灰黑色称为“红泥”。三者之中紫砂泥最多,而绿泥、红泥较少。由于其特殊的材质,使宜兴紫砂壶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能使茶叶越发的醇郁芳沁。
2.紫砂器使用的时间越长,器身就越光亮,这是因为茶水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可以养壶。
3.紫砂器的冷热急变性
,即可以放到火上烧,也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而不会爆裂。
4.传热慢,而且保温,若使用提携无烫手之感。
5.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其水也有茶香味。
6.紫砂壶的泥色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壶色富于变化颇耐人寻味。
7.宜兴紫砂有很
的可塑性,入窑烧造不易变形,所以成型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各种器形,使紫砂器的花货、筋纹的造型能自成体系。
8.独特的透气性能。其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而且隔夜茶也不会馊。
宜兴紫砂泥所具备的这些天然的良好性能在制陶业中也是罕见的,惟宜兴所独有。
(二)独特的成型工艺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这是宜兴历代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所创造的。清末时期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不论圆、腰圆、四方、六面、侧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随意制作。同时还为造型的平面变化提供条件,这就形成紫砂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壶盖的制作最能显示出其工艺技术水平。圆形壶盖能通转而不滞,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也没有落帽忧;六方壶盖,无论从任何角度盖上,均能吻合得天衣无缝。所有这些独特的高难度的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
(三)独特的宜兴紫砂文化
宜兴紫砂文化概括起来说,就是中国悠久的陶文化与成熟于唐代的茶文化相互融合。其主要表现在造型、泥色、铭款、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等诸多方面。紫砂高手善于以壶为主体,融合诸艺术于一体,在形式内容方面谐合、神形兼备。宜兴紫砂艺术方面最大的特点是素质、素形、素色、素饰,不上彩、不施釉、质朴无华。其素面素心的特有品格,常使人对它情有独钟,古今有多少诗人、画家对它的喜爱达到痴迷的地步。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现在紫砂学界有一些学者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即把紫砂茗壶进行划分归属。第一类是具有传统的文人审美风格的作品,讲究内在文化底蕴,追求“文心”,提倡素面素心的清雅风貌,在壶体上镌刻题铭,切壶、切茶、切景诗出为三绝称之为“文人壶”。第二类是有富丽鲜亮、明艳精巧的市民趣味作品。在砂壶上用红、黄、蓝、黑等泥料绘制山水人物,草木虫鱼做纹饰,或镶铜包银,此类称“民间壶”。第三类作品是将砂壶进行抛光处理,镶以金口金边,造型风格迎取西亚及欧洲人的审美趣味,有明显的外销风格,称“外销壶”。第四类是不惜工本精雕细琢,讲究豪华典雅的宫廷御用紫砂茗壶称“宫廷壶”。而此类器物则代表了当时紫砂制陶的最高成就。
另外,宜兴紫砂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自明迄今,有诸多文人参与设计、书法、题诗、绘画、刻章,与陶艺师共同完成每件作品。题诗镌刻的内容已经完全提升到文学性的高度,以壶寄情,曾一度发展到“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的境地。其中较著名的有陈继儒、董其昌、郑板桥、陈曼生、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唐云、冯其庸、亚明等等,这对宜兴紫砂文化内涵的扩展和深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一现象是其他工艺领域中所罕见的。而其中影响较深远的则首推陈曼生。
 陈曼生,字子恭,号曼生,名鸿寿,浙江钱塘人(1777-1822)“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善画山水,讲究简淡意远,疏朗明秀效果,诗词文赋造诣精深,他一生酷爱壶艺,是一位杰出的陶艺设计家,曾设计壶样十八式,多与杨彭年兄弟、邵二泉等人合作,他所设计的壶多受文人雅士的喜欢,称“曼生壶”。他的壶型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为前代所没有,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富文字意趣,格调清新、生动,耐人寻味。陈曼生开创了书刻装饰于壶上,自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内涵至陈曼生时期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慧眼看紫砂
[百家讲坛讲稿连载][康尔]传奇紫砂壶
字体:    |  发表于: 2007-11-04 23:31 作者: 小熊猫 来源: 洱吧管理休闲网
[百家讲坛讲稿连载][康尔]传奇紫砂壶
紫砂壶欣赏01.jpg
紫砂壶欣赏02.jpg
紫砂壶欣赏03.jpg
紫砂壶欣赏04.jpg
紫砂壶欣赏05.jpg
紫砂壶欣赏06.jpg
紫砂壶欣赏07.jpg
紫砂壶欣赏08.jpg
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最新回复
小熊猫 (2007-11-04 23:34:50)
南京大学康尔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主讲传奇紫砂壶。11月26日至29日播出4期。第一期讲《传奇紫砂壶》:慧眼看紫砂。
常言道: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在国泰民安的今天,热爱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全国已经有七千万人喜欢收藏。紫砂壶作为收藏界的一个传统题材,近年来也非常走俏。紫砂壶的拍卖与交易,正在强劲地升温,有专家预测,紫砂壶必将迎来新一轮的追棒热潮。
大家一定还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你家要来一个老外,你得跟亲戚朋友借西装,借沙发,要不然人家老外看见太寒酸。八十年代,要是来一个外宾,借桑塔纳,借大哥大,是常有的事。九十年代之后,谁来你都可以不忙乎了,因为咱条件好了,再不会为接待一个人,满世界的去借东西。
最近,情况又有变化,我就碰到过两回。这二位都是做外贸生意的款爷,打电话给我,向我借东西,要帮帮他们的忙,帮他们撑撑台面。我说你们是不是在开玩笑?他们说没开玩笑,我们准备接待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的客商,想跟我借几把紫砂名壶,装点装点会客厅。那玩艺儿有钱也不好买,想买也得等机会。看来在经济繁荣,衣食无忧的今天,追求儒雅,追求品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紫砂壶不仅仅是古董,而且还具有许多古董不具备的象征意义和实用价值。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紫砂壶的鉴赏与收藏。
先说说鉴赏。懂得鉴赏,是搞好收藏的前提。鉴赏者,品鉴与赏析也。艺术品的鉴赏永远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个理儿。所以,很难建立一个绝对公正的,绝对客观的,艺术品价值的评判体系。我只能跟大家说说鉴赏紫砂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听老艺人经常说,做壶无定法,壶中有方圆。方圆就是指做壶,赏壶的规矩。已故的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先生认为,一把好的紫砂壶,应该是形,神,气,态俱佳,他把欣赏紫砂壶的基本要点凝聚成这四个字。
形是指一把壶的外形,轮廓,面相。神是指神韵,一把壶的精神面貌。气是指气质,主要是指紫砂壶的用料,色彩,及各部件的搭配。态是指仪态,一把壶的高低,胖瘦,阴柔或大小等。顾景舟先生认为,只有形,神,气,态这四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优秀的好作品。
另一位工艺美术大师,叫徐秀棠,他认为,通理得趣,方为上乘之器。他把欣赏紫砂壶的要点,归纳为理和趣两个方面。他所说的理,是指物质,他所说的趣,是指情趣。
所谓通理,就是要适用。一把壶要拿得住,握得稳,要在容积大小,身段高矮,壶嘴曲折以及各个部位的配置方面,都要做到合理。有悖常理的壶,一定不是上乘制作。
所谓得趣,就是要有情趣,雅趣和机趣。有趣为上,无趣为下。趣高为上,趣寡为下。只有理趣兼备的紫砂壶,才能满足人们日常家用,和艺术把玩的双重需求。
对于紫砂壶的鉴赏,本人也有一点心得体会。我认为,一把好的紫砂壶必须具备三个特点:一要好看,令人一见倾心,二要耐看,令人百看不厌,三要有意味,令人妙不可言。
所谓好看,就是要养眼,要出众,在一堆紫砂壶中,能让人感觉到那把壶,超凡脱俗,独领**。那种搁在壶堆里,找也找不到的壶,一定不是上乘之作。当你走进一个壶艺店,一眼扫去,最吸引你的那把壶,应该是符合我所说的第一个标准:好看。
养眼不是抢眼,出众不是出位。有些人总想通过一些奇异的造型,怪诞的装饰,来吸引众人的眼球。那些壶,虽然具有视觉上的诱惑力,但是由于过于花哨,过于出位,不可能养眼。养眼出众的紫砂壶,一定是气韵生动的,神情兼备的,令人动心的。
所谓耐看,就是要经得起反复看,经常看,仔细看,常看常新,百看不厌。有些壶乍一看惊心动魄,再一看粗制滥造,今天看花枝招展,明天看兴味索然。这样的壶是不能进入优秀作品行列的。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有神韵的,有灵魂的。能不能将飘忽不定的紫砂魂,凝聚在一件作品上,这对于壶艺家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实践证明,只要一招不慎,一定会导致魂飞魄散的结果。因此,一把好壶,要经看,耐看,不仅在创作理念上要有创新,要有突破,还要求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得无可挑剔。
所谓有意味,那是指作品中的思想,哲理,玄机,趣味。但是,这种思想,哲理,玄机,趣味,又具有一种叫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揭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对于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思想,哲理,玄机,趣味,许多人喜欢笼而统之地称之为妙。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天趣,是一种美不胜收的审美感受。如果一把壶,你觉得它非常之妙,甚至到了妙不可言的程度,那么,它一定是紫砂极品。
好看,耐看,有意味,是康尔教授长期收藏,鉴赏紫砂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但紫砂壶的发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名家名壶层出不穷,各个流派异彩纷呈。同时,市场上还有赝品存在,要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紫砂壶中,挑出真品,则需要有一双能辨别真伪的慧眼。
有一件很早以前的事,那个时候,中国的古玩市场还处在草创阶段。一位文化老人,带着我走进一处旧货调剂市场,现在叫古玩市场。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逛古玩市场,在那儿,我发现人们倒是挺文雅的,讨价还价悄悄地进行。有人在袖子里头掐,掐你的中指,掐你的食指,那是行家们的一种规矩。
在一堆古意盎然的紫砂壶中,有一把壶引起我的注意。它是绿色的,绿得抢眼,非常出位。我抓过来一看,是把西瓜壶。再一看壶底落款,是大名鼎鼎的汪寅仙。我窃喜,连壶盖都没打开,就把这壶买下来了。
回家后,我把此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我的女儿。那时,她才读小学,我就给她讲述此壶的神奇之处。已是夜深人静,我想有点不对,于是就悄悄走进女儿的房间,第二次认认真真地去看那把壶。此时此刻,那壶好像已经不耐看了,如果讲意境,一点都谈不上,没有趣味,也没有意味。
我打开壶盖才发现,这绝对不是汪寅仙先生的大作,而是一个赝品。西瓜壶,是用绿泥制作而成的,而此壶的里面是咖啡色的。外面的绿色是从哪里来的呢?肯定是用颜色涂抹上去的。上当了,当时我想,要是在买之前多看两眼,就会避免上当受骗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我女儿已经大学毕业读研究生了,我一直没有把西瓜壶的真相告诉她。我是这么想的,一个女孩子,手中有一件宝贝(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她底气就要足一点,胆子就要大一点,心情就要愉快一点。但愿我的教训,能够变为你的精明。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只要你多看,多想,多比较,你的鉴赏水平一定会提高,
如何收藏紫砂壶呢?那些老到的藏家,都有一些奥妙,门道,我想在介绍这些奥妙和门道前,先说几句关于收藏观念。
所谓收藏观念,就是对收藏活动的意义,目的,方法,心态等等一个宏观的把握。不少人以为,收藏就是收藏财富,收藏的意义就是聚财,收藏的目的就是赚钱,收藏的方法就是满世界捡漏子。其实,一个成熟的藏家,他们投身收藏的目的,并非如此单一。收藏财富,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收藏历史,收藏技艺,收藏心情,收藏美好,收藏文化,收藏艺术,同样也可以被确定为收藏的目的。据我所知,许多壶艺大师,他们也搞收藏,也收藏紫砂壶,但是,他们收藏的目的,倒不是冲着钱财去的。
说完了收藏观念,下面说说收藏的基本原则。依照艺术品收藏的一般规律,系列收藏一定胜过单件藏品的收藏,一套邮票,一套钱币,一套小人书,它的价值,一定大于单件藏品价值的总和,这是一个规律。系列收藏不仅可望实现藏品最大限度的升值,还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使收藏活动变得更加有情趣,更加有学问,更加有价值。
紫砂壶的收藏,可供选择的系列很多,比如名家名作系列。在六百年的紫砂壶发展史上,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一批高手,名人,把他们的作品,尤其是他们的代表作,作为你收藏的对象,并使之形成系列,其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如果你以名家名人的作品,作为你的收藏对象,那么,你一定要学一点紫砂史。
你得知道明代出过哪些大家,清代有过哪些高人,民国时期哪些人堪称名流,对于当下活跃在海内外的10位紫砂界大师,具体的说是6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位中国陶艺大师,对这10个人的名字你得记住,要不然一件名家名人的作品就有可能与你擦肩而过。
历史上第一把紫砂壶,叫树瘿壶,作者供春。但是,在上个世纪初,知道供春,知道树瘿壶的人并不多。所以,那件国宝,在地摊上躺了好多年,当时的开价是一块大洋。从地摊货,最终变成国宝,幸亏遇到一个识货的人,那人叫储南强,江南的一位文化名士。
1928年,储南强在苏州一家杂货摊上,看到一把壶,邹巴巴,脏兮兮的。他觉得这把壶,像古籍中描写过的树瘿壶,人家要价一块钱,于是他不动声色地把壶买了下来。当时,他心里还有点不太踏实,急忙去找一个人,那人叫黄宾虹。黄宾虹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鉴赏家。黄宾虹对那把壶爱不释手,赞不绝口,他说:这就是树瘿壶。
黄宾虹说:当年供春,是模仿银杏树上的树瘿,也就是枯瘤子,做的这把壶。现在,你看这把壶的盖像个南瓜柄,显然是后配的。储南强回去以后,就对这把壶的传承史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黄宾虹说得对。
既然壶盖不合适,咱们就重配。储南强又请出了当时一位制壶高手,叫裴石名,请裴石名依照树瘿的造型,重新配了一个盖子。新配的盖子上,刻了45个字,分两行:制壶者供春,……,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两万金易之而未能。当时,英国人开价两万大洋,要买这把壶,没买给他。
为了迎庆这把树瘿壶荣归故里,储南强准备在宜兴建造一个楼台,专门收藏这把壶。楼台的名字都想好了,叫春归阁。万事俱备,就等开工时,抗日战争爆发,春归阁没有建成。
宜兴沦陷后,日本人知道了这件国宝,请人找到了黄虹宾,想要这把壶,日本人开价八千块大洋。储南强不可能把国宝让给日本人,为了以防不测,黄宾虹带着那把壶,躲进了深山老林。全国解放以后,黄宾虹把壶捐献给了国家。当时是捐给苏南文物管委会,现在这把壶,收藏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
历朝历代都有紫砂壶名家,历朝历代也都有紫砂壶名作诞生,作为紫砂壶的爱好者,我们虽然想收藏名家名作,但名家名作收藏既要考验眼力,还要考验你的财力。对于一般人来讲,可能缺乏这样的条件。那么,除了名家名作的收藏外,还有其他什么紫砂壶系列,可供一般人收藏呢?
有的,其他的系列,如你可以做不同壶型系列,我的收藏大概就属于这种系列。不图珍稀名贵,但求风情万种。紫砂壶百态千姿,初涉紫砂艺术的门外汉,你会觉得眼花缭乱,事实上,它们也都是有序的存在,依据类型学的基本原理,把紫砂壶分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叫光货,这是最多的,也就是不加什么装饰的那种壶型。另一类叫花货,主要是仿造花果树木,制作的紫砂壶,这种壶型的装饰就非常丰富。还有一类叫筋瓤货,这是三大系列。
再细分,比如光货中,有圆器,方器。方器又有四方,六方,八方等。如果你不问耀眼的名头,将不同的壶型,确定为收藏的对象,并使之形成系列,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创意。这样做,起码有几个好处:第一你不再为署名的真假而烦恼,第二你也不再为投资的巨大而担心,第三你不再为一不小心失手而疼心。你拥有的将是尽情欣赏的愉快,和随时把玩的乐趣。
还有一种系列收藏,叫特定专题系列。成熟的藏家都知道,天下的物华天宝,那是收藏不完的,过于杂乱的收藏,既费精力,财力,又不能显现藏品的合理性。一个藏家,他最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经济实力,选择一个开口小,意韵深,较为个人化的专题,把它做精,做透,做到最好,做成天下第一人。
有人专门收藏 ,仿造青铜器制作的紫砂壶,如钟形壶,鼎形壶,尊形壶,爵形壶,铜镜壶,铜鼓壶,使它形成系列。有人专门收藏依照玉器石器制作的紫砂壶如琮形壶,印形壶,鼻玉壶,集玉壶,石瓢壶,石鼓壶,石栏壶,石权壶,使之形成系列。有人专门收藏依照民间的编织物制作的紫砂壶,如鱼篓壶,箩筐壶,斗笠壶,笆斗壶,提篮壶,吊篮壶。还有人专门收藏仿造自然界的瓜果花木制作的紫砂壶,如莲花壶,荷花壶,蟠桃壶,柿子壶,石榴壶,松竹梅三友壶等。总之,我觉得任何一个言之有理的创意,都可以成为一个系列,一个个性化的收藏系列。
紫砂壶的收藏,和其他艺术品的收藏一样,既可陶冶性情,还能增长知识。同时,艺术品的收藏,还能保值增值。那么,较之其他艺术品,紫砂壶的收藏有什么特殊性呢?
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养,用,藏的结合上。其他古玩,可能没有这种特性。一把紫砂壶的出炉,标志着一个艺术生命的诞生。但是,刚刚出炉的壶,既粗糙又干燥,而且壶面上还会晃动着一种焦躁不安的浮光,老艺人称之为和尚光。所以说,一把紫砂壶,它要健康地发育,茁壮地成长,最终走进艺术殿堂,需要经过旷日持久的养育。
许多局外人以为,养壶就是保养茶壶,这说得不准确。养壶的养,是养育的养,是培养的养,是滋养的养,是调养的养。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壶不养不出神。只有通过精心的调养,它才能散发出柔和的,美玉般的光泽。养壶本来是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后来变成了一种技术。
养壶的主要方法,一是用喝剩下的茶汤经常去浇淋壶体,第二经常用软布去擦拭壶体,第三确有不少藏家都有自己一些密不示人的养壶技术。养壶既需要耐心,又需要一点技术,所以,一些藏家,在购买了壶之后,不忙着把壶带回家,还要破费一些银两,专门请人替他养上几年壶。
我们家有一个远房亲戚,按说是个小地主,全国快要解放的时候,他跑到上海去了。在上海,开了一个小饭店,日子过得马马虎虎。在几个民国遗老的怂恿下,他决定做一笔投机生意。他回老家,把祖产卖了,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加起来,买了8把名家制作的紫砂壶。他知道,这个壶要养过以后才值大钱。他,一个小地主,不会养壶。于是,就请陶艺行的老板,代为他养上几年的壶,给了一些钱。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孩,先在保姆家待上几年,等他长大了,然后再把他领回家。
紫砂壶的养,用,藏结合,在这一点上,跟许多名贵乐器差不多,光藏不用,束之高阁,是要出事的。壶会风化,会掉砂,会变得脆弱。但如果你超负荷使用,当然也不利于壶的世代传承。
小熊猫 (2007-11-04 23:37:03)
在很古的时候,江苏宜兴有一个小村落,住着十几户人家。一天,一个白眉毛的老僧,突然出现在这个村子里。身披袈裟,手提木鱼,边敲边喊:卖富贵土,卖富贵土。村里人十分好奇,朝老僧跟前走去。这时,只见一股青烟,老僧腾云驾雾而去。于是,人们拿起工具,在老僧站的地方往下挖,挖出一种奇怪的泥土,红,绿,紫,五彩缤纷。后来,人们把挖出来的宝土,做成缸,盆,罐,瓮。这种土,叫富贵土。其实,这种土,就是制作紫砂壶的原料紫砂泥。这也许就是关于紫砂最早的一个传说。
我曾在一家影视学院,看过他们的招生题库。有一组面试题,是为影视编导专业的考生预备的。我给你们透露几题:
第一题说,假如你是一个影视导演,在一个穷困潦倒的文人陋室里,我们替他安排一件什么样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有意味?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紫砂壶。第二道题,说在一个家财万贯的儒商客厅里,安排一件什么样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有意味?答案仍然是紫砂壶。第三道题,在一个派驻美国的中国领事的客厅里,我们替他点缀一件什么样的道具,最符合主人的身份,也最具有意味?下面那位听众答对了:紫砂壶。
三道题一个答案,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由此引发的感触是,紫砂壶确实是个神奇的东西。它下得了厨房,也进得了厅堂。它特平常,也特高贵。它特一般,也特精英。它特草根,也特儒雅。
要说紫砂壶的神奇之处,还真一言难尽!大概是十多年前,有人托我写一个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我跑了一趟宜兴丁蜀镇。在那儿,我拜会了顾景舟,蒋蓉,这些著名的壶艺大师。看到了他们的收藏,感觉好像突然闯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我怎么也没想到,就是一把泥土,居然能捏出万种风情的壶来,了不得。
离开丁蜀镇时,我买了一筐壶。壶是批量生产的,很便宜。我把一筐壶带回南京,我的朋友各取所需。他们也真够朋友,不一会儿,一筐壶全都有主了。等我倒了水出来,就给我留了一把,谁也看不中的蹩脚壶。
我想,蹩脚壶也是壶,凑合着用吧。那天晚上,我想用那把壶沏一壶茶,找一找感觉。无意之中我发现,这个壶特别怪,倒茶的时候它会叫。倒得越猛,叫得越欢。声音悦耳,动听,像云雀打鸣,似金凤求凰。我向大师请教,大师把答案告诉我时,吓了我一跳。这正是古书上曾经提到过的,但是谁也没有看到过的,据说要烧制一千炉,方有可能出一把的凤鸣壶。
这种壶,不可有意为之,大师也做不出来,得来全凭偶然。如此看来,那蹩脚壶还是一件宝贝。顾老先生对我说:康老师,你中彩了,你跟紫砂有缘啊!
紫砂壶具有哪些神奇的功能呢?根据我的梳理和归纳,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发味留香,堪称紫砂壶的第一妙。茶壶的功能就是泡茶,能泡茶的器皿很多,比如说铜壶,锡壶,石壶,玉壶,瓷壶……,但是为什么人们,尤其是那些老茶客,他们不约而同地锁定紫砂壶呢?常言道,水是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茶汤的孕育和最终形成,壶的作用不容轻视。
经过几个朝代的比较,鉴别,茶客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茶汤的色,香,味。紫砂壶,里外不上釉,永远素面朝天,就是不用的时候,它也能散发出淡淡的茶香。有些壶,尤其是老茶壶,壶中存留的,还不仅仅是茶香,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流浪汉,那天晚上肚子饿了,便悄悄溜进一家饭店的厨房。本来想搞两个馒头垫垫肚子,找了一圈没有发现馒头,只有一锅红烧肉。于是,流浪汉一口气就把那锅红烧肉吃了。店主抓到流浪汉,把他痛打了一顿。
第二天,店主将流浪汉绑上公堂。县太爷一看流浪汉,把惊堂木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这小子不用审了,把他放了,退堂。店主不依,你凭什么把他放了?县太爷说:这小子肥肉吃得太多,已经得了一种绝症,俗称油漫心,三日之内必死无疑。店主一听:那就算了吧,就让他的手下,把流浪汉丢进了一座破庙。
流浪汉在破庙里上吐下泻,腹痛难忍,躺在那儿等死。更敲三遍,恍惚之中,庙里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和尚。和尚见此状,从怀里掏出一把老茶壶,对流浪汉说:要想活命,只有靠它了。
和尚说完,放下老茶壶就走了。流浪汉挣扎地爬起来,抓过那把壶,一看壶中没水,空空如也。他爬到一眼温泉旁,抄起老茶壶就舀温泉喝。这一喝,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后,人们发现那小子没死,而且病痛全无。于是,大家开始揣摩,那小子起死回生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呢?
最后,大家把能想到的溢美之词,都献给了那把紫砂壶。接下来的岁月,各色人等围绕那把神奇的壶,明争暗斗,巧取豪夺,流浪汉趁机把那壶给卖了。什么价?一寸紫砂一寸金,壶多重,黄金多重。壶卖了个好价钱,流浪汉置了一方家业,从此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这个故事在壶艺界,流传甚广。今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故事,其基本内核还是靠谱的。大家都知道,老茶壶的内壁,积淀着厚厚的一层茶山,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茶锈,茶垢。由于茶山的存在,即便壶中不放茶叶,也能冲泡出茶汤来。而老茶汤,无疑具有药用功能,能治一些疑难杂症,包括油漫心。此乃紫砂壶之第一妙。
抗馊防腐,当为紫砂壶的第二妙。较之于其他材质,紫砂有一个特点,叫透而不漏。它具有很好的透气性,但又不漏水。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们要是戴手套,真皮手套戴一天也不出手汗,你戴人造革手套,半天下来手套里是湿漉漉的,因为人造革不透气。我们用透而不漏的紫砂做壶,它就具有抗馊防腐的功能。
据说这种功能,率先是由一个老木匠无意中发现的。在很久以前,有个老木匠,承建了一座庙宇的藏经楼,他在干活时,把随身带的一把紫砂壶忘在藏经楼的大梁上,工程结束以后,脚手架全拆了。老木匠突然想起来,我的那把壶,还留在大梁上。老木匠想了许多办法,几天以后才爬上大梁,把壶取下。无意中,他发现茶汤居然没有馊。那时候,正值盛夏,别说几天,就是一天,茶汤也会变味。于是,大家知道了,紫砂壶还有这样神奇的功能。冬天泡茶茶不凉,夏天泡茶茶不馊,此乃紫砂壶的第二妙。
紫砂壶还有一妙,变色韬光。制作紫砂壶的泥料,俗称五色土。许多人相信,用五色土做成的壶,是有灵性的。在烧制的过程中,随着炉温的升高,它会不停地改变颜色,瑰琦之窑变,非一色之可名。紫砂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变光变色。一把紫砂壶,只要你精心养育,它会不断地变光变色,直到变得润如古玉,光可鉴人,给收藏者,给使用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正是因为紫砂壶具有发味留香,抗馊防腐,变色韬光之三妙,所以,它才能从林林总总的茶具中脱颖而出,**独领。清代有个文人叫李渔,他在《杂说》一文中,下了一个评语: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茗注就是茶壶,茶壶没有比紫砂壶更妙的,而最精贵的壶,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宜兴。最后还加了一句:是人皆知矣。
紫砂的特点是透而不漏,紫砂壶沏茶,冬天泡茶茶不凉,夏天泡茶茶不馊。正是由于这种独有的品性,紫砂壶在众多的茶具中,脱颖而出,世人对它倍加厚爱。更为神奇的是,用得越久的紫砂壶,泡的茶越有味道,越醇厚。
天下的紫砂壶,产于同一个地方,就是江苏宜兴丁蜀镇。这个江南小镇,座落在丁山和蜀山之间,故称丁蜀镇。宋代以来,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家家制坯,户户捣泥的陶艺世界。当地人,衣食所需,均惟陶业是赖。吃的,穿的全仰仗做陶的手艺。
制作紫砂壶的料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泥土,它是一种矿石,一种坚硬的,稀有的矿石。这种矿石,普天下哪儿都没有,只有丁蜀镇周边的小山上有,故被称之为泥中精,矿中宝。许多人,包括日本人,都试图用自己家乡的泥土,来做紫砂壶,结果全都失败了。那种罕见的矿石,经过风化,碾碎以后,形成的紫砂泥,具有密度极高,排列有序的气孔。这些神奇的气孔,为紫砂的妙处奠定了物质基础。
那么,做出了第一把紫砂壶的人是谁呢?多数学者都认为是供春。供春是壶艺界的泰斗,鼻祖。供春原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书童,这家人家姓吴,叫吴颐山。供春经常陪伴主人吴颐山到金沙寺去读书,金沙寺在宜兴市郊的山林里。吴颐山,后来做过进士,做过大官:四川的参政,湖广的巡抚,这是后话。在安静的金沙寺里,吴先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童小供春,则四处溜达,到处看看。
庙里有一个和尚,叫金沙僧,他是庙里后勤工作的负责人。他经常用紫砂泥做些坛坛罐罐的东西。小供春对老和尚干的活特别感兴趣,常常躲在一边看,过去叫偷艺。老和尚每次收工前,都要洗手,机灵的小供春主动上前帮忙去倒水。他的目的是,把盆底下沉淀的那一点点紫砂泥,收集起来。
久而久之,小供春收集到了一大把紫砂泥。于是,他开始了艺术创作。他发现庙里有棵千年银杏树,树上结满了树瘿,就是树瘤子,据说一百年才结一个树瘤子。供春觉得,它沧桑,古朴,有意味,就模仿那树瘿,捏了一把壶,取名树瘿壶。
这把壶不得了,号称天下第一壶。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具了,而是一件艺术品。史学家也认为,正是小供春的树瘿壶,把日用陶器带进了艺术美陶的境界。
那么,在爱壶人的心目中,这个壶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在爱壶人心目中,紫砂壶是物华天宝,是挚友高朋。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个依据是,紫砂壶自古价格昂贵。古人说,贵如珩璜(heng huang 古代的玉器),价凝璆(qiu)琳。珩璜,璆琳都是价值连城的美玉。和美玉一样价钱东西,当然是物华天宝了。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至名手所做,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就是说名人制作的壶,跟黄金一个价。明代熊飞,在一首诗中写道:景陵铜鼎半百沽,荆溪瓦注十千余。景陵是北魏宣武帝的陵墓,从陵墓里出土的铜鼎,一个能卖50个钱,而一把紫砂壶多少钱呢?得卖十千余。
清代汪文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的:人间玉珠安足取,不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天下的玉器珠宝都不值得收藏,因为它们都比不上宜兴的一把土,这一把土当然是指紫砂泥。有个日本人,他在《茗壶图录》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明制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明代做的一把壶,抵得上一户人家的全部家产。当然,这些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从一个侧面表达了爱壶人的一种价值观,一种取舍观。
说紫砂壶是物华天宝,第二个依据是,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都酷爱紫砂壶。说到名流酷爱紫砂壶,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在明代,江南有一商界名流,叫沈万山。有一天,沈府门前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老乞丐,但颇有仙风道骨之貌。老头用来讨饭的工具,不是碗,也不是盆,而是一把大口的紫砂壶。
沈万山看到这把壶,眼前顿时一亮,忙问老先生:此壶您卖吗?老头说:不卖,壶亡我亡。弦外之音是那壶跟我行影相伴,我要是死了,壶也将随我而去。家丁要把老头轰走,沈万山多了一个心眼,决定将老头收留,让他无限期地住在府上,好吃好喝好生伺候。
沈万山是个壶痴,他见到好壶就走不动路,但他也不想因巧取豪夺而毁了那件宝贝。于是,那老头摇身一变,成了沈府的座上宾客。一晃几年过去了,老头也没少花沈家的钱财,沈万山,半句怨言没有。不时,还请老头上书房坐坐,一起喝茶,聊天,把玩那把大口紫砂壶。
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老头觉得沈先生是个君子,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壶之人。老头心想,我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个人。老人想在他寿终正寝之前,把那把大口紫砂壶送给沈万山,并告知,此非一把残壶,那盖子被我藏在某某山上的某某庙里。
这里,我想补充说明一下,把名壶的壶身和壶盖,分开来收藏,那是收藏界的一个惯例,对于保证藏宝人的安全,至关重要。就好比您的银行存折和密码,最好不要让别人同时盗走。沈万山得了这把名壶以后,终日把玩,最后他悟出了做人之道,也悟出了经商之道。从此,他财源滚滚,富可敌国。
南京的明城墙有一半是沈万山捐款修建的。现在南京中华门城堡,是当年明城墙的正南门。传说正南门下,埋着沈家的聚宝盆。有老人说,那个城门墙下埋着的是沈万山得来的那把能进财,能进宝,能震魔降妖的大口紫砂壶。当然,这是一个传说。
在有些特定的阶层,特定的领域,比如在书法界,曲艺界,除了张三,李四,王二,剩下的都是爱壶之人。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说紫砂壶不是物华天宝,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主见的名流,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去充当紫砂壶的铁杆粉丝呢?
把紫砂壶视作挚友,看作高朋,也不是随口说说的,有案可据。有个日本人,叫奥玄宝,他特别仰慕中国的紫砂文化,他应该算是紫砂壶的海外铁杆粉丝了。清朝末年,他编了一本书,叫《茗壶图》。在这本书中,他是这样写的,中国的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朴讷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衲子就是和尚,僧人。在奥玄宝的笔下,紫砂壶根本就不是一个器物,它就是人,就是身份,就是地位,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一个个不尽相同的人。
在那本书中,奥玄宝还向读者介绍了32把紫砂壶,都是他自己收集的,据说这个人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他为这32把壶,每一把壶都起了一个名字:独乐园丁,卧龙先生,凌波仙子,浴后妃子,红颜少年,潇洒公子,风流宰相……。在这位日本壶迷的笔下,这些壶都是他特别仰慕的,希望交结的挚友高朋。
再讲一个发生在扬州的故事。清代扬州有一个盐运官,此人心直口快,性格刚烈,在秉公办事的过程中,得罪了顶头上司。这个上司也不是一个什么好人,是个贪官。贪官决定除掉这个不听招乎的心腹之患。在那个年代,欲加其罪,何患无词?经过一番暗箱操作,把盐运官送进了大牢。盐运官不服啊!一再地喊冤,没人理他。盐运官决定以死抗争,在牢里又是绝食,又是撞墙,总而言之,不想活了。谁劝也没用,可把外面的家属急坏了。家属也没有办法,只好四处烧高香,请求上天开眼。
有个老道士,十分同情盐运官的命运,觉得应该帮帮他。他想了一个办法,请人做了一把紫砂壶,打通关节,把壶带进监狱,送到盐运官手上。怪了,盐运官得到那把壶以后,不再寻死觅活了。什么样的侮辱,什么样的冤屈,都能默默地承受。就这样,一晃许多年过去了。那个贪官倒台了,罪名是贪污腐化,欺君犯上。盐运官获得了新生,还官升三级。
人们问他:你是怎么熬过那艰难岁月的?他说是那把壶叫我别死。大家听不懂他的话,他就把老道士送给他的那把壶,拿出来给大家看。那壶上刻着八个字: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第一句话是说那贪官的,别看他现在火,物极必反,总有倒台的一天。第二句话是说给我听的,别看我现在倒霉,也有时来运转的可能。于是,我天天捧着这壶喝茶,就这样静静地等待着贪官的倒台,这一天终于等到了。
在盐运官家的神龛上,我们发现,他供奉的不是菩萨,而是老道士送给他的那把紫砂壶。
小熊猫 (2007-11-04 23:42:11)
紫砂壶作为喝茶的工具,其神奇之处,只是表现了它的实用层面。但是,紫砂壶还有很多文化上的讲究,它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小小紫砂壶,能把中华文化的很多奥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紫砂壶身上,我们可以形象地了解中国文化。紫砂壶很好地阐释了中国的阴阳与五行的概念,紫砂壶还是中国人美好愿景的重要载体,另外,紫砂壶对中庸,对道法自然等文化理念,都有着直观的体现。
小小紫砂壶,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呢?康尔教授说,紫砂壶的文化含义,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谈。
首先,它适应并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喝茶的民族,常言说得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还有一个版本,叫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是七件事,还是七件宝,都有一个茶字。有些老茶客认为,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乾隆皇帝视茶如命,他开过这样的金口,朝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好茶好到这个份上,古代的文人墨客,对于茶的吟咏与赞美,那可是多了去了。
唐代诗人卢仝,号称玉川子,他诗风浪漫,好茶成癖,写过一首名诗,俗称七碗茶,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有这么几句: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看来吃茶,只能吃七碗。到了第七碗,人都飞起来了。这首诗后来传到日本,成为日本人建立茶道的一个理论依据。日本人现在喝茶,也讲究有七种感觉,七种境界。
中国人不仅喜欢喝茶,有时还喜欢斗茶。斗茶又称茗战,始于唐代,源于福建山区的茶乡。每年春天,茶农,茶商们一起检阅劳动成果,比试新茶的一项赛事。比赛规则大致是这样,先比茶汤,就是比茶水的颜色,通常的标准是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红白等而下之。其次比汤花,就是茶水在茶具里泛起的泡沫,比那个泡沫,通常的标准是汤花细密,紧咬盏沿,久聚不散为上。如果那个泡沫一下子就散了,就不是最好的。
在这样一个喜欢品茗,喜欢斗茶的国度里,社会对于茶具的需求,无疑是巨大的。为什么人们最后锁定了紫砂壶呢?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说当历史的车轮驶进明朝的时候,有一帮紫砂人,是他们审时度势,紧紧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
茶在汉代以前,主要是当中药喝的,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当这个茶变成了饮料以后,中国人喝茶的方式,多次发生变化。从汉代到唐代,主要是喝煮茶,煎茶,用陶土烧制的瓦罐子,用金属敲制的茶铫子,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茶具。
宋代和元代,主要吃点茶,先要把茶饼或茶糕,掰开,碾成粉末,再往粉末里加一些点心,就是加一些芝麻,果仁,松子之类的东西,然后跟茶末一起,冲上开水,与此同时,用竹签搅拌。这种备制茶汤的方式,使得景德镇生产的瓷碗,瓷盏,倍受欢迎。
到了明代,喝茶的方式又发生了一次变化。为了减轻茶农的负担,一洗前人的奢靡之风,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24年,下了一招,废除民间向朝廷进贡团茶的规矩。他以一国之君的名义,号召大家冲泡散茶。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个重要的变化,加上有一批紫砂人,审时度势,紧跟形势,开始设计,制作适宜冲泡散茶的工具,紫砂壶就在那个时候闪这登场,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由此可见,紫砂壶在明代崛起,确实是应运而生。紫砂壶的脱颖而出,既有天赐良缘的推动,也有明智的紫砂人,主动适应市场的成果。紫砂壶的闪亮登场,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转型与变革。
中国人喝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喝煮茶到吃点茶,再到冲泡散茶,最终紫砂壶在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从此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紫砂壶的文化含义之二,是它承载着民俗文化的愿景与期盼。过去的紫砂艺人,文化水平都不高,但他们长期扎根在民间,同时他们十分尊师重教,尚礼崇仁,所以,他们能把老百姓的许许多多美好的愿景与心愿,融入自己的创作。
比如鲤鱼跳龙门,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也是天下百姓芸芸众生的千古梦想。一朝鲤鱼跳龙门,子孙万代就脱离苦海了。谁都想变成一条龙,这个美好的愿景在一款壶上得到了承载与张扬,那把壶叫鱼化龙壶。这把壶的设计是,壶身上是波涛汹涌的巨浪,中间有一条鲤鱼,而壶盖上祥云飞渡,在彩云中有一条龙。这款壶在清代道光年间首先由邵大亨制做,到了同治,光绪年间,黄玉麟也做过,还有许多壶艺家都做过这款壶。
虽然不同的壶艺家,在细节处理上各有自己的考虑,但那一款壶的主题,始终没有变。它执著地表达了天下百姓都希望金榜题名,希望连中三元,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那种美好愿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化干戈为玉帛,也是民间一个美好的愿景。这个愿景,在紫砂壶上同样得到了精彩的表现。曾担任过上海画院院长的唐云先生,他收藏过一把壶,壶名叫博浪锤壶,我见过。壶身是一个圆球,上方有一根链条,那是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当年,张良在河南派剌客行剌秦始皇时,用的就是这种歹毒的兵器。上面一根链条,下面一个铁球,一甩。为那把博浪锤壶题写过壶铭的人,是清末的一个大家,有名的书法家,鉴赏家梅调鼎。他题的壶铭12个字:铁为之,沙抟之,彼一时,此一时。意思是说过去的博浪锤是用铁水铸造的兵器,而眼前的博浪锤是用紫砂捏成的茶具,今非昔比。时代不同了,把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好愿景传达得既生动又自然,令人拍案叫绝。
再说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它表现了中国人的一种爱情观。以文会友,郎才女貌,一诺千斤,忠贞不渝,生前不能同床,死后也要同穴。这个故事在西方人眼中,是一个爱情悲剧,但在中国人心目中,他们是幸福的,是美好的象征。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殉情之后,实现了比翼双飞,自由翱翔的梦想。这个愿景同样在紫砂壶上,也得到了精彩的表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做过一把壶,叫蝶双飞。他把梁山伯和祝英台相识恋爱的那个地点是一个小亭,为壶盖的摘手,在那把壶上设计了一条腰线,把壶分成一阴一阳两个界面,一黄一黑两只蝴蝶,加上一段切题的壶铭,把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永久地定格在紫砂壶上。据我所知,这把壶被盗版被复制的频率极高,因为此壶市场需求大,人们都想要品茗喝茶的同时,再品味一下爱情的隽永,再思索一下爱情的真缔。
咱们抛开知识版权的问题不谈,透过这个现象,我们有理由自信,正因为紫砂壶凝聚着,承载着,表现着许许多多的民间愿景,所以它特中国,特有文化。
神奇的紫砂壶,就像一幅幅多彩的画卷,当我们用鱼化龙壶,博浪锤壶,蝶双飞壶喝茶的时候,我们不仅品尝到了茶的美味,而且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紫砂壶所仃现的文化氛围之中。正所谓一壶一世界,壶中有乾坤。
紫砂壶的文化含义之三,它实现了日常家用与艺术把玩的结合。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说一件日用品,它非常好用,但缺少一点美感,那是很很难走红的。而紫砂壶恰恰在实用和艺术的结合方面,显现出卓而不群的优势。一把紫砂壶经济实用,造型美,手感好,既能喝茶,又能欣赏,既能摩挲把玩,又能陶冶情操,既能体现主人的艺术趣味,又能彰显主人的文化品位,你说说,这样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还真的不太好找。所以,紫砂壶从来都受到人们的追捧。
过去在宜兴,扬州,苏州,上海一带的高档茶楼,一个名人雅士出来喝茶,要么自带茗壶一把,要么使用事先就存放在茶楼里的专用壶。这样做,倒不是为了讲究卫生,完全是为了彰显本人的个性和品位。那一些精明的店小二,只要用眼睛一瞄,看你手上托着一把什么样的壶,对你的社会地位,就能猜出八九不离十。至于怎么伺候这他,心中也就有了谱。
说到紫砂壶的雅趣,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扬州府,有一个年迈的师爷退休了,许多人都想谋取这个岗位,吃这一份俸禄。于是递条子的,走后门的,托关系的,把知府大人搞得心烦意乱。知府大人决定,搞一次公开招聘,谁有才谁吃这一份傣禄。招聘考试那一天,来了一大帮饱学之士,一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知府大人亲自出题,亲自监考。
他出了一道什么考题呢?考试那天,他带了一把紫砂壶,把壶往讲桌上一放,他说:一把茶壶,一首好诗,壶随诗贵,诗依壶传。今天,谁能依据这把壶,吟出一首好诗,择优录取,谁就是今天的胜者。大家开始研究这把壶,这是一把什么壶呢?一把光货,除了盖子上有可清心也四个字,没有其它装饰。即便如此,饱学之士们,还是创作出一首又一首堆满华丽辞藻的诗篇,知府大人看后,都不满意。所有的人都交卷了,只有一个小伙子,还坐在那儿。他一个字也没写,知府大人过去问他:小伙子,你在干嘛呢?我来应试的。那你的大作呢?我的诗已经刻在那壶盖上了,逗得众人哄堂大笑。
那壶盖上只有四个字,怎么也凑不成一首诗。只有一个人没有笑,就是知府大人。既然如此,你就给大家念念你的大作。小伙子从容地走到那把壶旁边,一边旋转那壶盖,一边就朗诵他的大作:可清心也,清心也可,心也可清,也可清心。
四句话,一首诗。知府大人大叫一声:妙!当场宣布,小伙子获胜。这个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壶盖上的四个字,是一首回文诗。把这样的回文诗,刻到可以旋转的壶盖上,确实体现了紫砂壶特有的一种雅趣。
紫砂壶的文化含义之四,紫砂壶与古老的五行说,阴阳观,实现了绝妙的契合。先民们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生成万物的元素,是大千世界的根本。早在西周末年,太史史伯说过:五行相杂,已成百物。
制作茶壶用的那个泥料,俗称五色土,五色与五行在这儿对上了。那泥料中有水,有土,有金砂,在制烧过程中,要用木头,要用火。一把紫砂壶恰好是金木水火土的结晶。许多人认为,把五色,五行捧在手上,揣在怀里,就等于是捧着万物的根本,揣着大千世界,心里特别踏实。
西周末年的思想家伯阳父,提出过一个哲学命题:阴阳相生相克。伯阳父认为,阴阳调和万物生长,阴阳失调天下大乱。老子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巧了,紫砂壶这样的器皿,它既负阴又抱阳。我们在任何一把紫砂壶上,可以看到阴的象征,也可以看到阳的符号,可以看到阴阳同在,阴阳调节器和的气象。或者可以这样说,任何一把紫砂壶,它都是立体的阴阳太极图。
请看这把壶,这是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生制作的贵妃壶,为什么起这个名字?请大家往丰乳肥臀上想。紫砂壶这样的器皿,特绝,你们说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如此自然地,体现阴阳相生相克,这个哲学理念呢?手上捧一把这样的壶,那是有内涵的,有意味的。有时候还不能说得太直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说不便言传。
紫砂壶的文化含义之五,紫砂壶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实现了完美的融合。无论你是佛家的弟子,还是道家的信徒,无论你是出家的僧人,还是在俗的居士,你都可以在紫砂世界中,找到你的情感寄托,找到你的精神家园。
儒家学说,有一个重要概念,叫中庸。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也就是说要追求平衡,协调,要追求一种无过无不及的境界。对于紫砂艺人来说,尤其是制作光货的艺人,追求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正是他们一以贯之的原则。在泥料的选择上,追求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这不就是中庸之道嘛!更不用说喝茶,品茗本身就是与中庸之道一脉相承的生活方式。
道家崇尚自然,取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一种存在。道家追求幽野之趣,闲远之心。到了魏晋,这个思想演化成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归隐山林,浪迹天涯,放浪不羁,追求精神自由。对于制砂艺人,特别是制作花货的紫砂艺人,取法自然,崇尚自然,也是他们的一个追求。花货的特征就是模仿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做出来的壶。
这把荷塘月色壶,是蒋蓉女士设计的。在这把壶上,有荷花,有荷叶,有莲藕,还有小青蛙。看到这样的壶,我们会联想到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甚至会想到辛弃疾的诗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蒋蓉女士所设计的荷塘月色壶,体现了一种乡村风情,让人流连往返。
据我所知,许多攻花货的壶艺家,他们都爱养一些花鸟鱼虫,种一些梅兰竹菊,终身居住乡间,体验田园雅趣,方便取法自然。
再说佛家,佛家特别讲究缘份。他们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因缘而生,因缘之外一切皆空。我国有案可及的第一把紫砂壶,叫树瘿壶,它就诞生在佛门圣地金沙寺。供春偷艺的那个师傅,叫金沙僧,是个和尚。由此可见,紫砂壶与佛家从来就是有缘份的。
佛家有一派,通常称他们为涅槃派,他们反对偶像崇拜,反对净土信仰。他们认为,佛身是常,佛性是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们认为每一个人只要你反本内求,去迷理惑,就能顿悟成佛。当然,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你要获得顿悟,还真的特别难。有些高僧认为,办法还是有的,这办法便是吃茶去。
赵朴初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思是说,与其守着千百部经文经书,你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不如吃茶去。我发现吃茶去三个字,在壶上刻的特别多。乍一看这三个字大白话一句,其实是禅语,个中含天机,蕴含着想通事理,获得顿悟的门道。
在器型的设计上,紫砂壶与佛家,也是有因缘关系的。请大家看这把僧帽壶,像不像唐僧的帽子?此壶原创作者叫李茂林。由此可见,紫砂与佛家,一直是有因缘关系的。有些壶取名真趣壶,百衲壶,佛海容天壶,都是佛家的旨趣。有的在壶上刻上佛教的一些教义,叫经文壶,这样的壶特别多,日本人特别喜欢。
你要想获得一把这样的壶,不能说买,要说请,请一把壶回家。茶道中,有一个说法,叫茶禅一味,壶佛一体。是说喝茶与参禅的感觉差不多。壶和佛,是二位一体的,所以不能说买,要说清。
紫砂壶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艺术品。它得天独厚,应运而生,完美地实现了日常家用,与艺术把玩的结合。它扎根民间,尚理崇文,与古老的五行说,阴阳观以及民间的愿景,达成了绝妙的契合。它胸襟开阔,海纳百川,与儒,道,释等传统文化,实现了完美的融合。所以,我们说,紫砂壶特中国,特有文化。如果说,中国人真的要评选一千来最有魅力的茶具,我的那一票一定投给紫砂壶。
齐天大圣 (2007-11-05 00:02:40)
好漂亮的紫砂壶,传承着中华文明。感谢分享,支持!
小熊猫 (2007-11-05 01:29:49)
讲稿暂缺
主讲人简介:
康 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江苏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内容简介:
在紫砂壶工艺界,在任何一把壶上,我们至少可以在三个地方见到作者的签名。首先,我们可以在壶底见到作者的印章。第二个地方,那便是在壶盖,在壶盖的里面有作者的落款。第三个地方,就是在壶把的下方,一定有作者的印章。
紫砂工艺师他从来都是要郑重其事地签名,不厌其烦地落款,非常地奇怪。虽然呢,紫砂壶在清代,它也成了皇家的贡品,但是壶艺界从来就没有官窑这一说,所以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用大清制造,用乾隆御制这样的官印,来强行取代个人落款的那个行规,没那规矩。那么海内外的那些职业的买家,炒家,藏家,他们也从来都是只认个人的名头,不认单位。
我要介绍的第一位大师叫时大彬。时大彬是壶艺界知名度最高的人,这个人出生在明代万历年间,年轻的时候就出名,名气非常地大,是个家喻户晓的人,在与文人雅士的交往当中,时大彬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他也把浓浓的文人气带进了他的创作。
我要介绍第二位高人,他叫陈曼生,陈曼生是清代人,他工作是当县太爷,陈曼生以县太爷的身份,带动了一批文人墨客,一起去关心、支持紫砂业的发展,这个贡献了不得,是别人不可取代的。好了,古代的壶艺大家我们就介绍这两位,下面我再介绍几位现当代的壶王。要说现当代的壶艺大家,有一个人绕不过去,他叫顾景舟,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在群英荟萃的紫砂界,顾景舟是第一个获得国家部委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壶艺家。当然,在紫砂陶艺的变革与创新方面,走得最远,成就最高的当属另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那么,这些紫砂“壶王”,他们做的壶,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他们为什么能被称为“壶王”呢?
紫砂壶认识误区
对于紫砂壶的喜好是很多饮茶者的共爱,喜欢紫砂壶的人很多,可真懂紫砂壶者却不多,如我等三脚猫技术者也敢写这个方面的知识来做传教解惑者,真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我愿做此廖化而引来常山赵子龙,写下拙文望得到真正的行家里手指点和斧正:
在紫砂壶知识方面有许多知识在壶友中口口相传,也很多在网络上流传,但这其中是龙虾混杂、真伪难辨,甚至有些伪科学被广泛的传播。在我看来紫砂壶存在以下这些方面的误区,当然还不只这30个误区:
1—       紫砂壶误区一:紫砂壶中国许多地方产,宜兴是其中之一
正确观点:紫砂壶只产于宜兴,其他地方产的不叫紫砂壶,最多称为:“紫砂陶”。
2—       紫砂壶误区二:宜兴到处产紫砂壶。
正确观点:宜兴只有丁蜀镇(丁山和蜀山)从宋末到今都产紫砂壶。
3—       紫砂壶误区三:紫砂壶原料是从地里直接挖出来的紫砂泥
正确观点:紫砂壶原料原本是石头,属于夹层矿石,此矿石在空气中易风化,经过碾磨加工练制陈腐成为可以制作紫砂壶的泥料。
4—       紫砂壶误区四:过去的老壶就比现在的新壶好
正确观点:紫砂壶老壶的制作工艺远低于现在的新壶,包括壶的美感比例。老壶只是泥料普遍比较好。但绝对大多数老壶的价值低不上现在的新壶。
5—       紫砂壶误区五:职称高的人制作的紫砂壶一定比职称低的人要           好和水平高。
正确观点:职称只是供购买者参考,一把壶的好坏还是要具体看泥料和做工,不可迷信职称。丁山现在有些没有任何职称的人,他做的壶已经一壶难求而且价格奇高。
6—       紫砂壶误区六:紫砂壶是用嘴直接对着壶嘴喝。
正确观点:紫砂壶不能够用嘴对着喝,如果对嘴喝此壶的品相就被破坏了,而且不卫生和没有格调。
7—       紫砂壶误区七:紫砂壶开壶时要加老豆腐和甘蔗。
正确观点:紫砂壶开壶用老豆腐和甘蔗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开壶时加老豆腐和甘蔗只会掩盖此壶可能有的问题,但又在根本上解决不了其已存在的问题。
8—       紫砂壶误区八:紫砂壶不合适泡绿茶,泡绿茶还是玻璃杯好。
正确观点:天下泡茶之利器唯有紫砂壶,用紫砂壶泡出的绿茶味道就是要比玻璃杯要口感好,紫砂壶泡绿茶是有讲究:“要么用200CC以下容量的壶泡,要么开着盖子泡。”泡茶我们是要品茶喝茶之韵味,至于观看此茶悬浮在杯中的“风景”那是次要的,何况一盒茶叶你每次看见的“风景”都一样,那你有必要为看同样的风景而放弃最主要的品茶味之功能吗?
9—       紫砂壶误区九:紫砂壶的原料已经很奇缺。
正确观点:紫砂壶的原料根本不奇缺,就是再做500年也用不完,紫砂壶确实是个资源性的产业,紫砂壶高等级的好泥料只会越用越少,当然有些极好品种的泥料已经在不断枯竭,但是紫砂壶普通级的原料那实在是太多了。按目前各家各户储备的紫砂壶好等级泥料的量就是再做100年也还有的多,何况还有些好矿源被政府封存着在控制性开挖呢?
10—  紫砂壶误区十:购买紫砂壶一定要到宜兴本地去买,才能够买  到物美价廉之壶。
正确观点:哪里都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紫砂壶,关键要看你是否找对了地方,自己是否真正明白紫砂壶,不可迷信原产地,也不可否认原产地,一句话:“找对地方,认对人!”。你作为一个散客和游客来到宜兴,作为一个聪明的经营者他是要保护自己长久的合作方,他不会因为你一个生意而损坏他与合作方的价格约定。这点已经是国际通行之游戏规则,你有时候去厂家买货还不如去厂家的代理商处买货来的价格实惠呐。
但如果你真懂紫砂壶或者在丁山当地有真正的朋友,那你在丁山是一定可以满载而归。
11—  紫砂壶误区十一:紫砂壶必须里外每次擦洗干干净净。
正确观点:紫砂壶外部使需要擦洗干干净净,但紫砂壶内部是不需要擦洗干干净净只需要每次用水冲冲即可。有人会说:紫砂壶内部的茶垢厚对身体不好,其实你只要保证此茶垢不发霉就没有问题,而且茶垢越厚泡茶越纯香,过去我们的祖辈都是这样做的,也没有因为茶垢而得癌症,反而我们现代人今天注意这个明天注意那个,可癌症却越来越多。身体不好别怪茶,要怪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怪我们的工业化进程,要怪我们中有些人为了钱把什么都敢加到食品和药品里。
12—  紫砂壶误区十二:紫砂壶作为摆件只看不用。
正确观点:有些人买了紫砂壶就放在家中陈列架上作为摆件观赏,其实紫砂壶它首先就是用器,那怕它再名贵它还是一把壶,何况紫砂壶只有使用后等它出包浆,你才能够真正看清楚此把紫砂壶真正韵味和魅力。“玉不雕不成器”,紫砂壶不使用它也不成“器”。
13-紫砂壶误区十三:紫砂壶中哪个品种泥料是属于最好的。
正确观点:紫砂壶的原料泥料有许多品种,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特性,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各有优缺点,不能够绝对说某个品种的泥料就比其他泥料要好,它是顶级品种的泥料,泥料的优劣如同我们人种,我们不能够说哪个人种就是最优秀的,哪个人种就是最低劣的,黄种人里能够出个周恩来,也能够出个“川岛芳子”。
14--紫砂壶误区十四:哪个泥料的壶泡茶最好喝
正确观点:根据众多紫砂壶爱好者的实践经验,大家还没有一致肯定过:某类泥料做的紫砂壶它泡出来的茶味就是最好味的。
15—紫砂壶误区十五:凭拍摄的紫砂壶照片能够判断一个壶的真伪和好坏
正确观点:鉴定和鉴别一把紫砂壶的真伪单凭拍摄的壶照片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紫砂壶的鉴别必须以看到实物壶为依据来判断和分析。
16—紫砂壶误区十六:新的紫砂壶使用前开不开壶是无所谓的
正确观点:紫砂壶使用前应该开壶,开壶的基本目的是:1—判断此壶是否有质量方面问题,2—去除紫砂壶的土腥味和窑气味,3—把紫砂壶的气孔彻底打开,让紫砂壶养壶效果和饮茶效果都更加好
17—紫砂壶误区十七:购买紫砂壶的前提是先考虑它的收藏价值。
正确观点:对芸芸大众来说购买紫砂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收藏价值,至于紫砂壶的收藏价值是兼顾而不是主考虑方向,这就如同我们购买房子,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怎么住的舒服和出行方便,至于房子的升值是兼顾考虑的项目而不是主要项目。
18-紫砂壶误区十八:使用过的紫砂壶放在密闭盒子里长期存放
正确观点:使用过的紫砂壶不能够放在密闭的盒子里长期存放,而应该放在通风处存放以避免紫砂壶内部的茶垢出现霉变。
19—紫砂壶误区十九:茶叶和茶水不能够放在紫砂壶里过夜,要倒掉 清洗干净。
正确观点:茶叶水和茶叶在紫砂壶里放过夜是没有问题的,你只要注意别因为自己忘记了而让茶水长时间存放在紫砂壶里变味和发酵了。
20—紫砂壶误区二十:有专门的机器可以制作紫砂壶—机制壶
正确观点: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有:纯手工、半手工、拉坯壶、纯模具灌浆壶。目前还没有可以专门制作紫砂壶的机器。
21—紫砂壶误区二十一:紫砂壶窑变壶是可以人为制作出来。
正确观点:紫砂壶在窑里发生自然窑变,这个情况是人力不能够控制的现象,而且这个现象也十分罕见。自然窑变的紫砂壶是不可能人为控制并且能够大批量制作出来。人为控制而制作出来的窑变壶,不应该称为自然窑变壶。
22—紫砂壶误区二十二:同一把紫砂壶想泡什么茶就什么茶,是可以混泡—今天用它泡红茶,明天用它泡铁观音……。
正确观点:一把紫砂壶只能够泡一类茶,同一把紫砂壶是不能够混泡不同茶叶,不能够今天用它泡红茶,明天用它泡铁观音,后天用它泡绿茶…因为紫砂壶具有很强的吸茶味之功能,如果你用不同茶味的茶叶泡,它吸的茶味就很杂了,将来这个壶泡什么茶,其茶水的茶味就会不纯正了。
23—紫砂壶误区二十三:为快点养出紫砂壶包浆,就不擦洗紫砂壶让茶垢在壶身上沉积下来。
正确观点:紫砂壶外部是应该擦洗干净,如果让茶垢长期沉积在紫砂壶外部,当你擦拭时是会发现这个紫砂壶很亮了,但是这个亮不是真正的包浆,这个亮我们叫它:“贼光”,贼光通过专业擦拭布是能够擦掉,而真正的包浆是从壶里往外渗透出来的光亮,而且是越擦它而越亮,是完全擦拭不掉的亮度。
24—紫砂壶误区二十四:反正是自己用的紫砂壶,其证书是否要保存好是无所谓的事情。
正确的观点:只要是有证书的紫砂壶其证书都应该妥善保存好。虽然这个壶是你现在自己使用的壶,你也根本没有想到去转卖,也根本不在乎它是否会升值,可这个壶将来呢?当这个壶转到了你孙子辈的时候怎么办?他想卖掉这个壶,可壶的证书没有了。这其实也和我们的房产证是一样的,你自己住这个房子的时候,房产证你不会去理会它放在什么地方,可有一天你想卖掉这个房子的时候,你就会发急去寻找这个房子的房产证放到哪里去了?
25—紫砂壶误区二十五:在单位用紫砂壶泡茶者太张扬太另类
正确观点:在有些单位的人或者是领导眼里,他们认为在单位用紫砂壶在泡茶很另类,太休闲。其实人每天必须喝水,中国人喜欢喝茶,用杯子泡茶就是不休闲、不另类,用紫砂壶泡茶就是太另类、太休闲了?在我们过去家家户户都是用壶泡茶然后再倒茶水出来给自己或者客人喝,这是社会风气和习惯,而用紫砂壶泡茶也是个人习惯,这与有些人喜欢用塑料杯泡茶一样,没有必要去议论和禁止。
26-紫砂壶误区二十六:紫砂壶一定要用好等级的茶叶泡养才能够养得好和养得漂亮。
正确观点:紫砂壶是否能够养得好和养得漂亮与此壶所泡的茶叶等级没有必然关系,它只与此壶泥料等级和你使用它的时间长短、使用频率有直接关系。
27-紫砂壶误区二十七:紫砂壶产自宜兴,所以只要是宜兴人都懂紫砂壶,都有很可靠的紫砂壶购买渠道。
正确观点:宜兴产紫砂壶的地方只有丁蜀镇,就是丁蜀镇也就是与做壶有关的人员真正懂得紫砂壶而不是人人都明白紫砂壶。就拿我自己来说,上月接到一表哥电话,他在宜兴宜城镇的。而且还是一位公务员:“小吴,帮我买2把壶,我要送人。”我回答:“你都是宜兴人,还是公务员,你自己去买不就可以了吗?”“哈哈,我不懂紫砂壶哦,谁懂紫砂壶呀!我去买?!我怎么知道好坏,怎么知道是不是买贵了?你就不同了,你去买来的壶,那东西绝对好,而且关键价格一定特别到位。”他回答我。
28—紫砂壶误区二十八:如果紫砂壶底款章是正确的那此壶一定是把真品。
正确观点:如一把紫砂壶底款章是完全正确的那此壶一定是把真品?回答:不一定!
一把壶是不是真品,关键看此壶的做工是否符合其风格和其真实的制作水平。
29—紫砂壶误区二十九:过去紫砂壶不会做假,做假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事情
正确观点:工艺品做假在中国历朝历代从来就没有断过。现在有假人民币,难道过去就没有假铜钱吗?我们都知道“金叶子”—用黄金打制的可以一页一页折叠的金片,它是财富也是通用的货币,知道为什么要打成这样薄吗?当然一是为了携带方便,但它主要原因是为了防假,过去朝代就有人在金锭里淘个洞灌入铜水和铅来做假,所以为了好验证金子的真实重量就做成了很薄的金叶子。
30—紫砂壶误区三十:我买这个壶的时候,这个工手还没有出大名气,所以我这个壶不可能是假冒的,一定是真品。
正确观点:假冒产品不一定是在这个工手出大名气了以后才有人做假的,只要这个人的壶比较好卖比较容易出手,同时又比较容易仿制,或者有比较特殊的渠道容易仿制比较轻松和真,就有人会进行同步仿制。现在有些不到40岁的助理工艺师,他们的壶我们就已经在市场上发现了他的仿制品、假冒品,如果你现在买到了这样的产品,30年后你说:“那时候他没什么名气,职称也不高,不可能有人会仿制假冒他的作品的。”那你说的是对的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解析紫砂壶收藏误区
紫砂专家---紫砂知识大全(4)
[转帖]关于紫砂壶的介绍,爱壶者不可不看,申请加精| 紫砂茗茶 - 青鸟,花鸟鱼虫网 ?鸟...
简说紫砂壶泥料及泡茶特点
老茶人:“泡茶以紫砂为贵”,下一句才是精髓,却鲜为人知
紫砂壶的鉴别养护与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