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这事儿要捋起来,那可真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当初,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迫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最终决定起兵,但在起兵之初,朱棣却面临着一个大问题。

什么问题呢?很简单,手底下兵力不足。

这兵力不足,自然难以成事,而就在朱棣为此烦恼之际,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并且想到这个人的麾下,刚好有一支战力非凡的精英部队。

只要把这支精英部队据为己有,那么,自己大事可成矣。

那么朱棣想到的这个人是谁呢?他麾下的这支精英部队究竟何等厉害,才会让朱棣起了觊觎之心呢?

这个人,正是朱棣同父异母的弟弟宁王朱权,而他麾下的那支精英部队,名字则叫做“朵颜三卫”。

先说朱权,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生于公元1378年,在其13岁的时候,被朱元璋封为宁王,封地位于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到了其15岁,正式前往封地就藩。

而朱权麾下的朵颜三卫,其来历和渊源,则要追溯到朱元璋还活着的那会儿。

当初,朱元璋在稳定国内形势之余,对北元的残余势力也主动发起了进攻,在洪武二十年(关羽1378年),朱元璋派冯胜、傅友德和蓝玉等将,率大军二十万,远征辽东。

此战,明军击败原北元太尉纳哈楚,迫使纳哈楚投降,紧接着在次年,蓝玉又率军在捕鱼儿海击败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如此一来,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便失去了依靠,只能也归顺于明朝。

但没过多久,这些已归顺明廷的蒙古诸部中,有一部分相继又反叛,让明朝的边界始终不得安宁。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先是在东北设置藩镇,派遣自己的儿子出任藩王,以此来对怀有异心的蒙古诸部进行震慑,而朱权的宁王作用便是如此。

其次,朱元璋又在该地区设置了三个卫所,分别是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这三个卫所的兵卒、将官主要是由归附明廷的蒙古人组成,其中,朵颜卫为兀良哈部、泰宁卫为翁牛特部,福余卫则为乌齐叶特部。

由于朵颜卫在三卫中实力最为强大,因此,明朝方面就将这三卫笼统称为兀良哈三卫或者是朵颜三卫。

而这三个卫所,当时名义上的上级,正是就藩于大宁的宁王朱权。

虽说后来在朱元璋去世的前几年,上述三卫所发生过一次叛乱,导致不少蒙古兵士脱离了明朝的管理,但留下来的也又不少,人数大约有几千人,而这几千人的战斗力颇为强悍,因此也就成了朱权手下的一支特种部队。

之所以这些蒙古人愿意留下来给明朝打工,原因也很简单,当时明朝对于蒙古诸部执行的是能笼络就笼络的政策,非必要尽量不动武,因此对于归附的蒙古士兵,待遇是相当不错。

有吃有喝工资还高,自然就有人愿意留下来,但这种奔着利益的风格,也为朱权带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麻烦”。

什么麻烦呢?这就要接着说朱棣“想念”起朱权这个弟弟之后发生的事了。

朱棣当时打定主意,要把这支几千人的“朵颜三卫”据为己有,因此就筹划了相应的策略,首先第一步,是先独自一人,装作“穷途末路”之态,前往大宁,假意向朱权求救。

而朱权也是个老实孩子,见朱棣单枪匹马,便放下戒心,让朱棣进城。

之后,朱棣以向朝廷“请罪”为由,让朱权帮他起草奏章谢罪,而朱权对此毫无怀疑之心,不仅帮朱棣写了奏章,还好吃好喝好招待了朱棣数日。

而与此同时,朱棣的部下已经率兵暗中接近大宁,布置妥当之后,朱棣的部分将领乔装打扮混入城中,并且还暗中携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

带金银珠宝干什么呢?朱棣的目的,正是那些朵颜三卫。

朱棣十分清楚,这些朵颜三卫都是“见钱眼开”的主儿,因此就安排手下拿着金银珠宝前去暗中收买他们,而这一招果然有效,三卫的部长及诸守军均在朱权毫不察觉的情况下,成了朱棣的手下。

而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朱棣假意向朱权告辞,而不明所以的朱权还十分真诚地将朱棣送到城外,结果,朱棣一声号令,伏兵四起,朵颜三卫自然站在朱棣这边,帮助朱棣攻打大宁城。

就这样,朱权在极其郁闷的情况下,不仅手下的精英部队丢了,连自己也成了朱棣的“人质”,当然,朱棣对他还不错,甚至当时许诺朱权事成后“平分天下”,不过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而朱棣得到朵颜三卫后,一路高歌猛进,打下了诸多城池,朵颜三卫在不少战役中都表现极为出色。

自是冲锋陷阵皆三卫兵。成祖之有天下,自克大宁始。

最终,历时四年,成功打至南京,而建文帝朱允炆于皇宫中纵火后失踪,朱棣登基,是为明太宗。

登基之后,朱棣大行封赏,而对于曾助他登基的朵颜三卫,朱棣自然毫不吝啬,不仅封其首领、部将为大明正式官员,同时还把当初的边关重镇大宁封与他们,让其作为驻守之地。

朱棣之所以这么安排,背后也是有一定深意的。

我们都知道,朱棣本是藩王,是通过“靖难”才得以登上皇位,而他登基后最担心的,便是会不会有藩王仿照他这一套,也来一次“靖难”。

因此,从朱棣登基开始,削藩工作就开始启动,只不过他削藩的手段,不像朱允炆那般直接。

但对于边关重镇,尤其是像大宁这种地方,朱棣是防范至极,防范什么呢?很简单,他担心这里再出一个像他这样的强大宗藩。

因此,像当初能征善战的宁王朱权,被朱棣安排到了南昌就藩。

而当时明朝的首都还在南京,加上朱允炆下落不明,因此,朱棣暂时就需要呆在南京,以起到稳定局势之用。

但大宁这种边关重镇,朱棣又不可能丢出去不管,而如果派军队驻扎的话,就会让朝廷负担极大,毕竟大宁远在塞外,光是这补给就是个麻烦事情。

所以,朱棣就需要找一些他认为信得过,但又不会对他统治形成威胁的势力,来帮助他驻守大宁,也算是帮助明朝“看大门”。

而这样一来,显然朵颜三卫比较合适,一来双方合作过,二来这些蒙古人也愿意给财大气粗的明朝打工,所以,朱棣思来想去,就把大宁这个地方封给了朵颜三卫。

而当时,朵颜三卫内部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其主要组成人员已经从原先的蒙古三部,逐渐成为以兀良哈部人为主,也就是说,表面上说起来是三卫,但实际上有七成以上都是兀良哈部人。

就这样,朵颜三卫成为了大明驻守边关的一股势力,而他们也和大明进入了蜜月期,期间朝廷对其多有封赏,而朵颜三卫也按期纳贡,总之当时至少从外表看起来,朱棣这个安排还算不错。

不过,正如当初朵颜三卫在金钱的诱惑下反叛宁王一样,他们虽说得了朱棣的好处,但却背地里极为不安分。

如何不安分呢?他们开始暗中与鞑靼(明朝将分裂后的东部蒙古称为鞑靼)眉来眼去,甚至双方还结为联盟,商议如何攻打明朝。

刚开始,朱棣对此一无所知,并且为了招抚鞑靼,还一度多次下达态度极为温和的诏谕,甚至还将俘虏的鞑靼士兵送回,但这一切都没能让鞑靼受到感召。

而在永乐七年,朱棣再次派往鞑靼,试图继续进行招抚的使臣被杀,则让朱棣彻底燃起了怒火。

因此,在永乐七年,朱棣先派大将丘福率军北征攻打鞑靼,结果丘福过于自傲,不听部下劝阻,导致全军覆没,这个结果,导致朱棣不得不下令亲征。

当然,朱棣这次亲征的战绩还是相当不错的,鞑靼太师阿鲁台被朱棣击败后投降,不过,在亲征的过程中,朱棣却发现了一件让他很意外的事情。

什么事情呢?就是鞑靼军中,有不少朵颜三卫的人。

这就表明,朵颜三卫在和鞑靼,甚至在为其效力,发现这个情况之后,朱棣十分恼火,当即遣派使者,严厉斥责了朵颜三卫,称他们这是“吃里扒外”。

而对于朱棣的训斥,朵颜三卫什么反应呢?当时他们看鞑靼已战败归降明朝,就知道自己没了靠山,因此赶紧向朱棣表态,说自己是被鞑靼蒙蔽,不得已才听从其指挥,希望朱棣绕过他们这一次,同时他们还表示,自己再也不敢了。

面对朵颜三卫的服软求情,朱棣也没继续深究,因此一番训诫之后,便放了他们这一次。

之所以朱棣没有继续深究,一来他认为当时鞑靼、瓦剌(西部蒙古)均以归附明朝,就算朵颜三卫有什么心思,那也翻不起什么浪花,二来,朵颜三卫的实力一强确实不够朱棣看的。

换而言之,就是在强大的自信心下,朱棣才放了朵颜三卫一马。

按理说事情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不久之后,已归顺大明的瓦剌率先反叛,而他们的反叛,给了鞑靼太师阿鲁台一个机会。

当时阿鲁台提出要帮助明朝扫除余孽的理由,率军追击已经战败的瓦剌,并趁此机会,占据了瓦剌不少地盘。

而借此机会,阿鲁台迅速发展壮大,而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自然没能忘记当初曾合作过的朵颜三卫,因此阿鲁台没少对他们进行笼络,而朵颜三卫故态复萌,又开始和阿鲁台眉来眼去。

终于,在永乐十八年,自认为已经有和明朝有一拼实力的阿鲁台,决定起兵反叛,朱棣闻听后,随即起兵,发起了第三次亲征漠北的行动。

不过这次亲征,却是朱棣战绩最可怜的一次。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朱棣率军从京城出发,大军一路行至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时,阿鲁台就得知了朱棣亲征的消息,他没有摆开架势等待与朱棣决战,而是脚底抹油,跑了。

阿鲁台一路往蒙古草原腹地逃去,因此在当年七月,朱棣大军进入其之前的驻地时,才从被俘虏的鞑靼士兵口中得知,阿鲁台早就跑没影了。

这就让朱棣很是郁闷,想打,但找不到人,不打就这么回去,那就白跑这一趟了,最终,朱棣权衡良久,还是决定班师回朝。

也就是说,朱棣这一次亲征,基本上除了抓到一些小喽啰之外,什么也没得到。

因此,在归途时朱棣的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朱棣突然下诏,发兵大宁,铲除朵颜三卫。

为何朱棣会突然要铲除朵颜三卫呢?其实说得简单点,算是给自己这次无功而返的北征找点成绩回去。

毕竟大军这么出来一趟啥都不干,不仅朱棣面子上挂不住,回去之后也没办法交代。

当然,除了这个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朵颜三卫表面上归顺明廷,暗地里却和鞑靼一直藕断丝连的行为,朱棣早已对其厌恶无比,他当时已经将朵颜三卫视为了鞑靼的羽翼。

以羽翼阿鲁台为悖逆者兀良哈之寇,今阿鲁台狼狈远遁,而兀良哈之寇尚在。

因此,朱棣就决定“还师翦之”,并进行了一系列安排,命大军分为五路,进发朵颜三卫的驻地大宁。

由于是朱棣临时起意,因此朵颜三卫在未加防备之下,就被明军击败,虽说其迅速组织了逃跑,但朱棣也早已在其逃跑路线上布下伏兵,最终,朵颜三卫主力被包围,一番大战之后,其主力大部分被杀。

最终,除少部分朵颜三卫逃走外,剩余人等不是被杀便是被俘,至此,曾经在明初活跃的朵颜三卫,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纵观朵颜三卫覆灭过程就不难发现,其最终被朱棣绞杀,根本原因还是出在自己身上。

当初朱棣为了招抚他们,又是送钱又是封官,同时还把大宁安排为其驻地,目的就是希望朵颜三卫既能完成帮助明朝镇守边境的任务,又能通过他们作为表率和模范,让如鞑靼、瓦剌等更多的蒙古势力归顺明朝。

但想法虽好,现实却很残酷,朵颜三卫当初既然能因为利益反叛宁王,自然日后也会因为利益反叛朱棣,所以,朱棣在这件事上确实过于理想化,而朵颜三卫最终被剿灭也是咎由自取,因此,真正恩将仇报的并非是朱棣,而是一次又一次反叛的朵颜三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问答:朱棣五次北伐效果如何?是否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创造和平环境?
土木堡之变除朱祁镇的责任外,他爹明宣宗朱瞻基应该背锅吗
UC头条:朱棣为何恩将仇报, 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永乐北伐值得夸夸其谈吗?耗尽国力,换来疆域的全面收缩
为什么说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皇帝?他做事有一股狠劲后世望尘莫及
《山河月明》与朱棣北征的历史,明军战力强盛,蒙古各部长期臣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