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害怕的死亡,其实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老杜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或许会平添些沉重悲凉。。。

但该面对的还是得面对,

不是吗?

在我上学的时候,

我就有过关于死亡的思考。

老朋友或有印象,

我以前的微信头像

是一块长草的墓志铭,

还用了好几年。

 
但其实清明有更好的解法:
 
每当清明,面对死亡的时候,
一切的事物也都变得清晰干净起来。

所以有人说死亡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清明也是一个学习的极好机会。
 
 
看过类似陆晓娅,蔡志忠,乔布斯
等关于生死认识的课,
还是有些触动的。

没修过的
可以来补修一下死亡学分。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老夫喜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
让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又前进了一步
 

死亡既是唯一目的地,
却又没有标准通道,
每个人的人生体验都不同。
 
生死学老师,也有称“墓地导游”等,
通常会带你去墓地,火葬场,
死亡体验馆之类的地方,
最后还会有产房或者幼儿园之类的衔接。
这个过程的意义非常明显了。
 




游牧为主的藏人或蒙古人,
死亡后大多是选择天葬或野葬,
非常符合庄子的思想,回归大自然。
 
庄子面对死亡时候曾说
“我把天地当作棺椁,
把日月当作双璧,把星辰当作珠玑,
把万物当作殉葬,
我陪葬的物品难道不齐备吗?
有什么比这样更好的!”
 
而农耕为主的人,
大多选择家附近土葬。
 
土葬主要是有三大功能,
一是处理尸体,
二是为了纪念,
三是为了让活人安放对死亡的恐惧。
 
 
从农牧两类人对死亡的处理差别,
可以看出来生存结构
对于文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游牧为主的人
由于自然环境的生存压力大,
往往地广人稀,人际压力小,
而农耕为主的人
自然环境的生存压力相对小很多,
人口集中致使人际生存竞争压力陡增。
 
于是士农工商不同等级的人,
不仅通过阳宅等财富象征彰显,
同时也包括阴宅来体现不同的身份,
以彰显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潜在高价值。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类似的
金字塔,泰姬陵,兵马俑。。。
 
处理尸体其实很简单,
火葬,土葬,天葬最实惠,
但是为何要花这么大代价建墓?
最主要功能是让活人安放对于死亡的恐惧。
 
因而可以看出
墓地主要功能不是为死人而建,
而是为了活人而修。
 
就如常说的
坟墓是寄托思念的一个道具,
碑文只是我们的对抗死亡的一个咒语。
 
与墓碑对话,
对于时空不停的追问自己存在的活人,
可以很大程度解决死亡的恐惧,
能更好的回到现实生活。
 
 


 
每年我都会自己做一遍亚瑟·阿伦36问,
其中有一题:
你有曾经预感过自己会怎么死亡吗?
 
确实不好回答。
第一次意识到死亡大概是我8岁的时候,
我小奶奶的去世。。。
 
这才有了清晰的意识,原来人是会死的,
有的死亡比预期来的要快,
因而大部分人没有为死亡做好准备。
 
知道会死,却又没有做好准备,
就会在潜意识中弥漫焦虑,
甚至持续一生,很难安生。
 
但是也是对于死亡的恐惧,
让我们更珍惜时间,
让我们更张扬自我的,
想证明自己活过,精彩过。
 
 
生命的悠然绽放,
必然源于死亡的长久盘旋!

 

过往农村老人都会家里储备个寿木,寿衣,
他们每年还会漆一遍,比较坦然的面对死亡。
而今城里人,死亡似乎被隐藏起来,
但这种恐惧却似乎越来越大了。
 
你是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的?
你怕死吗?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
 
碑文像是对“安静的逝者”故人的记录符号,
也像是对自己的更好期许,
你会如何解读这些符号?
学到什么关于死亡的智慧呢?
 
 


电影《寻梦环游记》说,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有一对作家夫妇,墓碑修成书的形,
背面刻有信,有段如下——
 
 
 
文字最后的那个“了”字,
就是放心“了”!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份爱,
是烙印在他们生命里的。
 
一个人最在乎的东西,
才会真心的刻在自己的墓碑上。

因而我们更能读懂在死亡面前,
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人之将死,其言也真!
 
 
离死亡最近的时候,
活着的感觉最强烈!
 
还有数学家和音乐骄子,
分别留了一个数学公式和一段旋律,
还共同留有一段神秘的“43+ 34”,
或许这就是神仙伴侣们神秘密码吧。
 
 
看过无数的墓碑,
没有人会刻赚了多少钱,
有几套房车的,
这些日常追逐的东西,
却都不见了。
 
什么东西更有价值,
什么东西更值得追求,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是“合肥段公芝泉之墓”之词——

 
段祺瑞,
自身信佛吃素,却有人骂他独裁大军阀,
也有人颂扬其为如墓志铭上的大英雄。
“所有历史都是近代史”,
历史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相。
 
不管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凉,
或许只有流传的故事,
无论青史留名还是遗臭万年,
人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后人解读又在前人的解读之上再解读。
仅此而已。
 
书法家启功先墓志铭写—
“—身与名,一起臭。”
 
看透,活透,回归自然。
 
存在,与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被遗忘,
所有存在的表达,都有其自身的宿命。
因而别人的看法,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当你见过很多墓碑的时候,
发现大多都是雷同的的记录生卒年月,
刻着慈父母、孝儿孙,千人一面。
 
当你遇到独特的文字背后,
仿佛就能看到活生生的人,
他们的创意,
可以让自己的精气神永远地留了下来,
当你能用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时,
你就已经超越它!
 
 
 
墓碑既让你见识到自己的渺小,
独特碑文也见证你灵魂的独特
或人生的伟大,
这是一个更强有力的存在感证明。
原来墓碑其实也可这么玩的。
 
 
并不是说那些规规矩矩的墓碑后面,
没有激动人心的生命,
其实每个人都不缺乏精彩的时刻,
或许是他们走的略微匆忙,
没有机会思考死亡来临时该说些什么,
只留后人捉刀代笔罢了。
 
 
被主流裹挟,活成大家的样子的,
是被生存所迫,
很多时候,
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
 
“失语”状态多是没有独特表达。
要活出自己的独特性,
就需要提前接触和思考死亡。
 
那此时此刻可以开始思考——
是我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
是我在上班,还是上班上了我?
是你在过人生,还是人生在过你?
我应该在我的墓碑上,写点什么?
我该过上什么样的人生?
 
只有多接触精彩的人,看过精彩的世界
见过才能遇见,才有独特见地,
只有活出自己的独特,你才真的活过!
 
 


 
虽然说百岁人生的时代来临,
但是人生也有不少意外,
有时候'死亡总比你预计得要早’,
与其逃避,不如直面骄阳,向死而生。
 
如果能提前想好了怎么死,
就像以前农村老人一样提前准备后事,
最好是心理上做好准备,
过这一生就会更加的从容淡定。
谈死亡就像每天吃饭一样稀松平常!
 
 
这个节点就是一个机会,
找爷爷奶奶或者爸妈或子女谈谈这个话题,
记录下最希望呆的地方,
生命最独特的片段,
目的不只是为了未来,
更是为了现在就开始
更精彩地过好剩下的一生。
 
 


死亡与生俱来,
但恐惧不必时时刻刻都存在。
 
有人怕生前受苦,尤其是过度医疗,
最好锻炼好身体,作息规律,
生病少,抵抗力强。
提前叮嘱,如有万一,不过度医疗。
 
有人怕死后无去,虚空无穷。
宗教、哲学或解决这事;
最本能的方法是繁衍后代、
最直接的方法是信仰,
最有力量的方式是
为一个超越小我的事情做贡献。

庄子也说,
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
谁知道其中的头绪!
人的出生,是气的聚合;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生死有如四季运行,是循环不已的,
死生的变化,就像昼夜的轮替一样。
 
 
有人怕后悔人生。
害怕自己死后,
以前做错的事情再也无法挽回了。
价值观、心理学面对的就是这件事。
那就是把现在过成最好的一天。
 
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
“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
脸埋在键盘上,鼻子夹在打字键中”。
在他在世的时候,他一直都活在天堂。
 
万婴之母林巧稚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
“又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是在刚接生完一婴儿后说的,
之后安详离去。
 
特蕾莎修女生前说过一句话: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死亡的恐惧每种都有解。
最好的的方式就是:
 
找准你的使命,
利用天赋和时代的结合,
就知道如何使用你的生命,
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就能把此生过成天堂。
 
 


 
表达再多,也不可能让你身临其境,
死亡本身是一个大而开放的话题,
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
 
 
时代在变化,教育的形式也在变化,
有新需求,就会产生新理念,
新形式,新技术等,
 
但是生死课是永恒的需求,
这是关于自己的教育,
关于生命本身的教育,
永远都不过时,也不可或缺。
 
跨越物质基础的人,
未来心灵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人需要更加像人,未来的教育——
要“面向未来,使人为人”
 
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
全宇宙都是你的老师,
哪怕一花一草,一人一屋,都是。
 
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或许这就是清明节的一个意义吧。
 
 


 
《西藏生死书》扉页——
 
愿此书能成为生者
濒临死亡者与亡者的解脱指南
 
愿此书能对所有读者有所助益
并引领他们迈向证悟的旅程
 
 
佛家也说生命是续流的,
放下对五蕴之身的执着,
借身修心,
让心回归清净光明自性,
认真修好此生,
期待来世光明顶见
 
 
终于明白不生不灭,即生即死,
每一刻都在死亡,但每一刻都在新生。
何必在意那一刻的生命终结呢。
 
面对死亡,向死而生,是我们唯一的退路
面对无常,活出自己,是我们唯一的进路
 

“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是唯一的整体。
只要觉悟了什么是道,
连生死都可以淡然处之,
因为那是合乎自然的变化。
明白这种变化,
才有逍遥之乐可言。
 
当真的来临时,
可勇敢的说,
 
我来过
我活过
再见了
 
一鲸落,生万物,
落红泥,护百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死亡是生命中最棒的发明!
是生命交替的媒介。
 
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每一步都趋向死亡
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人生如梦
恰似寻回赤子之心的旅程
 
我们最怕的不是即将到来的死亡
而是没有全力以赴活过的人生
 
人生不过是通往死亡道路上,
发生了很多好玩的事儿。
 
每一条真我的道路
都是回家的路
 
觉醒的每一步
都是新生。

 
 

 
“再见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子的生死哲学
那些被鸡毛蒜皮小事所困的人
人之生是自然而然,人之死则顺其自然
陕北人说“生死”
反思:如果死亡来临,我们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名家随笔]黎化​丨黎化片言之94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