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渔和他的《闲情偶寄》
userphoto

2023.11.08 黑龙江

关注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这期我们来聊聊李渔和他的《闲情偶寄》。

李渔的经历丰富到令人咋舌,翻开他的履历,乍一看,表面上的身份就够琳琅满目: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诗人......没那么简单,实际上,他还是清朝出版业知名老板、是才华横溢的戏曲编剧兼导演、是红极一时的戏剧组合李家班之主、也是独具匠心的园林设计建筑师、更是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

他倡编的《芥子园画谱》流传至今,被齐白石、潘天寿视为经典范本。

他的南京芥子园也是江南名园之一。

他写成的《闲情偶寄》深谙生活之道,被林语堂称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他留下的《笠翁对韵》是儿童熟悉对仗、用韵的启蒙读物。

他的戏剧作品《凤求凰》、《风筝误》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影响了18世纪的日本。

但他绝不只是才子,他更懂生活。

“听到杨梅就两眼放光,抓到大闸蟹便吃得欢喜”的李渔。谈谈一个嗜花如命,为买水仙典当了家中首饰”的李渔。谈谈“一手摇着折扇,一手拎着给妻妾发明的箱式马桶,走在金陵街头”的李渔。

他嗜花如命。李渔曾将四季中的水仙、莲花、秋海棠、冬腊梅比作自己的四条命——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他常常赋予周围的人事以明确的美学意义。在他的心目中,无论是一栋房屋、一种器皿、一棵树,乃至睡梦中闻到的一阵花香,都能给人带来特殊的审美趣味,而这种精神上的娱悦,难道不就是人生在世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吗?

这么热爱生活的李渔,是怎么度过他的一生呢?

李渔是明末清初人,祖上是江苏的如皋,但他的籍贯要算浙江金华。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八月初七,一位怀胎十一月余的母亲足足忍受了三天三夜的疼痛还未能顺利生产,危难关头幸得一路过的白发老者指点,终于产下一个男婴。老者认为胎儿是“星宿降地”,并非凡胎,留下一句“仙之侣,天之徒”后翩然离去。

1611年,李渔出生,父母为其取名仙侣,字谪凡(被贬下凡的神仙),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又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生长于江苏如皋。其著作上常署新亭樵客、觉世稗官、觉道人、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之名。

李渔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一生跨越明清两代。出身于药商家庭的他,自幼与市民阶层接触密切,对其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然而,由于经历了明清易代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之苦,李渔原本不错的家境逐渐衰落。

在明朝覆亡之前,李渔曾三次进入考场。24岁,他去往金华参加童试,一举成名。成就“五经童子”,一时风光无限。

清朝的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过了童试就是秀才,具备了正式科举的资格。

29岁,他来到杭州参加乡试,名落孙山此时的李渔已经年近三十,而立之年,依然功名不就,一事无成,心中困苦,可想而知,留诗为证:

“昨夜今朝,只争时刻,便将老幼中分。问年华几许?正满三旬。昨岁未离双十,便余九、还算青春。叹今日虽难称老,少亦难云。闺人,也添一岁,但神前祝我,早上青云……”

意思是:一夜之间,今天就成为了昨天,人们就在这样的流转中从年轻走向年老。即使正值三旬,也已经是过了大半的人生。虽然已经过了三十岁,但实际上在人们的观念中,三十岁还算年轻,但已经不能算是年轻了。妻子也向神灵祈祷,希望自己能够早日上岸。

李渔不甘心,又准备了三年。1642年,32岁的李渔重振旗鼓,乘船再次前往杭州应试,谁料满清铁骑已席卷江南,人未至,路已断,中途传来封路截道的消息,李渔仰天长叹,又惊又怕,无奈之下,只能原路折返。

仕途不顺,心灰意冷的李渔返回兰溪后,一度过着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田园生活。真实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

但躺平又有何不可呢?有一天,李仙侣看到水中自由自在的鱼儿,忽然想明白了,人的一生做好自己,快乐丰足不就够了吗?于是改名李渔。

李渔回到兰溪后,在亲友的帮助下,在伊山宗祠后面买了一块地,构筑了几间茅屋,李渔美称其为自己的乐园——伊山别业,即伊园。过起耕钓自食的隐居生活。在经历亡国的痛苦和梦想的破灭双重打击后,他选择暂时躺平。

伊园的修建展露了李渔的园林天赋。在条件有限的条件下,园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亭、桥、廊、轩诸景无所不有,李渔得意地与西湖相比,“只少楼台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

这一期间,李渔还在家门伊山下大路旁修建了一座凉亭,取名“且停亭”,自题一联刻在亭上: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此联一直为后人传颂,且停亭还被誉为中国十大过路凉亭之一。

可好景不长,李渔必须得认真考虑吃饭的问题,毕竟归隐也不过是养花种草,建园修林,陶冶情操而已,他一个文人不可能像真正的农民一般靠耕种为生。带着一大家子的李渔急需一条养家糊口的途径。

“一艺即可成名,农圃负贩之流,皆能食力。”

李渔觉得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自食其力,李渔朴素的想法正和和当今自由职业者无异,坊间也笑传他或是自由职业者的祖师爷。

虽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可大明不在了,清朝也不待见他这种遗老,功名之路是走不通了,他将视线转向市井,他想靠才学贩卖艺文赚取钱财。

1651年,李渔因为在村子里兴修水利而输了官司,心情低落。仕途无望,田园生活也充满了苟且,不甘心就这样过完一生的李渔卖掉了自己的园子,举家迁往杭州。这一年的李渔40岁。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从古至今,杭州便是商贾云集,生活质量极高的杭州人游冶之风正盛,喝酒饮茶,听曲看戏,赌馆青楼鳞次,“人情以放荡为快”。

李渔通过观察发现,在杭州城里,各阶层的人对戏剧和小说很有兴趣。于是开始在家创作,编剧本,写小说。李渔这样洒脱的人很清楚在生活面前适当的低头和退让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安贫乐道他并不在意。

填词谱曲是李渔选择的主要谋生手段。一是因为当时戏曲艺术极为发达,在众多文学艺术门类中影响最广、受众最广,戏楼、戏班都对剧本有着大量的需求,市场有前景,编撰戏曲也相对容易盈利;二来李渔精通音律,熟悉填词作曲,写起戏来那叫一个如鱼得水,往往十几天便成一剧。

果然,李渔的《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戏剧刚出手就瞬间火遍全城。此外,李渔还写小说,脱胎于这一时期的《十二楼》、《无声戏》正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

就这样,笔耕不辍的李渔,他的小说和戏剧很快火遍全国,许多出版商排队在李渔家门口等着新作。随之而来的盗版问题也让他苦恼不已。他的作品以惊人的速度向各地流传,杭州、苏州、南京等地的不法书商千方百计进行私刻翻印以牟取暴利,数日之内,三千里外的地方也能见到他的新作。

有的就干脆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作品,挂上他的笔名进行发行,蒙骗读者。这种不择手段牟取暴利的行径,不仅侵犯了他的著作权,还极大地影响到他的声誉和经济收入。

李渔坐不住了,他踏上了打击盗版的维权之路。一边请求官府为他主持公道,一边四处奔走上门同盗版者谈判交涉。

在发现有大量盗版书流向金陵后,为了保住自家饭碗,也为了心中的一口气,李渔离开杭州,迁往金陵。

他先在金陵闸暂居了一段日子,后来购得一屋,空间不足三亩,遂取名为“芥子园”。

为防止别人私自翻刻自己的著作,后来又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他大部分著作都在这里印刷发行,其中就包括流传至今的《闲情偶寄》。

他看到了出版行业的巨大商机,不仅出版自己的作品,而且还出版其他作者的畅销书。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由于李渔经营有方,又注重声誉,“芥子园书铺”变成了清朝两百年间最具影响力书局之一。

李渔在南京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戏剧。李渔特别重视戏曲的舞台效果,说学做唱、唱念作打,每一个细节都不含糊,他是中国第一代导演。我们今天听到的昆曲、评弹、乃至后来的越剧京剧黄梅戏,都有着浓重的李渔烙印。

在古代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李渔携带家班远途跋涉,走遍了燕、秦、闽、楚、豫、广、陕等地,一览中华大地的奇山秀水。“全国九州,历其六七”,不辞辛劳,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很快李家班便红遍了大江南北,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备受戏曲名流们的欢迎,说是当时的戏剧天团也不为过。

这些经历对李渔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知识不断丰富,感触不断增多,性情得到了陶冶,还懂得了生活的乐趣。这些都为他晚年写《闲情偶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李渔的学生、爱妾、也是他的戏班搭档乔姬、王姬先后去世,真性情的李渔悲痛万分,重回杭州。康熙十九年的正月,李渔在杭州去世,享年七十岁。安葬在杭州的西湖附近,当时的钱塘县令梁允植为他题了“湖上笠翁之墓”的墓碑。

纵观李渔的一生,痛苦失意有之,志得意满有之,兜兜转转,他的一生就是在尘世中折腾,他在这世间真真切切的活过,他活出了自己,一朵俗世中的奇葩。其中最重要的,我想将其称为活在当下。

他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齐白石、潘天寿看李渔的画谱起家,周作人看了李渔的《闲情偶寄》之后,觉得“做正人君子太没意思了”。

《闲情偶寄》刊刻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翼圣堂刻本扉页上印有“笠翁秘书第一种”的字样。李渔还说:“从前拙刻,车载斗量。近以购纸无钱,多束诸高阁而未印。……惟《闲情偶寄》一种,其新人耳目,较他刻为尤甚。”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八个部分,每部之下又按照生活事象自身的门类和逻辑,并结合作者个人日常生活的经验、创造和发明,将笔触延伸到饮食营养、仪容修饰、家居营造、器物古董、园艺设计、花卉树艺、才艺教育、卫生健康、身心颐养、娱乐解忧、文学创作与欣赏、戏剧编创及表演等各个方面,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学现象和规律。

以家居为例,他设计了“活檐”:贫士之家房舍宽而余地少,若用深檐以避风雨则影响室内采光,若设长窗采光,又不便于遮阴。为此,李渔设计了一种“活檐”,即在瓦檐之下另设一板棚,置转轴于两端,可撑可下,“晴则反撑”,雨天则正撑以承檐溜。(绘图来自东方营造 张建)

以衣着为例,他认为人穿衣衫的第一要义是“衣以章身”,就是说关键不在衣衫,而在穿衣之人,要重视人自身的德行,即所谓“富润屋,德润身”。人穿衣衫的第二要义是“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

李渔认为,无论设计制作日常用品还是筑造屋舍,最根本的还是要实用.当时流行有“燕几图”组合式家具,李渔对此做过调查,认为这种家具设计之巧毫无疑问,但遍访使用者“果能适用与否”,回答都是否定的,因为一是太过繁琐,一是无极大之屋尽列其间。“燕几图”式的组合家具是中国设计史上的“名作”之一,但在李渔看来,这一设计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是不尽如人意的。

燕几图组合式家具

工作时,李渔板板正正,绝不穿睡衣,办公环境力求干净整齐,办公装置和用品也必须尽量改善。在椅子上读书的时候要随手做笔记,于是他改造了专用的读书椅,上放笔墨,下面是抽屉,抽屉里放入木炭,还能加入香薰,优化办公环境。

为了夏天太热时能专心读书,李渔改造了杌子wù zǐ(小凳子)。先把杌子上挖一个平面的洞,再刷好漆让它不漏,然后放入凉水,上盖瓦片,坐上去凉飕飕。瓦片热了就换,叫做“凉杌”。

为了办好公,在还陆续发明了组合抽屉、组合书柜、专业的书桌用茶壶、阅读用灯芯剪等,日本人把这些学去,成为后来的收纳学。李渔一直认为,“休咎不在物在人”,居家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

对于茶具的设计制作,李渔认为:“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必至理穷义尽而后止哉!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曲便可忧,再曲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卷四《器玩部·制度》)

“尺幅窗“设计,是一种别具心裁的窗式设计,其名又为“无心画”。李渔居住的浮白轩后有一小山,山虽小但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李渔后来发现:“是山也,而可以作画;是画也,而可以为窗”,因此,在室内将窗之四周裱糊壁纸,犹如书画装裱的绫边,俨然堂画一幅,而虚其中。非虚其中,欲以屋后之山代之也。坐而观之,则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这是李渔借景和装帧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将真山入画卷,取得亦真。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还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的时候,那他就会知道,为了守护自己规律、有闲、惬意的生活,他都需要做些什么。又或者,在人云亦云的舆论压力下,他怎样才能保持思想、意识的独立,不被大环境的焦虑裹挟着前进、冲昏了头!

所以,永远不要轻视一个表面上只会闲情逸致的人,他的内心可能非常强大,强大到即便饥寒交迫、饱受打压和嘲笑,却仍然想方设法,保持那份令人艳羡又难以理解的恬淡与自在。

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李渔的内心始终丰富多姿。他懂得悦纳生活,也懂得取悦自己。他可以为生活中的小事乐此不疲,也能对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无限坚持。他可以在平凡中锤炼诗意,亦可在俗雅间放纵自己,他有成堆的癖好,并且每一个都做到了极致。

但世事总有两面性,李渔也有不被后世看好的原因。

其一没有考上科举,转头做了卖赋糊口的末流商人(卖赋被当时的人称为贱业),不符合中国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其二是寄情声色,按照现今的标准,有点不思进取,把自己的风花雪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与板着脸孔不苟言笑的中国君子差别实在太大。

其三是写了一本“风流”小说《肉蒲团》。其实,对这本书的评价绝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淫者见淫”的问题。

但不管如何,我都很喜欢李渔。小蚂哥喜欢李渔是因为他被社会打击后仍然热爱生活,无论平穷还是富有都抱有节制。更重要的是在当时人人都想出人头地的年代,李渔做了一个反方向的选择,他告诉我们人生任何时候都可以歇一歇再上路。

记得任何时候累了,且停停!这期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渔|我有闲情何处寄,鲜衣怒马度此生
书香南京之:芥子园中李笠翁【李渔】
北猫侃诗词||写《肉蒲团》的李笠翁
浙江兰溪李渔祖居
一本超越“闲情”的闲书——读李渔《闲情偶寄》
李 漁 丨 人 間 大 隱 , 至 情 至 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