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
                       柏梁体诗的变迁   刚刚
    一、名称的来由
    郭舍人《汉武集》说:元封三年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者,乃得上坐。
唐代欧阳询成书于贞观年间的《艺文类聚》,该书卷五十六:汉孝武皇帝元封三年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者,乃得上坐。
    但《三辅黄图》卷五云: 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诗者乃得上。
    是元鼎二年春或元封三年似乎不是要点。《三辅黄图》说柏梁台建造于元鼎二年(前115年),是符合史实的,《史记》、《汉书》可证。章樵的观点是:“柏梁建于元鼎二年,登台赋诗乃元封三年也”(见《古文苑 注》)。这种说法,相对较为客观。
    这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南宋章樵的《古文苑注》。此前流传的“柏梁联句”诗歌,其作者,东方朔以外,本来都只列官名。《古文苑》亦是如此。然而章樵的注释, 则开列了每句诗歌的具体作者姓名。
    这就是说汉武帝元丰三年,在长安城的北门柏梁台(大概是以柏树为梁的亭台)建成后,武帝在柏梁台宴请臣子,凡是与会臣子必须“能七言始得上坐”。当时“能七言始得上坐”者连汉武帝在内,一共二十六人,人各一句,所吟之诗必须符合自己的官职、身世。于是凑成一首二十六句的联句,诗歌史上称之为柏梁台联句。这是一首二十六句的七言诗,而且每句都押韵,声韵一韵到底,且有重韵。因系各人一句,所以各句前后,意不相属。后人称平声一韵到底,且逐句入韵的七古称为“柏梁台体”。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即系标准的仿柏梁台体。

     汉武帝时的柏梁诗
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
郡国士马羽林材。总领天下诚难治。
和抚四夷不易哉。刀笔之吏臣执之。
撞钟伐鼓声中诗。宗室广大日益滋。
周卫交戟禁不时。总领从官柏梁台。
平理请谳决嫌疑。修饰与马待驾来。
郡国吏功差次之。乘舆御物主治之。
陈粟万石扬以箕。徼道宫下随讨治。
三辅盗贼天下危。盗阻南山为民灾。
外家公主不可治。椒房率更领其材。
蛮夷朝贺常会期。柱枅欂栌相枝持。
枇杷橘栗桃李梅。走狗逐兔张罘罳。
啮妃女唇甘如饴。迫窘诘屈几穷哉。
    南濠诗话:汉《柏梁台诗》,武帝与群臣各咏其职为句,同出一韵,句仅二十有六,而韵之重复者十有四。如武帝云:“日月星辰和四时。”卫尉则云:“周卫交戟禁不时。”梁孝王云:“骖驾驷马从梁来。”太仆则云:“修饰舆马待驾来。”在司马云:“郡国士马羽林材。”詹事则云:“椒房率更领其材。”丞相云:“总领天下诚难治。”执金吾则云:“徼道宫下随讨治。”京兆尹则云:“外家公主不可治。”大将军云:“和抚四夷不易哉。”东方朔则云:“迫窘诘屈几穷哉?”御史大夫云:“刀笔之吏臣执之。”大鸿胪则云:“郡国吏功差次之。”少府则云:“乘舆御物主治之。”其间不重复者惟十二句,然通篇质直雄健,真可为七言诗祖。后齐梁诗人多效其体,而气骨远不能及。方朔乃云:“迫窘诘屈,直戏语耳。”

    二、柏梁联句的真伪问题
    关于此诗的真实性问题,是因为清人顾炎武提出了质疑。他说:“汉武帝《柏梁台诗》,本出《三秦记》,云是‘元封三年作’,而考之于史,则多不符。”其主要观点是:梁孝王早已在柏梁台建造之前去世,史书中所记梁平王来朝也不在元封年间;郎中令、典客、治粟内史、中尉、内史、主爵中尉等六官皆是太初以后官名,而不应该预书于元封之时,事实上汉武帝是在柏梁台被烧半年之后始改官名。因此顾炎武得出结论说:“反复考证,无一合者,盖是后人拟作,剽取武帝以来官名,及《梁孝王世家》乘舆驷马之事以合之,而不悟时代之乖舛也。”
    顾炎武的说法表面上看起来于史有据,但是仔细分析却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这首诗的最早出处,据逯钦立考证,并不是晋人所作的《三秦记》,而是西汉后期的《东方朔别传》,这为此诗的可信性提供了坚实的文献证据。并进而指出:“检柏梁列韵,辞句朴拙,亦不似后人拟作。”方祖燊则在逯钦立的基础之上,详细考证了《柏梁诗》的来源出处、文本流传等问题,并就顾炎武提出的几点质疑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与辨正,他根据相关文献指出,元封三年汉武帝作柏梁诗之时,正当梁平王之世,顾炎武并不能证明他当年没有来朝;诗中所记载的官名,本来不是诗的本文,而是后人对作者的追记,而史书上用后来的官名追记前代之事也是常有之事,班固的《汉书》中就多有这类例证。特别重要的是他对《柏梁诗》的诸多文本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以探求其原貌。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1)这诗句子上只标作者官位,没有注作者姓名;而这些官位,是编《东方朔传》作者追注上的,其中采用太初后官名,有‘光禄勋、大鸿卢、大司农、执金吾、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七个。(2)内容方面:武帝和群臣所作句多就自己的职分而咏的,也有些寄规警之意,东方朔则出于诙谐之语。(3)韵式方面,是每句押韵,一韵到底;全诗二十六句,而重韵占十四句;所用的韵,是‘支之咍灰’韵,这种通韵,正合古韵的标准。(4)在全篇一百八十二字中,重字有五十六字。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当日众人勉强杂凑成篇的情况,以及其质朴的面目。”
    客观而论,可以这么说:“柏梁台诗”中,即使混杂有后人附会的诗句,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其所有诗句的真实性;即使所有诗句都是后人拟作,也不能因此就认定历史上并不存在汉武帝“柏梁联句”采用七言体之事。因此我认为柏梁体联句是真实存在。这样清除了下面论述的障碍。

    三、柏梁体的源头
    那么,这种体是不是汉武帝的首创呢?
    我认为先秦时任何一种诗体的形成最先都源于民谣或镜铭。比如《汉书》卷七十七《刘辅传》引里语:“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刘辅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郭圣通所生次子,东汉宗室。  
    《孔丛子》引《时人为孔氏兄弟语》:“鲁国孔氏好读经,兄弟讲诵皆可听,学士来者有声名,不过孔氏哪得成。”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序》记桓帝时汝南、南阳二郡民谣:“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
    《桓帝初天下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虽然这些例子都出于柏梁联句之后,但说明民谣对实体形成的重要性。我相信古诗研究者一定能找出在柏梁联句之前的例证。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吴越春秋》里的三首诗也特别值得关注。如《河梁歌》:
    渡河梁兮渡河梁,举兵所伐攻秦王。孟冬十月多雪霜,隆寒道路诚难当。阵兵未济秦师降,诸侯怖惧皆恐惶。声传海内威远邦,称霸穆桓齐楚庄。天下安宁寿考长,悲去归兮河无梁。
    作者是先秦无名氏。是一首先秦时期的诗词。这首若真是先秦的作品,则很有说服力。
    《上郡吏民为冯氏兄弟歌》(简称《上郡歌》):“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均,周公康叔犹二君。”此歌见于《汉书·冯野王传》,其中“大冯君”指的是冯野王,冯奉世之子。汉武帝末年,冯奉世以良家子弟选为郎,当了宫廷卫兵。“小冯君”指的是冯野王的弟弟冯立。这首诗见于《汉书·冯奉世传》。《上郡歌》是冯立继其兄冯野王之后担任上郡太守期间,流传于基层官吏和百姓中的一首民歌,史称系“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为太守”而歌之。这首民歌原本无题,标题为后人所加。
    宁戚的《饭牛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曼曼何时旦!”宁戚本为春秋初年齐桓公时人,传说他曾经饭牛车下,叩角而商歌,齐桓公闻之,举以为相,此事在《吕氏春秋》、《淮南子》里均有记载,但是并没有辑录他的这首歌。后世出现了许多《饭牛歌》,显然出于后人附会,不会是宁戚所作,歌句也互有异文。现存最早的版本,当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裴骃集解引东汉应劭语,后来这首歌又被收入《琴操补遗》,可见其流传之广。
    汉代镜铭中有大量七言存在。 汉代七言镜铭最早出现于西汉,盛行于东汉。
    尚方作竟(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游天下敖四海,寿敝金石之国宝。
此镜铭大概是东汉的。
    汉有善铜出丹阳,卒以银锡清而明。刻治六博中兼方,左龙右虎游四彭,朱爵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居中央。常葆父母利弟兄,应随四时合五行,浩如天地日月光,照神明镜相侯王,众真美好如玉英。
    此镜铭大概是新莽镜。
    刚刚不是古文研究专家,所取证据无法究其源,但我坚持认为柏梁体并不是汉武帝的首创。
    更早的根子在于《诗经》,《诗经》中已有句句押韵的诗,如《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多行露。”露、夜均属铎部。《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上。爱得我所。”鼠、黍、汝、顾、土、所都为鱼部字。

    四、柏梁体当初的基本元素
    所谓“柏梁台体”,当时有几个特点:
(一).最初只有七言,没有五言。
(二).最初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三).可以有重韵。
(四).逐句入韵。
(五).前后句意不相属。(这是当时柏梁台体的关键)
(六).不拘句数。
(七).联句,一人一句。
(八).帝王亲自主持,属于君臣联句。
(九).诗句多是作者自述身份。

    五、柏梁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柏梁体是诗词史上第一个诗体,也是第一个杂体诗体。
    柏梁体是七言诗的源头之一。
    柏梁体联句是联句诗体的源头。
    诗歌一般只要求双句押韵,柏梁体却创造了句句押韵体例。
    一句七言诗大致可以相当于两句四言诗的容量。同时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早期的七言诗会句句押韵,并且往往会出现一句七言当中四、七两字相协的现象。
    诗经、楚辞是中国诗词史上发展的第一第二阶段,柏梁体则诗词发展的第三阶段。许多人不愿承认这个事实,甚至不承认柏梁体是诗歌,但历史事实是抹杀不了的。柏梁体从汉初到魏晋,绵延四五百年,是当时诗界的正体,古风登上诗坛,柏梁体才退居为杂体。柏梁台联句的确有些拼凑,但各种诗体都是由幼稚到成熟,数百年间,柏梁体完成了它的蜕变过程,精华诗篇也不在少数。

    六、柏梁体的承继与变迁
    汉高祖喜楚歌,子孙争效之,故汉初帝王将相多作骚体诗。武帝立,独尊儒术,连诗风也为之一变,武帝首创柏梁体,天下争效之,骚体诗渐渐失宠。
    (一)、君主搭台,君臣联句络绎不绝
    自汉以后,柏梁体君臣联句诗久传不衰。这种原生形态的“柏梁体”诗歌,由皇帝率领大臣单句联诗的创作形式,一直在历史上绵延不绝。其早期发展的轨迹,《艺文类聚》就有记录,除汉武帝“柏梁联句” 而外,该书还集录了南朝宋孝武帝、梁武帝、梁元帝的追步韵事,如宋孝武帝《华林都亭曲水联句效柏梁体》、梁武帝《清暑殿联句柏梁体》、梁元帝《宴清言殿作柏梁体》。这些联句仿效汉武帝“柏梁联句”,人各一句,所吟之诗必须符合自己的官职、身世,前后句意不相属。
    唐代君王效法“柏梁体”君臣联句故事的记载更多,它不仅见于一般书籍,而且也出现在正史。王应麟《玉海》卷二十九转录《两京记》云:贞观五年,太宗破突厥,宴突利可汗于两仪殿,赋七言诗,柏梁体。御制:绝域降附天下平。....(见《两仪殿赋柏梁体》)
    计敏夫《唐诗纪事》卷一载:(中宗)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连句。帝曰:大明御寓临万方。皇后曰:顾惭内政翊陶唐。....(见《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 》)
    中宗还有《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旧唐书·高宗本纪》载: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秋七月,“上因赋七言诗,效柏梁体,侍臣并和”。   
    《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天宝)十四载春三月丙寅,宴群臣于勤政楼,奏九部乐,上赋诗效柏梁体”。
    由此可知,唐代太宗、高宗、中宗、玄宗四位皇帝曾经仿效“柏梁体”君臣联句。这些君臣联句的诗歌,多为《全唐诗》所收录。
    “原生态”的“柏梁体”诗歌最为兴盛发达,是清代康乾时期。康熙、雍正、乾隆都曾有此雅致,这也是史籍有明文记载的。清宫联句之俗始于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康熙帝(玄烨)大宴百官于乾清宫,93人仿柏梁体以次联句。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月令辑要》卷五载: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十四日,“御制升平嘉宴同群臣赋诗,用柏梁体,并序”,康熙皇帝的序言,以及所有诗句,也被收入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卷三十五。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六也说:乾清宫宴集柏梁体诗,圣祖仁皇帝御书序文,其诗亦沈荃,奉敕书与宴者,勒德洪以下九十三人。
    此后,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二,99人于乾清宫宴会联句。
    雍正皇帝还组织过同样的一次诗会:《世宗宪皇帝圣训》卷九载,雍正四年,重阳节,君臣联句共赋“柏梁体”诗会。共计94人(这一年雍正居然组织了春节、重阳节两次盛大的柏梁诗活动)。由雍正帝作《御制序》文。序文为:“朕继大统,惟朝乾夕惕。兢兢仰法皇考,期贤哲盈廷,民康物阜,永承至隆之圣治。尝思古之明良,赓歌喜起,君臣一德同心,旷代为之欣慕。今在廷臣工,协衷以资赞理,顾瞻济济,皆我皇考数十年教育栽培之所诒也。是以庶政具举,兆民乐业,朕实嘉赖焉。康熙二十一年春,圣祖于乾清宫开升平之?。振赓扬之歌,盛称一时,美冠千古。今丙午九月,节届重阳。览百谷之斯登,忻三农之有稔。光风溢目,海宇澄清。爰集王公卿尹,用陈几筵。笑言勿禁,威仪不拘,相悦于一堂,弗限夫三爵。然礼著享燕之义,诗有嘉宾之咏。古君臣于饮食燕会间,即具献纳拜扬之典也。唐虞文武之世,休风如昨。朕与诸卿,宜则效之。今用柏梁体,朕为倡始,诸卿递成篇什。今日也,非徒命酒徵歌,扬华摛藻,盖欲昭圣祖养育之深恩,朕廷泰交之雅会,垂之奕世,永传斯事云尔。”《清世宗实录》叙述得较详细:“戊戌。上御乾清宫西暖阁。召皇子、诸王、大学士、学士、各部院寺堂官、詹事府、翰林院、科、道、及武大臣之能诗者九十四员,至乾清宫,赋柏梁体诗。钦定八庚韵,朱书黄签,分给诸臣各一字。授几赐坐,笔墨灿陈,酒肴并列。内侍传谕曰:今日赋诗式燕,用昭君臣一体之谊。诸臣毋得过拘礼节,能饮者不必限以三爵。诸臣聆谕,方共持杯染翰。御制先成,命大学士张廷玉、捧示诸臣。涵盖万有,义蕴精深。诸臣诗句,次第构就,书于分韵黄签进呈。皇子、诸王、及大学士、九卿等,至御前进酒上寿。上亲赐皇子、诸王、大学士、尚书、都统等饮。命皇子诸王,分赐诸臣饮。诸臣叩首跪饮毕,趋候于乾清门外。少顷,复召至乾清宫。上升宝座。皇子、诸王、及文武诸臣,分东西两班序坐。作乐;进膳;赐食;演剧。宴毕,王以下诸臣,叩头谢恩,趋出。复颁赐糕饼瓜果等物有差。上亲制序文。宣示诸臣。”
    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自乾隆八年(1743)后,每年正月上旬必在重华宫(紫禁城乾西二所,三进院落,弘历登基后,此处作为肇祥之地升为宫)举办“茶宴”,清昭连《啸亭续录》记载:“乾隆中于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大臣之能诗者曲宴于重华宫。演剧赐茶,仿柏梁制,皆命联句以纪其盛。复当席御制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后遂以为常礼焉。”(卷一《茶宴》)
    乾隆皇帝仿效“柏梁体”举行君臣联句的诗会,从乾清宫大宴改于重华宫举行,此后重华宫茶宴联句成为清宫元旦节俗中的一大盛事。“联句”是集体创作诗歌的一种方法,即世称“柏梁体联句”诗。他还把酒宴改为以雪水、松实、梅花、佛手配的“三清茶”及果点待客的“茶宴”,“是宴也,例弗受觞,饬尚茶以松实、梅英、佛手三种,沃雪烹茶,曰三清茶。布果顶饤合为席,诗成颂赏”(《国朝宫史续集》卷四十六·茶宴联句)。茶宴联句的次数也明显增多,自乾隆八年至六十年(1743—1795年)。乾隆在位期间共举行过44次茶宴。其中新春重华宫君臣联句就举办过43次。茶宴参与者最初定为12名,均由皇帝亲自拟订人选,多为大学士、内廷翰林等能诗善词、文学造诣深厚之人。     后来人数逐渐增加至28人,这一数字与“周天二十八星宿”之吉数正相符合,并由此成为定制,人数不再增减。自丙戌始定为七十二韵 ,二十八人分为八排。题目虽然预先通知 韵脚却是临时告诉,没有真才实学还真不好应付。
    据《国朝宫史》记载,参加茶宴联句的诸臣,由皇帝亲自从内廷大学士和翰林院文臣中选择。具体做法是,“每岁新正,……奏事太监预进名签,既承旨,按名交奏事官员宣召入宫祗候,届时引入。”每次联句的题目均由皇帝拟定,内容不外是借贺岁咏春颂扬皇帝的圣明睿智、文治武功或祈祝帝年永享、人庆年丰、国运昌盛一类的逢迎之词。     其中也兼有宫中年景习俗的描写。参加茶宴联句之人还可享受禁中观戏和皇帝赐物(小件礼品)的待遇。
    见诸《皇朝通志》、《钦定日下旧闻考》、《词林典故》等书记载的,就有乾隆四年、八年、九年、十一年、五十年等五次。最早的一次在乾隆四年。《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三载: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 ,“新正二日,召集群臣于乾清宫赋柏梁体诗。”注意,这次仍在乾清宫举行。赐诸王、贝勒、贝子、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及督、抚、学政、在京者九十九人宴。赋柏梁体诗。弘历作序后先起第一句:洪钧气转协韶年,用先韵,以下每人一句共一百句。其御制序曰:我皇祖圣祖仁皇帝、皇考世宗宪皇帝,尝集在廷诸臣于乾清宫。肆筵设席,授以笔札。御制首唱,群臣以次递成。效汉代柏梁之体,续虞廷赓歌之义。光垂奕世,猗欤盛矣。朕敬承丕绪,惟日孜孜。期与百尔群工,共图治理。言念股肱之佐,卿尹之班。何一非我祖考所贻,以与朕寅亮天工者哉。宗室屏藩之寄,则又派衍天潢,分所宜亲也。宜有以笃亲亲之情,叙堂廉之谊。乃者腊雪盈畴,已兆二麦之稔。光风应律,初回大地之春。爰集王公卿贰,授几赋诗,一如旧制。朕非欲夸词藻以耀群臣,倡为丰亨豫大之说也。思祖考遗朕以升平之业,吾君臣何□得优游以享之。夫享升平匪艰,而保升平为难,群臣其体朕意焉。一宴会之乐,尚思继祖考之庥。祖考之良法善政,布在方策。吾君臣其何以立纲陈纪,熙绩宁人,以觐扬祖考之光烈乎。群臣其体朕意焉。御制“洪钧气转叶韶年”句首唱。显亲王衍潢、庄亲王允禄、怡亲王弘晓、裕亲王广禄、履亲王允祹、諴亲王允秘、和亲王弘昼、平郡王福彭、慎郡王允禧;贝勒允祜、允祁、弘明;贝子弘景、弘普。大学士伯鄂尔泰、张廷玉;大学士福敏、徐本;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三泰。吏部尚书公讷亲;吏部尚书甘汝来;户部尚书海望、任兰枝;礼部尚书赵国麟。兵部尚书鄂善;刑部尚书史贻直;工部尚书来保、赵殿最;尚书衔徐元梦。左都御史魏廷珍。吏部侍郎程元章;户部侍郎留保、陈世倌。仓场侍郎塞尔赫、吕耀曾;礼部侍郎吴家骐;兵部侍郎凌如焕;刑部侍郎岱奇、刘统勋、陈德华;工部侍郎阿克敦;盛京刑部侍郎觉罗吴拜。食侍郎俸方苞。内阁学士春山、伊尔敦、福什宝、张照、王承尧、陈大受、梁诗正。通政使归宣光。大理寺卿汪漋。詹事陈浩。右通政杨嗣璟。少詹事许王猷、许希孔。侍读学士春台、世臣、汪由敦、吕炽、蒋溥、邹升恒、吴履泰。祭酒敷文、李凤翥。右庶子金相。侍读鄂容安、惠士奇、王图炳。侍讲伯张若霭;侍讲介福、双庆、肇敏、张映辰、彭启丰。洗马佟保。鸿胪寺少卿田懋。左中允任启运;右中允李锦。右赞善李文锐。修撰金德瑛。编修钱本诚、雷鋐、黄孙懋、秦蕙田。检讨鹤年。给事中马宏琦、吴元安、罗凤彩、汪榯。御史朱凤英、程盛修、陈其凝、马丙、卢秉纯、程钟彦。直隶总督孙嘉淦。顺天学政钱陈群。云南巡抚张允随。各恭赋成章,颁赐笺砚笔墨有差。
    其他场合的柏梁体诗联句也不少。如  
    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九月重修翰林院竣工,幸翰林院赐宴,分韵赋诗,复御制柏梁体诗首句,群臣以次赓续。御制首句曰:重开甲子文治昌。参与者160多人。
    其中有一个沈文镐,字绍歧,号诚斋,1733年(雍正十一年)进士,殿试一甲三名探花,1744年(乾隆九年),沈探花参加了由乾隆帝初期的翰林院宴会。席间,众大臣应乾隆帝之命,即兴赋诗,沈探花写出的柏梁体诗歌,备受乾隆帝赞赏,并垂询沈探花的家乡,家中人等。
    十年庚寅。上幸瀛台。赐王公宗室等宴。易殿名崇雅为惇叙。赋柏梁体诗。
    乾隆十一年八月,由于京师雨晹应候,百谷蕃昌,畿辅共获丰收,各省亦多收获,于南海瀛台赐王公及近支宗室宴,用柏梁体联句。第二日又在原地赐公卿僚庶宴,这次先用柏梁体联句后,又用唐臣李峤的《甘露殿侍宴应制诗》为韵,每人赋诗一首。这就比每人一句的柏梁体难多了。
    乾隆时期,特别盛大的一次“柏梁体”诗会,在乾隆五十年(1785 年)。这年,四海升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六载:千叟宴联句柏梁体,乾隆五十年,自贝勒允祈以下凡九十九人。就是说入选者有九十九人。
    “千叟宴”要求外地来参加者应在70岁以上。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四日,在宁寿宫的皇极殿也举行了一次“千叟宴”,列名参席者3056人,列名邀赏者5000人,“其仪率多由旧,而盛事实视前有加”。据《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记载:“皇帝奉太上皇帝御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千叟宴。赐亲王、贝子、蒙古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大臣官员年六十以上,兵民年七十以上者三千人,及回部、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贡使等宴。其一品大臣以及年届九十以上者,太上皇帝召至御座前。亲赐卮酒。并未入座五千人,各赏诗章、如意、寿杖、文绮、银牌等物有差。”“太上皇帝同皇帝御重华宫,召大学士及内廷翰林等茶宴,以举千叟宴于皇极殿礼成,用柏梁体联句。”于是,有了《举千叟宴于皇极殿礼成联句用柏梁体》。该诗见于《御制诗集》余集卷一。
    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帝归政时下谕将重华宫茶宴联句定为“家法”,“俾世世子孙,衍庆联情,永垂法守。”(见《国朝宫史续编》卷四十六《茶宴联句》)这一家法,嘉庆、道光时执行不辍,至咸丰时才不再遵行。
如朱珔,嘉庆七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与幸翰林院柏梁体联句宴。
    嘉庆九年二月壬戌,上御经筵。癸亥,上临幸翰林院,赐宴,赋柏梁体诗。嘉庆帝御制诗,与群臣在翰林院唱和,仿柏梁体联句,王引之称嘉庆帝心意,获赏赐《味余书室全集》以及茶、砚等物。
    所谓原生形态的“柏梁体”诗歌,不仅是句句押韵的七言体,更是皇帝率领大臣的联诗,皇帝带头写出第一句。这种创作形式,一直在历史上延续不绝。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封建王朝覆灭,这种诗体才真正走完了它的历史旅程。
    但是原生形态的“柏梁体”诗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不断增添新内容新形式的。一是押韵上出现了仄韵的柏梁体。如宋孝武帝刘骏《华林都亭曲水联句产柏梁体诗》、梁武帝萧衍《清暑殿联句柏梁体》形式上虽然照搬汉武帝柏梁体联句,“前后句意不相属”的一人一句,但是却创造了仄韵的柏梁体。
    例    华林都亭曲水联句产柏梁体诗    宋孝武帝刘骏
九宫盛事予旒纩。(帝)
三辅务根诚难亮。(扬州刺史江夏王义恭)
策拙枌乡惭恩望。(南徐州刺史竟陵王诞)
折冲(《类聚》、广《文选》误作衡。)莫效兴(广《文选》误作与。)民谤。(领军将军元景)
侍禁卫储恩逾量。(太子右率畅)
臣谬叨宠九流旷。(吏部尚书庄)
喉唇废职方思让。(侍中偃)
明笔直绳天威谅。(御史中丞颜师伯 )
    作者简介 字休龙,小字道民,宋文帝义隆第三子。少聪颖,又长于骑射。元嘉十二年(435)立为武陵王。后迁雍州刺史、江州刺史。刘劭弑宋文帝,刘骏起兵讨伐,诛劭,即帝位。在位11年(452-464)。 刘骏是南朝宋诸帝中较有才华的皇帝和诗人。
    二是从“前后句意不相属”渐渐形成有明确的主题。从李世民《两仪殿赋柏梁体》开始,柏梁体可以出现主题和中心。贞观五年,太宗破突厥,宴突利可汗于两仪殿,柏梁体联句的中心便是破突厥。熙柏梁体联句在序中明确地说:“宜共成篇什,以绍《雅》、《颂》之音。朕发端首倡,效柏梁体班聊递赓,用昭升平盛事,冀垂不朽云。”此联句已避开写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诗句,而是围绕一个中心,因此个人的诗句自然而然的显得紧凑。乾隆时,每次联句的题目均由皇帝拟定,诗句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小到时令节气,大到国家兴亡,均可入诗,但主要内容还是对乾隆皇帝歌功颂德、盛赞当今天下太平之类的吉语。茶晏联句的内容,乾隆皇帝曾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曾命题谕旨:“取政治典章之大者为题”。当然,茶宴联句中除政治、典章内容外,还有以新春雪为题的咏雪、雪象、雪狮等;以及三清茶、爆竹、冰灯、冰床、冰嬉、元霄、春胜、书福等内容命题,以此反映宫廷生活习俗和欢度佳节之情景。 乾隆三十三年(1768)正月的茶宴甚至干脆以“三清茶”为题,令群臣联句。《三清茶联句》(并序)是乾隆皇帝与傅恒、尹继善、刘统勋、陈宏谋、阿里衮、刘纶、于敏中、董邦达、舒赫德、裘日修、苏昌、王际华、彭启丰等十八位王公大臣的长篇联句,共二千来字。乾隆在《序》中讲得很明白,他写道:“遑云我泽如春,与灌顶醍醐比渥;共曰臣心似水,和沁脾诗句同真。藉以连情,无取颂扬溢美。”在联句的最后乾隆总结说:“治安均我君臣责,勤政乘时共勖诚。”清朝的多数柏梁体联句已基本符合一般诗歌的要求,不能说完全是文字游戏了。

    例    两仪殿赋柏梁体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五年(631)在京城长安的两仪殿摆庆功宴,庆祝打败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宴请先请降附的突利可汗(颉利之侄),并与群臣合赋柏梁体诗,题为《两仪殿赋柏梁体》,共得五句:
绝域降附天下平,(李世民)
八表无事悦圣情。(淮安王)
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
登封日观禅云亭,(房玄龄)
太常具礼方告成。(萧瑀)
    作者简介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战功。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此联句已显出了诗歌的层次结构,第一层写胜利,第二层写庆典。

    三是程序的变革。
    联句的程序,原来是一人一句,从雍正开始,皇帝写两句。比如《雍正五年重阳节“柏梁体”诗》,雍正开头的两句为“天清地宁四序成。赓歌拜手颂升平。” 乾隆十年,乾隆的开头的两句为“筵开惇叙欣同堂。显承祖烈宣重光。”最后的一个臣子,还要求另外写一首七律结尾。
    乾隆时,有时还借鉴文人联句,增加难度。   
    茶宴的程序是先由皇帝出示题目,并作出首句来定韵,然后群臣依次依韵恭和,均仿每句用韵的“柏梁体”,叫做“授简联赓”。增加难度的做法是御制诗由太监捧递于即席的第一位大臣,臣下先要联赓皇上的第四句,然后再作三句,这就是说一人要赋四句,再由下一位大臣联赓完成,然后再启新作,以此类推,最后一位要完成联句,并最终独立写好一首七言四句诗,也就是说最后一人共赋五句。按照规则,联句要与上句对仗和韵,也就是说要作出与上句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诗句。这种连句即便是翰林大学士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由君臣柏梁体联句转化为一般文人之间的柏梁体联句
    柏梁体联句很快走向民间,向两歧发展,一种是继续以柏梁体联句形式在普通文人之间流行的游戏助兴诗,一种是演化成一般的联句诗。但不管是哪一种,“前后句意不相属”这一条都不适宜,因为“前后句意不相属”便不成诗。
    梁体联句形式也有发展,由原来一人一句,发展为每人二句三句,甚至十几句。
    晋代《贾充与妻李夫人连句诗三首》其中第一首是柏梁体
          与妻李夫人联句
  室中是阿谁?叹息声正悲。(贾)
  叹息亦何为?但恐大义亏。(李)
    这首联句每人连续吟两句。而且是第一首五言柏梁体。

    游长安诸寺联句·崇仁坊资圣寺·诸画联句(柏梁体)  唐·段成式
吴生画勇矛戟攒,--段成式
出变奇势千万端。--张希复
苍苍鬼怪层壁宽,--郑符
睹之忽忽毛发寒。--段成式
棱伽之力所疲殚,--段成式
李真周昉优劣难。--郑符
活禽生卉推边鸾,--段成式
花房嫩彩犹未干。--张希复
韩干变态如激湍,--郑符
惜哉壁画世未殚。--段成式
后人新画何汗漫。--张希复
    这首有的人连续出两句,有的人虽然一次出一句,却多次联句。
    还出现仄韵的柏梁体联句,如晋谢安等《咏雪联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非联句的柏梁体出现,且成为柏梁体的主流。文人的七言诗把“前后句意不相属”改成“前后句意相属”,这种柏梁体在汉魏晋时是七言诗的正体
    文人写诗,如果“前后句意不相属”,那会变成人家饭桌上的笑谈。柏梁体联句被人批评说不是诗,就是因为“前后句意不相属”,也许皇帝照顾那些目不识丁的武将,不管你是不是重韵,前后句意相属不相属,只要押韵就行。文人写柏梁体诗,无论是联句还是非联句,都注意诗歌的基本要求“前后句意要相属”,从此柏梁体诗成为真正意义的诗,有些学者仍然不愿正视这种诗体,文学史也不愿提及这种诗体,那是很不对的。何况它从汉到魏晋,曾是诗的正体,作为一种主流诗歌,怎能熟视无睹?再说其中精品也不少,精品的质量不亚于任何诗体。如曹丕的《燕歌行》,王夫之便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         
            汉·司马相如
独处室兮廓无依,思佳人兮情伤悲。
彼君子兮来何迟。日既暮兮华色衰,
敢托身兮长自私。

             汉·张衡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
秋为期兮时已征,思美人兮愁屏营。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世称魏文帝。字子桓。曹操的次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代汉即帝位。在位七年。他生长在戎旅之间,自幼娴习弓马,但读书很勤,著述也不少。现存诗歌完整的约四十首。他的诗体式多样,语言通俗。抒情之作往往深婉有致。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这是第一首。这首是柏梁体,另一首是一般的七言诗。诗史上历来对这首分外垂青,对第二首几乎无人问津。可见柏梁体也摇曳多姿绚丽夺目。
    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 草木零落, 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怒,都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 比如, 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注释】
     ①本篇属《相和歌·平调曲》。燕是北方边地,征戌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②摇落:凋残。 ③鹄:天鹅。 ④慊慊:空虚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⑤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⑥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诗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女在银河两旁, 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 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⑦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四)、柏梁台体常常有重韵,后代受格律诗影响,写柏梁台体时常常避免用重韵。
    比如金庸《倚天屠龙记》各章回标题,有意成一檃栝体柏梁体诗(见《天龙八部》后记),长到40句,也没有一个重韵。
天涯思君不可忘,武当山顶松柏长。
宝刀百炼生玄光,字作丧乱意彷徨。
皓臂似玉梅花妆,浮槎北溟海茫茫。
谁送冰舸来仙乡,穷发十载泛归航。
七侠聚会乐未央,百岁寿宴摧肝肠。
有女长舌利如枪,针其膏兮药其肓。
不悔仲子逾我墙,当道时见中山狼。
奇谋秘计梦一场,剥极而复参九阳。
青翼出没一笑扬,倚天长剑飞寒铓。
祸起萧墙破金汤,与子共穴相扶将。
排难解纷当六强,群雄归心约三章。
灵芙醉客绿柳庄,太极初传柔克刚。
举火燎天何煌煌,俊貌玉面甘毁伤。
百尺高塔任回翔,恩断义绝紫衫王。
四女同舟何所望,东西永隔如参商。
刀剑齐失人云亡,冤蒙不白愁欲狂。
箫长琴短衣流黄,新妇素手裂红裳。
屠狮有会孰为殃,夭矫三松郁青苍。
天下英雄莫能当,君子可欺之以方。
秘笈兵书此中藏,不识张郎是张郎。
     1、天涯思君不可忘。“忘”字念第二声,即“王”音。
     2、字作丧乱意彷徨。书圣王羲之有著名的《丧乱帖》,为行草书。

    (五)、本来柏梁诗是压平声韵的,后来又可押仄声韵了,仄声韵成为柏梁诗的变体。
    谢安等的《咏雪联句》、宋孝武帝刘骏的《华林都亭曲水联句产柏梁体诗》中已压仄韵(见上)。再举些非联句的柏梁体仄韵诗例:
    歌三首之三    晋·王嘉
欲知其姓草肃肃,
谷中最细低头熟。
鳞身甲体永兴福。

    白帝子歌    晋·王嘉
四维八埏眇难极,驱光逐影穷水域。
璇宫夜静当轩织,桐峰文梓千寻直。
伐梓作器成琴瑟,清歌流畅乐难极,沧湄海浦来栖息。

    (六)、本来柏梁体是七言,从晋代贾充用五言式,后来便也有人用五言式了。
     七、柏梁体的定义
(一).最初只有七言,没有五言。(后来有五言的)
(二).最初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后来有仄韵的)
(三).可以有重韵。(后来多不重韵)
(四).逐句入韵。
(五).前后句意不相属。(这是当时柏梁台体的关键,今天大家所写的柏梁台体都不这样做,因为这样写就不是好诗了。)
(六).不拘句数。
(七).联句,一人一句。(后来多为一个人独立完成)
(八).帝王亲自主持,属于君臣联句。(后来多为文人之间的文字游戏)
(九).诗句多是作者自述身份。(后来多按题目、要求,抒写景、情与事)
    柏梁体在演变中,那些原始的特征多数丢失了,只剩下逐句用韵,一韵到底,不拘句数,这几个根本特征保存着。因此,柏梁体的准确定义应该是凡逐句用韵、一韵到底、不拘句数的诗叫做柏梁体。
    这种句句用韵方法叫排韵,也叫句句韵、连句韵、打铁韵。
后来也用到词中曲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话三清茶碗 博物杂谭 中华博物
《我在清朝的日子》瓷器篇之盖碗
柏梁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皇极典  第三卷
唐朝的皇帝是怎么过生日的?
《唐宋茶典》 || 联句茶宴,道不尽的唐人风流【茶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