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技术生态位视阈下“人工智能 教育”的融合逻辑与模型构建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对教育生态系统的迭代升级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为探析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运行机理,从技术哲学和技术生态位的视角出发,运用理论分析法揭示技术竞争机制,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模型包含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以发现竞争意向为支撑,奠定微观层的哲学根基;以显现演化机制为核心,总结中观层的运行规律;以实现深度融合为目的,构建宏观层的系统表征。从技术与技术、技术与教育主体协同竞争的两个维度,激活技术潜力,激励教育主体,主动把握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模型在理论深度上尝试明晰竞争机制,厘清演化关系;在时间跨度上能够贯穿竞争全程,打造循环生态;在范围广度上能够协调竞争和融合,涵盖人工智能和教育主体,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问题的提出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人工智能能够积极地融入教育教学并发挥较大效用;另一种则认为人工智能在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时显得力有不逮。为何会存在上述现象呢?追问技术的本质是解决此问题的必要条件;立足教育生态系统,系统探究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机制,是解决此问题的另一途径。技术生态位理论能够提供独特的视角解释技术之间的生态位演化关系,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研究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新工具。因此,文章基于技术生态位,立足以竞争促融合的核心理念,以期为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开拓新视野。

是什么:追问技术本质

技术的本质在生态系统中体现为技术的竞争意向。首先,竞争具有普遍性,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之中。其次,技术意向性体现在技术的实践活动中,而生物体生态位的确立主要依靠竞争活动。因此,技术在本质上同时兼具意向性和生物体的竞争性。就教育生态系统而言,技术的竞争意向成为研究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关键。

为什么: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探析

突破技术中性论是研究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在技术的价值问题上,有“中立”和“非中立”两种不同的观点。技术中立性认为技术独立于人而外在,是体现人类价值的工具。吴国盛认为,技术中立性的局限在于忽略了技术本身所具有的逻辑,它来源于包含特定价值取向的技术意向结构。技术意向性表明技术是非中立的,技术对人也具有反作用,尤其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意向性意义会通过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不断延伸。

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程度取决于技术或教育主体通过竞争是否能够寻找到适当的生态位。若技术或教育主体处于不当生态位,技术与教育便难以深度融合,技术无法发挥最大效用为教育服务。此时通过竞争淘汰不适切的技术,或者寻找到适当的生态位,技术便能够不断焕发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机与活力。

如何做:技术生态位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模型构建

竞争是技术生态位视阈下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抓手。在完整阐述人工智能融入、重塑教育生态系统的竞争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

01

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系统的竞争机制

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可从“过程”和“状态”两个动静结合的视角审视。技术生态位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1)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物种入侵原有的教育生态系统;(2)人工智能技术与原有技术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3)经由人工智能重塑后的教育生态系统。其中,第(1)阶段是竞争的初始阶段,引发此阶段的动力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自然因素是指人工智能为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而表现出来的自发性。人为因素是指教育活动参与者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教育生态系统所发挥的主体意志。第(2)阶段是一种动态演化的竞争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把握其演化规律是明晰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第(3)阶段是在第(2)阶段的基础上实现的相对均衡状态,智能化是其相较于原有教育生态系统最大的特征。

02

微观层:技术竞争意向的哲学奠基

在微观层中,技术意向性与技术的生物属性共同为技术的竞争意向提供支撑。由微观层向上是技术竞争意向的显现过程(中观层和宏观层的图层颜色较亮)。与此相反,由上两层向下则是技术竞争意向的遮蔽过程(微观层颜色较暗)。遮蔽的含义由“微”字体现。微观层中的“微”并非与“宏”相对,而是“入微”以致不能轻易观察的意思。技术的运动规律和竞争机制不在此层显现,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也经常作为预设被教育主体忽视。

03

中观层:人工智能介入教育的生态位竞争

  1. 人工智能具有更广泛的生态位

  2. 人工智能生态位的分离与重叠

  3. 人工智能生态位竞争的结果形态

人工智能在介入教育的过程中与传统技术存在三种竞争结果:(1)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传统技术;(2)传统技术战胜人工智能;(3)人工智能与传统技术交织共存,二者相互冲突、相互补充。

04

宏观层: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系统融合

人工智能与教育生态系统的融合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每一个“技术物种”通过相互竞争调整生态位,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生态系统。每一种子技术竞争力的排序即揭示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过程中关键技术的效用。第二,人工智能与教育进行系统层级的融合。在宏观层,教育活动参与者能够更加贴切地体验到人工智能与教育生态系统的融合。在中观层的生态位竞争完成后,人工智能与教育生态系统经过一番融合,在宏观层显现出更高水平的生态位。由于各种技术分环勾连形成的技术生态系统与教育生态系统相互纠葛、相互融合,除了技术与教育融合后相对静止的状态,宏观层还存在二者动态演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依旧遵循技术生态位竞争的基本规律。

05

人工智能与教育主体的竞争

人工智能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具有相似的生态位。虽然当前的人工智能还不足以完全取代教师,但是它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使教师对未来充满了焦虑。未来的人工智能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模式,向人机共生的形态发展。

人工智能引起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强烈关注。人工智能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带来紧迫感,要求他们准确评估人工智能的变革力量,积极引领智能教育改革。教育管理者需要顺应智能教育改革的浪潮,改变低效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努力打造智能化的教育环境。

综上,以竞争为理念的技术生态位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新理路。竞争可以淘汰旧技术,加速技术迭代升级,从而提升教育绩效。生态位重叠是技术竞争的必要条件,生态位高度重叠会造成过度竞争,严重浪费教育资源。错位引入新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上述现象,也能够为旧技术保留生存空间,形成新旧技术既竞争又共生的生态格局。在这种格局下,伴随着技术之间张力和耦合度的加强,教育生态有望逐步实现从微观到宏观、从要素到系统的创变。中国的教育学者也将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长路上进一步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朱珂,张斌辉,宋晔.技术生态位视阈下“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逻辑与模型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01):13-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生态环境史视阈下的交通技术变迁
360智脑谈论人工智能
“智能 ”校园: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学校发展新样态
顾小清:ChatGPT对教育生态有什么影响
构建和谐“信息生态” 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
大模型对互联网生态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