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恒与漂变——大变局时代建筑学的五张面孔(四)

永恒与漂变

——大变局时代建筑学的五张面孔之三

今天来探讨一下大变局时代建筑学的

又一张面孔:永恒与漂变。

进入正题之前,

我们先以“少小离家老大回”

这个经典画面作为引言。

说起这个话头,

西方有个经典破防场景是,

那么多年过去了,

教堂旁那个上百年的小酒馆,

还一如既往的在那里,

依然原样原味。

欧洲老酒馆

而中国最推崇的诗意存在,

却是“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东西方对城镇建筑的不同关怀,

正好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永恒观:

一方面永恒意味着恒久不变,

另一方面不妨视变易为永恒。

其实,永恒和变易,

正是世界本质的一体两面,

考虑到本文语境里的“变易”,

与有机生命基因相关,并且

具有更多的随机、偶然的特点,

所以特从遗传基因学中

借用“漂变”一词予以表达。

上海浦东新颜

实际上,对永恒的不懈叩问,

是人类终极的命题,亦是

人类认知“我是谁”的重要标记之一,

正如尼采曾经说过:

“任何不包含美好和永恒的理念,

都是虚伪的。”  然而,

对永恒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却有着多维度的诠释。

儒家经典《中庸》云: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其为物不贰者,是说:

主宰物必为此物的,

是唯一不贰永恒不变的“道”,

亦即康德所言“物自身”;

其生物不测者,是说:

物的繁衍变化是随机的、

偶然的,变化莫测,

而推动物之繁衍漂变的,

确然也是永恒不变的“道”。

德国人克劳修斯的熵增定律说: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

从有序走向无序。按此定律,

生命就是一个抵御熵增的过程,

以生机勃勃为特征,

追求永恒就是人类远离无序的方式。

当然,从有序变为无序,

终将是无法逆转的过程。

对于人类来说,

世界是无尽的黑暗和永恒的沉寂,

而生命本是短瞬虚无的,

其存在的根本目的,

就是为了叩问永恒,

让存在存在。

但叩问永恒得到的答案,

亦即呈现于生命面前的面相,

却是变幻莫测的。

马岩松——云洞图书馆

身处大变局时代,

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

打破了以往相对平衡的秩序,

使人类对永恒的追问更加迫切和凸显,

构成了人之精神安顿的重要命题。

其实,人类追求永恒的途径很多,

但通俗一点讲主要有二:

一则是形而下论之,

即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奥古斯特·魏特曼

所提出的“种质潜在不变”,

人类基因的永续遗传,

就是永恒的一种生物学表达;

马岩松——哈尔滨文化中心

二则是形而上言之,

即尼采所言“追寻人生意义”,

人生本没有意义,

但人通过科学、艺术以及

思想等方面的不歇叩问、获答,

可为人生赋予永恒的意义。

黑格尔曾说过的:

建筑是人之精神的另一种面孔,

是人类绝对精神的变现。

因此我们臆测,

大变局时代建筑学的多张面孔中,

永恒与漂变必然忝为其一。

王澍——钱江时代

具体而言:

首先,建筑与有机生命有同质性,

并处于不断的生长漂变之中。

现代建筑大师赖特早就认为:

建筑与一切有机生命相类似,

总是处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进化之中;

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

导出一个重要结论:万物同质。

的确,建筑并不是一种静态的现象,

而是与生命一样,

是不停流转的能量和物质的载体,

生命有生老病死,建筑亦然。

王澍——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其次,构成建筑的基本特质是永恒不变的,

美国C·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说:

“所有成功的建筑活动和城市的成长过程,

形式上千姿百态,

其核心均存有一个基本不变的特质,

尽管此特质在不同时间

不同场所呈现的形式不同。”

虽然永恒的建筑物是不存在的,

但组成建筑基本要素,

诸如行为模式和空间模式等,

其内在蕴含的特质有如生命基因,

恒久不变,因因相袭,永恒相续。

当然,生命基因有进化漂变,

建筑要素模式何尝不是?

但维持基本特质因因相袭的,

和推动其漂变的,

同样是永恒的“道”。

马岩松——衢州体育公园

其三,人类对建筑永恒之道的追求,

赋予建筑之上的精神和意义高高飘扬。

这种意义关系到人与建筑之间

不可言说的精神交流,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

“建筑使某种东西不朽,

以此使它荣耀,

因此在无物可显耀之处,

不可能有建筑。”

显然,荣耀而不朽的,

正是建筑的精神和意义。

马岩松——黄山太平湖公寓

马岩松说的更直接:

“精神属性是建筑的核心价值;

它将渲染一座城市的人文氛围。

我们希望这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

愿意前往并停留的城市空间。

建筑、艺术、人文和自然在这里相遇,

它们将开启人们的想象之旅,探索、

欣赏不同的美带给人们生活的意义。

当然,建筑的精神和意义,

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也会随着建筑的衍化而漂变。

马岩松——中国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

那么,建筑学的永恒与漂变的面相

有着怎样的特征呢?

我们不妨管测一下:

其一、“生机勃勃”是大变革时代建筑学

永恒与漂变面孔的最明显特征。

C·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提出:

“无心之心,道之所存,

建筑只有踏上永恒之道,

才会生机勃勃。”

建筑是活的建筑,

空间是生气饱满的空间,

这是建筑永恒性的第一要义。

建筑不再仅仅是对自然的遮蔽分隔,

也不仅仅是人与人相处的容器,

而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甚至人的生命的一部分,

建筑以饱满鲜活的生命律动,

与人类生活相互成就,

休戚与共。

五台山——唐代南禅寺

其二、“求原物长存”是大变革时代建筑学

永恒与漂变面孔的最典型特征。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说:

中国古有“不求原物长存”的理念。

这对中国以木构为主的古建而言,

或许有一定道理,但未必有普适性,

这可能源于对历史特殊现象的误解。

梁先生书中所列理由中,

“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

似非历史文化的主流,

仅在改朝换代的帝王宫室偶有成例;

至于“安于新陈代谢之理,

以自然生灭为定律”、以及

“未尝患原物之久暂,

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等等,

正是建筑永恒性第一要义的佐证。

其实,国人对古物有着深入骨髓的痴迷,

并以好古、怀古、追古、博古为荣,

这恰好流露了对时空流逝的永恒抚摸。

所以让建筑尽可能的长久存活可用,

这是建筑的永恒性的第二要义,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五台山——唐代佛光寺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筑拆建更新很快,

据统计,迄今为止,建筑寿命中位数

只有二十五年左右。究其主因,

大抵是我们已经逐渐把建筑看成是

设计者心中构想的一个“创造”,

把建筑城市看成主政者意志

及建设者乌托邦的“臆造物”,

由此导致目标人群只能被动去

适应城市建筑空间环境,

适应不了,只好拆除重建。

马岩松——北京朝阳公园

大变局时代,

建筑既然与有机生命相类,

那么建筑只能被孕育,被产生,

而不能被设计、被制造。

因为当一件东西被设计制造出时,

其中必有设计制造者意愿的强加,

这不符合生命成长的进程,

但当它被孕育产生时,

它通过自身永恒的“道”自由生成,

就象一粒种子,

机缘际会就会破土而出,

生根生芽,茁壮成长。

这样生成的建筑,

具有自调节、自循环及可生长的特性,

契合生命永恒之道,

自然可以更恒久的存活、利用。

马岩松——加拿大梦露大厦

其三、“诗意的栖居”是大变革时代建筑学

永恒与漂变面孔的最鲜明特征。

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换言之,人之为人,

总以某种天地之物度量自己,

依天地的尺度量出自己的栖居,

度量出他在大地上在天穹下的羁旅,

这或许就是建筑所映照的人的意义。

而诗意的栖居的前提,

或许源自诗意的建造。

普利策奖得主王澍认为,

应该像写诗一样造房子,

“建筑的首要核心就是建造,

它是从建造材料体系开始的,

而不是从所谓的抽象观念开始的。”

“建筑的根本是自发建造,

是源自日常生活的。”

而蕴藏在历史文化中经久流传的

建造体系、手艺、材料等,

就是写就诗意建筑的句子和韵脚。

无独有偶,

C·亚历山大通过考察萨摩亚人

用一颗树制作独木舟的过程,

发现符合建筑永恒之道的建造,

就像一个个单词从潜藏心底自在涌出,

组成了句子,进而生成建筑、城市。

王澍——象山美院

其四、空间模式和行为模式融合一体,

将成为大变革时代建筑学的一种要素,

它由文化创造,由文化转换,

并固定于建筑空间之中。

未来建筑师的作用,

主要是在事先充分了解

目标建筑对应的行为模式,

再去顺遂这些行为模式需求,

任由空间模式自由构造生成。

建筑师应适当遮蔽自己,

“不塞其源,不禁其性”(王弼),

而让目标建筑的行为模式和

空间模式是其所是,相辅相成。

这里,空间模式是指目标建筑中,

受制于自然定理、具体的材料、

具体的环境(气候、地理等)、

具体营造技术及经验等要素的空间;

而行为模式是指目标人群的行为诉求、

生活体验、风土人情及具体的文化习俗等。

行为模式和它所出现的空间模式之间

有基本的内在联系,

空间模式恰恰是允许行为模式出现的

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

现代艺术博物馆——首钢3号炉改造工程

其五、存量建筑的更新改造,

是大变革时代建筑学的重要课题。

如果说永恒是建筑的内在本质,

那么漂变则是其外在表现。

作为面向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必然

经历产生,生长,成熟和衰亡的过程。

建筑的漂变过程,

一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规定的那样,

终将从有序走向无序;另外,

由于构成建筑的诸多要素的

随机性偶然性的变化,

如规划、环境、功能以及

文化习俗等等的改变,

建筑的失能、弃用、乃至颓废屡见不鲜。

再者,经历大规模城镇化狂飙之后,

存量建筑的规模空前浩大,

而以钢筋水泥为主要建材的建筑物,

废弃后很难在环境中消解,所以,

大变革时代建筑的修缮、更新、改造,

便是延续建筑生态化存在的必然选择,

也是建筑学永恒与漂变面相

无法回避的现实表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04 建筑师马岩松合集--老建筑的保护与未来
马岩松
房屋建筑学(1建筑概述)
千年大变局开始:重启文明模式,人类脱胎换骨
岩松
设计是主要的表现是辅助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