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虚拟教研室建设典型案例经验梳理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承担群体性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单位。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一般以专业类为基准设立系,按相同或相近课程群组建教研室,按相同或相似课程组建课程组。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依托,突破学科专业归属、空间地域局限的跨学科、跨校际、动态开放共享的虚拟教研室应运而生,国内一些高校也进行了先行探索。

本文对北京交通大学南开大学虚拟教研室建设方面的典型做法进行了梳理总结,以期开拓视野,借鉴经验,助力发展。

一、虚拟教研室是传统教研室的创新生长
虚拟教研室是跨学科、跨校级甚至跨国际教研工作者,为解决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共性、前瞻性问题,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组成的教学研究团队。虚拟教研室以“教研室”称,是因为其主体由教师组成,承担教研功能,服务教育教学。但它既非传统教研室的重复,亦非传统教研室的否定,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教研室因时势推移、问题变化而生长出的新形式,具体“新”在:
(1)组织机构上不同于传统隶属于二级学院的固定建制。虚拟教研室承担相应教研任务,但不具有行政职责,因而在教学学术研究与实践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
(2)研究对象上不同于传统教研室以课程、课群或者专业为单位传承和发展学科知识。它在不改变现有教研室结构及其使命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重在解决新工科建设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层面具有共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3)成员组成上不同于传统教研室相关专业人员全覆盖、成员身份固定唯一的特点。它强调成员组成跨学科、跨校际、甚至跨国际,成员身份具有动态性、灵活性和可叠加性。
(4)教研环境上不同于传统教研室物理场所确定。虚拟教研室人员分散在不同学科、专业甚至不同地区和学校,表现出人员组成的“散在性”。
(5)成员既包括相对确定的核心成员,也包括伴随任务暂时聚集、具有不确定性的外围成员,表现出成员构成上的“虚实结合性”。
正是基于教研室成员的这些特点,选择“云端”教研活动成为常态;教研方式上也不同于传统教研室以权威为核心,它更体现扁平式管理、民主化研讨、平等性共建和共享。
二、国内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三种模式
第一类虚拟教研室是对传统实体教研室的改造升级。这类虚拟教研室实质是将实体教研室平移复制到虚拟社区开展,或者虚拟教研室中所谓“教研室”是比喻化概念,实质是教研“工具”,指服务于教研活动的网络应用系统。这类教研室不论研究对象、组织架构、人员组成、职能等都与传统无异。
第二类虚拟教研室是对传统实体教研室的交叉融合。以虚拟教研室为依托开展校际合作共享。这类虚拟教研室也突破了原有教研室人员的校际归属,针对专业或学科共性问题、着眼具体学科专业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优化课程体系、共享资源、转化研究成果,实现校际交叉融合。但此类教研室资源仅限于有合作关系的高校共享,成员归属仍以学科专业为依据。
第三类虚拟教研室是直接面向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组建虚拟教研室,可以突破多校联合培养过程中的时间、空间、人员、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实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对于推动教学质量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支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支持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管理与共享、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多校教师合作发展。
三、国内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实践
(一)北京交通大学:依托虚拟教研室,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北京交通大学“双培计划”虚拟教研室建设由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信号处理教学团队的骨干教师、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理学院以及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学院从事相关教学的部分教师共同组成。充分利用北京交通大学信号处理教学团队积累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信号与系统”、视频公开课“走近数字技术”、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数字信号处理”等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以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慕课(MOOCs)建设和教材建设为载体,探索虚拟教研室的教学活动及交流互访机制,共享共建优质教学资源,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做法主要有:
一是依托系列课程慕课(MOOCs)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根据信号处理课群的特点,整体优化信号处理课群的体系结构,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强调基本原理,明确“信号表示、系统描述”为核心的课程内涵。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突出数字化技术,明确“数字化分析与处理,滤波器设计与实现”为核心的课程内涵。在“DSP 系统课程设计”中侧重工程应用。三门课程都涉及软件仿真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完善教学设计,教学的重点应是“为什么”和“做什么”,其次才是“是什么”,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汲取知识的精华,在探究中领悟知识的真谛,在创新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科研和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围绕课程核心知识模块建设了多个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案例。进一步丰富课程素材,编写了慕课(MOOCs)教学的典型例题、习题、讨论题、试题等,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是依托教材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根据“三个体现”的教材建设思想,结合 OBE 教育理念,出版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北京市精品教材《信号与系统》(第 3 版)。“三个体现”,即在教材观念上,体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载体;在教材体系上,体现课群之间相互关系、以及课程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材内容上,体现经典与现代、理论与技术、解析与仿真的有机结合。
三是探索虚拟教研室交流互访机制。每年定期召开信号处理系列课程虚拟教研室教学研讨会。分别由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轮流主办,就信号处理系列课程建设情况、教学教研经验成果进行汇报,并就教学教研热点难点开展交流探讨。北京交通大学信号处理教学团队围绕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慕课(MOOCs)资源建设、教学应用以及研究性学习载体建设,每周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邀请虚拟教研室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举办名师示范课,以上教研活动均邀请虚拟教研室的成员参加。考虑到虚拟教研室的成员分散,同时又承担繁重的教学、教研和科研任务,各方商讨推行网络化的虚拟教研。建立了微信群用以进行教学教研相关活动通知、资源分享、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建立了QQ 群用以分享课程课件、音视频教学资源等。
(二)南开大学虚拟教研室:跨专业、跨地域教师的“思想碰撞”场 
南开大学以校级教研团队的模式探索虚拟教研室建设,相继成立了“文学院新文科虚拟教研室”和“经济学院本科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等 13 个跨学科的校级教研团队,团队包括有效教学、研究性教学、智慧书院、学业指导、实验实践、创新创业和融合课程、新文科和新工科等。
南开大学文学院新文科虚拟教研室是以瞄准跨学科、跨专业的新文科建设而专门打造的。新文科虚拟教研室的学术交流与教学研讨活动面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开放,活动形式为召集人制,每两周举行一次活动;同时启用网络协作平台,真正展开在线交流与虚拟教研活动,探寻新文科教学实践改革和科研同步发展的可能性。
研究性教学团队由在研究性教学富有经验、成绩突出的专业老师担任负责人,联合校内不同学科的专业老师,构成一个校级团队,引领全校研究性教学的展开。该研究性教学团队把天津乃至全国的高校、企业都纳入团队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团队经常开展在线会议,每个月都有一次活动,有的是案例分析,帮团队成员分析课程;有的是教学学术研究,研究教学工作怎样能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还有的是企业参与研讨,根据企业需求,把科研方法、成果应用于企业项目。
南开大学智慧书院,借用书院制这一理念,老师和学生虽然物理空间上不在一起,但是却在网络上“住”在一起,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断被拉近,互相学习、增长见闻。智慧书院这种模式为专业教师育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引领学生不迷茫、长才干,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虚拟教研室丨浙江大学“设计 X”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虚拟教研室:设计驱动 开启虚拟协同教研新形态
余建波:重构高校高质量教育教学新形态
“中国音乐史课程虚拟教研室”启动工作会议及第九届“我眼中的中国音乐史”活动顺利召开
院校改革案例 | 虚拟教研室建设
虚拟教研室的建设逻辑与基本框架
祝智庭等:基于721学习理论的三种教师发展数字化学习逻辑架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