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厚朴中医学习笔记】重新定义中药,刷新我对中医的认知

目前已进入到厚朴中医线上筑基班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尾声了。最近学习到的两个知识点对我特别有启发,颇多感慨,特此撰文。


知识点整理

一、常规的药物分类(以药为本”

1、按其所属的医学类别来划分,分为中药、西药。

2、按其所属生物学类别来划分,普遍认为草木药、动物药属于中药,人工合成的是西药。

3、按照药效来区分,那就比较多了,比如退烧药、消食药、止泻药等等。

二、厚朴对中药的定义: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维指导下使用的药,都称之为中药。

“以人为本”是中医、西医,也是现代中医和古典中医的分水岭。

徐文兵老师说:中药最重要的不是用的什么药,而是用药的那个思维。在以人为本的思维指导下,使用的任何药物,哪怕吃块馒头,哪怕用西药,这都可以称为是中药。

三、《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分类

1、关于《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是以草木为主的各种药材的性质,及其对臓腑的影响。它一共收录了365味药物。

三百六十五味药,上和天度,天度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传说《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神农氏,厚朴徐老师认为,“神农氏”不是一个人,而是上古时期神农氏族的人,是这个族群的人“尝百草”。

“尝”除了是用嘴来品尝以外,古人还会用鼻子“闻”和“嗅”来识别药的性味。嗅觉和味觉是相通的。我们和古人相比,嗅觉和味觉都已经大大退化了。

2、《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分类

神农氏根据药物对人身体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总结出药物的本性,将它们归类成药性、气味、归经、升降浮沉这几个维度,也可以理解为这是药物所具有的不同偏性。

根据药物偏性的不同,《神农本草经》把中药分为三类:上品、中品、下品。

  • 上品的特点是无毒,用于养生保健;

  • 中品是小毒,用于调理康复;

  • 下品是中毒或者大毒,用于攻邪排毒。

上品药

一百二十种,可久服,养命,应天道。

毒副作用小或者无毒,久服不会伤人。

注:关于服这个字有多种含义——有一种是服气的意思,比如玉石类药物,挂在身上,保护心神、心气。

举例:人参、甘草、地黄(生用是生地,晒干了叫干地黄,九蒸九晒后是熟地黄,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里都有地黄)、大枣。

这些药作为补益药,君药使用。

养命,顺应你的天命,久服通神明,感知天地能力得到增强。

中品药

一百二十种,作为辅助药,为臣,养性。

养性的药应人,有毒副作用,用的时候需斟酌。

注:辅是顺应它,佐是反着它。

这些药有病时候攻邪或者快速扶正,或调整五脏虚实关系。

如果要对某一脏好,就会削弱另一脏。

上下左右关系是中医的整体观,是生命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例:当归、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百合、龙眼。

黄连:苦寒。

高烧孩子吃是甜的,烧退了再吃又是苦的,这就是我们说的药性。

黄连能够泻心,当心里有实火、实热时候吃黄连没问题。

正常人吃会很痛苦,轻微的胃疼,吃得过量或时间长,会产生抑郁、厌世的情绪。

很多人喝苦丁茶或减肥的绿茶,也有类似效果。

下品药

一百二十五种,佐使药。中病即止,不能久服。

用下品药以毒攻毒,对付体内邪恶的东西。

举例:麻黄汤。

出汗后停药,否则伤正气。

下品药主治病,毒性比较大,不能久服。

比如:大黄、巴豆、附子,用错了,会对自己元精、阴液、元气造成损伤。现代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也是这个原理。


3、评析:药性是不变的,药效是因人而异的。

药的上中下三品,它是根据药物相对于人来说的偏性做的区分。每一品里面可能既有动物药,又有植物药,又有矿物药,功效也是各类各样。这种分类方式就跟现代的中药书里的分类很不一样。现代比如说我们中药的教材里面的分类是按照功效来做的区分。比如说,它会把解表药放在一章,把消食药放在一章,把疏肝药放在一章。

在《内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叫,「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结合前后文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哪怕是给孕妇治病,如果她确有病邪存在,即使给她使用猛烈的药物,也不会伤害母体,也不会损伤胎儿。但是要实现这个状态,在用药中要做到「衰其大半而止」。怎么去捕捉这个衰其大半的这个状态呢?就要考验诊断的功力了。对于这句话,张景岳在注释的时候,提出了「有病则病受之」的观点。也就是说,当人有病的时候,非用毒药不能攻,攻亦无害。就是说对于毒药的使用,在必要的时候无需顾虑。当人有偏性的时候,如果用药得当,这个药会去攻击病灶,这叫有病则病受之。反过来说,当病退或者病消以后,还继续用这个药的话,这时候就是正气受之,那就会伤人了。

所以用药尤其是大毒药,特别讲究使用的那个度,在身体不同程度的偏性的时候,要用不同程度的药,不能一种药治到底。所以《内经》里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骨肉果蔬,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里「十去其六」以后,也不是不治了,而是现在患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该调方换药了,换成中毒或者小毒去治疗它的主要矛盾。最后等病十去其九的时候,就用「骨肉果蔬,食养尽之」,最后是食疗,能看出来这是一个逻辑上非常严密的治疗过程。只是这个度的拿捏没有像现代的检查指针那样明确的数据,只能说这个度是在医生的心里,这就是中医最难的地方了。

所以理论上来说,如果始终把药能调控在一个合适的度上,它是没有副作用的。但是这个理论目前来看恐怕是很难实现的。这要求那个大夫对人性有极其精确的把握,对药性有极其精确的把握。我们再想想,影响人性的因素有多少呢?饮食、情绪、外感、内伤,对吧?影响药性的因素就更多了,种子、土地、天气、农药等等,所以这个精确度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需要天赋,需要经验,这是非常难拿捏的。


我的觉感悟










虽然我是第一次在厚朴学习听到这样对中药下定义的,但是我相信,这个概念与认知不是徐文兵老师自创的,他是真切地传承了古人的智慧。因为中医本来就是'道“的产物,只有合道,才能真正学好中医。

而所谓的古人的”智慧“、”道“这些都太抽像了,都知道中医传承了千年,护佑我们千年,是有智慧的,落实到具体层面,我们要如何学习它?理解它?应用它呢?

这首先就是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不提所谓的”智慧“、”道“这些词汇,就谈思维方式。中药就是在中医思维指导下使用的药物——这就是一个特别直白,容易理解的思维方式。我们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药为本?这个角度,就特别容易学习和理解中医了。我真的特别特别佩服徐老师设计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就是从根上,让我对中医有了全面的、理性的、客观的认识。

以前就觉得中医好,就是盲目相信,却说不出个道理来。现在是有底气、有自信的能够告诉别人,中医是什么。但我不会再强调说,中医就是好。

我们古人观察世界的方法是:先把自己调对了,再用自己去感知、感觉、感悟这个世界。

当人不对的时候,即使给他推荐中医,他也不信,也没有用。反而是他相信西医与西药,采用西医的方式配合治疗来得更有效。因为现代人不懂得养护自己的性命,只想着快速消除症状,不愿”治病求本“,那么中医显然不适合他。中医对他而言,病就看不好。中医也不是万能的。

病都是每个人的”命“啊!


刚开始听徐老师讲师承源流课程,提到张锡纯的用药思维,我也是觉得很惊奇,怎么中医大夫还会用西药治病呢?还特意买了《医学衷中参西录》来看。


从看这本书开始,自己也在努力转变思维,就是现代科学好的东西,我们也是一样可以拿来使用呀,那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它本就没有中西之分的。

我觉得自己思想的慢慢转变,也是认知渐渐合道的一个过程。可以参见我之前写的:“中正”——厚朴中医思维对我的启示

这次听徐老师说的”用中医思维指导下的用药“都能称之为中药,我又豁然开朗了。怎么来形容我的这种感觉呢。就好比是,之前觉得这个世界是二分的,而今发现,原来这个界线不存在的,本就是大同的。

就会觉得我的心胸一下子打开了。



《神农本草经》上面谈到的上品药'可久服,养命,应天道'——这句话我是已经有了体悟的。

因为一些机缘吧,我服用正宗古法的九蒸九晒的熟地、黄精、黑芝麻(古人称之为仙饵)有一年多了(不是三样每天吃,但每天至少会吃其中的1-2样),自己对身体的经络、穴位开始有了清楚的感知。每天内观,可以感受到个别经络里面气的运行,而且最近几个月,经常有清气上升,在头部熏蒸的感觉,额头与头顶的气感特别明显,有的时候还能感受到全身毛孔在呼吸。自己身体的改变,不是一点点,整体来说,体质变好了。

老师说:上品药能养命,并且久服通神明,感知天地能力得到增强。——果然是真实不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品”中药,久服无益
带你了解,中药上品、中品、下品、下下品
中药三品、灵芝为上?灵芝——沾着“仙气儿”的上品药
学习中药,从中华第一本草书籍《神农本草经》开始,名老中医推荐
胡乱用中草药养生误人无数!
这些中药里的密码,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