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宝宝脾胃不和七大表现!教你13个小儿推拿手法调理脾胃!(宝妈收藏)

中医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是消化系统的疾病,其造成的原因多为“脾胃不和”,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不爱吃饭是脾胃不和的表现。其实脾胃不和不单是不爱吃饭,还有一些其他症状,比如:食后易吐、肚子胀、打嗝、夜里睡觉不安宁、哭闹或者打滚等,还有的表现为大便不调等等。

什么是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简单说,就是脾和胃闹别扭不配合了,或者一个很强、一个很弱不协调了。

中医认为,脾与胃是相表里的两个脏腑,他们挨在一起,关系密不可分。

脾和胃的关系:

● 胃喜湿恶燥。主受纳,主降浊。我们吃进东西后,胃就负责接受。经过胃的腐熟,进行初步消化,把完整的食物变成易于分解的小块,然后下行进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至大肠,然后成为大便排出体外。这是由胃气的下降来推行的,叫“降浊”。胃喜欢滋润,“燥”会伤胃。

● 脾喜燥恶湿。主运化,主升清。吃进来的食物经过胃的粗加工,要再通过脾来转化成为身体能够吸收的物质,再运输到全身各处。再运用升清的作用,将被消化的水谷精微吸收,向上输送至心肺和全身。湿邪是最伤脾的,健脾的时候我们经常要先“燥湿”。

消化吸收就是由脾胃协调升清降浊来进行的过程。而脾胃不和就是脾胃二脏不能正常发挥功能,不协调,不协作。胃不能受纳水谷,胃气不能降了,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脾气不能升清了。

▌脾胃不和是一个大的概念

脾胃不和只是一个总的说法,其中有多种病理变化,如胃强脾弱、肝脾不和、水土不服等。

1、孩子最常见的是“胃强脾弱”:

孩子很爱吃,但是怎么吃都吃不饱。能吃但瘦,一吃就积。这个很明显就是脾胃不和的表现。

胃火太旺烧得难受,不断吃东西,粗略加工就丢给了脾;脾虚能力跟不上,就会怠工停工,孩子一吃就积。

2、通常大家会忽视的是:肝脾不和。为什么脾胃不和与肝有关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如果肝气不舒就容易“升不上去降不下来”,脾胃出现问题。

导致孩子肝气不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情志受损,肝气不舒会引起脾胃不和,这种脾胃不和严格来讲叫做肝脾不和。

3、常见的孩子腹胀、水土不服、呕吐等等,其实也是脾胃不和的一种。

家长平时可以多观察一下,脾胃不和的孩子,平时是容易肝火旺的,比如眼屎多、口角生疮等等。如果宝宝经常鼻头黄,眼袋发青,那孩子的脾胃也不会太好。

小儿脾胃不和的7大表现


中医认为,小儿肝阳旺盛,而脾常不足,生长发育不好,或是瘦弱爱生病,与脾胃不和有关。

1

吃饭上 

宝宝会有什么表现:食欲不振、挑食、厌食,或者食量过大却体型偏瘦。

2

舌苔上 

正常的宝宝舌苔应该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如果宝宝脾胃不和会出现舌苔白腻、口中有酸腐味的情况。

3

皮肤上 

1)面色发黄,皮肤粗糙、干燥、黯淡。尤其是鼻尖、脸上颧骨发黄,两眼之间山根处青紫——这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饮食过量导致的。

2)色素沉积,有眼袋、黑眼圈,甚至出现斑丘疹、小儿慢性湿疹等严重情况。

4

消化上 

1)经常腹胀、腹痛,甚至会出现呕吐物或大便中有奶瓣或未消化完全食物的情况。

2)大便不通,大便干如球状、大便不成形、排便困难等。

5

体质上 

宝宝因脾胃不和,营养吸收不好,会出现手心发热、抵抗力差,还有反复感冒的情况。

6

睡眠上 

睡觉不踏实。夜里爱哭闹,还会有咬牙、磨牙、睡觉时眼睛漏缝、喜欢翻滚、爬、蹬被子、趴着睡——这是因为胃部食物太多,胃不和则卧不宁。

7

精神上 

会比一般宝宝显得“懒惰”些,不爱运动,或稍微活动就爱出汗,爱发脾气,常哭闹。

调理脾胃,家庭常用的13个小儿推拿手法

 1、外劳宫 

温中健脾作用突出,对阳气虚损,脾胃虚寒,久泻不止,受凉腹痛,尿床疝气等有不错的效果。

外劳宫温中和胃的作用,也就是温里寒,温中下焦之寒。如果是孩子误食冷饮,或者风寒入里导致的腹痛,腹泻,或者高烧的时候浑身怕冷,都可以用外劳宫。

 2、四横纹(或掐四缝)

有行气散结的作用,消化道和呼吸道病症都可用,消食导滞,止咳化痰,主要调理伤食、厌食及口疮、扁桃体炎等症。

 3、运八卦 

有行气的作用,腹泻便秘,积食厌食,咳嗽痰多都可以用它。

大家疑惑的主要是运八卦的方向,经常出错。一定记住:不是顺时针就是顺八卦,逆时针就是逆八卦!为便于大家记忆,左手的顺时针是顺八卦,逆时针就是逆八卦!右手反之。

 4、清补脾 

可以补血生肌,去湿化痰,作用很强大。现在的宝宝营养过剩,容易乳食积滞,经常生病的,大多数都会脾虚,清补脾特别适合消化不良爱生病的宝宝。

脾穴,是离心推?还是向心推?不懂辩证,出手便错。离心推是清法,向心推为补法。便于妈妈操作,这里的建议就是来回推清补脾是安全的!

 5、揉板门 

不仅对上吐下泻有特效,而且对食积、腹痛或泄泻、或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病症效果都很好。不仅对孩子有效,对成人特别是脾胃有不舒服的也很有效。不妨用劲揉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酸麻胀痛的感觉呢?

板门穴,又被称之为脾胃之门,位于肌肉丰厚处,可以用揉法,也可以用捏挤法,常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多与推脾经、运八卦等合用。

 6、清胃 

有和胃降逆、止呕止吐的作用,与上面提到的板门穴功能相近。

 7、清补大肠 

有调和气血的作用,促进肠道运动,清理脏腑湿热。主要治积食厌食,肛门红肿,泄泻便秘。

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自指根到指尖来回推拿。

 8、分腹阴阳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是治疗腹部疾患的常用手法。

家长要先用温水将手泡热,或者是双手搓热后再开始给孩子揉,揉的时候可以从孩子中脘至肚脐中线向两肋方向分推,治疗肚子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

 9、摩腹 

调理气机,理气活血,健脾和胃,日常保健,可以顺时针36圈,然后逆36圈的倍数按摩,力度以宝宝舒服为宜,能帮助预防疾病的发生。

注意:一定不能只顺揉腹,顺逆结合用为佳。因为天天顺时针摩腹,可能会导致气虚。顺摩腹可调理积食,实秘等;逆摩腹,可调理寒泻,脾虚等。

 10、捏脊(积) 

又叫“擀皮儿”,是一个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的手法,尤其消化道病症。保健作用就非常大,能把五脏六腑的气机疏通一遍,可以让孩子长的高,吃的饱,睡的香!

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四指在前,拇指在后推动,不离肌肤。容易出现的错误,还是捏的方向问题。捏积要从下往上捏,阳气顺势生发,对阳虚气虚体寒孩子效果好,适合早晨和上午捏。下捏则适合一些阴虚严重,积食、发高烧等实热的孩子。

 11、揉中脘 

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主要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对腹胀腹痛、泻泄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效。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合用。推中脘能降逆止呕,常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嗳气呕恶等症。

 12、揉足三里 

当脾胃有问题、阳气或阴气不足、有腹疼肠鸣等的时候,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来进行调理。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用孩子的手取),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

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胀、 足三里发热的感觉才好。如果没有感觉说明你并没有找对穴位。家长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先试一试。

 13、推七节骨和下推天柱骨 

推七节骨可上可下,调理腹泻和便秘。热证的便秘下推七节骨,寒证的腹泻上推七节骨。

下推天柱骨主要用于止呕止咳、消化道病症,在恶心呕吐的时候用的较多,不分寒热。

对于初学者来说,小儿推拿穴位的推法一般都是按照每分钟200次左右的频率,调理病症的一次推拿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延长推拿时间,只要穴位准确,就可以提高疗效。

病情轻时,每穴操作5分钟左右即可,病情重时,每穴可以操作10分钟左右。

注意:如果新手妈妈找不好穴位、掌握不好力道,这里不建议擅自给宝宝做推拿按摩,可以去正规医院找医生进行更为专业的小儿推拿,这样妈妈放心,孩子也更好恢复健康。

宝宝脾胃不和四大注意事项

1、宝宝的脾胃与成人不同

宝宝的脾胃功能并非一出生就已发育成熟,脾胃功能是随着宝宝的成长而慢慢发育成熟的。尤其是新生宝宝的胃,特别稚嫩。而且新生宝宝的胃和成人的胃有很大的不同,它仅有弹珠大小,而且是横躺着的。

2、需恰当的喂养常识

在喂养过程中,任何小疏忽都会影响宝宝的脾胃功能。如果妈妈没有储备必要的喂养常识,不恰当的喂养方式会造成宝宝脾胃不和。

比如,有的妈妈总怕宝宝吃不饱,喂养过多,宝宝的脾胃不能承受,而损伤脾胃。喂养宝宝也要每餐只要七分饱;有妈妈总想给宝宝吃更多营养的食物,而没有注意宝宝此时的脾胃还不能过多食用寒凉的食物,像雪梨、菠菜、螃蟹。宝宝的脾胃同样喜欢平性的食物,像苹果、樱桃、葡萄、花椰菜、南瓜等;还有的妈妈宝宝过了1岁,依然会在睡前加餐。其实12个月以前的宝宝,吃夜奶很正常,可当宝宝过了1岁,作息越来越正常,此时便不宜在深夜给宝宝加餐。过度加餐,脾胃会因得不到休息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脾胃不和。

3、药物需酌情使用

宝宝免疫力差,难免生病,然而治疗的药物也会影响到宝宝的脾胃功能,比如过量使用苦寒的药物会伤脾阳,过量使用辛燥的药物则会伤胃阴,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也会导致脾胃不和。

4、病后康复疏于调养

宝宝在生病后需要特别对待,易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妈妈在宝宝康复时疏忽调治,让宝宝像平时一样进食,也会影响宝宝的脾胃功能。

Tips要鼓励宝宝锻炼咀嚼能力

有些宝宝在7个月会出牙,妈妈要随着宝宝的生长情况给宝宝提供锻炼咀嚼能力的机会。要尽量鼓励宝宝充分咀嚼,以减轻胃肠道消化食物的负担,不仅可以保护胃肠道,还会促进营养素的充分吸收和利用。

宝宝:没食欲、大便不顺畅

妈妈这样做:不妨给宝宝准备一些调和脾胃、运脾开胃的食物,不仅能恢复宝宝的食欲,还能调节宝宝脾胃不和的情况。比如,帮助消化的山楂,消食通便的竹笋,健脾胃、润便的红薯。

宝宝:大便干、手脚心热、有“地图舌”

妈妈这样做:需给宝宝多补充些多汁食物,像清热止渴的冬瓜、通便的芹菜,以及各种粥品、蔬果汁、菜水等,会有效帮助宝宝调节脾胃不和。

宝宝:食欲旺盛、形体偏瘦、大便不成形

妈妈这样做:可以给宝宝多吃些健脾和中、益气、祛湿的食物,比如山药、薏米、蘑菇等。将薏米、山药和大枣同煮成粥,是给宝宝调理脾胃不错的选择。

(来源:母婴视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学就会| 五种常见病的小儿推拿手法
孩子手脚心热要生病,妈妈这样推拿效果棒!
小儿推拿课程NO.55反复性呼吸道感染的实用推拿小方(上篇)
小儿推拿课程NO.31 宝宝爱流口水怎么办?小小窍门让你不再发愁!
大鱼际发青,竟隐藏着这么多秘密,妈妈再不重视就晚了
按这五个穴能让孩子少生病!推拿泰斗动图演示,一看就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