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朔人:海上丝绸之路变迁与海南社会发展
userphoto

2022.06.21 四川

关注

[摘要] 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汉代以北部湾水域为主要通道的“西部航线”、唐代的 “通海夷道”、宋代及其以后以三沙水域为主要航线的海上贸易通道,在行政建置、区域开发等多种层面海南社会影响至深,从而推动了海南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 海南 ; 社会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前,中国学者对“中西交通史”、“南洋交通史”、“海交史”等展开研究,即是后来的“海 上丝绸之路”。1980 年代后,为了推动东西方全面对话,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对“丝绸之行国际性的全面研究 1987— 1997 年间,启动“Integral Study of the Silk Roads : Roads of Dialogue” :  《“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项目》[1]  。此后,舶来品的“海上丝绸之 路”一 词,正式为中国学者所   使用
南海水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海南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代之后,西方殖 民者以鸦片为“商品”、坚船利炮为武器,武力打破中国国门,晚清社会一步一步地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之 际,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衰退之时 。千百年来官方主导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步退让给民间,为海南东南亚移 民提供了方便,也为琼籍华侨反哺故土提供条件。
总体来看,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变迁,推动了海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海南社会的发展。

一、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变迁

历史上,以南海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通道在以海南岛为分界的西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水域上先后 交替进行: (1) 秦汉时期,以合浦、徐闻港为始发港及北部湾水域为主体的西线通道; (2) 唐代中后期,以广 州为始发港及海南东部水域为主体的东线通道; (3 ) 以永兴岛为核心的南部水域,至迟在唐代就已经显 现,到宋代逐渐成为重要通道,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达到极盛 。海南成为南海丝绸之路东、西、南航线的重 要门户所在,该通道自西向东的转移,对海南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一) 海上丝绸之路西部航线
为了“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 ,设置南海、桂林、象郡 [2] 2967, 开始了中原王朝对北部湾一带区域的王化治理 。此时,海南则属于象郡的外徼① 。
西汉时期,海外诸国贡献频繁,“黄支国,… 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 自汉武帝始,政府组织“译 长”“应募者”,以“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和“欲耀威德”[4]  为主要目的政府贸易团体,活跃在东南亚 一带,这一贸易活动一直延续至平帝元始中( 公元 1—5 年) 。 以“日南障塞、徐闻、合浦”为起点港口,经过海南岛西部海域、集政府贸易与王朝朝贡路径为一体的水上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之西部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东部航线尽管“三国以后,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5]  ,航线东移倾向较为明显,然而,琼州海峡的自然 条件似乎并不尽人意。“'鰌(鳅) 鱼喷气,水散于空,风势吹来,若雨耳……’。交趾回,乃舍舟,取雷州缘 岸而归,不惮苦辛,盖避海鳅之难也[6]  ,鲨鱼在琼州海峡水域的出现,阻碍了这条航线的顺利形成。
隋唐之后,中原经济中心南移,使秦汉时期南北交通枢纽——— 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的通道逐渐 衰落 。唐朝开元十六年(730 年) ,广东曲江人( 今韶关市) 张九龄鉴于“以载则会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于 背 。而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瞻江淮之求”[7] 119, 横亘在中原和广州之间大庾岭——— 梅关古道的开通,使得“广州港—海南东部海域— 南洋”的远洋航线, 逐渐成为王朝对外交通的主要路线 。这在唐代的文献中有所体现 :
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行 三日,至占不劳山,山在环王国东二百里海中。[8]
这则文字事实上是欧阳修转引了唐德宗(780—805 年) 在位时的宰相贾耽(730—805 年) ,“曾询问各 国来使,写成《皇华四达记》”中《广州通海夷道》的一段文字 。根据韩振华先生考证,所谓“九州石”即为 今文昌市东北部海域中的“七洲列岛”; 而“象石”并非今万宁市大洲岛( 旧称独州岭) ,实为今天“西沙群 岛”;  “占不劳山”即今越南中圻的占婆岛;  “环王国”即为占婆国,在今越南中部 [9]  。
从时间上来看,大庾岭的开通和“广州通海夷道”之间,前后相继 。水道从海南东部水域通行,从而使 得文昌清澜港、琼海博鳌港及陵水港等在物资补给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进而影响着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 同时也加速了东南部万宁、陵水等地区的开发。
(三) 海上丝绸之路南部航线
1.海南岛南部航线早期情况
唐天宝(742-756 年) 年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因台风而漂到海南 。另外,在《唐大和上东征 传》的记述中,万安州首领冯若芳,掳掠波斯商人为奴 :
每年常劫取波斯船二三艘,取物为己货,掠人为奴婢。其奴婢居处,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 行,村村相次,总是若芳奴婢之住处也。[10]
航行于南部海上航线的波斯商人,因遭遇台风而留居海南,载之于《太平广记》,该记转引唐代房千里 在《投荒杂录》中记述的唐代振州民陈武振之故事 :
陈武振者,家累万金,为海中大豪。犀、象、玳瑁,仓库数百。先是,西域贾漂泊溺至者,因而 有焉。海中人善咒术,俗谓得牟法。凡贾船经海路,与海中五郡绝远,不幸风飘失路,入振州境 内,振民即登山披发以咒诅,起风扬波,舶不能去,必漂于所咒之地,武振由是而富。[11]
由上述二则史料可知,本岛南部的航线活跃着波斯商人的身影 。据此,可以得出海南岛南部航线,至 少在唐代中期以前便已存在。
2.宋元时期的基本情况
( 1) 对南海的认识 。从马六甲海峡——— 海南岛南部水域——— 福建泉州等港口的航线,经过唐代中后 期及“南舶往来”的长期实践,两宋之际,人们对南海水域水流状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交阯洋中有三合 流,波头喷涌而分流为三 : 其一南流,通道于诸蕃国之海也 ; 其一北流,广东、福建、浙江之海也 ; 其一东流, 入于无际,所谓'东大洋’海也”[12] 399 。
元代的汪大渊,就整个南海的地势走向来论及“万里石塘”( 即指今包括东、西、中、南沙在内的南海) 与内陆的关联性,曰 :
一脉至爪哇; 一脉至渤泥及古里地闷; 一脉至西洋遐昆仑之地。盖紫阳朱子谓“海外之地与地脉相连者,其以是欤观夫海洋,泛无涘涯,中匿石塘,孰得而明之避之,则吉; 遇之,则[13]
这表明,此时的人们对南海的地理形势有所了解,目的是告知航行于南海之中船舶因“石塘”的存在,应加以规避如此才能逢凶化吉
(2) “华光礁 1 号沉船”[14]  。宋代造船技术和远洋航海能力有着显著提高 。今天,海南省博物馆中陈 列的“华光礁 1 号”沉船实物展,为人们了解该时期造船、航海技术提供了参考。
2007 年 3 ~ 4 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工作研究室对“华光礁 1 号”沉船遗址进行较为完整的水 下考古发掘,出水遗物以瓷器为主,主要来自福建德化窑、仿建窑、南安窑、磁灶窑及江西景德镇窑等多家 产品以及少量铁器、铜钱等。
沉船遗迹和遗物是中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史迹,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路径,考察两宋之交我 国商品出口、生产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3.明代的朝贡贸易与郑和下西洋
所谓朝贡,即是指在确立宗藩关系之后,藩属国需要在一定的时期内,派遣使臣携带表文、贡品前往 宗主国进行朝觐活动,并接受宗主国的指令和回赠 。这既是一种政治活动,也是一种经济交流。
入明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与南海周边诸国的交往,并与其建立了一种松散的互利宗藩关系。 这一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南海诸国的朝贡贸易,海南在其中的地位、作用因之而凸显。
( 1) 经由本岛朝贡 。海南在明代外番朝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参见表 1 。

1 中所列文昌海事,应属于外番贸易之列 。在上述 16 则朝贡例子中,占城国便有 10 次之多 。 明 外番朝贡十分踊跃从而形成较为独特的朝贡贸易 那么海南作为东南亚诸国朝贡的中转站究竟 何时?  道光《万州志》曰 :
今海外诸国入贡道路,有昔由广东而今由福建、广西者,有径由广东省会者,近均不由琼州。[15]
《万州志》成书于道光八年(1828 年) ,文中的“今”所指的时间是道光时期 。其实,在对明代和清代早 期府志进行梳理过程中可知,明代经由本岛的朝贡皆重复唐氏志的记述内容 。这表明,至迟在明代正德 之后,南海诸国入贡道路,不再以琼州为中转 。其直接原因,与嘉靖之后倭寇、海盗竞相扰动,海南周边海不靖有着直接关系
(2) 对朝贡周期的修订 。洪武十七年( 1384 年) ,明太祖命有司“凡海外诸国入贡,有附私物者,悉蠲免其税[16] 2459-2460,该项规定是政治性质的朝贡转变为经济行为的主要推力 。对于番国朝贡周期,尽管明 太祖多有 3 年一贡 [6] 1564 -1565 的明确指令但利益所在各国竞相来朝
根据规定,“凡番贡多经琼州,必遣官辅护”; “各遣指挥、千百户、镇抚护送至京”[3] 。“遣官辅护”保 护了贡献者的利益,同时也加大了海南地方的开支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正统二年(1437 年) ,琼州知府程 莹奏章曰 :
占城国每岁一贡,水陆道路甚远,使人往复,劳费甚多,乞依暹罗等国例: 三年一贡。 至是,占城国使臣逋沙怕麻叔等陛辞,上命賚敕谕其国王曰: 王能敬顺天道,恭事朝廷,一年贡,诚 意可嘉  比闻王军民艰难科征繁重朕视覆载一家深为悯念况各番国俱三年一贡 今以后宜亦如之”。[17]
至此,占城每岁一贡的局面才得到扭转。
( 3) 郑和下西洋 。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 年) 到明宣宗宣德八年( 1433 年) 的 28 年间,郑和奉皇帝 之命,打造大批宝船、坚船、大船,七次率领大型船队,携带大量礼物和商品,巡航南海,访问东南亚、印度 洋沿岸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
郑和七下西洋,对南海诸岛及南海周边诸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一举措表明,南海丝绸之路的水 上路径成为明清王朝朝贡和海外贸易的官方通道,环绕在海南岛东部、南部水域也随之成为其重要组成 部分。

二、海上航线转移对海南的影响

(一) 推进海南整体开发
1.西部、北部开发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 ,“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其中岭南地区包括珠崖、儋耳在 内九郡 [2]  1440 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海南开郡,可以说是与“海上丝绸之路”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 ,海南的珠崖、儋耳 2 郡 16 县设立,使得孤悬海外的海南岛正式纳入 国家版图 。汉武帝在海南推行的“以其故俗治”“毋赋税”[18]  的政治、经济治理政策,是由中央委派官员来实施的 以军队为主体大规模的政府官员及其随从开始迁入海南
1964、1972 年分别在临高县城北郊和调楼区抱才乡发现 3 个汉代军用炊具的铜釜 [19]  ,1982 年在今东 方市沿海新龙区不磨乡也发现类似的铜釜 ; 1984 年在乐东汛培乡发现西汉“朱卢执刲”[20]  等文物,表明汉 代军队在本岛的活动情况。
政府组织的此次南迁,加速了这块处女地的开发 。显然,以沿海台地为重点的早期郡县布局,对原居 民的生存空间构成极大的威胁,再加上对“广幅布”等过度征收,从而引起黎人的强烈反抗 。鉴于在此处 经略行政成本过高,汉元帝在“万民之饥饿”与“远蛮之不讨”[21] 29 之间权衡,至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 46 年) 采用贾捐之的建议,撤珠崖郡,海南的第一次历史开发也随之结束。
在海上航线经历从徐闻合浦向广州转变的过程中,中原战事频繁。“魏晋以后,中原多故,衣冠之族, 或宦或商,或迁或戍,纷纷曰来,聚庐此处”[21] 31,巨姓大族开始落籍海南,这为本岛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人资源
南朝及隋时期,广东高凉(今广东高州市) 冼英及其家族势力的崛起,为岭南俚人大规模迁入海南提 供了条件 。研究表明,今天的临高语族,与此次俚人南迁有着诸多关联。
“五季之末,神州陆沉 。大夫君子,避乱相寻 。海门一带,比屋如林”。中原羊、杜、曹、陈、张、王、许、 谢、黄、吴、唐、赵等 12 姓氏,“或以仕隐,或以戍谪”,以种蔗为业 [22]  ,散居在儋州西北部的沿海台地上。
2.东北部开发
海上丝绸之路向本岛东部水域转移,尤其是南宋时期,对外经济交流重心随着政权的东南迁移,广州 港的地位开始让位于泉州港,泉州港“在南宋时,地位差不多可以和广州相抗”[7] 143 。这一变化将东南沿 海与本岛东部联系起来,进而对海南的人口迁徙路径和区域开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至此,福建人大量移民海南,与当时的国内环境有着密切关联。“靖康之难”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四 方之民云集两浙,两浙之民百倍常时”[23]  。大量中原人口迁入,推动福建人海外移民,其中就有不少人落海南
( 1) 文人笔记记载。“闽商值风飘荡,赀货陷没,多入黎地耕种之”[24] ;  “闽商值风水荡去其赀,多入黎 地耕种”[25]  。海南的“沉香”、“槟榔”等地方特产,吸引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东部航线而来贸易的福建籍商人   由于天气的原因闽籍破产商人被迫落籍海南
( 2) 语言学证据 。语言是人们之间联系、交流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岛内诸种方志表明,闽语在海南   分布极为广泛 。作为风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语言,能形成一定规模,恐非朝夕完成 。也就是说,“闽音”的形成是需要一定历史时间的  由是闽籍人士密集落籍本岛的大约时间可以断定在宋元时期
( 3) 族谱证据 。对海南大学图书馆藏的 65 姓氏、168 种海南族谱 [26]  进行梳理发现,诸姓氏谱牒迁琼 始祖入琼时间多为宋元时期、最早落籍地点集中在文昌、海口等地区 。 除少数无迁入时间、迁出地记载 外,其中竟然有 104 种谱牒记载其迁出地为“福建”、“福建莆田”及闽南地区,占总数的 61.9% 。此外,诸 多家族留有对迁出地——— 福建莆田甘蔗园的集体记忆,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今天的海口市琼山区府城也 有名为甘蔗园的村落 。其福建情结,由此可窥一斑。
3.中西部地区开发
黎族人生活空间逐步由沿海台地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始于汉代开郡置县之后 。这一过程,有着 明显的阶段性 。梁朝大同年间 ( 534—545 年) ,儋耳千余峒俚人归附冼夫人 [27]  ,放弃岛西北临高一带,此 迁移缘自于魏晋南朝时期岭南俚人的大规模迁入 ; 隋唐时期,冯冼家族成为海南的实际主宰,即便在唐代 天宝年间,仍可窥见 。別驾冯崇债和首领冯若芳,分别经营着振州 ( 今三亚市) 、万宁和陵水等地,大量的 俚人聚集在他们的周围,迫使这些地方的黎人内迁 ; 两宋时期,福建人以本岛东北部主要迁入地,使得黎人在此处的优势丧失殆尽 汉人在沿海台地黎人在中西部山——— 汉外黎内的环形民族空间分布格局 式形成
经历了铁农具与“刀耕火种”间多次冲突后,黎人被迫选择退却 。这一长期过程中,有很多的汉化为 黎的事例,历史上一直纠结的李德裕子孙“化黎”事件,便是其代表 。但是更多的是黎人转化为熟黎———“汉”,他们很快加入了向山区扩展的行列 。人口周期性、波浪式的向中西部推进,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
(二) 对海南岛经济的影响
1.宋代经济的急速发展
借助航线东移,海南岛以沉香、槟榔为主体的贸易得到了急速发展,并成为国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之一。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 年) ,琼管体量安抚使朱初平奏章中指出 : 泉福、两浙、湖广来船,载着金银布 匹,价值万余贯 ; 高化(高州、化州) 来船,载着米包、瓦器、牛畜等,不过一二百贯 [28]  。从侧面印证了西部 航线的式微和东部航线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 。宋代仅槟榔一项,“琼管收其征,岁计居什之五”[12]  454 。 航线东移使得本岛外贸经济急速发展,从而为本岛财政提供了重要保证。
2.对外港口的初步形成
入明之后,随着海南岛在国际交流中地位的提升,岛内的港口职能也有明确的分工,并随之向专门化 方向转变,见表 2 。


定安县深居内陆,无通海之港,其他三州九县皆有港口 。总体来看,海南岛西部的儋州、昌化、感恩等 州县的港口,需要在涨潮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出,从而降低了其实际使用效率 。而北部、东北部、东部及的港口利用率较高且产生了一定的职能分工 为加强岛内与广东的联系官渡成为海口港的职责 所在 ; 当时,府城是全岛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神应港及小英港多有商船停泊,“帆樯之聚,森如立竹”[29]  
东北部的文昌地区,在嘉靖、万历之初,多为海寇所据,从而成为祸害本岛的澳党所在地 。万历之后, 随着李茂等党羽被消灭,官府在铺前港设置巡检司,加强了管理,商船活动随之正常化。
此间值得关注的是,崖州各港口的功能分布 : 在州西的大蛋港,是客商云集之地 ; 而距离州西 80 里之 地的望楼港,番国贡船主要在此获得补给 ; 在州东百里三亚村南滨海的毕潭港(今三亚河入海处) ,则专门 为占城国朝贡泊舟之地。

三、余论

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变迁,对海南的影响是巨大的 。西部航线的开通,为僻居一隅的海南岛纳入朝 廷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吸纳中原文化提供了机缘 。航线东移使得东南部得到了开发,为海南整体开 发奠定了基础,环岛经济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在周边水域三条航线交替、互动过程中,具有区域特色的海南文化逐步形成 。至迟在明代后期,海南 岛已经成为汉、回、黎、苗、疍诸族群聚集生活之地,各族群借着“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变迁之际,在不同时期纷至沓来,改变了岛内先前单一的民族结构 。各种文化彼此碰撞、相互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族属文化鲜明,从而形成了“多元”的地方文化,而绽放在中华文化的大花园中 [30]  。此外,携带中原先进 产力一道落籍于此的中原人口数量剧增使得地处遐荒的海南社会不断地受到中原先进理念的涤荡 逐步摆脱南蛮社会的印记开始逐步走上与中原文化对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陆芸.近 30 年来中国丝绸之路研究述评 [J] .丝绸之路,2013 ( 3) : 13 -16.
[2]  司马迁.史记 [M] .北京 : 中华书局,1959 : 2967.
[3]  唐胄.正德琼台志 : 卷 3 ·海道番方 [M] .上海 : 上海古籍书店,1964.
[4]  班固.汉书 [M] .北京 : 中华书局,1964 : 1671.
[5]  司徒尚纪.海南文化特质、类型和历史地位初探 [C] ∥周伟民.琼粤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口 : 海南出版社,2002 : 537. [6]  刘恂.岭表录异 [M] ∥文渊阁四库全书 : 589 册.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83-84.
[7]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1993.
[8]  欧阳修.新唐书 : 卷 43 [M] .北京 : 中华书局,1975 : 1153.
[9]  韩振华.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 [G] .上海 : 东方出版社,1988 : 30-31.
[10]  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 [M] .汪向荣,校注.北京 : 中华书局,1979 : 68.
[11]  李昉.太平广记 : 卷 286 [M] .台北 :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 : 70 -167.
[12]  周去非.岭外代答 [M] ∥文渊阁四库全书 : 589 册.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  汪大渊.岛夷志略校注 [M] .藤田丰八,校.罗振玉.罗松堂丛刻 : 罗氏铅印本,1915.
[14]  刘畅,周慧敏.华光礁 1 号出水近万件宝物 [N] .人民日报,2007-05-09 (4) .
[15]  胡端书.道光万州志.卷 4 [M] .广州 :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
[16]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太祖实录 [M] .上海 : 上海书店,1982.
[17]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英宗实录 : 卷 31 [M] .上海 : 上海书店,1982 : : 623-624.
[18]  司马光.资治通鉴 [M] ∥文渊阁四库全书 : 304 册.台北 :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 384.
[19]  司徒尚纪.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 [M] .海口 : 海南出版社,1992 : 26.
[20]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地方志通讯 [J],1985 ( 2) : 64.
[21]  李熙,王国宪.琼山县志 : 卷 2 [M] .民国十二年海南书局铅印本影印.上海 :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2]  王国宪.民国儋县志(影印)   [M] .台北 : 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 : 19-36.
[23]  杨子慧.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 [M] .北京 : 改革出版社,1996 : 762.
[24]  赵汝适.诸蕃志校释 [M] .杨博文,校释.北京 : 中华书局,2000 : 220-221.
[25]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M] ∥文渊阁四库全书 : 327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 673.
[26]  陈虹.海南家谱提要 [M] .海口 : 海南出版社 / 三环出版社,2008.
[27]  李廷寿.北史 : 卷 91 [M] .北京 : 中华书局,1974 : 3005.
[28]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 310 [M] .北京 : 中华书局,1979 : 8.
[29]  丘濬.丘文庄公集 : 卷 5.学士庄记 [M]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 406 册.济南 : 齐鲁书社,1997 : 359.
[30]  张朔人.明代海南文化研究 [M]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 388.

来源:《南海学刊》2015年第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口日报数字报·海口网
想想都悬:只差三天,我们一度险些失去对海南以及整个南海的控制
史料 | 海南岛与广州湾的水运关系
慢读丨海口港在1000多年间的变迁中,竟发生了这么多的故事!
海南岛民,你是第几批上岛的?看看你的祖先是哪里的?
【海南周刊·封面】古老丝路,扬帆再远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