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吉林酒产业有特色有优势有机会 就看怎么干!

进一步发展我省酒产业的建议

吉林省酒类产业发展课题组

(2014年)

梁占田 衣红岩 赵禹 运奎一

在经历了10年快速增长之后,受2012年底至今的政策及经济环境影响,全国的酒行业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我省酒产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能否赢得机遇,把我省酒类产业打造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吉酒”格局,值得我们重视和深入研究。

一、国内酒产业深度调整为我省酒产业发展提供难得机遇

自2012年四季度以来,由于受政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及行业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酒行业以往高速增长势头受到抑制,行业整体进入调整期。

1、国内酒行业总量继续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3年酿酒行业增幅较前一年回落10个百分点,但增速仍超过GDP,达到9.42 %。全国规模以上酒类生产企业饮料酒(白酒、啤酒、黄酒、葡萄酒和其他酒)总产量6600.3万千升,同比增长4.5%,增速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白酒产量1226.2万千升,同比增长7.1%,增速回落11.5个百分点。从销售情况看,2013年全行业完成销售收入增速由上年同期的19.65 %下降至9.42 %。子行业中,除葡萄酒出现下降8.5%外,其他各酒种销售增幅均呈减缓趋势,白酒销售收入增长11.22 %,啤酒增长9.27 %,黄酒增长12.23 %,其他酒增长15.46 %,但增速大幅回落。

2、酒行业结构深度调整

一是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由于受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一方面高端消费、集团消费急剧萎缩,市场增速明显回落,11种高端知名白酒零售量下降7.2%;另一方面,酒类产品作为大众消费品,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进一步增加,酒类产品的消费仍保有持续的驱动力。在形势困难的2013酒行业年增长速度仍超过GDP,说明社会需求总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大众消费基础没有动摇,只是消费群体和偏好发生了改变。市场消费正从过度追求高档酒类产品,向适应大众消费需求的中低端酒转型,市场重心正向价格合理、包装环保、品质独特的大众化消费回归。

二是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十年来,酒行业在量价齐升中积累了高端和中高端白酒的非常规高增长、忽视消费者需求的粗放式增长等泡沫。高端酒产销困难、量价齐跌,有的品种甚至价格倒挂,销售额大幅下滑。为顺应市场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多数酒类生产经营企业被迫重新细分消费市场,合理定位高、中、低端酒类产品结构,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尤其知名企业市场敏感度高,采取措施行动迅速。如茅台酒已开始布局中低端市场,对旗下“腰部”产品——汉酱和仁酒的零售指导价进行调整,汉酱的零售指导价从799元下调到399元,仁酒的零售指导价则从599元下调到299元。五粮液也高调推出“腰部”新品,即价位在200到300元的“五粮头曲”和价位在300到500元的“五粮特曲”。泸州老窖最新提出的发展战略是“稳定高端、发力中端、扩大低端”。有专家预测,随着虚高消费的下滑和居民消费的升级,在100-300元价格区间的白酒产品,未来可占到行业总销量的50%。

三是行业结构发生变化。2013年,酒类市场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市场供过于求、结构失衡等长期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随着酒类市场发生深刻调整,酒类流通行业和广大企业更加重视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生产企业产业升级加快,产业优化、品牌集中、集群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一方面大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一批落后产能和竞争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酒类营销行业的结构也在发生转变,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酒类生产和流通企业积极占领电商市场,官网直营B2C、综合性B2C商城、C2C集市以及酒类B2C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现和壮大。据首届中国酒业互联网大会数据显示,2013年电商渠道酒类销售额达73亿元,同比增长93.1%,其中白酒销售占48%。

3、行业消费进入新常态

一是酒类商品市场回归大众化。随着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实施,“三公”消费、集团消费受到严格的限制,酒类生产和消费过度追求高端化的畸形结构难以为继。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人均收入增长是驱动未来酒类产品消费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大众化消费驱动下,高端白酒属于可选消费品; 中低端白酒需求量则相对稳定,未来集中度将逐步提升。从目前看,大众消费带动一些省份地产酒增长迅速。未来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酒类消费结构将更加合理,白酒市场产品价格将重新定位并趋稳,葡萄酒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升。

二是酒类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化。随着消费者健康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科学饮酒、理性饮酒、文明饮酒的消费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消费者更加关注饮酒与健康。保健功能性酒类产品市场需求加大,2001年,中国保健酒行业只有8亿元的规模,2005年便发展到45亿元,2007年更是达到70亿元,2008年一举突破100亿元大关,2013年保健酒市场规模达184.71亿元。

三是消费群体差异化。随着消费水平、消费者口味的变化等影响,酒类产品消费群体差异化特征明显,如消费者的年龄阶段、消费场合、职业、文化阶层等。这种差异化体现在对酒类产品的品质上,虽然不同市场和消费群体各有高、中、低端产品需求,但更注重产品的口感、风格及内在品质等方面,充分显现个性化。

酒产业、产品、供需等结构的深入调整,是对过去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是顺应国情及大众市场的动态转变。如果说原有的国内酒类生产流通被知名企业垄断,那么,当前这种垄断已经被严重削弱,市场被重新细分,受众对象市场更加公平,这为我省酒产业把握行情,积极创新,抢占细分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正确认识我省发展酒产业的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突出 

古往今来,人们喜爱的好酒佳酿,都是由“粮、水、曲”经巧夺天工的技艺相融造就而成。而我省在“粮、水、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省地处北纬40°52′~46°18′、东经121°38′~131°19′范围之内,属于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3~5℃,年平均雨量500~910毫米。全省全年日照2200-3000小时,年活动积温平均在2700-3600℃,无霜期120-160天,对各种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首先,我省盛产优质的酿酒用粮食。我省是全国13个产粮大省之一,酿酒用玉米、糯高粱产量和种植面积排在全国前列,凭借肥沃的土质和适宜的种植季候,已经成为国内酒企首选的原料基地。我省在国内是仅次于河南的酒精生产大省,凭借丰富的粮食资源和产区优势,蒸馏酒精的质量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产销量也在逐年提升且供不应求,仅四川省每年的采购量就达到全省总产量的40%。 

其次,我省优质的水资源丰富。有松花江、鸭绿江、嫩江三大水系。长白山是全国著名的矿泉水生产基地。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长白山保护区的地下水质除含硫量略低之外,其他理化指标均超过世界排名第一的阿尔卑斯山矿泉水质,也就是说我们在拿“依云”酿小烧。    

第三我省是全国性的保健酒原料产地。据调查,我省道地药材在全国普查363个药材品种中,吉林省有137种,蕴藏量占全国50%以上的药材品种40余个。吉林省东部气候独特、资源丰富,是中国“北药”药材的核心产区,人参、天麻、红景天、五味子等长白山道地药材享誉全国,我省长白山中药材资源的道地性,为我省发展保健功能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尤其是长白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鹿茸、蓝莓、冰葡萄、刺五加等北方独有的土特产品是保健酒、功能饮料酒的主要原材料,但我省一直没有开发出好的产品打入全国市场,只是进行原料初加工进行出售。如国内销量第一的保健酒品牌“劲酒”,它的主要卖点原料——人参、鹿茸等多在我省采购。该酒单品投放市场24年,2013年销售年销量8亿瓶,销售额67亿,在全国200亿的市场中的份额已经达到了30%以上。

2、具有酿酒用山葡萄的最优产区、最优品种

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而山葡萄酒被业界专家学者认为是振兴我国葡萄酒发展的希望。我省具备独特的酿酒用山葡萄种植环境优势和品种优势。

一是我省山葡萄主产区通化地区的柳河县、集安市位于北纬40°—43°之间,与法国著名葡萄酒产地罗那河谷位于同一纬度,同属世界葡萄、葡萄酒黄金生产带。该地区位于原始次生状态的长白山老岭余脉,鸭绿江、松花江水系的地表径流千余条,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这里土质肥沃,光照、湿度、土壤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野生山葡萄生长,目前有近10万亩种植面积,储汁能力7.5万吨。其中集市安作为中国山葡萄最优核心产区已被业内人士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二是主栽品种是中国原产的山葡萄,经过长期选种选育,主要有公酿一号、公酿二号、双丰、双优、双红、左优红、北冰红7个品种。品种特色鲜明,具有明显的差异化优势。被专家认为最有竞争力的中国本土品种。与酿酒普遍采用的欧亚葡萄品种相比,山葡萄是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矿物质、干浸出物含量明显高的品种;白藜醇和黄酮类功能化合物是欧亚种葡萄的2-3倍。山葡萄酒作为我国特有的葡萄酒种,其口感也更加符合我国消费者的习惯,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扩容空间。

3、酒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我省的酒文化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内涵。我省的“榆树钱”、“大安烧锅”、“大泉源”酒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只是宣传不够,给人感觉我省酒缺少文化内涵。

2006年在大安发现的辽金时期酿酒遗存,据相关专家考证,其年代应接近中国白酒起源的最初时间,这一判断把我国白酒起源可信的历史推到辽金时期,比目前公认的元代提前了至少两百年。也意味着大安市是目前学界公认的中国白酒发源地,对我省酒文化的挖掘、凝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通化葡萄酒厂历史悠久,上个世纪50—60年代,通化葡萄酒就曾在国内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产品还远销美国、澳大利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化葡萄酒作为我国特有的葡萄酒品种,拥有七十多年历史,享誉全国,驰名中外。曾经获得过巴拿马食品博览会银奖,是1949年开国大典唯一宴会用葡萄酒,被周总理誉为“红色国酒”。1988年前通化葡萄酒厂利税等经济指标全国行业内排第一位。

大泉源酒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女真人发现大泉源宝泉并创建部落烧锅,到1616年努尔哈赤钦点其为御用烧锅;以及清康熙、乾隆等四位皇帝东巡到兴京、盛京都征调大泉源烧锅酒御用。新中国成立后,大泉源酒业成为通化县第一户国有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年销售额曾一度成为吉林省白酒行业最大的企业。2010年,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大泉源酒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泉源产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始终采用“关东第一泉”的大泉源古井的水,保持了古井矿泉,纯粮酿造,固态发酵,酒海贮藏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酿造技艺,使酒的品质优异。“大泉源”牌白酒先后荣获“关东名酒”、“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巴黎国际博览会特别金奖”、“吉林名牌”、“吉林省行业名酒”、“中国历史文化名酒”等多项殊荣。而且,大泉源酒业的木制酒海群是全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利用率最高的,已被鉴定为文物。大泉源酒业是全国唯一用文物酒海储酒的厂家,用木制酒海储存原酒,使酒质醇厚,风味清香。

三、我省酒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酒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全省具有生产许可证白酒生产企业330户,葡萄酒生产企业115户。规模以上企业总计120户,占在册总户数的27%,饮料酒总产量224.5万千升,同比增长3.06%,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90.2亿元,占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的7.85%;销售收入282.9亿元,同比增长17.02%;完成利润总额11.94亿元,同比增长10.84%;上缴税金11.43亿元,同比增长14.92%。其中,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73户,白酒产量53.54万千升,同比增长22.4%,全国排名第八位,实现产值99.1亿元,同比增长15.6%;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20户,葡萄酒产量32.7万千升,同比增长38.1%,全国排名第二位,实现产值34.39亿元,同比增长38.08%。酒行业贡献率明显高于我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且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

2、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省酒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取得目前的成绩来之不易,但从全国酒产业总体情况看,与酒生产大省、跨区域大品牌相比仍有相当大差距,问题主要体现在总体产量大、企业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市场占有率低等方面,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一)我省酒产业没有形成特色,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省酒类品牌众多,但没有形成特色,相比浓香、酱香、兼香、清香、米香、凤香等香型白酒,我省独特的烧锅酒仍没有明确的香型定位,在风味、口感、酒精度等方面稳定性较差,在国内没有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系。省内较知名的洮儿河、洮南香、榆树钱、大泉源等品牌在省内很受欢迎,但在全国白酒排行榜中均在50名以外,无论从产量还是销量,相比国内知名品牌都相差甚远,葡萄酒除了通化、通天、长白山等品牌外,也都缺乏知名度。仅就白酒而言,根据中国酒评网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国喝酒总量最高省市排行榜中,我省排名第8;公务宴请用酒最多省市排行榜中,我省排名第6;商务宴请用酒最多省市排行榜中,我省排名第4。可以说我省是白酒,尤其是高档白酒的消费大省,能喝酒,喝好酒,但公务、商务消费用酒八成以上是外省知名品牌。

(二)酒产业多以原料输出为主,利润率低

我省作为酒类生产大省,酒精产量全国第二,白酒产量全国第八,葡萄酒产量全国第二,但是产值、利润率和财政贡献率并不高。

一是我省成为国内知名酒企的原料基地。近几年,国内知名酒企迅速做大做强,而我省酒企不温不火。为抢占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库,多家国内名企从生产、流通的源头做文章,先后斥资参股、控股或兼并我省多家优良酒企资源,垄断原料产地。如华泽集团收购榆树钱酒厂、金门高粱酒集团借助当地资源优势,在榆树建成年产10万吨生产基地、汾酒集团在松原建立了5万亩酿酒高粱种植基地、汇源集团在柳河投资5亿元建立山葡萄酒生产基地等。中高端酒的巨大市场需求以及优质的酿酒粮食使我省成为诸多知名酒企的必争之地。

二是蒸馏酒精大多低利润销往外省。我省在国内是仅次于河南的酒精生产大省,凭借丰富的粮食资源和产区优势,蒸馏酒精的质量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产销量也在逐年提升且供不应求。但从行业内的数据分析看,有近80%,100余万吨销往外省,仅四川省每年的采购量就达到全省总产量的40%,经当地酒企技术加工处理灌装后销售到全国。我省每吨蒸馏酒精售价6500元左右,而技术加工处理灌装成白酒后每吨价格在10倍以上。

三是我省成为山葡萄原汁初加工基地。省内葡萄酒企业的产销规模有限,对原汁需求也有限,柳河、集安、通化县等山葡萄种植基地压榨的山葡萄汁主要靠外销,有近60%的原汁被张裕、长城、王朝、威龙、茅台等企业采购,做为调色、调酸原料,本省只能消化40%左右的产量。

(三)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我省既是酒类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但在酒行业高速成长的十年间,我省酒产业发展没有跟上节奏,即没有分享到行业快速发展的红利,也没有创出自己的品牌。相反,我们的消费市场和优质的原料却为其他酒产业大省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我省消费市场茅台、五粮液领跑高端,国窖1573、舍得、水井坊、洋河蓝色经典紧随其后,其次是泸州老窖、剑南春、酒鬼以及我省的洮儿河、洮南香、榆树钱等,地产酒在中高端市场只能作为补充,市场份额仅占近10%左右。

与此同时,榆树钱、洮儿河、洮南香等省内知名品牌70%的产品在本省销售,省外份额很小,多以中低端、低利润产品为主。由于企业的发展思路、针对的消费群体与白酒不同,本省葡萄酒产品主要瞄准省外市场,省内销售的份额很小。目前我省葡萄酒销量只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左右,品牌影响力、知名度、消费者认可度等都处于同行业中等偏下水平。

(四)市场营销方式落后

随着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酒类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新型流通模式日渐成熟,在传统酒类销售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新型流通方式实现了高速增长。传统流通加快转型,酒类流通企业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流通,商家正大力发展直营连锁和大型批发商直供零售终端,推行一站式供应链管理,依托线下体验发展线上交易,不断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同时,酒类流通渠道纷纷下沉,许多酒类生产经营企业把渠道下沉作为营销重点,大力开拓地市、县市区以及乡镇农村市场,着力打造新的酒类市场增长点。相比之下,我省多数酒企目前还是采用公司包办的营销方式。一种是酒企成立销售公司,仍然采用向零售企业推销、人情推销、节日促销等传统方式,效率较低,覆盖面窄。另一种是酒企分包代理权,各地代理商如何销售企业无法控制,只能按照代理商的需求量生产,代理商与酒企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酒企严重缺乏对市场的信息掌控,导致产品推陈出新速度慢,无法适销对路。

四、打造酒产业需要采取的对策建议

酒行业是高税高利行业,对地方经济贡献力较大。我省酒产业面对发展的机遇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急需提高认识,认真研究,及时做出制度安排,把我省酒的原料种植、生产、流通、消费、文化、旅游作为一个特色优势产业来谋划,为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制定发展规划,加快酒产业合理布局

我省目前还没有较为系统,操作性较强的酒产业中长期规划,产业发展远景模糊,这是致使整个产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规划应明确:

1、确定10年发展目标。

据专家分析,未来 5 到 10 年中国白酒行业销售收入增速回归到 10%的常规化增长。据此,我省10年发展目标须抓紧研究以现有产业条件为基础,通过改造存量、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打造品牌等方式,一是确定不低于10%的增长速度,白酒行业销售收入进入全国前8 名;葡萄酒行业销售收入进入前3名。二是我省的优势特色酒产业初具规模产生影响(保健酒及特色果露酒);三是形成若干个超亿元、5亿元、10亿元的龙头企业;四是培育20个省内名牌和5-10个全国品牌。

2、逐步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产品布局    

——依托资源形成合理空间布局

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区域布局,鼓励特色产区发展,支持特色产区的代表企业发展,促进各产区的代表企业尽快做大、做强。结合我省实际,依托东南部地区山葡萄资源着力打造以山葡萄为主的山葡萄酒产业带;依托长白山野生特色资源,开发长白山资源打造保健酒产业带;依托松花江、嫩江、鸭绿江及中部产粮地区打造白酒产业带。

——依托传统产区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白酒方面,一是以榆树市为核心和扩散中心,形成榆树市、德惠市为主的松花江流域中部产区。

榆树市、德惠市是白酒传统产区,酒产业基础较强,榆树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北方酒业基地”。两市可作为发展平台和孵化基地,创新传统白酒,打造具有北方特色香型的蒸馏白酒,实现区域龙头带动。榆树市现有白酒生产企业130家,生产能力14万吨,年产销量约7万吨,销售收入约4亿元,实现税金约4000万元。在现有白酒企业中,形成了以吉林省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长春市丰谷酒业有限公司、榆树市吉酒王酒厂等企业为龙头,吉林省榆树吉林茅酒业有限公司、榆树酿酒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市世宝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榆树市三合酒业有限公司、榆树市五棵树华盛酿酒厂、榆树市远东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的产业集群。

二是以白城市为主的洮儿河流域西部产区。

白城市的洮儿河、洮南香等品牌在省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我省西部地区酒企的代表。仅洮儿河酒的产销量(酒行业产量即为销量)就占全省份额的25%左右,而且逐年稳步增长,企业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洮儿河酒厂新建厂区面积、窖池规模、生产工艺流程控制等方面已经达到国内一流白酒生产企业的水平,具有很强的区域带动作用,外部效应日趋明显。

三是以通化县、集安、辽源为主的东部产区。

通化县大泉源酒业公司是我省东部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年上缴利税3000多万元。其生产的大泉源系列酒发酵工艺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曾经是我省白酒的名片。同时,辽源龙泉春、集安的集安白酒也都是我省行业名酒,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各产区在继续发扬和传承本区域白酒品牌特色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产销量大、销售范围覆盖广的以中端为主,兼顾高低端的吉林北方香型白酒。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移,蒸馏酒向发酵酒转移,普通酒向优质酒转移。同时,加大保健功能酒开发力度,将保健功能酒的开发与我省长白山道地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紧密结合,加以扶持,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品牌。

葡萄酒方面,依托通化、白山两个地区,以集安市、柳河县、临江市葡萄产区为核心,基于我省葡萄种植资源、品种、环境综合状况,发挥中国山葡萄之乡、山葡萄地理标志产品、山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国家级品牌作用,打造“鸭绿江河谷”山葡萄优势产区。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有组织的种植酿酒葡萄。在这些传统的山葡萄种植加工区形成分布合理的产业集聚,形成有效外溢,走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和特色酒庄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山葡萄酒中国民族品牌。

3、依托资源,加快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围绕我省名优白酒、葡萄酒生产需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整合种植资源,建立优质原料基地。 

一是加快白酒原料基地建设。目前,汾酒集团在松原建立了5万亩酿酒高粱种植基地。我省亟需在白城、松原等糯高粱优势产区和优势地块建立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实施无公害种植,确保省内酒企原料自给的前提下,立足长远发展,从根本上保证优质酿酒原料供应。


二是加快山葡萄种植基地建设。我省吉林、通化、白山地区适宜山葡萄种植,蛟河、集安、柳河等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理化等诸多方面具备酿造世界级葡萄酒的潜质,这些地区也是建立优质葡萄酒原料的天然基地。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参照外省经验,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吉林省酒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吉林省酒类管理条例》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同时,结合我省酒行业自身发展情况,政策研究部门负责梳理存在的障碍性因素,从税收、土地、环保、企业生产、经营、文化、工业旅游等方面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使我省酒类产业规划、管理早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在目前我省酒业发展缓慢的情况下,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专项资金支持酒业发展,保持并逐步扩大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扶持酒类名优品牌和龙头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宣传推介、原料基地建设和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各酿酒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各项费用可按有关税收政策在税前扣除。

三是大力整治酒类市场环境。以国家《食品安全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出台《吉林省酒类管理条例》,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加大对酒类企业的整治力度,严格许可证管理。大力推行酒类随附单制度,组织酒类批发零售单位进行达标评审和开展酒类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建立酒类经营企业信用情况档案,努力构建酒类市场安全体系。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

一是对我省被国家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中国优质酒、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和吉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省内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对名优酒应在播出时段、刊登版面上给予优先安排,在宣传费用上给予优惠。

二是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展会、酒节是行业内共识的有效营销方式,鼓励各酒产区政府和企业以不同形式搭建平台,倡导爱家乡、促健康、消费“吉酒”活动,扩大和提升吉林酒类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建议在我省省级层面设立中国山葡萄酒节,在榆树市设立中国北方白酒文化节,由当地政府承办,进行宣传。同时定期举办地产酒推介会、地产酒发展论坛、“吉酒”发展促进周等活动,形成酒产业良好的发展氛围。

三是依托大安酒厂发掘的辽金时期白酒酿造作坊遗址,对企业现有的酒博物馆进行改扩建,设立吉林白酒历史博物馆。同时,对通化通天酒业有限公司建立的“中国山葡萄酒博物馆”进一步文化融入和资金扶持。


(四)加快研发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技术创新

一是依托柳河山葡萄研发中心建设葡萄酒研发基地,加强对山葡萄原料及葡萄酒的监测和检验,研究开发高端葡萄酒和特色葡萄酒产品。

二是依托榆树市“中国北方酒业基地”,整合我省酒业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大酒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开发具有中国北方特色香型的优质白酒,研究开发节能环保工艺、制曲工艺以及酿造工艺,成立吉林白酒科技研发中心,为全省白酒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联合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左家特产研究所、吉林省农科院等单位,对省内现有葡萄与葡萄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依托通化师范学院转制的机会,将其转变成“吉林葡萄酒职业技术学院”,或以在省属高校开设酿酒专业的形式建立两个酿酒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训基地。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酒产业发展的促进体系

酒业是高利高税产业,同时,也是贯穿一、二、三产的全产业链产业,包括优质原料基地、酒类生产、包装、物流、销售、旅游等价值环节,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湖北、四川、贵州、宁夏、甘肃、河南、湖南等省正在对新形势下当地酒产业的发展积极进行调整,出台政策给予扶持。我省因错过了前10年的快速增长期,作为生产和消费大省,迫切需要借助此次全行业、大市场调整的机会,从省级政府部门到产区政府,提高重视程度,抓住机会,创新发展。建议结合我省实际,参照四川、贵州、甘肃、湖南、湖北等省的做法,高位统筹,成立省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酒产业发展促进会,合力推进我省酒产业的发展。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推进的格局。由省级领导牵头,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省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综合规划、协调、督办和服务,会同有关部门推进酒行业结构调整,维护酒类行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各酒产区政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 

作者: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酒类产业发展课题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酒业协会:2021年中国酒业销售收入8687亿元 处于产业调整关键阶段
不管是喝白酒还是买白酒股票,你都得先知道赤水河谷 | 品牌新事
中国美酒“秀肌肉” 世界美酒“走进来”
正中下怀!寒流让集安葡萄火了!
2019酒类消费潮流榜:酒水混搭成主流,女酒民崛起
外国人喜爱的“中国酒”:西凤第6,茅台排第4,青岛啤酒位居第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