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张图揽尽浮漂的奥秘

原创 | 碧海杨帆(快乐垂钓)

编辑 | 天马




不断有人提出浮漂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有大师煞有其事地解答,其实听人讲述始终是云里雾里的,反而可能糊涂混淆,背记下来也不容易,不如自己从原理上搞明白它,这并不是个难题。所需的只是很基础的几何学、物理学知识,我制作了两张图,希望对新手学习有用。


示意图一


 
一、浮漂漂型特征

理解示意图一只需要简单的几何学知识:对于相同的体积,各种形状中圆球具有最小的表面积,所以越接近圆球的形状表面积越小。短枣核、中枣核、长枣核、中长身、细长身等各种漂型可以看作是漂身由圆球体向两端拉伸逐渐演变而成(两端拉伸多少并不一定等同,一般上少下多,由此也形成端肩、滑肩之异),设立前提为漂身体积、漂脚、漂尾粗细、漂尾长度和浮漂总长不变,只是漂身在拉长、漂脚在缩短,则漂肩(指漂身最大直径部位)在依次缩小,表面积却在依次增加。


漂肩缩小则向下运动时水的阻力小;表面积增大则表现为与水在水平方向接触面扩大,使得水的水平阻尼作用大,且受力点分布也更为均匀。由此可以很容易看出:

1、适应的鱼情: 越是肩宽身短的浮漂下行得越慢,行程时间越长,方便鱼发现和接住饵团,所以钓浮、钓接口自然以短枣核为最好,中枣核次之,细长身最不利,越长则留空时间越短,钓浮钓接口方面就不具有优势,钓底则应选用细长身、中长身。打浮与底钓的性能是一对矛盾,不能兼顾,长枣核综合性强些,也只是两方均有所牺牲换来的。

2、稳定性: 这个稳定性是指受到风浪扰动、小鱼啃食时浮漂左右上下摇晃不定的情形,无位移情况,漂身越长,表面积越大,水的阻尼作用更大、分布更均匀些,当然更稳定。

3、抗走水能力: 这其实是另一种稳定性,水在总体上呈一个方向持续性的流动趋势,浮漂有位移,表面积小的短枣核、中枣核就表现出更少的受力,更好的抗走水能力,要注意这与前一点的不同之处。

4、坚固耐用性: 这就不用解释了,漂脚接口越是粗壮的越不容易爆裂。当然长身漂漂脚接合强度也是满足要求的,关键在于个人扬竿力度控制。

5、翻身速度: 翻身时是浮漂表面积的受力,所以短枣核、中枣核相比于长枣核、中长身、细长身漂自然更快捷些。另外,如果浮漂总体长度加多,翻身也是越慢的。

6、灵敏度: 浮漂的灵敏度正好是与它的下行特性相一致的,下行越快的漂型当然灵敏度越高,因为悬坠钓主抓的就是下顿口,长身当然比短身更为灵敏。

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浮漂越大,配铅越重,线组惯性、水阻相应增大,灵敏度越差,这比漂型上的影响大,所以选用合适大小的浮漂比选用什么漂型的浮漂意义大得多;二是,长枣核漂已经具有相当的灵敏度,长身漂做到多长也是受一定限制的,一个是强度问题,二个是再长也不一定能提高灵敏度,因为漂肩的缩小作用已经不明显,而表面的水摩擦力也是一种阻力,拉伸长了也就突出出来,越长的浮漂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漆水加以保护,这会增加浮漂自重而反降低浮漂灵敏度,所以这里就可能存在一个灵敏度转折的临界状态,那么我们底钓选择一个适度身长的浮漂就行,并不需要想着越长越好。

7、抗小鱼干扰能力:灵敏度低些的浮漂本身就具有些过滤小杂鱼信号的能力,另外,漂肩越靠上,形成端肩,以此增加浮漂上升阻力,也有一定的抗干扰作用,应付滑口鱼与此是一个道理。


示意图二




二、调钓原理
  

理解示意图二需要的只是物体学中基本的二力平衡原理。图中所画的是以调3目钓3目为例、正常悬坠底钓双钩触底状态时铅坠受力和上钩饵触底点地面受力二个受力图。
  

1、受力图一,铅坠的受力图。向上的力只有一个,来自主线,因为浮漂浸入水中的体积维持不变,所以主线给的向上拉力也不变。向下的力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铅坠在水中的重量,显然也是不变的;二是子线的拉力,情况便有所不同,合力大小没变,为2个钩重,但调目状态是长、短子线各给予一个钩重的拉力,而钓目状态长子线已经松驰,短子线就得给予2个钩重的拉力才能达到平衡,除了自身1个钩重,另外1个钩重的拉力则是来自于饵重(N)。
  

短子线在调3钓3、调4钓4、调5钓5等俗称的不灵不钝状态拉力始终是2个钩重大小,与饵重无关,饵重影响的只是对地面的压力大小,这才是理解调钓灵敏度的关键知识点。这个基准点太重要了,其它的调钓方法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演才好理解。
  

当然,若上钩饵重小于一个钩重,那调几钓几的不灵不钝状态就实现不了,钓目必然大于调目才能让上钩也到底,这就是用红虫、蚯蚓以及轻质小饵团为什么要调2钓3、钓4的原因。
  

2、受力图二,上钩饵触底点地面的受力图。向下的力只有一个:饵重+1个钩重(称为钩饵重)。向上的力是两个:一是子线拉力,调几钓几时是“2个钩重”;二是地面承载力,由前两个力相减而得,所以在调几钓几时是“饵重-1个钩重”。

地面承载力=钩饵重(饵重+1个钩重)-子线拉力,这个公式是揭示调钓灵钝原理的要害。我们调整的目的可以说是调整短子线的拉力大小,也可以说是调整地面承载力的大小,都可以,两者是一加则一减的。

先搞清调几钓几不灵不钝的受力情况,就好分析其它的调钓方法,一切都遵循两个受力平衡——铅坠与上钩触地点,改变的量则是调钓差(调目与钓目之间产生的浮力)。下面还是以调3钓3为例进行一个说明:

(1)调目3目不变(即不剪铅皮),浮漂依次一目一目地下拉,即在改为钓2、钓1、钓平水,则主线拉力依次增加1目、2目、3目,短子线拉力就得相应增加1目、2目、3目(从受力图一上看),导致地面承载力相应减小1目、2目、3目(从受力图二上看);
  

如果浮漂是依次一目一目地上推,即在改为钓4、钓5、钓6,那就是主线拉力依次减小1目、2目、3目,短子线拉力就得相应减小1目、2目、3目,导致地面承载力相应增加1目、2目、3目,与上面是相反的变化;
  

这里要特别注意钩轻或饵团轻时不能这样顺序变化的问题,出现上钩悬起、短子线弯曲的情况,这时推动的浮漂不能准确在钓目时体现出来,不说太复杂,可自行研究。
  

(2)看懂了调3目时的灵钝变化,研究其它的调目就很简单了。比如调7钓3,可以在调7钓7的短子线拉力“2个钩重”的基础上叠加4目调钓差而得。
  

精确的调钓在钓鲫鱼时是必要的,作钓鲤鱼、草鱼等个头比较大的鱼则只要按照饵团大小大致设定个调目、钓目,关键是通过作钓中浮漂信号和上鱼情况做进一步的小幅调整。
  

可见,先弄明白调几钓几不灵不钝状态的受力情况,再理解调钓演变过程是很简单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浮漂形体不同,作钓差别有多少?
浮漂的选择
调5钓3、调4钓2、调3钓1有区别?
浮漂漂型全解析,是不是高手一目了然
钓鱼人必学,教你如何区分、选择一款适合的鱼情浮漂
钓鱼不同水情鱼情怎样选择浮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