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医印会河教授抓主症经验集粹(一)、(二)

    陈庆平 王诗雅
       1 三十八方集验
       1.1 清解表热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 桑白皮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黄芩12克,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炙枇杷叶10克.芦根30克,生石膏30~ 45克(先煎)
       [功用] 清解表热
       [主要症状] 发热恶寒.热重寒轻,头胀痛.口渴思饮,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 此证系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邪在卫分之证.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头胀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适应证] 感冒、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呼吸道感染性疾患。
       [加减法] 咽痛加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咳嗽甚者加杏仁10克;无汗恶寒甚者加荆芥10克,薄荷3克;身痛明显者加羌活10克,苏叶10克。
       [验案] 陈某.男,2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2917。初诊 1989年8月21日 主诉:高热9天。 病史:9天前因受寒后发热(38~40.2℃),咳嗽、吐黄色脓痰,伴头痛、咽痒、纳少。 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收人住院。检查:血沉47 mm/小时.x线胸片示;右下肺炎性改变。其他如肝肾功能,肥达反应.冷凝集素,外一斐反应,嗜异性冷凝集试验,血、便、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虽经给予抗生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等治疗。但体温、咳嗽等症状均控制不满意,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风温肺热。西医诊断:右下肺肺炎 治法:宣降清肺。
       处方:桑白皮15克,桑叶10克,杏仁10克,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先下),桔红10克,清半夏6克,桔梗10克,紫花10克,冬花10克,生甘草10克,鱼腥草30克,山豆根10克,青蒿15克,地骨皮15克,枇杷叶10克,芦根30克。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89年8月26日。药后体温降至正常,惟仍咳嗽,吐白粘痰,纳尚可,小便黄,大便稠。舌红、苔黄,脉滑数。 前方显效。继服原方7剂,每日1剂。患者于1989年9月2日痊愈出院
       [按语] 温热之邪在表,需从皮毛疏散。杏仁、桑叶既有开散皮毛,微微发汗的作用,且其性凉润.功能散热,故宜用于清散表热;桑白皮、黄芩能清泄肺与上焦之热,生石膏解肌清热i桔红、半夏、紫花、桔梗、冬花宣肺豁痰;枇杷叶、芦根宣肺润肺+山豆根、鱼腥草同为清热解毒之品.用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其作用似较银花、连翘为优。
       本方实质上是桑菊饮和银翘散的台方,经多年临床使用,现已成为印教授抓主症的常用方剂,临床凡遇感冒发热以及上呼吸道炎症明显者,即可使用此方,一般收效甚捷。
       1.2 小柴胡汤加减方(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鱼腥草30克,山豆根10克,生姜10克。
       [功用] 两解寒热
       [主要症状] 寒后热作,热后汗出,频频嬗递,周而复始 ,甚者咽喉干痛,口苦胁痛,呕吐苦液,苔白或微黄,脉弦。
       [辨证要点] 本证为少阳病,已有化热之势.故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而痛、呕吐.苔白或馓黄,脉弦但不必悉具。
       [适应证] 上呼吸道感染、胆囊炎、早期肝脓肿等。
       [加减法] 便实者加生大黄3~10克。
       [验案] 王某,女,53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824190。初诊;1997年2月25日。主诉;发热5天。 病史;患者因感冒发热5天,体温38℃左右.伴有畏寒恶风,咳嗽吐白色泡沫痰.流黄涕,有时带血.口苦咽干,不思饮食,大便干燥,两日未行,小便黄。检查:热病面容,语声重浊,咽喉充血 舌苔薄自,脉浮滑数,心肺(一)。
       辨证:邪居少阳、阳明二经。西匮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冶法:两解寒热
       处方: 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先下),知母10克,生甘草10克,枇杷叶10克,青蒿15克,佩兰10 克,芦根30克,
       板蓝根30克,鱼腥草30克.生姜3片。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3年2月28日。药后身热即退,惟仍咳嗽,咯吐白痰,口苦咽干,纳少,大便已通畅。舌苔薄白,脉滑数 余邪未尽,继服上方3剂。
       随诊:服药尽后,咳嗽基本痊愈,余皆恢复正常。
       [按语] 该患者系外感发热5天,邪已传至少阳,故见寒热往来,口苫咽干,进而邪达阳明,乃见鼻流黄涕,带血,大便燥结,为阳明腑实之症。故予 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滋补之味,加入板蓝根、鱼腥草清热解毒;以生石膏、知母、生甘草,即白虎汤去粳米,以泻阳明之火;芦根甘寒,养阴生津清热;枇杷叶润肺止咳祛痰;青蒿、佩兰清热化湿;生姜温散寒邪,全方有清有散,有和有降.故使发热三剂而退,全症又三剂而愈。
       1.3 麻杏石甘汤加味(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外寒内热型(一型):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大青叶15克,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
       热痰阻肺型(二型):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桑白皮15克,葶苈子10克。
       [功用] 宣(清)降肺热。
       [主要症状] 一型:高热微寒,咳喘少癀.胸闷口渴,甚者喘促有声,舌苔薄白或黄腻,脒浮数。
       二型:呼吸迫促,咳呛陈作,痰黄稠粘,排痰不爽,痰少,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黄嗽,脉滑数。
       [辨证要点] 一型:病邪主要居于气分.但卫分症状未罢,故高热微寒为其特点.并伴气促咳喘,痰不甚多,本方旨在清解表热与宣降肺热同时进行。
       二型:热郁于肺,蒸湿成瘀,故见嚷喘不能平卧,喉间痰鸣,痰黄稠粘,量少难排。
       [适应证] 急、慢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脓肿早期等。
       [加减法] 一型:喘促甚者,可加入葶苈于10克,苏子10克,桑白皮15克,以降肺气平喘。
       二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肺炎者,加入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大青叶15克,以清热解毒消炎
       [验案] 张某,女,60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014446。初诊:1 993年4月27日 主诉:感冒后咳嗽1周。病史:因感冒引发咳嗽1周,痰黄白相兼.量不多,质粘,不易咳出,不发热.微恶风寒,头痛(两侧太阳穴处),口干口渴,欲饮冷水,口苦有汗。胸背及四肢疼痛,大便干燥.1~2 日一行 、便短赤。
       检查:心(一),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舌体胖大,舌苔少根黄腻.脉滑数。
       辨证:肺热咳嗽。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冶法:清肺泻热,化痰止咳 处方:炙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10克,银花30克,连翘1 5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全瓜萎30克,半夏l0克,象贝母l0克.鱼腥草30克。
       6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随诊:患者因冠心病来门诊.诉服上方3剂后咳嗽即减轻,服6剂病情告愈。
       [按语] 麻杏石甘汤加味是印会河教授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常用方.凡咳嗽、咯吐黄痰,不能平臣、,喉间哮鸣,痰量不多者,均可投用此方。方中炙麻黄宣肺平喘;生石膏辛甘大寒,清肺世热,并制约麻黄之辛温,宣肺而不助热,杏仁降肺气,止咳;生甘草泻热,合用石膏能生津润肺。加人银花、连翘 鱼腥草清热解毒,以治肺部细菌之感染。

 1.4 《干金》苇茎汤加味(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桃仁10克,生黄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芦根30克,大青叶30克,鱼腥草30克。
       [功用] 祛瘀清肺。
       [主要症状] 发热咳嗽,胸痛,吐痰初为铁锈色,或为血痰,继则痰味变腥变臭,咯出脓痰。
       [辨证要点] 本证系温热在肺,热伤肺络,肺络停瘀,血瘀成脓,故见发热,咳嗽,胸痛,咳吐脓瘘,其味腥臭,中带脓血
       [适应证] 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肿、肺结核(空洞)等。
       [加减法] 大量吐脓痰加桔梗10克,生甘草6克,以助排脓解毒。肺热甚加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以清怖热。胸痛甚者加广郁金10克,桔络3克,以活瘀通络。
       [验案] 赫某,男,7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276751。
       初诊:1993年7月5日。主诉:咳嗽1十月余。
       病史:1个月来咳嗽,咯白痰间夹黄痰,量多质粘,胸痛.胸闷气短,大便干结,1~2日1次,有高血压病及冠心病史。
       检查:咳嗽频作,口唇发绀,端坐呼吸,心律不齐,时有早搏,心率84次/分,两怖呼吸音急促,右下肺可闻及大、中水泡音。x线胸片示:肺纹里粗重,右下肺部感染。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早搏。有ST—T改变。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律不整。
       辨证:痰湿瘀阻。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右下肺部感染。
       冶法:祛瘀清肺。
       处方:芦根30克,桃仁10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桔红3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丹参24克,赤芍24克,川贝母10克,鱼腥草30克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3年7月13日。药后咳嗽减轻,咯痰明显减少,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滑,间有不整,继服上方7剂
       三诊:1993年7月20日 咳嗽基本消失,痰亦甚少,胸痛已除,舌淡苔白,脉沉细。再服上方7剂,以期巩固。
       [按语] 《千金》苇茎汤是用以冶疗肺痈咳嗽,咳吐腥臭脓痰,胸中隐隐作痛为主的方剂,印会河教授加大青叶、鱼腥草,用其冶疗咳嗽、胸痛、发热或不发热,痰量多,血痰、黄痰或白痰,容易喀出,不只限于肺痈,而对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 凡毒热蕴肺,痰瘀互结,具备上述之症者,皆可应用,而且效果甚佳,方中苇茎汤祛瘀清肺排脓,加人大青叶、鱼腥草清热解毒,控制肺部感染,效果显著。
       1 5 清燥救肺汤加减(源于《医门法律》,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冬桑叶10克,桑白皮15克,杏仁10克,麦冬12克,阿胶珠10克,枇杷叶10克,沙参15克,黑芝麻10克(打),生石膏30克(先下),石斛10克。
       [功用] 清热润肺。
       [主要症状] 咳喘无痰,或咳吐白色泡沫,质轻而粘,甚难咳出,咽干口燥,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因燥热伤肺,故咳喘无痰,肺热伤阴,致“肺热叶焦因而成痿” 。故咯吐白沫。其白沫的特点:第一是中间不带痰块;第二是胶粘难出,第三是必须同时伴有口燥咽干; 第四是白沫之泡,小于粟粒,轻如飞絮,结如棉球,难以咯出。必须与痰饮严格区分。水泡之痰,咳之易出,落地成水,乃水饮所成,因寒而生;白色泡沫,系蕴热耗伤肺阴所致。质轻而粘,甚难咳出,比之干咳无痰,燥热更甚。故痰饮与白沫,一水一沫,一为寒湿,一为燥热,临床必须详细辨识,不可混淆。
       [适应证] 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部肿瘤行放射治疗后等。
       [加减法] 鼻塞流涕、咽痛,可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如咳喘阵作,可加僵蚕10克,全蝎6克,蜈蚣2条,地龙15克(以上可任选一、二味),以定风脱敏。
       [验案] 陈某,男,30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56692。
       初诊:1992年4月14日。主诉:感冒咳嗽10余天。
       病史:因感冒后咳嗽10余天 x线胸透(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予抗生素、止咳药等效果不佳。现症干咳无痰,由于剧咳,彻夜不能眠.受寒后咳嗽尤甚, 检查:x线胸片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血常规:WBC8.7×109 /L,N 0.76,L 0.23,E 0.1,Hb 151g/L。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舌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滑.
       辨证;肺热燥咳。
       冶法:清肺润燥止咳
       处方;桑叶10克,桑白皮12克,杏仁10克。地沙参15克,生石膏30克(先下),浙贝母10克,阿胶珠10克,炙枇把叶12克,麦冬12克,黑芝麻10克(打),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服4剂后,咳嗽明显减轻,夜间亦能人睡.
       继服3剂后,咳嗽即告愈
       [按语] 该患者证属肺热燥咳,冶疗以清燥救肺汤为主加减。印会河教授治疗燥咳基本上使用此方加减, 该方中桑叶甘寒味苦,轻清凉散,能清热宣肺,润燥为主药 生石膏辛甘大寒.喜清泻肺经之热;麦冬滋养肺阴而润燥 三药相伍,一宣一清一润.宣中有清.清中有润.其效相得益彰。佐以杏仁、枇杷叶止咳化痰, 阿胶、胡麻仁滋阴润肺,人参、甘草补益肺气, 而且甘草兼有润肺止咳作用.临床应用此方,凡症见干咳无痰,或咳喘吐白沫而不爽为主症者.井伴有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均可使用,一般疗效较好,在辨证时应当区分痰与沫之不同。痰为水湿所生,一般量多有块,较易咯出;沫为燥热灼伤肺阴而成,量少质粘,轻如飞絮.胶粘难出,此方适用于后者.在用药方面常以北沙参代人参,且人参性温,易伤肺阴,故以养阴润肺的北沙参代之;尚可加入芦根、石斛等,以增强其润肺作用 井可加入黛蛤散,因青黛可清肺热;若伴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还可加入山豆根、鱼腥草以清热解毒利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医印会河教授抓主症经验集粹
名医印会河教授抓主症经验集粹---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肿、肺结核(空洞)等
治大叶性肺炎妙方
名医印会河教授三十八方集验(1)清解表热方
发热病:中医特效验方3首
杏林名人堂丨印会河:清解表热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