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岩松:别把“网红”变成“血红”,网红受欢迎无非是这几种心理。网红打卡,到底是诗与远方,还是从众效应?这3种心理希望你没有

01.不要命的“诗与远方”。

在这个粉丝经济的时代,网红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妆品,美食、娱乐、游戏、旅游……

高晓松曾在2019年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上说:“现在中国整个文娱行业,所有的歌手、演员、艺人、说相声的等等全算上,包括主持人,收入都不如在淘宝做直播生产内容的那些人,他们的网红已经比明星还要有名,李佳琦天天上热搜。”

但与此同时,“网红”在很多人心里也成了贬义词。

网红达人越来越往负能量上走,为了红,毫无节操。

网红眼药水,害人失明,网红食品,问题多多,网红化妆品,屡屡出事,网红淘宝店,山寨打板成风。

网红打卡又成了“重灾之地”。

南京的网红“爱情隧道”,其实是货运铁道,经常有火车驶过,慕名而来的小情侣们摆着各种姿势秀恩爱,年轻的妈妈带着老公孩子,不顾危险,“勇敢”拍照打卡。

网红咖啡店,点一杯咖啡,拍照三个小时,不管是ins风、北欧风、小清新,复古风还是冷淡风,她们都能对镜头笑颜如花。

没钱出国,不要紧,浴缸、小餐桌、外文杂志、浴袍,一摆,照样可以让你拍出环游世界的壕气。

假装摔倒,摔出一地奢侈品,无形装逼最致命。

茶卡盐湖,天空之镜,践踏花海,骚扰居民,无数人趋之若鹜。

留下垃圾遍地,不管人潮拥挤,美颜相机一开,滤镜一加,就是人间天堂,普通人羡慕的“诗与远方”。

甚至发展到了为了在网红地打卡不顾自己性命,也不顾别人的性命的地步。

青海省格尔木市G315国道有个U型公路段,很多人坐在马路中间凹造型拍照,对于大巴车、大货车司机们的警告声、喇叭声充耳不闻,差点被撞倒了还在笑。

白岩松都忍不住抨击这种现象:“千万别把网红变成血红,出去玩,还是安全第一。”

02.可以复制的网红生活。

以前旅游:为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体会不同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现在旅游: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去修照才发现,咦,这个地方我去过?

景点虚假营销,摇身一变,包装成了“网红景点”,古镇越来越商业化。

除了拍拍照,发在朋友圈炫耀,收获一堆点赞,什么都没有。

“网红”无处不在,“网红”万事皆可。

潘玮柏娶了小14岁的空姐网红宣云,眼尖的网友发现,这位潘嫂营造出来的“岁月静好”,炫出来的“奢侈品”和“放生图”和她的网红闺蜜们的摆拍图一模一样,大家这才明白,有些网红不但能“复制”脸,还能“复制”生活。

然而,不管有多少人如何口诛笔伐,“网红”和“网红经济”依然是流量的金字塔顶尖,钱与人气兼得。

依然有无数少男少女们,不想读书,梦想成为网红。

03.从心理学分析追捧网红的原因。

从心理学分析,人们喜欢网红的原因无非是以下7种:

1.代入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

每个人都有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当现实的生活无法满足自尊需要的时候,人们就会转而从别的渠道去获得满足。

网红们营造的光鲜亮丽的生活:旅游、美食,名牌服装等等,满足了很多人的自尊需要。

这种生理上的代入感,在心理学上叫“投射认同”,会刺激大脑从而分泌多巴胺,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实现人们对现实的短暂逃避。

2.窥私欲

网红之所以红火,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窥私欲。

无论愿不愿意承认,窥私欲这种东西都是客观存在,并且每个人都有的。

比如经过一扇开着的窗户或透明的屋子时,我们总会忍不住驻足观望。

希区柯克说:“人们之所以愿意到黑乎乎的电影院去看电影,就是为了看银幕上那些被虚构出来的人物的隐私。”

窥私欲并不都是丑恶的,有些人通过别人了解自己,定位自己,有些人只是想获取更多信息,有些人想确认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更多的是自卑。

心理学家苏晓波说:“只要人格还没有成熟,人们就还继续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只要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的人,就会借着别人的隐私,宣泄自身的欲望,只要人性还存在着缺陷,窥探隐私的喜欢,就永远不会结束。”

3.参与感

网红们直播的时候,很聪明地把控制权交到了观众手里,人们可以通过“打赏”这样的方式控制他们的行为,从而产生虚幻的心理优势。

即时的互动和反馈,给了他们最直接、易得的满足感,所以才让他们欲罢不能。

4.现实感

网络越发达,越有人喜欢宅在家里。

可人们本质上都具有社会属性,渴望跟外界接触的,所以他们通过跟网红主播互动的方式,接触社会,增加自己的现实感。

5.存在感。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只好在跟网红的互动中获得存在感,这是很多人愿意打赏,看网红直播的潜在内心需求。

6.趣味性和实用性。

有些网红毫无内涵,纯粹凹人设,贩卖焦虑,有些网红则的确是有真材实料的,他们呈现出来的东西,或趣味十足,或干货满满,所以能被人追捧。

7.匮乏感。

叔本华说:“人,得不到就痛苦,得到了就无聊。”

人的内心是永难满足的,有些人精神匮乏,有些人金钱匮乏,而网红给很多人提供了一个情绪的“落脚点”,可以让他们的情绪或情感得到暂时的纾解或释放。

04.喜欢去网红地打卡的心理分析

喜欢去网红地打卡,从心理学上分析是:

【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很多人在社交中,最害怕自己被孤立,害怕自己落于人后,别人买了爱马仕,自己也想买,别人换了新手机,砸锅卖铁也想换,别人去了某某地,自己快马加鞭也要去。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说过:“人,都有从众心理,”

一旦产生从众心理,就会像勒庞说的那样:“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吹到任何地方。”

【虚荣效应】——经济学上的名词,是指消费者想要拥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独一无二的商品的欲望。

所以很多人费尽心思,去网红地打卡,以实现自己凌驾于少数人之上的虚荣感。

【仪式消费】——指很多人愿意为仪式感而消费。

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说:“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的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社会成熟期、结婚、为人之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仪式。

《小王子》中也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一年中其实有很多值得铭记的时刻,让你颇有感受或者顿悟的时刻,如果用仪式感雕刻自己的生活,一定会是与众不同的。”

所以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诗与远方”,仪式消费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标签哲学。

网红带货,一大半靠仪式消费。

在网红们“仪式感”的照片和volg里,藏着消费主义的陷阱。

仪式感表面看是诗意化了商业消费,但其实带来的快感,只是一时的。

就像作家蒋勋说的那样:“这个快感可以有刹那的爽,可是结束之后往往会产生落寞跟空虚的感受,那种空虚会变成?弥补的黑洞。

青海网红公路因为拍照发生过8起交通事故,可还是有人乐此不疲地作死,为了面子、为了出风头,为了一时的快乐,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顾,何苦呢?

今天话题:您身边有热衷于网红打卡的人吗?您觉得孩子们想要当网红的心态反映了什么现象?欢迎留言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岩松深情演讲:只有阅读,才会有诗和远方
【影响你生活的14个心理效应】
人性经济学
生活中最常用到的33种心理效应
阻挡诗和远方的不是生活的苟且,而是你自己。
“网红”直播背后的集体窥私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