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读】《道德经》第八十章

【共读】《道德经》第八十章

慈怀书院 2017-09-04


《道德经》的第八十章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一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



小邦寡民。

使什佰人之器毋用,

使民重死而弗远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

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

乐其俗,安其居。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今本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谢国仲】《老子禅解》


当时老子骑青牛出关,离开周朝,往别的地方去了。离开的原因,是因为夏商周已经是家天下的制度,王位只传给自己的儿子,整个社会私心很重,而且互相打仗、扩张,想要把其他民族都灭了,然后统一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下;同时在生活中只讲礼乐不讲道,声色犬马,工具发达。这些都是破坏大自然的,破坏我们生命的根本的,令人们无法安住于天人合一的状态,大道已经废了。所以老子就说,不要搞这些逆天而为的事情了,要“小国寡民”——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国家有多大就多大,不要去追求大国,不要去统一、不要去控制、不要去占有、不要去扩张。在老子的内心,他向往上古黄帝禅让制的时代,那是谁修行好就推举谁来带领、指导大家生活的时代,整个社会朴素自然,国与民都处在道的状态。那么老子把这种天人合一的国家的模型描述出来,告诉人们怎么样是适合人类生存的,怎么样是能使人们进入道、能回到生命的本来的。


小国寡民。


“小”“寡”,形容一种安住、无为、不攀援的状态。也就是说,整个国家和人民都是很自然、平常,没什么妄心。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精巧的工具,但是根本都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人们都很尊重自己的生命,不会乱跑,不会往外攀缘而耗散自己的生命。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有船、有车、有兵、有甲,根本都不用。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人们记数是用绳子,就是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根本不用动机巧心的方式。“复”,恢复,要恢复到以前那种自然状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其”,自己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自己有什么吃的、穿的、住的、用的都已经觉得很好,不会去奢求,有什么吃什么,而且吃得都很香,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无为而无所不为,与大自然、与一切都很和谐。这就是胜义谛的法,所以禅宗说开悟了还是吃饭睡觉,和以前一样。我们总是高推圣境,以为吃饭睡觉就不是胜义谛,那是着相,真正的法是心法,与行为外相不相干。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没有攀缘心、机巧心,“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形容一切很自然,“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形容不向外攀缘,安住于道,安住于自性。


有精巧之器而不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想要用这些工具来达到更快、更好、更牛的这种心理,都是一种机巧之心,是攀缘心,现代社会的现状已经证明,其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工具极端发达,整个世界物化,人心被物质牵着跑,机巧心越来越重。当人处在这样的心态时,已经失去了天道,人心已经变得很危险,完全是一种控制和占有,甚至大肆改造自然,这就是妄想替天行道,想要自己做老天爷,其实都是自己害自己,最终能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什么呢?把我们子子孙孙的福已经差不多用完了!只剩下一堆垃圾。我们现在接触到的都是越来越多的垃圾,食物、用水都很不安全,大自然本身很有序的东西已经不见了。本来天然成长的植物、动物是很有序的,它们会吸收天地之精华,承接天地之气,全身是有一股气的,所以很好吃,而且营养也足。现代人吃的蔬菜、牛羊等食材已经没有这股气,因为都是饲料、农药催长,破坏了自然的秩序,所以吃起来都没味道,根本不可能“甘其食”,更不要说营养,没有毒药残留就不错了。然后也没有“美其服”,怎么穿都觉得不够美,审美跟着“潮流”总是不断地变,从来不知足。更加安不了居,房子一定要越住越大;风俗也变,换着花样玩,洋节土节一起过;而且尽可能地使用“舟车”,喜欢享受名车、跑车、游轮、飞机......如此这般,把整个人生完全地依赖在工具上,而且扩张为所谓“地球村”,根本没有“小国寡民”。这就是人心过于有为所产生的结果,人心已经往外走得太远,但是还不知足,还要去火星上、去月球上住人,永无止境地扩张。这样子下去,我们的心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本来呢?什么时候才能与道相合呢?本来我们只要一放下,一安住于自性,就已经回到家了,可是世人偏偏不干,偏要往外去追求机巧,然后想控制、占有,这种方向对老子来说、对佛陀来说都是错误的。


所以老子想要描述的,就是要放下这种往外的机巧心,放下只会控制和占有的自我膨胀,以佛陀的话来说,就是“放下屠刀”。当你的心往外走的时候,就相当于拿着一把刀在砍,是一种人心的膨胀。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带来灾难、带来瘟疫。现在也是一样,我们的土地为什么污染那么重?人心的欲望。


天天想让那个作物长得快、多赚钱,搞农药、搞化肥,结果土地板结变硬,大地已经无法过滤和洗涤,这样的水汽一旦上升,空气质量就差,雾霾就出现。于是得了一堆纸钱,然后每天吸雾霾。水的质量也差,相应地现在很多人的血液也出问题;空气恶劣,雾蒙蒙的,所以人们一天到晚总觉得头昏昏的,出现所谓亚健康的很多不适。因为这整个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不懂得天道反去妄为,那结果肯定很惨,而且这不是你我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个整体的问题,不要以为你自己能独善其身,一个也跑不了。这是我们的心急功近利、过于有为所导致的结果,按照佛家的讲法,一切环境灾害都是人们心灵的共业所生。那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心灵入手,每一个人的心灵必须转变这种拿着屠刀往外砍的方向。所以我们要学习老子的思想,要放下,要回来,要回到道,回到自然,不动人心,回到一种生命本来、天人合一的状态,并且要向大众普及。要明白“立天子”“置三公”“拱璧驷马”,都没有什么了不起,都不如“坐进此道”,叫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小国寡民”乃是激于对现实的不满而在当时散落农村生活基础上所构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在这小天地里,社会秩序无需镇制力量来维持,单凭各人纯良的本能就可相安无事。在这小天地里,没有兵战的祸难,没有重赋的逼迫,没有暴戾的空气,没有凶悍的作风,民风淳朴真实,文明的污染被隔绝。故而人们没有焦虑、不安的情绪,也没有恐惧、失落的感受。这单纯朴质的社区,实为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述。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是由无数自治自尚的村落所形成。各个村落间,由于交通的不便,经济上乃求自给自足,所以这乌托邦亦为当时封建经济生活分散性的反映。


【傅佩荣】《解读老子》


本章代表老子心目是的理想社会。由其内容看来,并非原始的洪荒时代,而是虽有文明产品,却能视而不见,无所用之。不过, 人类不太可能取得类似的共识,于是文明日新月异,而人生的复杂苦恼也就无解了。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一语,直至本章结束的这一段话,在《庄子·胠箧》有大体类似的描写,庄子称之为“至德之世” 。


本章所述,可以作为人类心灵上的“理想国”或“桃花源” ,虽不能至,不妨心向往之。


【今人悟】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着回复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文化,也没有凶悍和恐惧。这种单纯的、质朴的社会,实在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胡寄窗说:“我们研究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要分析产生这种理想的阶级根源、时代因素以及其所企图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小国寡民是针对当时的广土众民政策而发的。他们认为广土众民政策是一切祸患的根源。作到小国寡民便可以消弭兼并战争,做到‘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便可以避免因获取物质资料而酿成社会纷扰的工艺技巧,‘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便可以取消使民难治的智慧,而且结绳以记事的方法来代替;便可能使人安于俭朴生活,不为奢泰的嗜欲所诱惑;便可以使人民重死而远徒,以至老死不相往来,连舟车等交通工具都可一并废除。他们不了解,广土众民政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新的生产关系要求一个全国统一的地主政权这一历史任务在各大国的政策上的反映。”但是老子“忘记了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原始‘乐园’中,并没有甘食美服,也没有代他们生产甘食美服的被剥削的人。老子作者尽管在世界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观上特别是在经济问题的看法上却陷入于唯心主义的幻想。”这个批评是中肯的。老子面对急剧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感到一种失落,便开始怀念远古蒙昧时代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这是一种抵触情绪的发泄。晋朝时陶渊明写了一篇传诵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记》,应该讲,此文显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内容的影响。这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离乱的愿望。在这一点上,老子和陶渊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80章“小国寡民”讲的是真实有用的处世之学和内功之法
《老子·八十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道德经 第八十章
诠释《道德经》必须解决的十个问题
《道德经》79-81
道教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