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内蒙古|方勤学:驼铃叮咚上盐路(中)
userphoto

2022.05.25 内蒙古

关注
原创作者:方勤学|内蒙古阿拉善盟
连载
驼铃叮咚上盐路(中)
【原创】内蒙古|方勤学:驼铃叮咚上盐路(上)
盐路漫长从追回“一撮毛”的那天起,我们的驼队就正式按部就班地踏上了漫长的盐路,起点查汉池,终点营盘水。为了保护骆驼的体力,必须充分合理利用沿途丰盛的水草,所以这趟运输线以腾格里公社的双黑山为界,又分东西两条线,我们选择西线,沿着双黑山西坡的线路运行。从查汉池到营盘水一个来回六百余里,走九天。中间要经过好几个站口。上营盘水的骆驼驮载官盐,都是重垛子,也称为“重脚”,早起晚歇走五个站口方可到达,每站行程约六十里。要分别经过艾密扎柯、查拉干湖、布拉图、锅桩坑,最后到达营盘水,给盐务局交盐。共计五个站,走五天,逢站必歇。原路返回是“空脚”,合并成四个站口,即锅桩坑、麻岗、彦不吉湖、查汉池,共走四天,第五天装盐,反正来往一趟整整十天。我连续参加了三趟。从早到晚的忙碌。盐路上的事情很多,通过一天生产活动的速写,可以窥视到驼户们的辛劳。一天的生活轨迹很丰富,我还是先从早晨起床、吃饭、搭垛子说起吧。分工明确,忙而不乱。前文交待过了,我们这顶帐房是由六个驼户组成的驼队,受汪队长的统一指挥。他很能干,又能吃苦,早起晚睡,对各个工作环节都盘算得非常周密,给每个成员的分工不偏不倚,公正明确。纪律严明,依规行事,谁完成谁的具体任务,不得各行其是,我行我素。汪队长到站口的具体任务很明确,只管做早饭和收拾帐房、灶具,至于在户外早晚收放骆驼跑腿的差事,是我们五个人的工作。老汪磕睡轻,每日五更天,大概也就是凌晨三四点钟吧,他就得准时起床。夜里做饭的大铜锅一直搭在火撑上,做早饭的水,头一天晚上就添足了,现在点起火撑中的薪柴开始造饭。每顿饭都不离荤腥,早餐依旧。昨晚上就切好了碎肉,现在冷水锅里下肉,急速和面,水烧开了就下面。这些事情都是他一个人干的,别的人都还沉睡在梦里。约莫一小时许,面片快揪完了,招呼大家起床。
盐路上的早饭
起床令一下达,没有一个偷懒的,一咕噜从睡袋中钻出来,穿好外衣和鞋袜。随手将睡袋打包提出帐房,放到该捎行李的盐垛子旁边,进而撒尿,返回帐房,讲一下个人卫生。因为携带的饮用水非常有限,故而洗漱必须节约。很简单,没有脸盆,拿起搪瓷大饭碗,从火层旁边的水别子里倒上多半碗热水就足够了。就地刨个小坑,清水漱口两三回,脏水吐入坑中,再反复口含清水吐在手心,洗手洗脸,最后掩埋小坑,洗碗吃饭。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完成起床这一套程序,最多也就二十几分钟吧,来不得半点的斯文,步步紧扣,加快速度,好比军事训练,真能磨砺人生。厚大的揪面片,一片一大口,大家戏称这是盐路上的“骟驼”揪面。反正苦重,又累又饿,只要煮熟就行,厚一点不要紧,吃起来还有个嚼头,真香。一上盐路,胃口大开,我一顿能吃两大瓷碗,足顶家里的四大碗饭哩。吃早饭很安静,谁也顾不得多言。队长早就熬好了一壶热腾腾的清茶,饭后喝上一大碗,浓郁清香而可口,回味无穷。这是清晨给身体补充水分的最后一次机会,过了这村就没那店了,所以尽可能多喝点,享受享受,同时抓紧时间抽两袋烟提提神。再喝水就到傍晚的下一个站口了。
五更天收骆驼吃过早饭,天朦朦亮,满天繁星也逐渐地稀疏起来,五更天东方欲晓,发出鱼肚白。现在的时间非常宝贵,必须争分夺秒,于是兵分两路,分头行动,立即投入了当天的紧张战斗。队长留守驻地,收拾整理帐房、水具、灶具等什物,分别放到应该是谁捎带的那个盐垛子旁边。我们五个人的任务是收骆驼。昨日太阳落山的时候放牧了一会儿,大致知道它们的活动范围,那可是一百多峰的驼群,撒开来就是一大片,足有两三个平方公里的地方。在夜幕降临前它们只顾吃草喂饱肚子,入夜后则安卧反刍,休息养神,所以顾不得多走动,天亮后它们才起身吃草,这是运输驼的生活习性,所以它们不会走出去太远。我们五个小伙子手持皮鞭,向着昨晚骆驼吃草的区域,布作扇形去收容,两边各走两人,拉开距离沿边吆喝,相互关照,严防漏网。骆驼听见人声,抓紧时间起身吃草;另一人从三三两两的驼群中间穿堂而过,直奔前沿驼梢子。不过我们这支“队伍”的驼稍子必定是“一撮毛”了,尽管给它上了双绊,带了双缰,以约束其行走速度,但是在它的前面是绝对不会再有别的骆驼超越的,它必定是前哨,是骆驼梢子,这是它的秉性。现在的问题是怎样降服它,赶向帐房,这就需要一个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大家都晓得怎样操作,一步都少不得的。首先向它举起鞭子,显示出人的威风,这样它就不敢用双蹄并跳的方式追打人了,再捡起它的缰绳头子,依托一个粗柴墩或草墩慢慢地往前拉缰绳,不用着急,离它一米多的时候拴住,再举鞭下令让它卧倒,因为它的缰绳是两根相连接的,叫双缰,所以很长。再用余缰在其前膝上做捆绑动作,接着解绊扣,抽开绑腿的绳头,彻底放开长缰,举鞭赶入驼群。每天都得这样伺候它,再急也没用。收骆驼要细心观察,若发现有光着身子丢失驼鞍的骆驼,应断定鞍子就在附近,不管是谁的骆驼,必须就地找到,重新备好,否则会延误当天的行程。要知道汉驼的鞍子是不上肚带的,容易丢失;而蒙驼都上肚带,丢失的机率比较小。除非是在夜里仰卧打滚舒身时,把前夹杆的拢绳给弄开了,才会发生这种事。整理驼鞍·搭垛子
在一般情况下,把骆驼全部赶到帐房场子上,太阳刚露头。驼户们迎着朝阳开始投入一天中最紧张的搭垛子前的准备工作。每个人发疯似的从驼群中搜寻自己的骆驼,并且按前后顺序,准确无误的把它们分别安顿到各自的垛子旁边卧倒。接着整理鞍具,从骑驼开始一直到末尾的摆铃、生羔子。先把骑驼上的骑鞍收拾妥当,紧好肚带,把装鼻钥、鼻棍子的工具袋挂在前峰上,搭好褡裢、小褥垫,勒紧梢绳。再用老羊皮皮袄压住缰绳稳住它,不能让它先站起来,要是骑驼翻起来,别的骆驼就会跟着起身,那就彻底乱套了,垛子无法搭。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依次快速扶正“一把子”骆驼的两只鞍扇,一丝不苟地紧好拢绳。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不可小觑。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扶正鞍扇、紧好拢绳,是让骆驼负重远行的物质基础,不具备这个先决条件,驼背就不能承受重物的挤压,一切驮运活动免谈。最后的一个环节就是搭垛子、捎行李。这是发挥搭档功能的重要环节,要从“首链”开始塔起,一个个挨着过,直到末尾的摆铃、生羔子。“首链”是连在骑驼后面的第一个负重骆驼。它最大的优点和本事,是步履均匀,不快不慢,这也是它的长项,特别是在走下坡路的时候,倘若骑驼没有拿稳步伐加快了一点,这时候的“首链”并不跟着加速,只是把脖子往前一伸就化解了,如果它也跟上骑驼加速,则后面的伙伴就会产生增速的时间差效应,只好小跑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折断鼻棍子、拉壑驼鼻子、撂翻垛子等意外事故。由此可见,“首链”是调控一把子骆驼匀速前进的平衡器、调控阀,其作用非同小可,是整把子驼队中必须首选的一个重要角色。搭垛子不光拼力气,还必须善用技巧,可以归结为“巧占其七,力占其三”。民间有个极其通俗的比喻,叫做“迎风拉屎背风尿,凡做啥事得用巧”。所以但凡是费力气的工种,总有省力的窍门可寻,不能蛮干,应以巧干为上。首先在鞍子上铺好挽上双扣的毛大绳,扣距一尺许,两人分前后手合力操作。往驼背上放第一只口袋的时候,前手主要以左手臂用力,拧住口袋的一角往上一扬,右手抬起另一角顺势向上一托;后手主要以右手臂用力,双手抓住袋口,与前手同时相向合力,一抬一拧,两人就轻松自如地将一整口袋盐平置在驼背上了;再把两边的大绳往口袋上那么一裹,马上抬起第二个口袋;前手用左膝,后手用右膝,靠驼鞍撑住口袋;前后手再各自拿起压在口袋下面的那股子大绳,同时与两只口袋之间的绳距抽长一肘,各自双双外穿于铺在鞍缝中央的左右绳扣中,拉回来向下一褊;前后手同时动手,用力推下驼背上的第一只口袋。这样,两只口袋落在驼鞍两边,距离相等,重量均衡,相辅相成,鞍子中间的两股大绳紧绷,拉力适度,口袋分落于驼鞍两边,袋口在后,四角垂直向上在前。这样方整的垛子在驼背上形成一个平面,垛子上面再梢上该驮的行李。一个垛子就搭完了。搭垛子的操作程序是一套连贯性的动作,全凭自己的智慧领悟,别的人也没有功夫手把手地为你传授,更不会给你分解成一二三的慢动作示范。不过搭好垛子的方法也并非千篇一律,有道是“法无定法”,是可以修正改进程序,做得更好,“后生可畏”嘛,但是这里边要掌握“快、省、好”三个要诀:速度要快,人力要省,质量要好。何谓好呢?骆驼摇摇晃晃走一天,垛子平稳如初不走样,才算是真功夫。这就叫“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把子骆驼从身边走过,待看那所有的垛子包括行李在内,都稳稳当当,纹丝不动,错落有秩,整齐划一;所有的骆驼踏着驼铃声的节奏,不快不慢,均速前进。就晓得拉骆驼的人必定是一个非常合格的驼巴式。若是骆驼老实,搭档配合默契,搭好一个盐垛子所耗费的时间,不足一分钟。但是具体到每个人的情况,就各有千秋了。前面提到过,小刘的骆驼是挑剩下的大杂烩,个头小,搭垛子倒是省力,能省点时间,但他认不准骆驼的模样,凭记号寻找,浪费时间,每天早上别人的骆驼早都牵走了,剩下的全是他的,而前后顺序又记不清楚,所以单说整顿骆驼这档子工序就费时费力,跟不上人。我拉的都是大骟驼,但是,没有受过负重上路的正规调教,浑身的毛病,没有一个听话的。其中有几个卧不稳当,随卧随起,所以挨到给它搭垛子的时候还得重头再来。而要它再次卧下来,就又来了脾气,很不乐意,鼻孔呼呼的尽放怨气,拿文作武地摆八字步,那个慢劲儿,使人又急又气,可是又无可奈何。我的骆驼躯体高大,卧倒也比一般骆驼要高一点,因此搭垛子时就必须增加抬口袋的高度,费时费力,速度势必要慢一些,再加上几个捣蛋鬼的捣乱,更加拉长了这道工序的工作时间。尤其是“一撮毛”,搭三个垛子的时间都不够它一个用。首先要它卧倒就非常麻烦,必须分步实施其全过程,少一步都不行。拴缰、执鞭、卧倒,这就耗时几分钟,接下来还要绑腿、取绊,这才能谈及收拾鞍子、搭垛子。因此我和小刘每天搭完垛子,总是比人家迟几分钟,就这样我还比别人少拉的三四个哩。我和小刘这对新搭挡,速度怎么也提不高,天天是老落后,让别人等候,拉了全帐房的后腿。说起来很尴尬,也很惭愧,实在不好意思,不过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大家也很理解。用这帮“出类拔萃”的骑驼驮盐垛子,真是创造了奇迹,也有点大材小用。既是再换个高手来也无济于事,至多不过如此而已。
驼背上的一天
只要搭起垛子,就急忙穿戴好防寒服装,跨上骑驼,拉起自己的一把子骆驼跟着别人上路,开始了驼背上一整天地摇晃,像是在信步天涯海角。每天都是王大义打头,他的任务是掌控整个驼队的行进速度,要走得不快不慢,匀速前进,恰到好处。每把子骆驼之间,必须留足相当于五六个骆驼的空间距离,以防拥堵发生不测;各把子陆续跟进,既不得超前,也不得落后。我跟在中间,汪队长守尾压阵断后。六把子骆驼连在一起,延着崎岖婉转的羊肠小道行走,呈现出一条不规则的运动曲线,长达三四华里,形成一道沙漠中独特的不断向前移动的风景线,浩浩荡荡,蜿蜒崎岖,气势磅礴,十分壮观。六个驼铃咣当咣当的一起作响,此起彼伏,各显风采,伴奏声中发出不相同的音调,高低粗细不同,音量大小各异,天然搭配,各领风骚,听来十分悦耳,又组成了一组美丽动听的交响乐曲,飘向四方,飘向空旷的原野。倘若偶遇风和日丽、万里晴空无云的天气,那就更加优美了,尽管眼前是数九寒天,寒气逼人,但仿佛身临阳春三月,春意盎然,大有心旷神怡之感。每行十里左右,遇到较为平缓的地段,领头人必须停下来稍事休整。若发现个别垛子有偏移之处,借机去斜扶正;同时所有的骆驼赶急撒尿,这已经形成了它们的条件刺激,每遇途中短暂的休息,它们总是不误时机,这是动物体内新陈代谢的正常生理现象,须为它们创造机会。至多停歇七八分钟,撒完尿接着往前走。重垛子的休息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因负重难熬,相互抗挤,节外生枝,惹出麻烦,所以必须立即动身,依先后顺序,先停的先走,依次跟进,不得有分毫的延误。
卸盐垛子
每天下午到了站口,人畜劳累,精疲力竭。打头阵的选择一块干净平滩的地块作宿营场地,六把子骆驼分列成行,开始卸盐垛子。先卸骑驼上的褡裢,顺手拴住它,千万不可让它先站起来。因为这时候的骆驼饥肠辘辘,都渴望吃草,如果骑驼带头起身,它后面的伙伴就着急不卧了,无法卸垛子。只有下令,赶快让首连及后面的骆驼一个接一个地卧下来,卧一个,卸一个,双手将垛子右边褊好的绳头一抽一扬一抖,就卸完了,卸一个垛子要不了一分钟,卧得快,卸得快,直到卸完最后一个。再从后面倒着来完成最后一道工序:适当放松前拢绳,使鞍扇与驼身之间的孔隙加大,好让骆驼身体上的经脉更加畅通,休养生息,促进其恢复体力;再褊好缰绳放开,由它而去。接着再如此这般地整理下一个的鞍子,一直到整好骑驼的骑鞍,才算卸完了垛子,至此把它们全部撒向草场,去自由觅食。但在全部驼队中最后留下来的一个必定是“一撮毛”了,要卸它的垛子照样很费劲。虽然驮三百斤的盐垛子,再甩上三十多斤的驼铃,额外稍六七十斤的铺盖行李,总计负荷四百多斤,辛苦一天,不见其乏,连续多日,也不服输。鼻腔依然呼呼作响,四肢紧缩,时刻准备出击,显出不可一世的架势,从来不会轻易地自动卧下。必须拴定、举鞭、下令,它才给你平伸前腿、下俯胸部、卧后腿,再收前腿卧稳,再绑前肘、上双绊,这才能卸垛子、松拢绳,最后接上余缰,才能放开它。每天如此,减少一个环节都不行,这是全驼队的老大难。别看现在它是最后一个离开宿营地,而且前足上绊,以限制它的走路速度,外加双缰,以加重它鼻子上的负担,很可怜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慢步吃草,到明晨它照样还是驼梢子。这真是一峰驼中之王,它的耐力、气质,在同类弟兄之间是无与伦比的。 野营生活卸完垛子,立即下帐房,开始野外露宿的生活。帐房就是帐篷,结构简单,由一顶缝好的帐房蓬布,上面设置与房顶左右对称的五对纲绳,纲绳末端设置绳扣,扣间相距三尺许;外加两个一头带铁圈的竖杆,和一根作房梁的木杆,合称三个房杆;还备有十二个铁房桩,每个长一尺,一头粗壮带耳,而另一头尖细,呈四楞形锥体,再加一个釜头。这样帐房设备及工具就组全了。支起帐房,叫做下帐房,程序更简单,只是几分钟的事儿。为了顺利排出帐房内的乌烟浊气,先瞅准风向,下起来的帐房底部呈圆形,后门迎风,前门背风。具体操作方法:先把帐房蓬布铺开,竖穿两个共带铁圈房杆,房梁从竖杆的两个铁圈中穿过,横贯房顶,三杆在蓬布里面组成“冂”字形;用铁桩先固定一侧居中的两个纲绳扣,再由两人扶直房柱,另一人拉紧另一面相对应的两根纲绳扣,迅速钉桩固定,这样两对纲绳左右两侧绷紧了,帐房就“站立”起来了,接下来再固定双侧其他的两组相对应的纲绳,掩压后门,撩开前门,就完成了。在野外生活,一个人也能把帐房下起来,不过麻烦一些,我也会下,实践过。火撑往房杆正中间一放,大铜锅在上面一搭,添水、生火、烧茶。趁烧茶水的功夫,大家抓紧时间叠垛子,排大绳。叠垛子,就是把刚卸下的盐口袋一上一下地叠摞起来,口袋双角平行在前,口子在后。顺手把大绳排顺当,置于垛子上面的正中央。再观察一下各个口袋口子、缝子是否有开裂之处。谁干谁的,不需要搭档帮忙,六把子骆驼的垛子叠摞整齐,形成间距相等的六条直线,把临时营地装饰得挺壮观的。青茶烧好了,迫不及待地准备享用。这顿茶可以说是“及时雨”,渴望了一天,正中下怀。从早上到现在一整天了,水米没沾牙,都是壮小伙子,体力消耗之大可想而知,现在又累又渴又饿,极需要补充水分和食物。大家把各自的铺盖卷提进帐房,放在就寝的固定位置,又从褡裢里拿出馍馍袋子、大瓷碗。各人带的熟食色香味不同,但几乎都是油炸的馍馍蛋子,用滚烫的青茶泡上一碗吃起来真美。两碗清茶、一碗馍馍下肚,精神振奋,脸上有了笑容,这才开始笑谈、抽烟。在这之前,每个人脸上的肌肉都是紧绷着的,犹如一团怒火待发,所以在那时说话须加小心,尽可能谨言慎行,否则有借事生端,招惹是非的可能,谁惹谁吃亏。累了、饿了、渴了,怨气不打一处来,这是一般人的天性,几乎人人如此。在这些人当中除了我以外,谁都可以发泄一下怨气的,唯独我没有这个权利,因为我是戴着两顶帽子来接受再教育的,有政治标签,身份不一般。我也惯于接受那种逆来顺受的待遇,学会了忍辱负重,至少我懂得了“敢怒而不敢言”的处世哲理,忍气吞声倒相安无事。不过,说句良心话,在盐路上的这段时光里,人们对我的态度还是比较温和、公正,没有过分的无理指责和发难,更没有批斗会,大多数人还总是以不同的方式给予我友善、同情的暗示,我心知肚明,至今不忘。茶喝完了之后,队长煮饭,和早餐一样,还是带肉的骟驼揪面;其余五人下草地裹胁驼群一圈,跑到最前面的驼梢子在我们吆喝声的咋呼下,个个回头不再向前挪动,此时天色刚黑,回“家”吃饭、休息。这就是驼户们一整天的劳作轨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帐房中的规矩生在沙漠中的出门人,帐房就是自己可移动的“家”。有道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生活有序,历来如此。既然是家,顾名思义,帐房中自然也有家的规矩。谁规定的?什么时候规定的?不得其详,只晓得这是蒙古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反正不论是蒙古人还是汉人,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从解放前到现在一直就这么遵守着,从未越过陈规。据传,墨守这个老规矩,会万事顺利。帐房中的规矩和蒙古包中的大体相差无几。其一、秉承举头三尺有神灵的理念,帐房是家,火神是主。火是最圣洁的,人人尊重敬畏,火中只烧柴草和驼、牛粪等燃料,不可乱烧其他杂物,什么破布条、烂线头、烟头、废纸、碎毛绳等,一概不许添入火中,吐痰更不行;不准在火中泼茶水;火撑子是护火的专用器具,神圣不可侵犯,不得磕烟锅头,不能敲击。其二、帐房内部,掩蔽着的后门为上首,“掩头”撩开的前门为下首,火撑左右两侧为客席,右边门口一角为灶具厨位,是储存粮油肉和驼队长起居造饭之处,门口放烧柴。帐房底部呈圆形,圆心是火撑,为了充分利用房内的这块小天地,我们六个人的睡觉姿势都是倾斜的,上首睡二人,头对头,侧向火撑;左右侧各二人,头朝上首,一个比一个下错一截,错位而卧。各人的头朝上首,围住火撑睡一圈,宏观上看还充分利用了这个圆圈的面积。其三、不许敲打房杆,违者要挨揍的;灶具、碗筷也不能敲打,不得有碰撞的响声;倘若锅中有物,再重也要端起来轻轻落地,不得在地面上拖拉,拖拉锅底是非常忌讳的举动。其四、跑腿、干杂活,是新手的活生。一进帐房,各就其位,老手在上首休闲,新手在下首打杂,尊卑长幼,泾渭分明。这个长幼卑贱的区分标准,不是以年龄论大小,而是以上盐路的资历论高低。在这顶帐房上我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要比别人大出十岁左右,属于年长者,然而就因为以前没有扛过盐垛子,自然是新手了,处于卑位,因此跑腿、添加燃料、整理柴薪等零七八碎的杂活,就顺理成章地落在了我的身上。其五、一切行动听从驼队长的统一指挥,任何人不得违抗或擅自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帐房的核心作用,就是一个生产战斗队的前沿指挥所。大家都在严格地遵守着祖传的规矩。 防寒准备严冬气候,变化无常。数九寒天霜雪伴 寒风剌骨路漫漫。尤其是腾格里沙漠的冬天,气候变化更是反复无常,风和日丽的日子太少了,在盐路上的日日夜夜少不了风雪的陪伴。往往在清晨搭垛子的时候还是风平浪静,万里晴空无云,一会儿就风起云涌,遮天蔽日,黄风黑浪骤起,飞砂走石铺天盖地而来。冬天又多刮西北风,这是大西北气候的特点。我们面向营盘水西行,五天的重脚行程,几乎天天都是顶风前进,有几次还遇上了风交雪,又湿又冻,形势就更加严峻。上盐路,长期辗转在野外,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为了战胜严冬,人们必须适应大沙漠中恶劣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上盐路之前,每个人都做了充分的防寒防冻准备。在这方面老牧民传下了好多简便易行的经验和措施,随即可取。但新时代的驼户们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各用各的招数加以改造,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两宗事上下功夫:一是衣着,二是铺盖。我是在夫人的协助下完成的。首先说穿着,当然就离不开皮毛了。身上穿的棉袄、棉裤,里面装的全是驼毛,薄厚适中,既便于劳动,又非常暖和;头上戴的大皮帽,特别保温,脑袋、耳朵冻不着;脖子上围的围脖子,就是围巾,长六尺、宽二尺,绵软厚密,能在脖颈上绕两圈多,围上它一点都不走风,这是我亲自打的驼毛松线,夫人挑织的;棉裤的膝盖和大腿面部分,很容易被盐口袋磨破,为此还特意缝制了一对皮套裤,那是用山羊板皮做的,套裤的功能只护双腿,不管臀部,套在棉裤外面充当护膝、护腿,结实耐磨;再准备两双棉鞋,各有用处,一双帆布大头鞋,地面干活、走路时穿上它比较轻便,另一双是深不过膝的毛嘎登,即毡靴,骑骆驼穿上它腿脚不冻。再说铺盖。我的铺盖很特别,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创造的一种防寒睡袋,自然也是离不开皮毛了。最下面铺一块“四六”型的粗毛线单子,那还是我父亲亲手砍织留存下来的传家宝。现在留一个短边作出口,枕头用,其余三边上加缝了若干个细毛绳套扣,备用。毛线单子是用来保护睡袋的外部不受沙尘侵犯,也耐磨,继而在单子正中铺上“二五”脚登毡,即一头带包的毛毡,是登脚用的,那个毡包像个大兜子,深不过三尺,容量可不小,能铺进去栽毛褥子的一头,再铺一个装驼毛的布褥子,再加一层绵羊皮小褥子,这几样东西铺在身子下面足有一寸厚,隔寒气没问题,就是睡在冰天雪地上也了然无妨。盖什么呢?再往脚登毡中塞入带登套的皮被子,毛朝下,再蒙上一层薄一点的装驼毛的被子,外护一层棉线毛单,两边向内折叠整齐,与毡同宽。现在把铺在最下面单子的三边裹将过来,用一根指头粗细的毛绳,从脚登毡的尽头由下而上地左右穿过单子边上的绳扣,向上一拉就是个拉锁。人睡入袋中上下都是毛,非常保温,翻身屈膝宽松自如,铺盖不会跟着身子乱跑。外加一双棉手套,这是我夫人的杰作。她没有现成的样本作参考,就用我的手画纸样作标本,依葫芦画瓢制造出一副手套。拇指、食指分列,其余三指并拢,白色的羊毛皮里子,绿色的市布面子,保暖性能好,套在手上很合适,手指在里面活动游刃有余,比军用手套还实惠。这种半分指手套使用便捷,用一米多长的布绳子相连接,挂在脖颈上,用起来挺方便。拿什么作枕头呢?自然是就地取材了,把随身脱下的棉袄子折叠起来,下边再垫一双大头鞋,就妥了。据说这样的枕头睡觉香甜,为啥?民勤民间有个很灵验的传说,说是“头枕一只'鞋’(韩),神鬼不敢来”,神鬼都不来打绕,恶梦不生,自然就睡得香甜了。这个'鞋’字,民勤与四川的发音相同,念“韩”不念“仙”,押韵。
方勤学,笔名潇生,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人,蒙族,生于1938年。1961年肄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无线电子学专业,曾长期在牧区从事基层工作,后任职于阿拉善盟统计局综合科,统计师,期间编辑、审订过数年的《阿拉善统计年鉴》。一生致力于统计、会计专业知识的研究,服务于社会经济工作。1995年退休,2014年动笔回忆,历时八载,于2022年春完成长篇回忆录《驼乡风云》初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骆驼祥子
向骆驼致敬
天边的骆驼
【今日读诗】麦村︱一只骆驼的坚持
风雪驼铃声
驼玲叮当     作者: 寅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