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连载】6.1历尽工作磨难(二)|《驼乡风云》第六章:人生路上的大转折
userphoto

2022.11.24 内蒙古

关注
原创作者:方勤学|内蒙古阿拉善盟
第六章 人生路上的大转折六、历尽工作磨难3.民族风俗与酒肉文化风俗习惯。蒙古人对传统礼仪和风俗习惯是相当讲究的,其中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喝茶饮酒吃肉习俗,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素养,几乎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不成文的章程,代代相传,根深蒂固,渗透到生活的全过程。在文革中虽然有所冲击,但是很快就又恢复了原样。你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必须懂得、学会,而且还要认真谦虚地遵守。尊重蒙族地方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主人,尊重这个民族,所以谁也马虎不得。有些小的行为几乎延续成准则,养成了生活习惯。譬如:进门掀门帘,必分左右,不能颠倒,进者掀帘的右下角,出者向反;接东西用右手,左手伸开陪着,接碗、递碗,或者是接其它的小东西都一样,必须用右手。你用左手就是看不起人的行为。如果是进了蒙古包,那讲究就更多了,幸好今天达尼嘎的客房是平房,礼数不多,我们的起坐礼仪也省略了许多。进得门来,所有的客人,都要和主人及其家中的大小人等分别致以问候,这种礼节性的寒暄,含有浓厚的民族传统习俗,十分平等地尊重人格,连小孩都不能漏掉,家主一人是不能包办代替的。这些都是反映蒙古人风俗习惯中的一个侧面,老弱妇幼平等相待,点点滴滴都能显现出这个民族平等待人和热情好客的特点。进得达尼嘎的家门来,一排土炕的正中央摆一张长方形炕桌,大家上炕不脱鞋,盘腿而坐。领导坐在上首,我和另一位同事陪坐在桌子两旁的客位上,主人陪在客位之下,就像舞台上唱京剧的摆设一样,主客坐位的关系分得很清楚,一点儿都不能乱,这才能体现出各人的身份地位来。我在想,今天领导亲自登门造访,达尼嘎又专门杀羊,其招待规格可能非同寻常,肯定是放“羊五叉”了,要是这样,蒙族特有的茶、酒、肉等饮食文化的传承,也一定是要集中彰显的了。清茶之礼。果不其然,一阵热情洋溢的寒暄之后,上炕喝茶。先上清茶,后上馍馍,再上美酒,一茬接一茬地按照固有的程序进行,不能乱了章法的。上来的清茶,自然是用写“川”字的砖茶叶熬制的,它必须是在刚开壶的开水中,下新茶叶,还不能煮的时间太长,只用温火焖炖一二分钟即可,热气腾腾地端上来,一阵浓郁的清香味飘溢出来,十分诱人。给客人上茶顺序也有讲究,先领导或年长者,之后还需论资排辈,按座位的上下依次敬献,最后一碗要倒给陪坐的主人。从上到下,给每人起上满满的一碗清茶,还必须一碗一碗的亲手递到客人手上,客人接到茶碗后,将碗置于桌子边沿处,等每人一碗都敬全了,主人才在桌子中央放一盘馍馍或炒面,外加半碗黄楞楞的牛酥油,然后开始启请。启请之礼隆重,全家人一起恭敬地站在地下,脱帽鞠躬,主人代表全家很热情地说上一句“请大家喝茶”!并向客人逐个点头示意,表示非常诚心地请客人用茶。这时大家才能端碗品茶。你别仅想着茶香、酒香、肉香,可规矩不少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要喝要吃,就得从头学。茶这么烫,得用双唇慢慢地吮吸,否则会烫嘴的。这是牧民日常生活中天天离不开的上等茶水,清香、解渴、败火,再上好的茗茶,到了这地方也吃不开,几乎无人问津。另外还要注意,可千万不能拿温热的茶水待客,那就等于给人家吃残汤剩饭一样,牧民是非常忌讳的。上茶上饭,碗的满浅程度,也与汉族的规矩大相径庭。汉民的讲究是“七茶八饭”,不能太满,还讲究“双手圆碗”递到客人手上,以此表示实心实意,碗里的茶饭盛得太满了,大概是怕烫着手吧;而蒙族的规矩是要茶饭满碗,单手,而且只能用右手恭敬地敬给客人,忌用双手,以此体现诚心诚意,碗浅了倒反是失礼行为,是看不起人的做法。民族礼节大不相同,这些我们都得学着点,说不定哪天你家中来了蒙族朋友,也应该用蒙族的礼仪接待欢迎,这样就容易与客人心心相应,瞬间沟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们不可辱没祖先,不能不懂礼仪。在客人喝茶期间,主人陪坐,家属中总是有一人站立一旁,盯住每个客人的茶碗,很恭敬地伺候着。当你需要多喝茶时,就快点儿喝 ,喝到少半碗,侍奉者的右手早已伸到你的面前,示意给你添加茶水;如果你不想多喝水,那你就得慢慢饮,侍奉者也会一次次地劝你多食多喝;你的吃喝速度还要看上首领导或长者的速度快慢行事,不能先于他喝完,眼看领导快要喝完了,你也急忙净底,侍奉者的动作自然是要热情礼让地添茶了。记着,只要是你在喝完茶的碗口上,用双手抹一圈,加一句“喝好了,谢谢”!并且用右手把空碗递给侍奉者,他就满意地接受你的空碗撤下去;你要是把空碗放在桌子上,失礼了,是对侍奉者热情好客态度的极度蔑视;你要是在碗里剩口茶水没喝完就将碗递过去,表示你还需要再喝,于是侍者见机行事,会给你满满地再斟上一碗,喝不上也得喝。吃饭的礼行也是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有个“舔碗”的规矩,就是吃饱了之后,必须用舌头把饭碗舔干净,再交给侍者,这样他就满意地撤下去了。蒙古人从小就学会了这个礼仪,形成了生活习惯。你要是不舔饭碗,表示你还没有吃饱,会马上再给你满满地舀上一碗,还必须得吃上。在蒙古人家里你是不能剩茶剩饭的。曾经有一次,在蒙民家中待客,来了一位汉族小伙子,不懂这里吃饭的规矩,饭后不舔碗,一连舀给了三大碗,吃得肚子发胀,头上冒汗,面红耳赤,十分尴尬,但最终还得慢慢的吃完,由此学会了一节舔碗的规矩。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了因为不懂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而受“责罚”的笑料。汉民对这种礼行不以为然,有的人还悖论其舔碗动作极不雅观,犹如犬类,这是无知的视野,固步自封的说道。其实蒙古人饭后舔碗的这个规矩非常好,值得赞扬推广,它充分体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高尚品德,我妈说,“五谷糟蹋不得”。现在我已经年越八旬,在自己家中进餐后,看着碗中沾满的面汁或米粒,总是觉着可惜,便不由自主的把它舔干净,方可舒心,习惯了。每当如此,还会在脑海中隐隐约约地浮现出一九六0年人们挨饿的惨景,那时候哪里能舔到这种救命的汤水呢?也许是因为蒙古人有这个惜福的习俗,祖祖辈辈日复一日地积累了福报资粮,又将这种功德转化为施食救人的善举,以德报德,所以在那个特殊年代,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人民才没有怎么挨饿。不仅如此,还救下了不少的难民兄弟。由此看来,饭后舔碗的规矩有其更深层的道德内涵。喝完茶的桌子很快被干净的毛巾擦亮了。在这里请注意这个小节:蒙古人擦碗擦桌子用的擦布,可都是崭新的白布或白毛巾,卫生、干净、亮堂,不用其他颜色的布子,更不要说用那种脏兮兮的擦布了。汉族家庭就没有这种优良风气,大概在锅灶上最脏的东西可能就数擦碗筷的布子了。总之,在蒙古人家里喝茶,是对民族茶文化的一种体察、享受和见识。酒文化。到了牧区,家家有酒,来了客人,一定要拿酒招待,有道是无酒不成礼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喜欢喝酒,而且还只喜欢喝高度白酒。尤其是当地的蒙古人,除了喜爱罕见的茅苔、五粮液、西风等高档粮酒之外,就数本地区生产的六十度白酒了,其他低度酒,包括高雅的红酒和进口的外国酒,牌子再亮也不欢迎。这是从祖辈那里一直延续下来的生活习惯,改不过来。当年的白酒可是缺货,独家买卖,你有钱也是枉然,随便买不到的。在牧区只能通过供销社这条唯一的供应渠道,按每次进货数量的多少,定出人均供应的标准,凭分配的额度才能买到,别处是买不到的。牧区的酒,还有烟、糖、茶等消费品,当时都是从“对流物资”上调配来的,数量极其有限,牧民家庭的需求量又很大,所以就变成了更加稀罕的商品。当年的“对流物资”,就是用当地生产的农畜产品兑换来的物资,以社会紧缺的畜产品交换社会紧缺的商品,对等交换。这是地区性的规定,我们这里执行的是阿左旗制定的政策。分配给各地对流物资数量的多少,与本地区产出的畜产品产量大小,以及从外地调入商品量的多少来决定的。本地区全年给国家出售的皮、毛、肉、耕畜等数量越多,贡献越大,兑换回来的紧缺物资也就越多,其中就包括白酒。今天达尼嘎收了茶碗之后,紧接着摆酒宴。酒文化很丰富,其中包括敬酒、猜拳、丢“羊关”等项目,总而言之是要客人吃好喝好玩好,主人才心满意足。达尼嘎是个有心人,今天招待我们的白酒,都是从对流物资上买来的上等货,估计存储了好长时间。全部是一斤的瓶装酒,青一色的牌子,质量相当好。在发白色的玻璃瓶壁上,贴着印有单只骆驼图案的商标,很耀眼。这是巴彦浩特西关酒厂当年最早生产的一批“骆驼牌”白酒,后来的商标又改成“双骆驼”、“贺兰泉”等字样,质量未变。那时候酒厂的生产工艺,还没有学会勾兑食用乙醇的技术,纯粹沿用老先人祖传下来的酿造技术,拿青稞或高粱等粮食作原料,经与酒曲发酵酿造出来的。标准的六十度白干,纯真、味甘,不伤脾胃,还稍微带一点独特的煳味儿,喝起来十分平顺,口感特别好。价格又便宜,一瓶刚好装足一斤,零售一元二角,老百姓能买得起,所以深受广大牧民的欢迎。接下来是敬酒。先是主人给客人依次“起酒”,“起酒”即是敬酒。主人先起,尔后是家庭成员接着来,要一个一个的分别走到客人面前,毕恭毕敬地站立,左手拿酒壶,右手的拇指与中指尖结合端酒杯,斟满酒,礼节性的哈腰,敬献给客人。客人接酒也很有讲究:敬酒者若是晚辈,则坐着不动就可以接盅;若是同辈,必须站起来接盅;是长辈就得下炕,把敬酒者让至上方坐在炕头上,自己站在对面,点头哈腰,示意接长辈的起酒消受不起,所以先谢恩,尔后才能接酒杯。客人礼节性地喝过第一杯之后,再从客人手中接过酒杯,不管杯子中剩酒多少,必须再斟,斟满后再敬第二杯。你不能走捷径,不可直接在客人手中端着的酒杯子里倒酒,也不能让大家一起端盅子碰杯共饮,那都是小看人的做法,这些繁琐的过场,必须逐一实现,才能全部表达出主人的恭敬心。敬几杯酒合乎礼仪呢?客随主便,因地而宜。例如在额济纳旗地区通行三杯,是“一抿二半三干”。到阿左旗地区的酒场上普遍流行的是给每人敬两杯,通行“一抿二干”。每盅容量大概有一口酒,三盅酒约有一两。普通敬酒不用大杯,只用小盅。敬酒怎么喝,也有个不成文礼仪,本地区是一抿二干,就是主人敬的第一杯酒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尖接过来,交给左手,再用右手中指尖蘸酒少许洒向空中,以示先敬天地鬼神,然后相互推杯谦让再三,客人最终只抿一点儿或一半就行了,酒量再大也不能喝干,这仅仅是个礼仪的表象,尔后则用右手把杯子还给主人。于是主人再敬第二杯,这第二杯酒基本上是要喝干的,但千万不可尽底,要在杯中留一点,留下的一滴酒还有个说法,是留给主人的福禄,寓义非浅,蒙古人是非常在意的。主人的起酒礼节进行完了之后,就是其他家庭成员挨个儿上阵了,同样的过场,同样的礼数,同样的标准,一点儿也不能省略减免。家庭成员是按辈份大小依次前来敬酒的,一个都不能落下,假如家中有吃母乳的小孩,也算一人,母亲要代替孩子给客人敬酒的,以此表达对客人们的诚心诚意。所以作为客人只好实实在在地接受这样的盛情款待了。“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主人全家给客人敬完了酒之后,客人要给东家“回敬”。一般是客人中为首的长者或是领导,代表大家给主人回敬两盅,以表达谢意。以下的项目,开始猜拳行令,通常叫做“划拳”,这在礼仪上就比较随意了。先是主人打个“满场”,尔后客人接上挨个儿打,一个不落。“满场”者就是与人人见拳,走一圈的“通关”,通常称做“打满场”。在场的人多了,在每个人跟前划三拳,人少了划六拳,输一拳喝一盅,谁输谁喝,而且必须喝得干净利落,不能洋洋洒洒,拖泥带水,“留福禄”的讲究也一概取消。从现在开始,就各自为阵,拼酒量拼“肚子”了,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不醉,谁就是酒仙。今天在这个场子上能喝酒的只有四个人,人少,所以达尼嘎要走六拳的“通关”。先从领导开始,六拳比划完了,再按照顺时针方向往下转,人人见拳。和长者、领导、上司划拳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应该先给长者或上司敬上一杯,以示尊敬,谦卑之后再正式划;另外在一般情况下,划第一拳也要“礼让”,能赢的也不该赢。行酒令的口诀很有意思。每人伸出一把手五个指头,包含零到五,能显示出六个数,两个人的两把手是十个指头,从零到十能配出十一组数来。猜拳就是两个人同时出一把手的指头,同时叫数字,通过猜测伸开手指的总数定输赢,输者喝一盅酒。不过喊出来的数字很有点文化含义,零不叫零而叫宝,十一组数的具体叫法是:宝宝对、一品当朝、二家喜、三星照、四季发财、五魁首、六高升、七巧巧、八仙手、九长寿、十满堂。也可以直接喊数字,遇零叫“宝”,其余的一叫一,二叫二,猜几就叫几,直到十为止。猜拳配指头是个技术活儿,也是对大脑反映速度快捷的一种训练。酒场上还有个重要礼行,那就是必须要分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父子、母女、叔侄以及隔代的直系亲属之间,是不能猜拳行令的,这是本民族祖传下来的规矩,任何人不得违背,不可失礼。但在酒场上不管尊卑长幼、近亲远亲,都可以通过丢“羊关”的方式,睹输赢喝酒的,这是蒙古人独创的酒文化。“羊关”,是羊身上的骨头,丢“羊关”讲输赢,是在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论输赢的娱乐方式,来源于生活,也可能是最原始的一种文化创意。“羊关”取自羊后腿的大腿骨与小腿骨之间连接处的那块膝盖骨。每个“羊关”有六个面,其中的四个面上都有显明的图案,但各不相同。正面鼓出的那个面,叫做“包子”,在其背后凹陷的那个面,叫做“窟窿”,它还代表山羊;侧面有两个相对称的图案,呈现“S”形,但其印记深浅各异,深的一面叫做“马”,浅的一面叫做“驴”。每个羊关上都有这四种图案,其命名皆于人们饲养的家畜有关。“羊关”怎么决定输赢呢?各地没有统一的规定,但相差不大。每四个“羊关”为一组,两个人互为对手。长者先丢,一把抓起四个羊关同时丢在桌面上,就会出来四个图案的组合。如果丢出来是四个不同图案的组合,叫做“四印”或“四件”,丢者赢了,对方输了,饮一杯酒,;丢出的图案,不管是“包子”、“窟窿”,还是“毛驴”,只要是四个相同的那些组合,均为赢,对方饮酒;丢出三个“毛驴”或者三匹“马”的组合,也为赢,输者喝一杯;若能丢出“双马”“双窟窿”的组合,叫做“骄老毛勒”或“开毛勒”,即“走马”的意思,为双赢,输方要喝两杯酒的;若丢出“四马”组合,或者四个“羊关”中有一个是竖立起来的组合,那是最稀奇最喜庆的两种图案,轻易碰不到,要迎喜,赢大了,输方要连喝四杯酒的。只有“三窟窿”,即自己丢出三个窟窿的组合,才为自输,自输一杯酒,还得交出丢羊关的权利。除此以外丢出其他组合,均为不输不赢。在丢“羊关”的过程中,赢家继续丢,丢输了喝酒交权;遇到不输不赢的组合,谁也不饮酒,只交换丢“羊关”的权利。按照这个游戏规则,赢的机率多,输的机率少,但关键是谁能赢得更多丢“羊关”的机会,谁就占了上风。这种玩法是公平竞争,全凭运气,使不上人为的小动作。不像猜拳行令的配指头能使技巧,比如通过寻求发声与出指的时间差来配指头等手段,可以钻空子。丟“羊关”的这种玩法,决定输赢的速度比划拳要快多了,在酒场上,特别是喝到“二八盅”似醉非醉的时候,“羊关”容易玩上瘾,大有温水煮蛙之效应,不知不觉就被这个玩术给粘连住了。所以在酒场上你要用这个办法贪赢就错了,恐怕最先醉倒的人一定是你自己。哈什哈的老百姓,在酒场上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划拳技术,叫做“哈拳”,没经过这种划法的人最容易上套。什么是“哈拳”?“三七拳”就叫“哈拳”。本来划拳双方各伸一把手,一共只有十个指头,至多能配出十一种组合,也就是包括零在内的十一个数。双方自由选数,同时出声,每人每次只能叫出十一个数中的某一个,连续一至多次变换数字和指头,总会有猜中的机遇,以此论输赢。好多人的划法都是“花配”,就是每次都要变换指法,也同时变换叫出的数字,很像蜻蜓点水,不一而出,瞎懵乱碰。而“哈拳”不然,它在十一个数字中只叫“三”或“七”,不叫别的数,取其核心,对方要出从零到三,被我的“三”或“七”覆盖了;要出从二到五也被“三、七”囊括了,你再出不了更多的指头了。这样以来,我只集中精力搭配三和七的组合,不分散注意力考虑别的组合;再者说来,三和七喊出的次数多了,还会震慑、干扰对方的思路,使其乱了方寸,不由自主的乱出指头。这就是“三七拳”的奥妙之处。不过也有解套的方法,就是以夷伐夷,以“三七”对“三七”,再瞅空子变化。但临阵磨枪不顶事,还得有一个适应过程,等你适应了,拳也划完了。酒过数巡,每个人的满场都轮过了,再接着转下去,就没有趣味了,怎么办?反正喝酒的路数不能断,再重新换个玩法。随便找个对手继续划几拳,老套路,一般不是四拳就是六拳,由双方商定,别的人观战、监酒。如果双方打成平手,不服再来;如果有一方输得太惨,就会有第三者出来挡架,这叫“挡酒”。这实际上是酒场上打抱不平的行为,会把喝酒的气氛逐步推向高潮。挡酒,就是把输家输下的最后一杯酒被第三方“挡”过来,继续卖给原先的赢家,这样,酒场上有始无终的“买卖”行当就开张了。这种划法能够一直延续下去,挡过来,卖过去,一个不服一个的拳术,凭肚子夯,不服再来,川流不息。实在咽不下去了,就唱酒歌,喝烫茶、吃馍馍,歇一会儿松口气接着再来。这个挡来挡去的方法有时候能维持几天几夜,醉倒了睡,睡醒来吃,吃喝好了再划,最后酒场上没有一个人是赢家,都喝得酩酊大醉,人人都是输家。在客人喝酒期间,辛苦了家中的那位侍奉客人的大嫂,她是达尼嘎的夫人,天生的素食仙姑。客人们虽然也常常递酒回敬她,以示感谢,但她从不沾酒。伺候人的事太琐碎,经常不断地烧茶供水,整理酒桌,成夜站班立帅,出出进进,跑来跑去,尽力满足客人的需求。还要不时地走到厨房添柴加火,观察肉锅的火候,做 “五叉”上桌前的准备,太累人了。不过还好,在牧区喝酒,没有炒小菜的习惯,也没有那个条件,说实话一般人家也不会做,所以喝酒单喝酒,不炒菜,只有热茶相伴,人们把这种喝法叫做干喝。今天达尼嘎的儿子不在家中,早在入秋以前就赶上驼群通场上麻岗了,现在家里伺候我们的只有达尼嘎的夫人。她很精干,招待客人十分热情,锅灶上里里外外做得干净利索,不用丈夫费心。她虽然是家庭妇女,又来自民勤农村,但对牧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样样行家里手,尤其对蒙古人的饮食规矩无所不知。她会收拾羊杂碎,还会煮“羊背子”,但她却是一个天生的素食者,酒肉以及葱、韭、蒜、蛋之类,与她嗜好无缘。今天全力以赴地站班立帅伺候我们吃喝,也确实太难为她了,据说荤腥味儿闻得多了,她会发呕。当年的我事先不了解这种特殊情况,所以还时不时地给她敬酒,虽然她滴酒未沾。我们这帮子不速之客,只顾了自己的口福,却全然不顾他人的痛苦,至今回想起来还深感内疚,亏欠她的是一种负罪感。在吃达尼嘎“五叉”之前,先说一下“羊五叉”文化。“羊五叉”是蒙族酒席宴上的一道“名菜”,我们不妨在此作一番详细的介绍。“五叉”一词是蒙古语,把它翻译过来就是“羊背子”,这是游牧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也是丝绸古道上的一道著名的酒席宴。它是蒙古人摆在宴会上招待尊贵客人的一种高尚的羊肉食品,其中贯穿着至高无上的饮食礼节。平常过日子不需要摆弄这种排场,挺麻烦的,随便煮一锅羊骨头,吃“手抓肉”就可以了。我们从蒙古族饮食文化中查询其食谱,可以考察到“羊五叉”,它是除了“烤全羊”之外最上等的一种吃法。与烤全羊相比较,是把火“烤”改为水“煮”,五叉比烤羊只是少了羊身上的头、蹄、脖子和羊皮等几样东西,其他的骨肉几乎都上全了。“烤全羊”是过去王爷府衙门里留传下来的宫廷文化,传承年代久远,属于宫廷膳食类的极品,成本很高,制作复杂,需要专门的炉灶,独特的调味和制作技术。它是将宰杀后的绵羯羊,剃毛、取五脏六腑之后,加入调料,连皮带骨地把一个整羊吊入专用炉中烘烤而成,其特点是肉嫩、皮脆、味鲜,香气四溢,是绝佳而独特的全羊美食。解放后的内蒙古,在一些高档宾馆的食堂里把这门技术传承保留了下来,当作民族特色食品招待贵宾。在民间一般置办不起,便以“羊五叉”替代“烤全羊”。实际上“羊五叉”也源于宫廷食谱,传承至民间,以煮代烤,作法简易,家家都能办得到,这样就使高尚的宫廷饮食文化得以在民间传承和普及。不管是烤、煮,都要挑选上等的绵羯羊,而且要选尾巴肥大的,不能用绵母羊顶替,更不能掺入山羊肉滥竽充数。取“羊五叉”需要技术,一要形状,二要按骨节解剖,不得用乱刀砍剁。所以取“羊五叉”需要刀法精湛。以羊的脊椎骨为主线左右展开,五叉的前半部分,左右各留三条或两条肋骨原封不动地连在脊椎上,与以上的肋骨、脊椎骨断开;往下要与下部的脊椎、腰椎直至尾骨梢自然紧密相连,排列成一条线,使五叉的骨骼自然形成丁字形支架,附着在这个支架上的膘肉,即羊背子的背部上面的膘肉,不得带有刀伤痕迹,还要整体连带上这个支架两侧的腹肌和少许后腿肌肉。若将羊背子的背部朝上平置展开,基本上是上宽下窄,呈梯形,后面带一个鼓出来的羊尾巴,整体上又像是个三角形。脖子、胸骨以外的其他骨头,要按骨节取碎入锅。煮五叉需要用大锅,一般牧民家中都有。有些大户和寺庙上的锅更大,分为铁制、铜制两种质地,最大的锅一次能煮七八只羊。我见过寺庙上的两口大黄铜锅,不用说别的,就为它配置的锅铲都安装着长把子,俨然宛若一个小铁锹。煮五叉的燃料最好是用薪柴。熬煮火候、技术也很讲究,肉锅中应放入适量的食盐、花椒、姜皮等三种调料,不用味精、酱油等。调料配方适当,蒙古羊肉味自然格外香美,这是煮羊肉的奥秘。吃什么肉就得配什么料,君不闻“牛肉草果、猪肉大香、羊肉姜”吗?一点不假,各有各的配置,煮羊肉是千万不能缺少生姜的,生姜除膻味,放大香就乱味,画蛇添足了。冷水锅里下肉,大火烧开翻滚,用勺子舀起飘浮的汤沫子,反复浇在肉上,直至无沫为止,实际上这是浮沫化成了油水,再用文火慢炖。羊背子始终放在肉锅的最上面,不翻个儿的,那个肥胖尾巴高高翘起露在外面,在它上面只能用勺子浇沸汤,不断浇到尾巴表面,由乳白色转为淡黄色,这就是刚熟的象征。如果把尾巴也放入沸水中一起煮,会很快地化去好多脂肪,尾面色暗而萎缩发硬,不好吃。锅中其他的骨肉,也以刚煮熟无血水为宜,有时候后背上靠骨的深层肌肉中还多少带点淡淡的血迹,也不要紧,那是属于刚入熟的羊肉,味道格外鲜嫩。好多汉民说蒙古人吃生肉,这不贴切,鲜肉是不能生吃的。刚宰了羊之后,极个别的老年人,也有趁热少食一点羊肚子上的“百页”或生吞羊胆的,据说是能祛胃病,我亲眼见过,但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它能治病,所以也不吃生鲜肉。但都喜欢吃刚煮熟的,不喜欢吃熬烂的。经过冬天冻干了的牛、羊肉干,不带油的纯肌肉,很是酥脆,生吃起来越嚼越香,别有风味。其他季节风干的肉干,到二十一世纪以来市场上逐渐多了起来,一时深受外来观光客的青睐,但要与冬季冻干的肉干相比,味腥、僵硬,与正宗味相比就逊色多了。不过生肉干中或许有寄生虫卵,不可不防。蒙古人用羊五叉待客,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接待高贵客人,例如亲戚、朋友、喇嘛、领导等;二是放“喜年茶”,就是吃“年饭”,喝年酒;三是婚庆喜宴。这里主要回顾一下“喜年茶”。过了春节请客吃年饭,叫做放“喜年茶”,翻译成汉语就是“新年茶”的意思。用五叉美酒招待宾客,是辞旧迎新的一种庆祝活动。请客的习俗因地而异,有的地方每隔三年一请,有的地方是两年一请。户户攀比,要待客的人家早就准备好了,主要是摆两个或三个五叉,喝白酒。年前就把客人请好了,年后,每天骑着骆驼走一户,天天吃五叉、喝白酒,一直吃到正月底。这种习俗,在一九五八年以前十分兴盛,那些年份,牲畜个体经营,人们有摆五叉的物质条件,所以这种传统的酒肉文化和娱乐活动得以延续和发展。公社化以后,一直到文革后期,肉食以人定量,接待客人放五叉的风俗还在,但是“喜年茶”几乎断了线。八十年代以后又逐渐恢复兴盛起来,然而毕竟时过境迁,缺少了以前的那种盛大声势和阵容。摆五叉的讲究很多。一是五叉上桌子的时间。一般都选在晚上繁星密布的时候,大概是在夜里十二点钟左右吧,要欢乐一个通宵的。这种习惯适合于牧区的生产节奏,那时候近邻朋友家经营的牲畜早已管理完毕,放牧人员才能抽空前来捧场。再者说来,来家里拜访的客人必定是腹内空空,所以先用面食和茶、酒招待,打好酒底子,总得需要一定的时间,酒足上肉,胃口才能大开,连吃带喝,心情自然更好。二是上五叉之前,必须先上一道“左尔格”茶。“左尔格”是蒙古话,译成汉语,含有“邀请”和“壮胆”的双重意思。在牧民家“喜年茶”的聚会客人比较多,一个桌子周围能容纳十至二十余人不等。到人家里做客须带礼品,不能空手的。按一般的习惯,要拿上一条哈达或一条白毛巾,一块或者半块川茶,这是进门就要敬献给主人的礼物;再拎上一瓶白酒。客人进门时必须要把酒瓶盖子打开,上完礼,喝完主人的起酒之后,须用自己提来的酒回敬主人及其全家。接着再与先来的客人们相互敬酒,这是见面礼,不能少的。解放前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见面礼仪中,客人迎进门,先得互致“装烟”礼,用的是鼻烟葫芦,那些用翡翠、玛瑙等高档稀罕玉材雕琢而成的鼻烟葫芦,价值连城,有的能值两匹骟马。到后来这个礼节免了,改成了互相装一根纸烟,这样就方便多了。也因此养成人人抽烟的习惯,不管男女,牧民都有抽纸烟的派头。而现在,那种一遇见长辈、亲朋,就各自从腰间钱衩中取出鼻烟葫芦来进行“装烟”礼的要素,仅成了遥远的过去。每个人在上这道“左尔格”茶之前,总要用各种名目的礼数敬酒,或猜拳行令,或丢羊关,喝的不少,个个满面红光,酒气逼人。此时人人带酒,兴致勃勃,胆量十足,都想趁此良机一展歌喉,自娱自乐。特别是客人较多的情况下,喝的喝,唱的唱,著名的蒙古长调,优雅随意的祝酒歌等,一人起头,众人合声,男女声,高低音,随声附和,雅俗皆容,此起彼伏,这是有史以来在偏远牧区最欢快的娱乐场所,不亚于民勤农村正月里闹“社火”,唱小曲,好不快哉!唱歌是要喝酒的,每唱一首歌,起头领唱者边唱边敬酒,除了儿童每人必饮一杯,这就是酒歌的含义,酒歌酒歌,一边喝酒,一边唱歌,歌声中散发着醉意,才更加动听。这就是牧人在酒场上的文化娱乐展现,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在午夜嘹亮的歌声中,迎来了“左尔格”茶,这是上五叉的前奏曲。在“左尔格”茶面前,男女老少一视同仁,以礼相待,这是蒙古人家中待客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要素”,即规矩、礼节。以蒙古人的“要素”,一旦开始撤酒具茶碗,重新擦桌子,就预示着要上“左尔格”茶了。一旦上了“左尔格”茶,每个人的神经就绷紧了,这是主人要上五叉的信号,礼仪上不容怠慢,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的各就各位,端整坐姿,男盘腿,女胡跪,接受这碗特殊的热茶。这个“要素”厉害,像是上战场的命令,没有一个“抗旨”的。喝口烫茶、吃些馍馍,还有另一层意思,使胃里不空,好为即将而来的“左尔格”酒铺垫食物底子。这顿茶来得及时,喝得痛快,也容不得你漫不经心地吸烟慢饮,而是以礼敬茶、以礼喝茶、以礼收碗,进行得很快,好把下面的时间交给主人支配。三是“左尔格”茶喝完后,立刻上“羊五叉”。不放筷子不放碗,只放两个盛着醋水混蒜泥的碗,和两个盛盐粉的小碟,左右再摆上四把锋利的腰刀。同时递给客人们两块淋过热水的湿毛巾互相传递擦手,把双手擦干净,准备吃肉。此时只见主人端着满满的一盘子羊肉,恭敬地放到桌子中央。盘中肉是按规定顺序排放着,是除了羊脖子、羊胸叉以外的一个整羊的全部骨肉,羊背子平展展地爬在盘子的最上面,充当老大,覆盖了盘中所有的零碎骨肉,好像只有它在那里耀武扬威,出尽风头。其前半部分面对上首,头枕“色楞”,尾巴朝外高高隆起,尾尖下垂。这就是一个羊五叉或“羊背子”上了桌子的外部形象。“色楞”汉语俗称“前风墙”,实际上就是羊脖子以下的一排脊椎骨,满盘子的骨头皆按规定顺序竖摆,唯独这个“色楞”横摆,而且是摆在盘子的最前沿,充当羊背子的“枕头”。如果是放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五叉,其礼同上。四是敬“左尔格”酒。羊背子一上桌,主人马上敬酒。这酒非同寻常,名叫“左尔格”酒,就是壮胆酒。酒杯子要改换成大杯,有多大?视家中条件而定,有能盛二两酒的小银碗,也有能盛一至一两五的大瓷杯,一般人家放在杯盘中敬酒的酒具是一大一小,即一只小银碗和一只一两的酒杯。夫妻双双恭敬地站到炕沿边上,通常都是女人提壶斟酒,男人端盘敬献。先从坐在上首的客人开始,此人不是首长便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可是非常关键的人物,是酒席宴上众人的代表,压阵角的,非寻常之辈,这个“左尔格”酒由他开头定量,他喝多少,全场所有的客人都得以此标准而饮,再没有商量减免的余地。现在只有他可以与主人协商标准定调,照顾大众,尽量少喝一点。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他与主人讲情的本事。经过推杯换盏,礼让再三,最终敲定了,一般只喝一两的一杯,这才使大家放宽了心。若是把二三两白干一次喝下去,谁也受不住,所以要在场面上给你敬一大碗酒,意示为英雄壮胆,表示主人的诚意。于是主人从首席开头,向每个客人敬献“左尔格”酒,最后再以此酒敬献给坐在下首的两位事先请好了的“东家”,同时也把酒席宴的招待大权交给他俩。此时的主人,只是完成了敬酒和上“五叉”的任务,接下来还要启请客人享用的规矩。主人站到当地中央,张开双手,向每个客人行注目礼一一启请,连小孩也不能漏掉。最后还要进行一项总的宴请礼节:按过去的老规矩,夫妻双双是要行下跪磕头作揖之大礼,解放后逐步改为新式礼仪,夫妻双双毕恭毕敬地注目众宾客,脱帽行鞠躬礼,而后退出客厅,五是尽东家之责。东家叫“阿哈木”,是客人中能把握全局,善于应酬,而且威信很高的人。他既然接下了主人的诚意,荣幸地担当了一桌的待东,就要为主人尽职尽责,想尽一切办法替主人招呼好在场的客人,务必使大家吃饱吃好,避免酗酒滋事。东家在开刀切肉之前还有两项事情必须先办。这第一件事,要把五叉的尾尖带上一块羊尾割下来,像个小小的陀螺,这是羊五叉上至高无上最尊贵的部位,所以是用来供佛敬神的,大家不能吃,要放在碗中供在佛龛前。这第二件事,行回敬之理。东家把主人请回来,从肉盘中取出“色楞”,外加一块肋骨等,双手回敬给主人。个中寓意大概是有福同享,有肉同吃,以答谢主人盛情宽待的情意。主人接受大家的谢意,双手捧肉,举过头顶,倒退至门口又进前来还给“阿哈木”,放在羊背子上面,表示谢谢大家的好意,然后张开双手再次启请,请众人不要嫌弃“瘦”肉,吃好。大概也是为了让宾客吃好,自家人是不参与席宴的,所以鞠躬告退。东家接下来的具体任务是掌刀切肉,把各部位的肉分割成小块,一块一块地递到每个人的手中,请大家享用,客人不能伸手自取盘中肉,这是五叉宴上的规矩。六是吃五叉。完成了以上的要素,开始吃。东家的刀法娴熟,一块块羊肉分递到各人手中,随吃随递,吃得快,递得紧,保你吃饱吃好心满意足,东家也抽空自取自食两不误。五叉上的肉都是刚熟好的,不软不硬,不冷不烫,肉嫩味鲜,塞入口中,越嚼越香,一会儿就吃好了。“阿哈木”还在不断地将肉块或骨头塞向客人的手中,此时你可不能说不要,记住吃羊背子的时候,除了东家,别人是不能乱说话的,这是一个很讲卫生的要素,你不吃不要紧,先接下来,再把它回放到盘中即可。当东家看到大家都吃得差不多了的时候,会及时动用手中之权,向宾客们敬献五叉中的两种特殊肉,那就是“先板肉”和“羊尾”。先分“先板”,后动“羊尾”。羊前褪上有个骨头长得像块三角形的板子,俗称“先板”,“先板”上的肉叫做“团结肉”,不能独吞,必须由大家分享。于是东家取出两只先板,剥其上面的肌肉切成小块,分散给在座的每一个人,大家也都很清楚,这是团结肉必须要吃的,吃它的寓意,应该就是人民团结一心,天降洪福,财运亨通,所以不由分说,蘸点醋蒜,塞进口中。接下来分享羊尾,实际上放羊背子凸显的就是这个羊尾巴,要大要肥,它是羊身上最尊贵的部位,放到最后慢慢享用。只见“阿哈木”手持利刃将羊尾分割成细条,刀法好的就像裁剪师傅一样,稍加整理,一个侧刀能割出四五条来,还粗细均匀,便于吞咽。每条足有五六寸长,个别的还可以将两条衔接起来,长达一尺多。“阿哈木”首先拿出一条粗细均匀且较长的一条,蘸好醋蒜水,再把它托在竖接起来的双掌上,恭敬地献给坐在上首的一桌之长,如果他的胃口好而且喜欢吃肥肉,稍微客气一下也就大胆地应承下来,接到自己拼接起来的双掌上,含起一头轻轻的那么一吸,脖子一伸,整整地一条吞下去了。整吞不嚼,如公鸡吞蛇之状,这才叫吃羊尾的本事,众人吹呼叫好,大家都喜欢看这个景致。羊尾太腻,吃多吃少,因人而宜,不能来硬的,可以和东家商量,能吃则吃,不能吃可以换成短的,也可以不吃不接受。我亲眼见过我家的一个远亲,在五叉宴上一次吞下长长的六条羊尾,那差不多就是全羊尾的三分之一,使在场的宾客瞠目结舌,大开眼界。羊尾巴嚼着吃容易反胃,其状既不雅观,又令人作呕;整整吞入胃中慢慢消化,会产生很强的醒酒功效,关键是脾胃功能要好。宾客敬过后,两个“阿哈木”各拿一条对吸,姿态十分优美,脖子一伸,轻松入腹。最后再向客人敬献,礼让再三,都合掌回谢,示意都吃好了。“阿哈木”这才按既定礼节把削净或半撕过的骨头放在盘中肉的最底下,一根也不许落下,把带肉的骨头整顺盖到上面,每根骨头都是有前后倒整顺序的,不能乱摆,最后再把吃剩下的羊背子连骨带肉,原样爬在盘子最上面,速请主人过来。主人进得门来免不了客气一番,双手高高举起,双掌上托,请大家再吃一些,客人齐声回应表示吃好了。此时的“阿哈木”早已在炕头上起立,将五叉盘子的方位调整好,尾巴向着主人,同时把盘子高高举过头顶交给主人,并且代表宾客向主人说上一句礼节性的感谢词,即“启拉勒”!蒙语“启拉勒”一词,是“谢谢了”、“麻烦了”或者“破费了”之类感谢词的统称。最后撤下的肉盘子,东家要双手举过头顶,主人接到盘子以后,也同样高高托盘退下,这也是礼行。至于东家为什么把肉盘子举高再还给主人,据称有两种解释,一说是肉盘举高,表示顶礼,是对主人圣洁心灵的致谢;另一说是大家吃的太多了,剩下的肉少骨头多,故而将盘子举高,以免主人见了当众尴尬。好像都有些道理,也或许是二者皆有。在五叉桌子上做客,还有一点说明:羊背子下面陪衬的零散骨头不少,只能用手撕刀削,不可以用嘴啃。因为人啃骨头的姿态很不雅观,有些失礼,不合要素,这是一;其二是骨头经嘴啃以后就脏了,别人不能再吃,只好扔掉,这是一大浪费;其三撤回去的骨头,将被主人用腰刀削得干干净净,连一点筋丝都不能留的,这是传统习惯。为啥要把骨头削光?这是因为蒙古人信仰佛法,本不该杀生的,但自古以来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以畜肉为重要食物,为生存计不得不网开一面。但有一条必须做到,即“杀生害命,骨头削净”,所以人们一直遵循着这条古训。至此,吃剩的羊五叉撤下。经过一顿大吃二喝,特别是肥肉、羊尾一经下肚,原先腹中的美酒几乎被化去一半,于是赶紧划几拳,再喝几盅。等到用羊肉汤熬煮的那个香气喷鼻的稀饭一上桌,或面条或稀粥,大家就得抓紧时间吃了,稀饭走缝,吃饱喝足,腹中热呼呼的十分舒坦。酒肉之后的稀饭,是“喜年茶”结尾的钟声,天下没有不散的酒席筵,天快亮了,各奔东西。什么是“哈”?“哈”是简易待客食品。如果家中只来了一两个客人,又没有现成的五叉,怎么招持?最方便的办法就是炖一锅羊骨头,吃“手抓肉”;倘若挡次再高一点就放个“哈”。“哈”是蒙古语,系指羊前腿上的三根大骨头,加上部分肋骨,再带上羊胸叉等,把它们组合上桌,就叫做“哈”。所谓羊胸叉就是羊的胸骨,位于胸,状如叉,故称胸叉。“哈”的规格仅次于“五叉”,高于手抓肉,实际上也就是一盘手抓肉,只是盘中必须要有前腿骨,突出先板的尊贵名分,因为先板肉是团结肉,所以吃法上与“五叉”相同。以上插入一段民族的茶酒文化和吃“羊五叉”的习俗,如果你没有机会品尝过,请细细地观赏几遍,也等于参加了一次“五叉”筵。现在言归正传,继续在达尼嘎的家里做客,准备吃他家的“五叉”。达尼嘎家的“五叉”。今天达尼嘎家中参加聚会的人不多,天黑之后又增添了邻居老习,他的羊群没有通场,再无别的客人。所以“左尔格”茶的要素很快就结束了。茶毕,立马上“五叉”,吃“五叉”。人虽少而程序不能省略,也是遵循前文介绍过的要素,依规行事。达尼嘎的夫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递过一条白色新毛巾,刚用烫水洗过的,请客人擦洗双手,我们会意地传递湿巾,把手擦干净。接下来就起“左尔格”酒、吃“五叉”。这个“左尔格”酒的多少由我们今天的上席领导定调,他能喝,经主人多次启请最终定为一大杯,约有一两,逐一敬过,主人主动自饮一杯。因为上桌子的人少,所以我们特邀达尼嘎破例同席就坐,自当东家,执刀分肉。先吃肥肉,再分享先板肉,最后动羊尾。我当时身强力壮,脾胃功能很强,能吃能喝,所以当最后接过主人敬给的一条很长的羊尾一口气咽下去时,觉得好爽快啊!在上“五叉”之前的四五个小时之内,最少有六七两六十度的白干下肚,等到吸过羊尾,最后吃过肉汤酸面条,酒劲几乎所留无几。接下来再划再喝,这时候大家都大胆地放开了,在场的几个人你卖我挡,豁出来拼指头,拼肚子,至多不过是一醉方休。眼望着白酒瓶子又空了一两个,还在歇斯底里地喊叫着,争斗着。东方欲晓,红日未吐曙光之时被尿憋醒。我一眼瞧见躺着一炕的醉汉,包括主人达尼嘎在内,个个失态,斜躺横卧,狼狈不堪。酒瓶口子敞开着,杯中酒静放着,想不起夜来征战谁是赢家。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挣扎起来,只觉得头昏脑胀,晕头转向,胃脘难受到极点,犹如翻江倒海,一闻见酒味,就欲感作呕,好不难受啊。真是后悔极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只是为了应酬人情世故,入乡随俗,头脑发热失去了理智,拼死冲杀一夜,也想当酒中英豪,却忘记了酒场上本无赢家的哲理。我的拳法虽好,竖“敌”也多,于是赢的越多,输的越惨,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糟蹋上老百姓的酒肉,搭上自己的身体,惹出这么大的烦恼,何苦呢!此时此刻心里在想,从今往后,再也不喝酒了。达尼嘎的夫人早已为我们煮好了滚烫的清茶,等待客人们起床洗漱,她先轻轻地推醒了丈夫。我懵懵懂懂地走出去,到茨疙瘩中间溜达了一圈,凉风一吹头更晕了,难受得实在是忍无可忍,只得挣扎着回到房中。这时大家都已洗漱完毕,只见我们的领导,下炕站到当地下,二话没说,拎起酒壶大大喝了两口,我一望见就恶心。他却说,这是醒酒的最好招数,酒醉后睡醒来神仙也会难受,强忍着喝两口空腹酒,一会儿肠肠肚肚就摆顺了,再泡一碗肥肉喝一些烫茶,就完全恢复平静了,这样做还不伤身体不伤胃,不信试试看。我依照他的办法也坚强地咽下两大口酒以后,难受加剧,一时感到翻江搅海,五味俱全,欲吐无物。于是我趟在炕头上静养了一会儿,约莫半个小时左右,腹内开始宁静,而且逐渐产生了舒服感和食欲感。你别说这个土法子还真行,不过不可天天喝“空腹酒”,那样,久而久之会种下酒瘾丧命的。我兴奋地爬起来,削了一大碗肉,其中有一半是削得薄薄的羊尾片片,倒上烫茶,就上软馍,享用起来。等到茶过三碗,软馍馍垫底,再吃一碗泡烫了的肥肉,抽上几口烟,你道是何等样的感受?似腾云驾雾,如神如仙,悠然自得,舒坦透了,此时只想昏昏欲睡。酒鬼醉汉常常对酒发誓:太难受了,从今发誓,往后再也不喝酒了,然而酒劲儿过了,瘾又来了,照喝不误。有个农民嘲笑醉鬼对着酒赌咒发誓的比喻十分恰当,说这同狗向大粪宣誓一样:吃过了这一“抛”,噢,太臭太脏了,发誓再也不吃屎了。然而转过一个墙角又碰到了一“抛”热的,闻起来香臭香臭的,于是食欲大增,照吃不误。所以在酒场上的戒酒誓言,一般都是假话,吹嘘给别人听的。早茶后,继续接着喝,用剩下的冷羊肉下酒,又吃羊头杂碎,一直折腾到第三天早上吃过了“上马饺子”,才离开达尼嘎家。我估计达尼嘎宰的那只羊,差不多都给折腾光了。接下来我们这支人马整装出发,又到巴彦淖尔大队范围内未通场的其他各畜群点上,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后来又转战到长湖大队。就是以此方式传达政策,了解民情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你看这事做得多么名正言顺,逍遥自在,而又是多么的“辛苦”。其实学习宣传都是幌子,吃肉喝酒才是心照不宣的目的。每到一户,不管平常他们家日子过得多么节俭清贫,现在上头来了领导,来了干部,机会难得,总会倾其所有,拿出积攒下来的美酒、干肉,或酥油、拉条子等食品,全力以赴地予以招待,以示热烈“欢迎”。这些东西对于一般牧民家庭来说就是高档食品了,平日家连孩子、老人都很难吃得到的,因为当年的社会物质财富十分匮乏,牧区还算是好一点,但也并非十分丰富,都是以人定量年末从大队分得的那点肉食,平常自家省吃俭用,省下来招待客人的。这种风气家家普遍流行,究其根源,里边自然有蒙古人历来好客的优良传统,但也有当时社会陋习的污染。难道说党的领导和干部就高人一等,就是高于人民之上的贵客吗?那一回,我们一行人马戴着宣传上级文件精神的光彩头衔,连续下了十三天乡,走了两个大队,串了二十几户人家,喝了近乎十二个昼夜的酒。究竟是给老百姓带去了生活上的幸福,还是一群酒囊饭袋的逍遥游玩,破费扰民?旁观者清,何必明言。老肖待客。我回到公社以后,心情无法平静,反思了好长时间,那些酒肉场面历历在目,在时时刻刻责问着自己,是老百姓自觉自愿地接“天神”,还是某种无形权势所迫,不得已而随波逐流呢?突然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老肖待客的一幕。那天晚上我们来到长湖大队的肖华春家中,同其他人家一样受到了热情接待。老肖原藉民勤,自幼在我的家乡贵芨芨湖长大,肖家离方家坑不到三里路,对牧区各家各户居住分散的地理特点而言,相距二三里就是近邻了,所以我和他是老熟人。在五十年代初期,又曾遭受过路土匪的挟持,险些丧命,因此他在牧区很有些名气。但他很不幸,中年丧妻,合作化之后又从民勤老家返回到长湖大队落户,放羊一生。膝下一儿一女,早已成家立业,各自奔波,不在身边。他现在五十多岁了,自幼患上严重的冲击卡他性结膜炎,据说患这种眼病的人过了二十五岁之后,将会逐渐自愈,然而遇到他的名下却成了终生不愈的顽疾,现在成了“爷”了,还多少不见好转。双眼常年红肿瘙痒,视力模糊不清,还最怕光线刺激,看人视物总是习惯性的以手掌遮挡光线,疾病把他折磨得十分可怜。他一年四季不管酷暑寒冬,风云雨雪,天天赶着近三百只的羊群放牧,用艰辛的步履,丈量着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荒漠草地。这一天我们与领导分道扬镳了。领导谋划周密,预料到再不会有放五叉的人家了,于是甩开随从,单人独骑,借故到他的老朋友家串门去了,好不逍遥。我们这支宣传队,添补上大队防疫员达尼嘎,还是三人小组。说实话若不是赶上日落西山,今天说什么也不该在这里落脚,麻烦老肖。眼瞅见红日西沉,羊群刚刚入圈,我们风尘仆仆地到了他的羊圈上。老肖手忙脚乱地为我们忙活着,烧茶、倒酒、煮肉、做饭。我看他面色憔悴,皱纹深嵌,胡碴乱布,弯腰驼背。跟随羊群放牧,劳累辛苦了一天,茶水未进,立刻就为我们的“大驾光临”而忙里忙外,我实在有些不忍心。能从一些小事中观察得出来,孤身一人的他,收入微薄,衣着简朴,生活节俭,显然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我们并没有宣读文件宣传,而是进门就准备吃喝。他没有备用的青稞炒面或者软馍馍、油饼什么的拿出来待客,只是在每个客人的茶碗底下铺垫一勺炒熟的白面,斟上热茶来招待,这是蒙族要素中最一般的上茶习俗,就这也已经是一个放牧人员尽其所有而为之了,算是好客的善心全尽到了。之后,拿出一斤的瓶装散酒给我们敬酒,与众不同的是在那个瓶口上包了一层旧布子,用细线绳十字八道捆绑得好结实,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在箱底子下存放的陈酒,虽说它不能与达尼嘎家的“骆驼牌”相提并论,但足以表达出一片光彩夺目的诚心,是掏出心窝子来招待贵客的。为什么不买分配给他的“骆驼牌”白干呢?大概是把余钱接济给了儿女,尽了为人父的天职,自己生来不沾烟酒,囊中羞涩,哪里能腾出资金去购买对流物资呢!那些分配给他的商品指标,或许早已被别人给要走了。我趁着三人酒酣之际悄悄地溜了出来,帮助老肖和了一疙瘩拉面,伙房里肉锅蒸汽中冒出来的是干肉味,陈香袅袅,浓味满屋。我实在有些不忍心他的破费,顺口说:“肖大哥,都是自己人,你何必这么破费呢?”“没有事,谁的家里还不来客人。” 他一边说着,顺手就把我推进了客房。我一瞧见老肖的模样就没有心思喝酒了。吃过干肉,上过手扒拉面之后夜深了,我假装醉酒难受,靠墙边和衣而卧。我想让他们两个也早点休息,给老肖留点时间歇一阵子,说是说第二天早上他还要赶上羊群放牧哩。只可惜这二位酒兴正浓,不能善解我意,在昏暗的小煤油灯的晃动下,一会儿划拳,一会儿喝茶,一会儿又可嗓门喊叫起跑了调的祝酒歌,丑态百出,一直折腾了大半夜,老肖也陪伴着侍候了一个通宵。实际上我也没有熟睡,似睡非睡,眯眼暗听,希望他俩快点结束。酒这东西谁喝多了也犯傻,他两个相互逞能不服输,大概闹到黎明之前,实在喝不动了,才睡过去,立时鼾声如雷。当一股浓浓的香油味飘进我嗅觉的时候,我才醒明白,下意识的感觉到这是老肖在为我们炸油饼子,准备早点,我赶紧翻起来。仔细一看,小桌旁边竟然又新打开了一瓶子白酒。但是这一瓶不是一斤的包装,而是个半斤瓶子,这意味着老肖连箱底子都搬出来了,再没酒了。不能再喝了,再喝就会“锅底朝天”,于心何忍,总得给主人留点面子吧。再者说来客人临行时还必须敬上一杯送行酒,也叫“上马酒”,这是不成文的老规矩,那么总得瓶子里有货啊!我赶紧出去觅踪寻找骑乘。红日即将升出地平线,应该是羊群出圈的时候了,老肖也将要随着羊群开始一天的劳作,我们说什么也不能再呆下去了。于是急急忙忙吃过早茶,到坐骑前面备好鞍子,搭好行李,准备上马。老肖左手提酒瓶,右手端杯,颤巍巍的将酒杯子斟满,敬给即将离开的客人,是欢送还是催行?每人喝过老肖的一杯“上马酒”,跨上骑乘,扬长而去。老肖不顾整天的劳累,彻夜未眠,招待上面来的“客人”,双眼越发的红肿。直到此时,总算是把他给解脱了!我也是跟随其中的“客人”,自然充当了祸害百姓的帮凶,问心有愧,良心上深深地受到了无形的遣责。糟蹋民心,于心何忍。我随波逐流亏欠了老肖的这一大笔人情,不曾偿还,时至今日内疚于心,他那可怜的身影还不时的在我脑海里闪现。(长篇连载,未完待续)
方勤学,笔名潇生,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人,蒙族,生于1938年。1961年肄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无线电子学专业,曾长期在牧区从事基层工作,后任职于阿拉善盟统计局综合科,统计师,期间编辑、审订过数年的《阿拉善统计年鉴》。一生致力于统计、会计专业知识的研究,服务于社会经济工作。1995年退休,2014年动笔回忆,历时八载,于2022年春完成长篇回忆录《驼乡风云》初稿。
★★ 平台简介 ★★
【阿拉善文学】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两新”合作平台,阿拉善盟作家协会、阿左旗文联联合推荐原创文学平台,为《阿拉善文学》期刊推选优秀作品及新人。公众平台不限年龄、地域,为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等提供原创文学作品免费编辑、分享发布、推广展示等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佳肴羊背子
内蒙古饮食
实拍鄂尔多斯人最美味盛宴摆羊背子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历史文化
蒙古族
​瀚海 | 羊背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