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连载】7.2母亲晚年身患大病|《驼乡风云》第七章 我的母亲
userphoto

2022.11.24 内蒙古

关注
原创作者:方勤学|内蒙古阿拉善盟
第七章 我的母亲二、母亲晚年身患大病1.上民勤求医初期被误诊。细述母亲的身世,我必须从母亲身患大病后的契机说起。以前我总认为我的家乡这块地方非常平静,没有灾荒,没有战乱,因为是茫茫荒漠,遍地沙砾,谁也不会把它当作一块肥肉争夺,所以是人们求生存过日子的安乐窝、保险柜。可是其平静安定的另一面就是比发达地区落后,而且非常落后,不只是交通不便,医疗条件也特别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公社医院,大夫们只会打针卖药,诊断病情的水平确实很低,我母亲的疾病,一开始就被误诊了。母亲五十多岁自然停经,这本来是所有妇女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尔后过了几年又“见红”了,这其实是极其危险的信号,有经验的老年妇女把这种症候,形象的比作“倒开花”,是不祥之兆,预后不好。用西医的经验诊断,一般都属于子宫瘤之类的病症,非良即恶,必须抓紧治疗,不可延误。然而母亲的病一开始被诊断为一般的炎症,按普通病症处理,前后将近两年多的时间,时好时坏,这就延误了最佳治愈期,逐渐加重,步入膏肓。虽无疼痛,但逐步发展到下身排出淡黄色黏液,并带有恶臭味。我也曾买过一本《农村医生手册》,学着治疗自己孩子的一些常见小病,但对成人疾病特别是对妇科和疑难杂症之类的医学知识,我当时是一片空白,直到后来才略知一二。子宫肌瘤有良、恶性之分,恶性瘤就是癌症,这种癌瘤又有磷、腺性之别。磷性癌瘤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是下身排出的黏液没有异味,经过放射性元素钴60的放疗,或化疗,或手术,有治愈的可能性;腺性癌瘤是不治之症,如果再有恶臭气味,说明属于晚期感染,必是绝症,治愈无望。我母亲的病,因为延误疗期,早已转为后者,何况当年还无放疗、化疗之说,手术更无可能。坚强一世的母亲,一旦恶病缠身就步入了不归之路。但是由于我的无知,当时却无任何预感,还满怀希望,四处奔波,想法子要把母亲的病治好。上民勤就医。一九六五年的夏天,我被调到公社工作以后,有了比以前便利的条件。为了给母亲看病,在当年仲夏时节,我向公社请假,并向大队借了三峰骆驼三百块钱,驮着母亲奔向民勤就医。民勤县是离我们公社最近的小城市,从公社所在地乔家窝棚算起,到民勤城里也不过是一百二十多里的沙子路,不算太远,因此当年我们本地的重病患者,也只能驮到那里去就医。民勤的医院、医生曾为哈什哈人民救死扶伤,排忧解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我同样也把治愈母亲疾病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民勤老家的医院。母亲对民勤的向往。去民勤是我母亲一生的向往。虽然还未曾到过,但对民勤这个地方,母亲听起来并不陌生,而且非常耳熟。一直以来,因为我们家有个优良传统,就是好客。特别是在解放前几年兵荒马乱的年代,我父亲已经依靠当地湖盐的生意,把我们家打造成了一个殷实人家,并且逐渐地发达起来,仓廪充裕,衣食无忧。所以凡是到我们家来的客人,都以上客接待,就是过路的陌生人也不例外,吃住是从来不收费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民勤的亲戚朋友,有做生意的,有避兵逃难的,有找营生打工的,等等。有些亲朋还经常来来往往吃住在我们家中,都是由我母亲亲手做吃喝,桌上桌下的侍候。那时候每天平均常在我家吃住的外人,最少也有四五个。此外还有一位是我的私塾师傅。有几个小伙子,还是我父母亲的干儿子,为躲避民勤兵役,在我家前前后后住了好几年,一直到全国解放不抓壮丁了,他们才回归故里。文革时期,当地的造反派们,曾一度把这些人都算成我们家的长工,实在是让人有口难辩。父亲念念不忘民勤老家这个根,于是先将长女方惠兰嫁给了民勤四坝王家台的王曰丰,又把二女方桂英许配给了民勤双茨科乡三杰村的王达道。后来我二姐因丈夫不幸病故,又携子王开忠回到了哈什哈老家。我的老母亲和美丽富饶的民勤这么有缘,因此她对民勤这块热土向往已久。这几十年以来,她一直想亲眼望一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希望能去走一走,看一看,暗暗地盘算着与自己的故乡凉州比一比,究竟有多么好,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这一次,听说儿子伺候她老人家要到民勤去治病,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了,要去民勤的这个美梦,总算是可以如愿以偿了。她要去治病,她要去看一看民勤的风土人情,她要去看一看大女子家的生活状况,会一会二十余年来未曾谋面的儿女亲家。驼背上的母亲。民勤,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民勤是一个美丽富饶的绿洲。从哈什哈公社到民勤县城,沿途不是沙漠,就是湖道,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要在驼背上摇晃三天才能到达。我给母亲的骑驼上备好了驼鞍,左右挂了满满两口袋干骆驼粪。骆驼粪,土话又叫“羔蛋儿”,这东西到了民勤可就是上等燃料,能够派上大用场的。“羔蛋儿”重量轻,装在口袋里,适宜装饰驼背上的底盘,用它垫出一个五尺见方的座位,像个小床,上面铺上几层厚被褥,后边再拢起个靠垫,两侧用捎绳捆绑结实,老妈坐在底盘中间,软软的,伸腿盘腿自如,躺着坐着都行,非常舒服。异常兴奋的母亲,坐在驼背上,上坡下坡,一路颠簸摇晃,但她心情愉悦,从不说累。头两天走得很慢,我不敢多走,怕把老妈累倒了,晚走早歇,一天也就走三四十里。在青山小湖高大爷家住了一宿,我做的晚饭是酸面条,老妈居然吃了一碗半,还笑着夸奖我:“你也学会做饭了,味道好,我多吃了半碗,骆驼上把肚子给摇空了。”“妈,您又在夸我了,我做的饭哪有您做的好吃!不过您说得对,是肚子饿了,骑骆驼摇来晃去,肚子就是容易饿。”看着母亲尚无疲倦的状态,我放心了。第二天早晨路过青山,沿小路走过悬崖低部,母亲有点恐惧,她说:“为啥不绕个弯儿走呢?你看那个山头多悬,眼看就要倒下来了。”“是的,妈,我每次路过这里总是有点悬心,不过人人都从这里过,我也就跟着路走过来了。妈,走习惯了。”“不行!”老妈斩钉截铁地警告我,“以后你得改哩,假若猛然间来个地震会立马倒下来的,躲都躲不及,你还傻着哩,没经过,天家的事说不准,说来就来了。”那个山崖低弯着大脑袋,真像个面对着小路低头弯腰行九十度鞠躬礼的巨人,大脑袋悬空往下探视着,形将欲坠,与崖下道路遥相呼应,也不是老妈担心,确实非常危险。下得山来,踏上山北的沙道,路道随着沙梁走势,改往东北方向沿伸。这是一段旱沙窝,无水区,约十五里,中间必须要翻越著名的“朝廷阁”大沙窝,那是一处最险要的路段,羊肠小道挂在又长又高的半沙坡上,上有一线高沙梁望不见顶,下有深沙槽相距甚远。对这一条线路我非常熟悉,要经过的每道沙窝弯弯、拐弯抹角之处,我都熟透在心,于是我就情不自禁地给妈解说起来。出了旱沙子,就见到了芦草坑,芦草是沙漠水源的信使,哪儿有芦草,哪儿就有水。是的,翻过了那个“朝廷阁”,再走几道沙梁,就到了“名水海子”。名水海子也是徒有其名,面积不大,积水不深,可清澈见底,还有寸长小鱼和蝌蚪戏游,这是人畜饮水的一个重要去处,人吃的水可以到离海子几十米远的潮湿沙子上挖坑取水,很干净。我妈向后瞧了几眼若有所思地说:“这算什么旱沙窝,才一截截路,渴不死人的。走凉州的那个旱沙窝,八十里沙子,可了不得,那是时常渴死人的地方。”我接着再一细问,母亲就陷入深思,不再搭我的话茬了。遥望民勤。第三天的中午,我们走出了浩瀚的大沙漠,远远地望见了民勤农村的轮廓。我和母亲下了骆驼小歇一时,站在最后一道高高的大沙梁上,面向北方极目远眺,那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草地,地势辽阔,没有遮拦,十分美丽。若再往远处看,在天地相连的尽头,就好像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廊,隐隐约约,雾气腾腾;又像是一道坚如磐石、无头无尾的古长城,黑压压、雾蒙蒙,雄伟壮观;又犹如海市蜃楼,云里雾里,神奇飘渺。刚刚从茫茫荒漠中走出来,看到这样美丽壮观的风景,则大有心旷神怡之感。我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一年的十年期间,父母亲就创造条件,让我在民勤上小学、读中学,寒来暑往度过了十个春秋,假期都会往来在这条沙道上。每年的寒假、暑假,我都要从自己的家乡贵芨芨湖到民勤往返走两趟,从贵芨芨湖算起,两地单趟距离有一百五十里的路程,比从乔家窝棚走,还要远三十里。而每次到这个沙梁上,总是被这迷人的景象所吸引,一面是茫茫沙海,一面是绿茵田野,不由得恋恋不舍,久久不忍离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太优美了!我暑假上回家,经常只身徒步跋涉,曾几何时,每当路过此地,总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头枕我随身携带的小包裹,欣赏一番。那个小包裹,也称作肩头包袱,其作用相当于现在学生们的书包。那时候的学生,一般只用一米见方的一块白市布,平铺开来,对着一个对角线包裹好书籍和干粮,再将另一个对角线的两头打个结,斜挂在肩头,就是我们的书包了。我回忆着当年的情景:懒洋洋地躺在柔软的沙滩上,头枕黄龙,脚登沃洲,眼望着蔚蓝的天空上飘浮的朵朵白云,轻松自如地呼吸着清鲜的空气,柔和的阳光洒遍大地,微风轻轻拂面吹过,我贪婪地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这一切,那种放松歇息的舒坦场景,好像就在眼前,回想起来,好不美哉!偶尔跑过来一只小蜥蜴,我们惯称“沙蛇鼠子”,它迈开四足,飞速地跑到离我视线不远的地方停下来,微微支撑起两只前肢,拖着个大肚皮,昂起三角形的胖脑袋,弯着脖子,两只小眼睛在不停地张望着我,试图在我身边抓两只飞来飞去的小苍蝇,充当美餐。细长的小尾巴一伸一卷的,好像是在向我示意问好。除了我平静的呼吸声,四维上下虚空,没有一丝噪音,这真是神仙修行的仙境,我从来也没有嫌怨过这种寂寞。要不是几个调皮的小苍蝇不时地想瞅空子钻入我的鼻孔,欺负我,那我早就进入甜密的梦乡了。我兴致勃勃地告诉母亲,前面就是民勤!母亲非常高兴,她望着天地相连的那个细长纽带问我:“那一条黑色的东西是什么?”“妈,那是树,很多很多的大树组成的,远远望去,就是这个样子。妈,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叫麻岗沿子,已经到了民勤地界,离那条黑线还有十几里路哩,要是走到跟前看,颜色就绿油油的了。”母亲赞不绝口,眺望了一会儿,她若有所悟地说道:“噢!这是种庄稼的'土头地’(黄土地),这和我们凉州一样啊!”妈用她那柔和的凉州腔说得那样亲切,那样喜悦。我母亲年轻的时候一直把她的祖籍地称作凉州,是的,从前就叫凉州,后来才改称武威,凉州说惯了,她现在老了,心目中的故乡永远还是凉州,改不了的。离开凉州故乡数十年,现在到了民勤的边沿,又仿佛回到了久别的故土,眼前望见的虽然不是凉州,却胜似凉州,也像是领略到了故乡的美景。试想当年母亲离开武威故土的那个悲惨瞬间,在朦胧的月色中,涉过红水河,迈上内蒙古地界的八十里沙子,在高沙窝顶上再一回眸,遥望故乡,挂念亲人的那一刹那,是何等凄凉;面对死亡之海的旱沙窝,没有水源,荒无人烟,到处有死神召唤,又是何等恐怖。而今日走出沙漠,遥望沃土,几十年来第一次面对广阔的天地,肥沃的田园,怎不叫人欣喜。看得出来,现在的母亲没有了压抑,没有了悲伤,喜在心头,笑在眉间,看到眼前的景象,心花怒放,犹如回归到故里。民勤和凉州一样。进入庄稼地乡间的牛车道上,母亲左右张望,目不暇接,觉得什么都很新鲜,又好像什么都很熟悉,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农家村庄,更加显得异常兴奋。“这地方和凉州的'靖边驿’、三坝上,一模一样,全是'土头地’。”我妈自言自语地说,显然她把民勤的农村当成了她的故乡。是的,都是种庄稼的黄土地嘛。庄稼地里的农作物以小麦为主,见黄了,已经到了收割时期,但其长势却大不一样,有些小块田地长得很高,麦穗很长,籽粒饱满,而大部分麦田里显得又矮又瘦。走了一段路,母亲实在有些看不过眼,发话了。“同一块地里的麦子,为啥高的高,低的低,参差不齐呢?”“妈,长得好的是自留地,差的是农业社的地。”我认真地解释着。“哎哟,照这样子下去能吃饱个肚子吗?”老妈担心,又怕遭年荒,她动不动就拿民国十八年或一九六零年相比。“妈,现在不是六零年,更不是民国十八年,农民家家户户都分上自留地了,只要把自留地种好了,一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吃粮就够了,再在生产队里分上些,吃不完,现在的农村好过来了,您别愁。比较起来,现在人家的吃粮要比我们的供应粮还多,吃的喝的没有前几年那么紧了,谁家的家里边不管多少,总有些余粮哩。”“要是全长成自留地那样的庄稼,就发了。”老妈自言自语,无限感慨。“这么说来,大女子家也不缺吃的了?”老妈经常挂念我大姐家的生活,总怕她饿着。“妈,大姐家早就不缺粮了,您就放心吧!”在大姐家过夜。那天,我和母亲住在离县城七里半路的四坝王家台上大姐的家里,这可把姐姐高兴坏了。丫头嫁出去将近二十年了,娘没上过门,今天突然来了,这是天大的喜事,能不惊喜吗!全家人喜笑颜开、热情洋溢地接待,姐姐跟前跟后地问长问短,端吃端喝,忙个不停。街坊邻里听到消息前来问候,把个两间的大书房都挤得满满的。姐夫是生产大队的干部,闻讯后也急急忙忙地赶来拜见。母亲笑容满面,热情豪爽而健谈,和初次见面的两位老亲家在一起谈笑自若,有道不完的家常,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唠叨了半宿。晚饭十分丰盛,大姐知道妈的饮食爱好,特意擀了灰面,就是用蓬灰水和的擀面,碱性,内轻,易消化;用素卤汁、油炸辣子、蒜泥、醋等作拌料。我妈吃了一大碗,向着大姐的嫂子赞不绝口,连说卤汁做的太好了,酸甜适中,滑而不腻,合口得很,其实这是他们妯娌两个的杰作。能得到我老妈称赞的饭菜可就不一般了,因为她老人家做出的饭菜口味,从来无人赶超,不要说是臊子面、干拌面、羊肉茄子揪面、羊肉水饺子、手扒拉面等地方特色食品的味道与众不同,无人能及,就连烧个小米汤,做顿素食,酸面条子,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我一生尝遍大江南北的高贵食物固然多多,烹调技术风味各异,然而却没有一顿饭菜的味道能赶上我妈的。无情的诊断书。骆驼无法进城。第二天清晨,我和大姐夫、大姐三人赶上驴拉的农用架子车,拉上老妈进城。到县人民医院检查以后,妇科的老大夫将我拉到一旁,把母亲的诊断书塞到我手里,私下里给我低声讲:“不行了!你们回去吧,现在就是到了省上兰州城,也没有办法了。你妈患的是子宫癌,已经到了晚期,又被感染,没救了,建议你回家好好敬孝去吧!”这是我最不想听到的结果。然而病魔无情,这样绝望的诊断书偏偏摊派到了我的名下,它像晴天霹雳一样,使我几乎就地晕了过去。我强制自己忍受着这个突入其来的打击,经和大姐夫他们一起商量,离开了县医院的妇产科,又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县城东门外的卫生协会。那里坐堂的中医大夫,是民勤县大名鼎鼎的许明山。他的医术很高明,老百姓的口碑非常好,不管什么样的病人,只要说是许明山给看的,心里就有了底,叫他看病是一种安慰,一种享受。我在民勤一中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他,我妻子的同班同学张淑,还是他老人家的大儿媳妇哩。求名医为母亲治疗,或许也还有救。在卫生协会住院。许明山,德高望重,名震乡里,人人尊称许爷。他认真地把了我母亲的脉搏,又详细询问了症状,看了县医院的诊断书,了解断定了病情。思忖半晌没有说话,最后他呻吟了一下对我讲:“先住下,医生本来就是试生,我给你包治不了,调理一个阶段再说吧。我这里有房间,太简陋,你得自己起灶,条件是差了点,但是熬汤药方便。”此时,我急切救母的心里,又好像升起了一丝曙光。诊所设在东门外一个古老的小四合院内,有几间简陋的土房,供远道而来的患者“住院”治疗,我和母亲就在这里住了下来。住在卫生协会的病房里不要房钱,土炕上面铺着一张芨芨编制的席子,正好适合当时出门人的生活水准,自备被褥,起灶。但房子能遮风挡雨,而且,“近水楼台先得月”,天天清晨不出门,许爷就能给把脉调方,非常方便,这就比别的病人幸运多了。病房对门有个小伙房,里面备有简单的土灶台和一个小铁锅,还陈设着小案板、擀面杖、切刀、饭勺、碗筷什么的。在街上买些柴禾,加上自带的口粮,生火做饭倒是挺方便的。这里距离大姐家也只有七里半的路程,姐姐三天两头地前来探望,这在母亲的心目中又增添了几分母女亲近的情感,更加舒心些。在那个土炕上,我们母子安安生生地居住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回想起来那是多么珍贵、多么平静、多么难得的一段时光啊!我每天早、中、晚,为母亲熬药、做饭,洗洗涮涮,有时候,早点就煮点小米粥,吃些大姐送过来的民勤发面馍馍。这是当地农家的馍,母亲吃了赞不绝口,说是没有酸味,比她做的还要好吃,其实这是我妈对别人的夸奖和赞赏。前面说过,我母亲的饭食确实与众不同,同样的食材,她做出来的味道就格外香,她也常做民勤发面馍馍。不过能够受到我母亲称道的吃食,那是对一个家庭妇女厨房饭菜手艺的肯定,很不简单。在这里每天都过得很平静,没有什么其他琐碎的事情干扰。有时候我还在上午和下午抽点时间,协助许爷收一会儿诊费,登记就疹患者流水账什么的,反正诊断一个病人规定收二角钱。那时候,母亲还没有疼痛的症状,只是下身有时感到难受,断断续续地流些黄色发黏的分泌物,夹杂着些微的血红。一个小土炕,妈睡一半,我睡一半。老妈晚上睡眠很好,很平静,从来不打呼噜。每天早晨一起床,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妈!您今天感觉怎么样?”母亲总是很温和地回答我:“好些了。”她的眼神里总是释放着满意的目光,面部总是流露着和蔼可亲的微笑。我知道,这是母亲给予儿子最大的安慰,最好的定心丸,天知道,哪有那么明显的疗效哩!何况这是中草药治疗癌症,疗效本来就相对要慢一些的,这点常识我还是懂得一点。(长篇连载,未完待续)
方勤学,笔名潇生,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人,蒙族,生于1938年。1961年肄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无线电子学专业,曾长期在牧区从事基层工作,后任职于阿拉善盟统计局综合科,统计师,期间编辑、审订过数年的《阿拉善统计年鉴》。一生致力于统计、会计专业知识的研究,服务于社会经济工作。1995年退休,2014年动笔回忆,历时八载,于2022年春完成长篇回忆录《驼乡风云》初稿。
★★ 平台简介 ★★
【阿拉善文学】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两新”合作平台,阿拉善盟作家协会、阿左旗文联联合推荐原创文学平台,为《阿拉善文学》期刊推选优秀作品及新人。公众平台不限年龄、地域,为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等提供原创文学作品免费编辑、分享发布、推广展示等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22中国最美亲情文学大赛】展播:​吕兆霖
【大蔡摄影】阿拉善的骆驼
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
沙是敌人吗?走进人类无法消灭的沙漠,这才是治沙的真相
母亲节,教你证明“你妈是你妈”!
民勤县的历史,带你了解民勤人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