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实文学】杜子明:铿锵的跫音--第一章 从扫盲与“双补”起步(二)在大漠遮拾扫盲成果

作者:杜子明

图文编辑:阿拉善未来文化艺术传媒


纪实文学

铿锵的跫音

——阿盟成人教育纪实

题记:本文全景式的记录了1985年至1995年间阿盟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作者的亲历与见证。

杜子明

点击阅读:

【纪实文学】杜子明:铿锵的跫音--第一章 从扫盲与“双补”起步(一)传承的扫盲

第一章  从扫盲与“双补”起步

(二)在大漠遮拾扫盲成果

阿拉善盟拥有26.7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面积,比整个英国的国土面积还大。从东面与宁夏交界的贺兰山到西边与甘肃接壤的马鬃山,广袤的阿拉善云山渺远,大漠苍茫。行进在这片夐若千里的荒漠草原上,最能深刻地感受到“大漠孤烟直”的奇丽景象。

根据1985年初的统计,全盟常住人口近15万,即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56人,有的苏木平均20平方公里才有1人(如额旗的古日乃苏木)。

在这个地广人稀、居住极其分散又彼此相距遥远的阿拉善开展扫盲教育,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面对困难,几年来,成人教研室工作人员的足迹已遍布全盟各旗除马鬃山苏木以外的所有苏木、镇、(农)场。

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是阿盟各旗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给扫盲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同样也给扫盲验收带来了许多困难。验收团往往要驱车上百里在牧民居住点或通场移牧点寻找检查验收对象,有时一天竟连一人也找不到。

1988年10月19日,盟(额)旗联合检查验收团一组由吉日格朗图苏木教育专干带路,驱车前去一个偏远的嘎查去进行验收考试。

“212”在闃无人烟的戈壁滩上跑了一百多里,在该嘎查一处“通场移牧”的蒙古包里找到了两位扫盲对象,是蒙古包里老太太的两位女儿;考试结果,妹妹脱盲,姐姐未脱盲。

从这里出来,驱车又跑了百里,来到一嘎查。这里有十几户牧民,居住还较集中,但未找到一个应考对象。

好不容易找到一位老人,说嘎查的人都“通场移牧”走了。

问“到了哪里?”老人说“不知道”。

我们只好落空返回。

这正是:

扫盲人员进了村,

扫盲对象杳无踪;

驱车百里来验收,

耗时费力一场空。

 这是额旗部分苏木扫盲验收的真实写照。

 内蒙古教育厅农牧民教育处派陈立君同志参加了阿右旗的扫盲验收。

1989年9月6日,我们在尼玛道尔吉苏木达的带领下到金滩和芦泉两个“通场移牧”嘎查点进行验收考试。

“212”在高低起伏的巴丹吉林沙漠上艰难地颠簸爬行,车轱辘深陷在茫茫流沙中,车速很慢。

我们在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上寻觅通场移牧的牧民帐篷,在那里可能有我们检查验收的学员……

我们到了牧民谢××家。

他家三闺女是小学辍学的半文盲,随我们一起到另一较远的移牧帐篷去集中参加验收考试。

这是一户通场移牧刚扎下帐篷的牧民,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叫绪桂芳。她的大女儿是扫盲对象,这次也参加验收考试。

这样,在她的帐篷里集中了三个学员参加考试——除老谢的三闺女和绪桂芳的大女儿外,还有一位刚从外地骑毛驴赶来参加验收考试的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

经考试,绪桂芳的大女儿没有脱盲。

从绪家出发,继续向芦泉嘎查进发。因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直到下午四点多钟才在甘肃省板桥乡一家饭馆用了“午餐”。晚七点多我们赶到了芦泉。算起来,今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十多个小时了。

我们深感在阿拉善牧区开展扫盲教育之不易,进行扫盲检查验收同样不易。

夜宿芦泉嘎查办公室,只有三张床。

尼苏木达等为照顾我们,把三张床让我们盟旗来的三人睡,他与巴图孟和、乌图那生三人睡在嘎查办公室的水泥地上。

乌图那生,苏木司法专干,黝黑而微癯的脸上彰显着刚毅,一年四季都不戴帽子的头上披着鬅鬙的短发。他骑摩托十分勇敢,象一阵风似地在荒漠草原上疾驰,我们都叫他“草原雄鹰”。他于九月三日就骑摩托赶到芦泉嘎查集合应考学员了。

夜里,一声炸雷把我们惊醒,哗哗的雨声使我难以入睡。我不禁想到,仅住一个破帐篷的绪桂芳一家今夜怎样度过呢?通场移牧的牧民们真辛苦啊!

早晨听说,尼苏木达等三人昨夜先睡在嘎查办公室门口的水泥台上,半夜下雨,又移回室内水泥地上。

为了关照我们,他们受苦了。

昨夜的大雨使巴丹吉林沙漠路变得象柏油路一样坚硬,汽车可以毫无顾忌地从沙漠中通过,所以,在返回时走得全是直线路,只半天时间就到了努日盖苏木,这与昨天恰成云泥之别。

在努日盖苏木检查验收的陈瑞清团长和陈立君同志还担心我们因下雨“路粘”今天回不来呢,他们不知道在沙漠里越是下雨路越硬啊。

他们见我们顺利返回,甚为高兴。

最后集中来的几位扫盲对象带着孩子来苏木会议室参加验收考试 (1989年9月)     

9月8日上午,在努日盖苏木教育专干柴建新的办公室兼卧室开会。验收组听取了该苏木的扫盲工作汇报;并核算了该苏木的脱盲率。

     扫盲前,该苏木15至50周岁的少青壮年共493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31 人,非文盲率为73%.

尼苏木达提出:该苏木131名少青壮年文盲、半文盲中,有5人重名,5人外迁,9人白痴,1人被拘捕,是否把这20人从文盲总数中去掉?

经查验,验收组认为只应减去5个多统计的非文盲重名者,其余不减,仍按原文盲统计花名册人数计算。这样,该苏木的少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实为126人,扫盲前的非文盲率为74.4%。

按照自治区关于参加验收考试的学员不得低于脱盲学员70%的规定,这次盟旗联合检查验收时参加考试的共90人,及格71人。该苏木少青壮年的非文盲率为88.8%,已超过国家规定的基本扫除文盲的农牧区标准(即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85%)。

下午三点多,与苏木结清食宿账后,验收组驱车返阿右旗政府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

9月14日,中秋节。原计划去雅布赖盐场进行扫盲检查验收,但考虑到当晚不便集中学员进行考试,故今天在额镇闲呆了一天。

这一天并不闲。

扫盲验收团的六人先后应邀在旗教育局成人教育股杨干事家和教育局刘副局长家作客。

我们虽然有“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感,但在扫盲验收途中与阿右旗教育局的同事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别有情趣的中秋节。

宴请我们,阿右旗的同事在时间安排上都放在了全旗扫盲检查验收之后而不是之前或之中,这是有考虑的,因为我们有规定:在扫盲检查验收中,不吃请,不收礼——为了防止有碍于客观、公正地进行扫盲检查验收。

9月15日早晨,告别了前来招待所送行的阿右旗教育局的同事们,我们乘车向雅布赖盐场进发。

从额肯呼都格镇出发不久,“212”就进入了雅布赖山脉,沿着雅布赖山麓沟壑崎岖的砂石路颠簸前行。

我们四人挤在只有三个座位的“212”后坐上——在阿盟,副驾座向来是官位的象征,谁的官大谁就坐在这里;在我们六人中,陈团长的官最大,所以“理所当然”地坐在此位,连教育厅来的客人也不予照顾。

我们四人虽然挤成一块儿,但车的剧烈颠簸仍不时地把我们一起掀起,直到头撞顶棚,接着又一起迅速掉下……

    晚8:30在盐场“技校”教室举行检查验收考试,参加检查考试者33人,大多数是盐场的家属和临时工。

经阅卷,31人脱盲。

在完成了对阿右旗和雅盐场的扫盲检查验收后,9月17日我们一行六人返盟。掐指算来,我和任钦道尔吉离开巴彦浩特已22天了。

翌日,陈立君同志返呼和浩特。我们去阿盟宾馆送行时,她说非常疲惫。

是啊,一位女同志,离开教育厅机关,离开呼和浩特舒适的家,随我们在巴丹吉林沙漠里奔波,采撷那用艰辛换来的扫盲果实。

她辛苦了,受苦了。

10月7日晨,盟(左)旗联合检查验收团一组驱车向阿左旗银根苏木进发。下午近三点,到达银根苏木。

这是一个与蒙古国接壤的边境苏木,荒漠草原,一望无际,牧民虽已定居,但居住分散,人口稀少。

昨天和前天,该苏木就把参加验收考试的学员从各嘎查集中到苏木所在地等待考试了。

为了减少学员的等待时间,我们稍息,便举行了验收考试,参加考试的学员整40人。

翌日上午,又有14人来参加验收考试,连同昨天的40人,共54人;符合规定人数。

阅卷结果全部脱盲,故银根苏木15至50周岁少青壮年的非文盲率为:

216(X-55.6%)×70%=54.

X=91.3

   (注:“216”是1985年扫盲开始时该苏木15至50周岁少青壮年总人数;“X”是经验收考试后确认的非文盲率;“55.6%”是该苏木扫盲前这个年龄段的非文盲率;“70%”是国家规定的参加验收考试的最低人数比例;“54”是必须参加验收考试的扫盲对象最低人数。)

在盟旗扫盲检查验收团的三个验收组对阿左旗各苏木(镇)的扫盲教育检查验收后,历时一年的全盟扫盲检查验收工作告竣。

作者简介

杜子明,曾在阿盟教育处成人教研室和普通教研室工作。2003年退休,现在呼和浩特市定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字系列讲座——(三)扫盲主要靠普及教育
周国元丨扫盲验收
建国初期扫盲热潮席卷广州 识字班开遍城乡每个角落
阅读过去,书写未来
80%文盲率!建国初扫盲运动纪实(下)
不会自学的人是文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