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突尼斯深度游:23元通票看八个世界遗产,商业摊贩禁止入内

“突尼斯没有中国那么多名胜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只有8个,也不如中国幅员辽阔,从最北的比塞大(非洲最北港口)开车到最南的雷马达(撒哈拉沙漠小镇)都不超过1000公里”,向导指着地图上的世遗坐标说:“想深度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性,那就多看看这个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句话对中国不一定适用,但在突尼斯,绝对错不了。”

突尼斯国土面积只有河南那么大,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突尼斯世界遗产却有八个,其中有2000多年历史的迦太基古城和杜加古城、被罗马帝国摧毁的布匿古城、罗马圆形竞技场、穆斯林世界第四大城市凯鲁万、“阿拉伯圣城”之一的麦地那、阿拉伯人聚居的文化老城苏塞,还有北非湖泊链中仅存的伊其克乌尔湖,如今已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向导建议先参观迦太基遗址,位于首都突尼斯西北部20公里外的地中海岸边,市区有巴士直达,车费1第纳尔(1第纳尔=2.17人民币),打车大约20公里,车费16第纳尔。遗址三面临海,售票大门就在车站左边,建议在景区外面买点吃的,里面走一圈得七八公里(部分景区封闭),而且不提供餐食,也没有自动贩卖机。

买票的时候才知道,突尼斯的八大遗址只要一张门票就能通行,票面价12第纳尔,外国游客还能打9折,相当于人民币23元就能走遍这八个世界遗产,这点钱在中国世遗都不够买张区间车票。

迦太基模拟图

迦太基古城占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位于海角顶部的入海口处,与西西里岛直线距离仅211公里。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地中海贸易和补给的必经之地,建有军商两港,军港可容纳220艘军舰,环形商港外的防御墙长33公里,城墙最高8米、最厚达10米,以保护商船不被海盗和敌对军舰袭击。

公元前146年,迦太基与罗马爆发第三次布匿战争,这座古城被围攻三年才彻底沦陷,随后成为罗马帝国在“非洲省”的行政中心,是当时地中海和非洲的最大城市之一,在公元14年的人口统计中,仅罗马移民就有75万人,可想而知当年是多么的辉煌。

2100年前的市场马厩

遗址分为宗教、宫殿、生活、市场和作坊5个区域,宗教区只剩残垣断壁,生活区的房屋也只能看个大概,宫殿区禁止拍照,作坊区的冶铁和陶窑遗址已改成墓地,只有市场区域还有些看头。

向导解说当时的迦太基市场有12个分区和30多个马厩,商人进入市场后先到指定分区卸货,再把马和骆驼栓到马厩内,以免惊扰伤到路人,管理理念之超前,远胜当时的世界各大强国。

临海三面高耸的防御墙已斑驳不堪,但仍显恢弘气势。难以想象的是,这些历经两千多年仍坚固异常的城墙,居然是用黏土泥砖堆砌而成的,在风浪侵蚀中安然屹立至今。

北面是安东尼浴场,据说在迦太基和罗马时代颇受达官贵族的青睐,大大小小上百个马赛克砖铺成的浴池,有长宽20米的超大公共浴池,也有仅供二人共浴的贵族池。

当年盛行的浴场文化,不仅代表着迦太基古国的富足和稳定,也彰显出罗马权贵的享乐之风,注定了帝国的最终没落。公元698年,阿拉伯军队抵达迦太基大败守军,为避免拜占庭军队反攻,阿拉伯人放火足足烧了22天,将辉煌一时的城邦烧为一片焦土,迦太基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回到市区直接前往突尼斯市的西部老城麦地那,从官方数据可以看出,麦地那以建于698年的大清真寺为主轴线,由西向东的终点就是当时阿拉伯军队的驻地,总占地面积2.7平方公里,目前遗留古迹约700座。

漫步麦地那老城,随处一栋房屋都有千年历史,其中不乏哈里发宫殿、宗教学校、喷泉等等重要建筑,堪称“十步一景”。清真寺再往外走就是入海口,时间充足的话可以雇一艘运河游船,沿河缓缓上行,听听土生土长的船夫是怎么介绍这座历史名城(2个小时收费50-80第纳尔)。

虽然早在1979年就被列为世界遗产,但突尼斯并没有刻意翻建老城,也没有将老城圈起来卖票,反倒建议原住民不要离开,所有老城居民经商都有税赋减免、手续简化和补贴补助等等优惠。用向导的话说就是:没有原住民的麦地那,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老城区有五座规模较大的清真寺(节假日不开放)和十多个分门别类的市场,有专门卖珠宝玉石的,也有各类皮革及其制品,还有香水、香料、家具、纪念品等等,每个市场之间的通道很不起眼,有的是圆形拱道,有的是青石小径。

一名鞋店老板告诉我们:几乎每天都有迷路游客向他求助,但人们都认为这才是麦地那的特色,既然来了,就忘掉时间和工作,甚至连迷路本身都可以忽略。

再往北就是突尼斯八大世遗中的唯一一个自然遗产--伊其克乌尔湖,向导并不推荐去,因为乌尔湖最美的季节是春季,能看到遍地野花和成群结队的地中海火烈鸟、野鸭等动物。

值得一提的是,乌尔湖从早期的淡水湖已逐渐变为咸水湖,且盐度仍在日益升高,导致周边的淡水植物被喜盐植物大量取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曾经警告过,若盐度继续攀升,再变回淡水湖的可能几乎为零。

第四站杜加古城,位于突尼斯中北部,离首都突尼斯大约100公里,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其评语是“北非保存最完好的罗马古城”。

原以为杜加古城周边应该跟突尼斯市区一样繁华,结果到了地方才知道,杜加古城不仅完全开放(看到牛羊在古迹中间吃草了么?),就连地上的积水和野草都任其自然,周边更是荒无人烟,最近的小镇在5公里外,也没有任何小摊小贩出现。

突尼斯人这么没有经商头脑吗?其实非也,包括八大世遗在内的上百个突尼斯景区,以前也都摆满了摊位和小吃,持续多年的商业造成垃圾污染、秩序混乱以及人为破坏,使得突尼斯政府下决心“一刀切”的将景区和商业完全剥离,商业摊贩被禁止入内。简单说就是,游客来景区是为了参观游览,喝水吃饭可以去市区。

杜加古城模拟图

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希腊著名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一生出版过40本书,其中的15本都有提到杜加古城,将其描述为“一座美丽宏伟的城市”,甚至为其绘制模拟图供后人瞻仰。

杜加古城建于公元前6世纪初,比罗马军队抵达非洲的时间还要早一百多年,但真正让杜加古城拥有庞大规模、先进建筑技术和完善管理制度的还是罗马帝国,其中又以“杜加法院”、“圆形剧场”和“十人委员会”为代表,据说杜加是罗马“非洲省”时代唯一驻扎有三名大法官的城市,其行政地位一度与迦太基平起平坐。

迄今为止,北非能找到的最具代表性的石雕与马赛克砖都出自杜加古城,其雕刻与烧制工艺就连罗马大师都自愧不如,保存在突尼斯巴尔多博物馆内的几幅马赛克墙砖,放在当代仍然是顶级作品,其风格之多元复杂、刻画之惟妙惟肖,当真令人惊讶。

回到市区休整两天再继续其余4个世界遗产,向导建议住在“海门”附近,也就是法国殖民者模仿香榭丽舍大街而建的“突尼斯巴黎大道”。

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霍华德·佩恩抵达租界后,对殖民者的肆意掠夺十分不满,回国后在《巴黎日报》上刊登长篇纪实:“法租界因灯光而甜美、突尼斯街道因肮脏而苦涩;法租界因古老建筑而辉煌、突尼斯人因政府无力而艰辛;法租界因居民伪善而富裕,突尼斯人因度日艰难而辛酸”。

为了模糊殖民统治期的残暴,法国殖民者几次三番想拆掉代表麦地那分界线的“海门”,都被突尼斯人阻拦,临撤军前还假惺惺的建议将“海门”改名为“法国之门”,结果在数十万人上街抗议之下才被迫放弃。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愤怒的突尼斯人再次聚集在“海门”前,高呼“殖民者滚出去”等等口号。

突尼斯虽然早已独立自主,但面对法国殖民历史和文化的深度影响,仍然无法完全摆脱被法国控制,例如会法语的突尼斯人比会阿拉伯语的还要多,超过一半突尼斯人日常使用法语;第三产业也以法国需求为主,尤其是为法国提供的金融服务,占比超过65%,农产品出口也以法国为主。

这就是矛盾的突尼斯,街头巷尾遍布的涂鸦和墙画,无一不在透露着突尼斯人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突尼斯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探讨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文化生活
突尼斯 探秘古老的杜加古城
突尼斯古罗马杜迦遗址群
多姿多彩的突尼斯民居大门
【哈马马特】地中海之滨的浪漫小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