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忽悠的因纽特人:误把鲸骨当图腾,拜了600年方知被骗

因纽特人,一支居住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的游牧民族,所用语言属阿留申语系的旁支,因缺少文字传承,经常有“语焉不详”或“词不达意”的现发生象,于是又发明了一种手语,只在因纽特人当中流传使用。

从现实角度来说,增加手语自然会使表达更加贴切,但命运有时候总会捉弄人,例如被因纽特人当成耻辱的一次经历:足足被骗了600多年。

事情发生在伊特格兰岛,位于俄罗斯楚科奇地区与美国阿拉斯加的中间点白令海沿岸,属于因纽特人的六大集中居住地之一,目前已有接近800年的居住史。

小岛面积只有55平方公里,岛上有座海拔545米的小山,古代因纽特人为了躲避肆虐的北极风雪,经常绕着山搬家,最后发现西北部有个背风的海湾,出海捕鱼、上岸驯鹿都很方便,就这么定居了下来。

楚科奇土著把这个地方称为“Yttygran”,也就是“暂住地”的意思,但因纽特人却起名为“Sikliuk”,意思是“吃不完的肉坑”,由于常年低温,这里是储存各种肉类的最佳地点,冬天随便挖个坑埋起来,过半年都不会变质,夏季则用来发酵腌海雀。

因纽特人没想到的是,在伊特格兰岛东面5公里的地方还有座岩石岛,是方圆数百公里最大的海鸟定居点之一,堆积了厚厚一层鸟粪。在海浪和雨水冲刷下,鸟粪慢慢流入海中,吸引了大量浮游生物在沿岸游荡,从而成为喜食浮游生物的灰鲸与弓头鲸的主要觅食区。

大概从14世纪开始,欧洲各国兴起捕鲸热潮,有欧洲捕鲸船不远万里赶来伊特格兰岛捕鲸,而彼时在岛上生活的因纽特人别说没有大型捕鲸船,就连锋利的切割工具都没有,与欧洲人的沟通也很不顺畅,好在双方相安无事,你捕你的鲸,我驯我的鹿。

过了差不多一百年,因纽特人与欧洲捕鲸船慢慢有了接触,偶尔还会互换鲸肉和鹿肉,期间有一艘英国捕鲸船遭遇浮冰被迫停靠在伊特格兰岛,船员们靠着捕到的鲸鱼肉在因纽特人的帮助下才侥幸活下来,双方逐渐建立了信任。

被剔骨取肉的鲸鱼骨架,就这么被扔在岸边,直到因纽特人好奇发问,一名英国船员没有如实告知,反倒有意恐吓他们:这是海里的“恶灵”,非常凶狠嗜血,所以捕到后要把它的骨架放在阳光下暴晒,否则会遭到它的同类反噬。

在那个年代,因纽特人管身材高大的欧洲白人叫“图尼特(巨人)”,而欧洲白人则贬称因纽特人是“矮人”,再加上茹毛饮血、刻面纹身等生活习俗,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歧视性称谓:“爱斯基摩人”。

被英国人这么一吓,长期在岛上封闭的因纽特人坐不住了,此后就有意无意的疏远捕鲸船,以免遭到“恶灵同类”的报复,直至15世纪与欧洲白人翻脸,从此禁止捕鲸船靠岸,也不准欧洲白人登岛。

虽然捕鲸船不能靠岸,但船员们却发明了在船上直接分解鲸鱼各个部分,而鲸鱼骨毫无用处就地扔进海里,其中的一部分鲸鱼骨随着洋流漂到伊特格兰岛海岸,岛上因纽特人一看又慌了,为了不被报复,只能按照英国人的说法,把鲸鱼骨捡起来集中放在阳光下暴晒。

为了让鲸鱼骨尽可能的晒到阳光,因纽特人还把长长的鲸鱼肋骨插入土里,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条600多米长的“鲸骨巷”,据说最多的时候有一千多根。

鲸鱼胫骨和头骨部分则被单独放在石头围成的坑中,在岛上逛一圈能看到好几十个坑,有些坑很浅,有些坑还有门,少则十来根,多则几百块,历经数百年风吹日晒后,轻轻一捏就会碎裂。

或许是语言和手语表述出现偏差,这些鲸鱼骨从15世纪开始就不再被称为“恶灵”,反倒变成图腾和祭祀对象,每逢结婚生子或大丰收等重要时节,岛民们都会聚集在坑边庆祝祭拜。

从14世纪一直被忽悠瞒骗到20世纪末,在伊特格兰岛上生活的因纽特人终于迎来了另一支因纽特渔民的捕鲸船,同宗同源的两拨人一见面就寒暄了起来,最后解开了困扰岛民600多年的谜题:这就是鲸鱼骨,我们一年能捕几十头。

按照当地人的自述,这艘因纽特捕鲸船来自加拿大努纳武特,虽说捕鱼技术和生活水平不如欧美白人,但也学会了工业捕鱼,比岛上的因纽特人先进了好几百年。

得知被骗后,因纽特人当时就毁掉祭拜了六百多年的“鲸骨巷”,只有部分插在偏远位置的鲸鱼骨得以保留至今,从此视其为耻辱,再也不愿提起。

虽然与同族因纽特人有了联系,也学习了很多生活技能与捕鱼技术,但伊特格兰岛的因纽特人仍然拒绝捕猎鲸鱼,过去数百年留下的阴影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被完全消除。

1930年,苏联将楚科奇地区划归远东管辖,但远东地区却认为应该成立楚科奇自治区,因为在这里生活的都是很难管理的游牧民族,而且气候严寒、资源贫瘠(潜台词:没有利益,还得扶贫),先后又划给勘察加、马加丹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管辖,直至1977年才正式成立楚科奇民族自治区,成为俄联邦唯一不归属其他主体管辖的自治区。

在伊特格兰岛上生活了一千多年的因纽特人,总算迎来了人口统计和地区编码,这才有了正式的国籍身份和社会认同,当年的那段历史也随之公之于众。

既然瞒不住了,当地因纽特人也就不再刻意隐瞒,但苏联官方可丢不起这个脸,于是在记录当地历史时将其写成:岛民于13世纪抵达伊特格兰岛,以捕鲸和驯鹿为生,逐渐衍生出独特的“鲸骨巷”图腾文化。

为了配合“演出”,当地因纽特人又把散落在各个偏角位置的鲸鱼肋骨给捡了回来,重新插在一起形成一条依稀可辨的“鲸骨巷”。

如今,伊特格兰岛早已成为白令海有名的生态旅游区,5-8月是海鸟产蛋孵化的季节,密密麻麻漫天皆是,总量在4-15万只之间,有海鸥、海鹦、海鸦和鸬鹚等等,9-10月则有数万头海象聚集在沿岸,有时还能看到极其稀少的白海象,近海观鲸也是颇受青睐的体验项目。

每年有数万名游客和生态学家慕名而来,但岛民们宁可带游客看因纽特墓地,也不愿带去参观“鲸骨巷”,想去的游客只能自己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与自然史话:差点被灭绝的鲸鱼
从深海巨兽的尸体中寻找光亮——回望捕鲸业的兴起与没落
透过《耻辱》中的鲸油,我们来聊聊现实中的捕鲸
刘元海:日本人真那么爱吃鲸鱼?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找到了比日本人更冷血的捕鲸恶魔
在美国捕鲸业如火如荼的十九世纪,鲸鱼都被制成了哪些产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