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它,曾是瑞安旧时“人气打卡地”!至今尚存50处

戏 缘 ⑫

戏曲,是百姓生活的折射。

戏台,则是戏曲活动的载体。

瑞安戏曲文化璀璨,在专业的戏园、剧场出现之前,戏台曾遍布城乡。这些戏台,由精美的木雕构件、彩画楹联等组成,在彰显乡土建筑美感的同时,还包容了民众酬神敬祖、祈福禳灾的情感依托。

清民间观戏人气火爆 叶新人/摄

正如瑞安隆山杨府庙戏台楹联所书:“大海云烟,百年过眼。”戏台,虽是方丈之地,却大有故事可说。

尚存戏台50处,

遥想昔日梨园春

瑞安戏风兴盛,人人爱戏。论哪儿戏台多?主要见于庙宇和宗祠两大场景。其一是百姓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为寻求上苍庇佑,常于庙会、庙宇里做戏祈求国泰民安。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人口迁居温州后,渴望维持原有的封建宗法大家庭,于是建宗祠、造戏台,以弥补异地生存的孤独感。

据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完全统计,建国初期瑞安城乡有古戏台132座(不包括临时搭建的戏台),到了2011年,全市古戏台普遍减少,留存50处,其中,处于庙宇的神庙戏台43处,位于宗祠的祠堂戏台7处。

瑞安六科卢氏宗祠戏台,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

从造型上看,瑞安古戏台分室内、露天两种。通常的神庙、祠堂戏台为室内,观众有座位,头顶有屋檐,刮风下雨照演不误,如西祖宫、忠义庙等。有些因建筑面积不大,戏台只能建在庙外广场上,如关帝庙的戏台,观众只能在露天的广场上站着观看,故有戏台下“打道堂”之说。

旧时戏台还有陆地、水中之分。一种是跨河台,戏台一半建在陆地上,另一半建在河水中,如北门、水心殿戏台。据说某回演出《武松打虎》,扮演虎的演员,因眼睛被蒙住看不见台面,不慎掉入水中,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而在一些水网地带,陆地空间不够,人们便将戏台建于水中。水乡林垟过去就有水上戏台,人们摇橹乘船去看,别有一番风味。可惜的是,瑞安的水上戏台已不复存在,如今只能通过文献记述,遥想昔日的盛况。

建筑细节显智慧,

装饰风格见“融合”

旧时戏台不仅多,其建造还颇有讲究。如戏台台板的材料,主选具有一定弹性和韧性的杉木,有利于增加台板与穹隆间的共鸣;如戏台要用屏风分隔前后,防止音响“后泄”;戏台的正中顶部还要修造防火用的藻井,据东汉《风俗通》云:“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

藻井源自古代人在居住地方顶上开洞取光,外形像凹陷进去的井,周有花纹等装饰图案

古戏台的装饰也大有妙趣,最常见的是雕刻和彩绘。彩绘具有很强的防水性,可延长木质建筑的使用寿命。瑞安市高楼镇屿后村屿后宫大门的门扇上画有女性戏曲演员,体现出女性演员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北宋庆历二年(1042)檀木识文描金舍利函(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彩绘题材之丰富、艺术造诣之高,与温州历史上高超的漆器工艺有关。据南宋《梦粱录》记载,温州漆器名声在外,南宋的都城临安就开了好几家温州漆器铺。而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的识文描金舍利函及经函,更是代表了宋代漆器的最高水平。随着戏曲的产生和盛行,当时的能工巧匠很自然地将漆器装饰的技巧应用到戏台的装饰上。

戏台频现蓝玻璃,

檐头瓦当皆有“戏”

瑞安古戏台还有一大装饰特点,是蓝色玻璃的大量使用。玻璃器对中国来说,自古是舶来品。瑞安古戏台常见的蓝色玻璃,颜色偏蓝绿,质地相对不通透,应该并非进口的蓝色玻璃,可能为民间制作。传统戏曲环境中,融入了华丽的外来装饰艺术,古戏台的这一波“文化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温州与外国交往频繁的历史,更体现了当地工匠在选择材料时的大胆和灵活。

垂柱上的蓝色玻璃

瓦当,即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的筒瓦前端的遮挡,温州民间又称“花檐”“花檐滴水”。古戏台的瓦当尺寸较大,雕刻有寿字纹、莲花、戏曲人物、倒蝙等纹饰,其中,描绘戏曲人物、故事的戏曲瓦当为温州独有。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评价道:“方寸咫尺之间,建筑文化遗篇。瓦当勾头图案,戏曲人生万千。”

描绘《花荆钗》戏文内容的瓦当

温州的戏曲瓦当以南戏及后来“永昆”“瓯剧”“和剧”等地方戏为题材,历明、清至民国,盛行不衰。曾有学者遍寻温州,最后在瑞安乡村找到了五代传承、为瓦当绘图的蔡姓艺人。据这位70多岁的蔡老先生描述,图案并非臆想,要时常从带有通俗绣像的戏曲文本、连环画里寻找灵感。

楹联背后故事多,

名儒才子竞风流

楹联是戏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具有装饰性作用,还是戏曲文化内涵的集中呈现,有着丰富的戏曲学、书法学、民俗学、历史学等价值。瑞安古戏台的楹联中,“名人含量”很高,如孙衣言、黄体芳、池志澂、李漱梅、虞廷恺等乡望名儒,都曾留有墨宝,文采风流。

其中,拥有“东南第一笔”之誉的清末书法大家池志澂,以撰写楹联数量多而著称,作品如三港殿戏台联:

忠臣报国,孝子寻亲,借古传奇,一曲笙歌真着色;
古渡云飞,大江月满,众仙同咏,万家灯火乐太平。

如北门外城关镇关帝庙戏台联:

出其北门,看台上是何等角色;
朝彼南面,听剧中做有韵文章。

楹联背后的故事也甚是生动。“瑞安三黄”之一的黄体芳,在清同治二年(1863)中会元,戏班演戏祝贺。时逢黄母七十大寿,他于是撰联戏台:敢谓科名荣梓里;聊将梨馆换莱衣。横批:国恩家庆。莱衣,相传春秋楚老莱子侍奉双亲至孝,行年七十,犹着五彩衣,为婴儿戏。着莱衣,表示对双亲的孝养。

黄体芳还给苍南兴林宫戏台巧妙地运用数字嵌联:

八音克谐,一二时定三纲五纪;
十人成侣,六七步通四海九州。

该楹联悬于台柱阳面

另传,瑞安人蒋幼渔与同村人争戏班,双方相持不下,蒋幼渔请人出面调解,因操胜券,晚上书联悬于台口,自比孔明,提前庆贺自己争到了戏班:

逞才苏季,恃勇武松,怎奈持重孔明,万箭放时中妙算;
秉忠赵盾,图奸岸贾,幸有激昂程客,一朝策定翦元凶。

戏台楹联中还有一副常被征引的名联:

底事干卿,风吹皱一池春水;
多情笑我,浪淘尽千古英雄。

其作者有说是瑞安女婿冒广生,也有说是“瑞安十才子”之一的薛钟斗。还有一说是清代名吏、湖北人樊增祥为武昌戏院所撰。不管作者是谁,这首楹联以典雅的语言展示了戏曲艺术的时空性,有劝人豁达之意。让人感慨小小戏台,亦是广阔的历史舞台,上演的不只是戏,更是形形色色的世间百态。

编辑:倪 曲

美编:小 叶

审读:何光明

审核:欧兴俊
终审:陈锦海


  起于祥瑞之地,成于文化之功。瑞安千年文脉源远流长,人文渊薮,大家垂范,素有“东南小邹鲁”之誉。为了进一步挖掘地方历史、弘扬传统文化,记录瑞安这座东瓯古城风土人情及城市变迁,《瑞安印记》编辑部特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历史故事、人文掌故、地方民俗考究等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同时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为《瑞安印记》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州戏台联语拾萃
温州古戏台,你看过多少?
宝和堂与堂名担
【远方·天籁天·戏曲大观】广东《温州鼓词开篇•梨园春(瑞安方言韵)》 作词:黄良成 作曲:阮爱兰 演唱:阮爱兰
眼界∣瑞安人讲:我这里不叫拦街福,叫“拦垟福”
温州瑞安帮连阴战法首次公开,三天后下架视频,速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