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Starlink卫星星箭分离后的轨道控制分析

 截至2021年2月3日,SpaceX有961个Starlink卫星在轨,左下图三维空间图可以看出这些卫星运行在不同轨道面、每个轨道面有一定的夹角;右下图二维地图表明这些卫星均匀分布在纬度±53°范围内,可以为地面通信提供良好覆盖。

  于要形成多个轨道面,与目前很多近地卫星依靠火箭一次入轨不同,SpaceX采用猎鹰9号火箭一次将60颗星链卫星送入约280km高度的中间轨道,剩下的工作就交给地面测控系统,由它将这60颗卫星分布在间隔20°、高度550km的3个轨道面,每个轨道面内20颗卫星、相位间隔18°。
   为完成上述星座构型建立和维持任务地面测控系统利用星上轨控装置,进行卫星轨道面控制和相位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1、Starlink控推进装置
   卫星轨控推进装置用于产生推力,改变卫星轨道。Starlink卫星的轨控推进装置是4台霍尔离子电推器,安装位置如左下图所示,右下图是工作状态下的推进器喷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氪离子推进器的卫星,尽管效率低于常用的氙离子推进系统,但其价格仅为氙的十分之一。

2、Starlink轨道面控制
2.1 控制目标
   将星箭分离时在一起的60颗卫星分布在间隔20°的3个轨道面、每个轨道面内20颗卫星、高度550km。
2.2 控制策略
 (1)直接法
   直接控制法是利用运载或卫星轨控发动机实现轨道面修正,它可以快速形成目的轨道面。下表是以北斗导航卫星上的490N轨控发动机为例,计算550km高度的轨道面控制参数。从表中可以看出,要对20颗卫星完成20°轨道面修正,需要发动机连续工作6.24个小时或者提供2117.3m/s的速度增量,而现有条件无法做到,这就是为什么猎鹰9号火箭只负责将卫星送入280km、不负责后续轨道面修正的主要原因。

度(km

i

°

推力N

卫星质量kg

升交点变量(°

发动机工作时长(h)

对应的速度增量(m/s

550

53.1

490

5200

20

6.24

2117.3

 (2)相对法
   相对控制法是地面测控系统通过控制不同卫星的轨道高度,利用地球摄动力作用和时间积累,形成卫星间的轨道面差。下表是根据Starlink卫星参数计算的结果,它表明运行在350km卫星的轨道平面和550km卫星的轨道平面之间每天变化0.485°,经过41天,两个轨道面差达到20°;经过82天,两个轨道面差达到40°。

高度(km)

倾角(°)

两个轨道面进动率差

(°/天)

41天轨道面差(°)

82天轨道面差(°)

350

53.1

550

53.1

0.485

20

40

2.3 控制过程

   猎鹰9号火箭一次将60颗卫星送入约280km高度后,这些卫星被分成3批、每批20颗,分别实施控制,具体如下:
  (1)第一批20颗卫星直接从入轨后的约280km高度抬高到550km目标高度
   第一批卫星从280km开始持续控制,约45天后达到550km高度后维持不变,如下图所示
  (2)第二批20颗星维持在350km高度41天,形成与第一批轨道面相差20°
    第二批卫星的轨道高度从约280km开始持续控制,11天后到达350km高度,如左图中第一段所示。在350km高度维持近41天后,如左图中第二段所示,形成与第一批轨道面相差20°,如右图所示。然后继续抬高轨道,34天后达到550km高度,如左图中第三段所示。
  (3)第三批卫星维持在350km高度82天,形成与第一批轨道面相差40°
   第三批卫星的轨道高度从280km开始持续控制,11天后到达350km高度,如左图中第一段所示,维持近82天,如左图中第二段所示,形成与第一批轨道面相差40°,如右图所示。然后继续抬高轨道,34天后达到550km高度,如左图中第三段所示。
   卫星入轨127天后,星座构型完成,所有卫星高度达到550km,如左下图所示;3个轨道面间相差20°,如右下图所示。
2.4 控制效果 
   左下图是Starlink卫星入轨时一个轨道面真实情况,右下图是在地面测控系统实施4个月控制后,形成了3个轨道面的真实情况。
3、Starlink相位控制
3.1 控制目标
   将星箭分离时聚集在一起的20个卫星均匀分布在一个轨道面内,卫星间相位间隔为360°/20=18°。
3.2 控制策略
   通过改变卫星相互之间的高度差,形成漂移速度,通过时间积累来获得所需要的相位差值。下表是不同轨道高度、位于同一轨道面的两个卫星之间高度差为3.2km引起的相位差漂移速度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平均漂移速度约为3.9°/天,那么两个初始在一起的卫星,经过大约46天,它们的相位差达到46*3.9°=180°,实现了一个轨道面均匀分布目的。

高度

(km

半长轴差(km)

漂移率(°/d)

350

3.2

-4.0

450

3.2

-3.9

500

3.2

-3.8

3.3 控制过程
      Starlink编号为44751和44758卫星入轨后,两个卫星的轨道高度差为3.2km,如左下图 15所示,这期间的相位漂移率约为3.9°/天,如右下图。
   两个卫星维持上述状态46天后,它们之间的相位差达到180°,如下图所示,地面测控系统调整其中一个卫星的轨道高度,使双星的轨道高度差为0,两个星的位不再变化,完成了相位控制任务。
3.4 控制效果
        左下图是上述两个Starlink卫星入轨初期在一起的真实状态,右下图是46天完成相位控制后,它们在轨道上均匀分布的真实状态。
  
4、卫星测控系统在控制中的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星座构型的代价是不一样的,Starlink卫星通过分阶段提升轨道高度和时间积累完成了星座构型,付出的是时间代价,这其中地面测控系统起了关键作用,地面测控系统的天线跟踪和数据收发它只是它工作的一部分,测控系统需要长期对每个卫星进行轨道测量和精确计算,计算控制参数,规划每个卫星的氪离子推进器工作时刻和时长,加工遥控指令上注到卫星,并根据控制效果调整轨控制策略,在星座构型完成后还要进行维持控制。

5、小结
  (1)Starlink卫星的发射,Space的猎鹰9号火箭只把卫星送入一定高度的中间轨道,剩下的星座构型建立保持任务交由地面测控系统完成;
  (2)地面测控系统控制星上氪离子推进器工作,通过选择不同群卫星的轨道高度和时间积累,将这些卫星在一箭多星发射后按群分布在不同轨道面。
  (3)地面测控系统控制星上氪离子推进器工作,通过选择一个群内不同卫星的轨道高度和时间积累,将这些卫星由一箭多星发射后聚集在一起的状态实现均匀分布。
  (4)氪离子推进器第一次入轨工作,根据推算,Starlink卫星携带的氪离子推进系统的常规轨道控制能力约为5.9km/天,对应速率增量为每天3.2m/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情况?SpaceX首批 GEN2.0 mini卫星突然降轨
卫星通讯互联网:介绍与进度计划
前沿 | StarLink第一期星座发展历程及性能分析
比SpaceX还多!差点破产的OneWeb还在抢资源,新申请4.78万颗卫星许可
SpaceX的Starlink又升空了,天文学家却深深担忧
前沿 | StarLink星座最新动态及星间组网动态路由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