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病学邪气性质与传入途径的中医认识

关于“邪气'的性质,《内经》主要是以阴阳来对邪气的性质进行分类,亦即《内经》中所谓的“阳邪和“阴邪”。《素问·调经论》谓:“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就是说《内经》把由于季节气候原因致病或由于季节气候原因而产生的致病因素称之为“阳邪'。把饮食居处原因致病或由于饮食居处原因而产生的致病因素称之为“阴邪'。由于季节气候因素致病者中医称之为“外感六淫”。“六淫”属于天气,《内经》认为:“天气通于肺' ,而“肺在窍为鼻”,所以《内经》认为“六淫”之邪主要是通过人的鼻道而进入人体,这也就是《内经》中所谓的:“天牝从来”。急性传染病中,中医认为以外感六淫而致病者居多,所以《内经》又特别指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这就是说《内经》认为急性传染病多数是由于外感六淫,外邪经人体呼吸道进入人体之内。由于饮食因素而致病者,中医学称之为“内伤饮食',“饮食'属于“地气”。《内经》认为,“地气通于嗌....谷气通于脾' ,“脾在窍为口”。所以《内经》认为:“饮食”之邪,其传人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的口而进入人体。这也就是说《内经》认为,急性传染病除了多数由于外感六淫,外邪经过人体鼻道传入人体发病以外,还可以由于饮食原因,外邪经过人体口腔传入人体而发病。由于六淫之邪,首先作用于肺,所以外感六淫之邪发病以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肺的症状。由于饮食之邪,首先作用在脾胃,所以感受饮食之邪发病以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脾胃症状。这也就是《内经》所谓的:“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胀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在继承《内经》的基础上将“邪气”作了进一步的区分。《金匮要略》谓:“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这里所谓的“清邪、“浊邪”“大邪'、“小邪”、“榖任之邪”,后世《金匮》注家虽然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张仲景已经认识到邪气有多种,分布很广泛,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毒力有大小,传入途径也有多种。特别在“从口而入”这方面,《金匮要略》在《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一十四》、《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中说得很多,并且十分具体。这就是说张仲景认为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其病邪是多种的,其传入人体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急性传染病从呼吸道传人者固多,从口而入经过消化道传入人体者也不少。

晋唐以后,《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对于“邪气'的性质区分更加细致,对邪气的传入途径也认识得更多,上述各种论著中对于急性传染病的病邪性质的认识,除了继承前人认识以外,涉及面十分广阔,已如本文前节中所述,诸如昆虫、病毒病人、尸体、有毒食物等等,均被列入各种急性传染病的致病外因之中。在传入途径方面,除了继承前人“从鼻”、“从口”的认识以外,更增加了邪“从皮肤而入”的新认识。特别是在《诸病源候论·注病诸候》中,把各种“注”病,多数归之于与病人或病死尸体接触有关。如《生注候》谓:“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旁人也。人有阴阳不调和,血气虚弱,与患注人同共居处,或看侍扶接,而注气流移,染易得注,与病者相似,故名生注。”《丧注候》谓:“人有临尸丧,体虚者则受其气。'《殃注候》谓:“人有染疫疠之气致死,其余殃不息,流注子孙亲族,得病证状与死者相似,故名为殃注。”这就是说晋唐以后,中医学在“邪气”的性质及其传入途径方面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经验,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又进了一大步。宋元明清时期医书中对于急性传染病所感“邪气”性质及传入途径方面,基本上继承了前人的认识,在病邪方面认为六淫之邪和“疠气”、“毒气”均存在。并且认为,“疠气”的流行又与四时不正之气有关,把“疠气”与“六淫”之邪密切结合起来。在传入途径方面认为主要是从口鼻而人,如朱肱谓:“一岁之中长幼症状多相似,此名温疫也。四时皆有不正之气,春夏亦有寒清时,秋冬或有暄暑时,人感疫病之气,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类证话人书·卷六·四十六》)张从正谓“春之温病,夏之热病,秋之疟及痢,冬之寒气及咳嗽,皆四时不正之气也,总名之曰伤寒,人之劳役辛苦者,触冒此四时风寒暑湿不正之气,遂成此症。”(《儒门事亲·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陶华谓:“时气者,乃天时暴疠之气流行人间,凡四时之令不正者,则自此气行也。若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时行不止之气也。”(《伤寒全生集·辨时气例第四十八》)陈士铎谓:“瘟疫之证,其来无方,然而召之亦有其故,或人事之错乱,或天时之乖违,或尸气之缠染,或毒气之变蒸,皆能成瘟疫之症也。”(《石室秘录·瘟疫治法》)叶天士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谓:“温病由口鼻而入。”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医学对于外感邪气的性质及其传人途径方面的认识是:外邪基本上可以分为“四时不正之气”和“疫疠之气“两大类。这两类外邪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其传人途径主要是自口鼻而入。其间吴又可虽然比较强调“杂气”,但他也承认四时不正之气与“疠气”在急性传染病中的综合作用。因此可以认为中医学对外感邪气的性质及其传入途径方面的认识,自《内经》以下,至历代各家,从大的方面来看,认识上基本一致,并无根本的分歧。认识到了温病的传播途径,面对本次武汉新型肺炎我们能做的也就一目了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火邪、疠气)_中医爱好者博客_中医之道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之二
外感邪气有两种:
第46 讲 病因:外感病因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2
伏邪学说之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