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音乐对人的影响,大到你不可思议
仅仅在二三十年前,心理学对中国大众来说,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学术名词,那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在为小康乃至温饱而奔波,无暇他顾。但是今天,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知道,正确了解自己与世界、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是多么重要,它会让我们用一种客观、理性和全面的眼光看待这个极速变迁的世界,特别是当它处于莫名的危机中——比如这次席卷全世界的危机。而这,正需要心理学知识的介入。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心理咨询师包楚婷在群学书院开辟“生活中的心理学”专题,从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人、事和社会现象出发,深入浅出地解读相关心理学知识,以期为读者们关注自我与社会,提供一面别开生面的镜子。敬请关注。

本文为专栏第二十七篇。



作者包楚婷,江苏句容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曾经想改变世界,现在想治愈世界。

莫扎特效应:

软实力的影响不容小觑

文 | 包楚婷



1993年,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的参与者都是大学生。他先让学生们听了一曲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然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测验,就像刚上完音乐课就进行数学考试一样。

让人没想到的是,实验结果却让数学老师们喜出望外——听过莫扎特音乐的学生,其空间推理测试得分明显高于没有听过的学生,这种现象后来被一个法国心理医生命名为“莫扎特效应”。也就是说,听完莫扎特的曲子之后,人的大脑活性提升了,思维会更敏捷,甚至还可以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

并不是只有莫扎特的曲子有如此效果,研究者发现:凡是优美的、节奏舒缓的音乐都能够激发人体的正向情绪,比如愉悦、欢快等,这些正向的情绪都可以提升大脑的活跃度。

如此,就不得不提到认知神经科学,戈登·肖教授正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他的实验合作伙伴叫罗斯彻。认知神经科学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可以决定大脑细胞——也就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和凋亡的方式。而我们都知道,神经元联结(大脑的复杂程度)越复杂,智力就越高。

所以,如果想让儿童的智力发展得越来越好,可以通过增加其早期经验来丰富其大脑神经元。罗斯彻就认为,音乐可以很好地起到这一效果。因为音乐具有丰富的结构,能够激活神经元,让思维更加敏捷,有利于解决复杂的问题。

另一位神经学家吉森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他认为,在解决复杂问题上,“新手”和“专家”相比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既然音乐可以提高空间推理能力,那么就可以推理出——受过音乐教育的学生会比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学生消耗更少的能量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消耗了多少能量呢?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相应的技术手段也日臻完善,其中经常用到的几种技术手段有:脑电图、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它们的原理都可以用一句话解释——用一些方式将大脑的活动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可视化处理。

弗洛拉、米勒和佩林斯三位科学家就使用脑电图技术做了实验,在实验设计上和肖教授给大学生做的差不多,但他们找来的被试者是学龄期儿童,也就是一些没有接受过正式教育的孩子。

在实验中,他们将这些儿童分成两组——音乐教学组和非音乐教学组,然后来做测试,同时用脑电图技术对脑活动进行观察和监测,检验是否接受了音乐教育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根据吉森的理论,音乐教育组在解决问题时消耗的能量会更少,在解决问题时大脑活跃程度比较低。果然,脑电图显示的结果印证了这一点——音乐教学组的脑电活动比较低,和非音乐教学组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果还要更详细地解释一下,就是当音乐进入我们的大脑时,音乐的各种成分会在我们的各个脑区来回穿梭,在脑区进行加工的同时,也建立了各个脑区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激发脑区各个部分的联动,然后“群策群力”地为我们解决问题。这样看来,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我们潜在的智力,帮助我们在学习、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尽管莫扎特效应听起来很科学,而且也有相关的实验数据证明,但是还需要更加严谨的实验验证,所以我们不能迷信这样的结论而一味地让孩子多听莫扎特的作品。虽然家长们望子成才心切,但是教育的方法还是应该因材施教,不可一概而论。

这一效应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告诉我们所有的教育者,教育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本质。软实力上的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孩子陶冶情操、强身健体,而且还有增长智力、缓解压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一系列作用。

在现在应试教育的社会氛围下,学校里特别是中学阶段,仿佛体育、艺术类课程已经成了一种奢侈。高考对文化成绩的考察造成了文化课的绝对重要地位,体育、艺术类课程被视作了娱乐、消遣,甚至浪费时间。其实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知道劳逸结合的道理,但实际上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不太想花时间在与学习考试无关的事情上。

《小欢喜》中的英子妈妈就是一个为女儿的学习操碎了心的妈妈,女儿聪明懂事、学习成绩也好,按理说应该不用过于操心才对,但是在人生的关键时期——高三,这对母女之间还是发生了巨大的分歧和矛盾。英子有着自己的爱好,喜欢天文,动手能力也强,学习之余兴趣爱好也安排得非常丰富。可是身为老师的妈妈却仿佛如临大敌,高三被她视作绝对重要、绝对不能放松的时期,应当为了高考放弃一切娱乐活动。在英子周末偷偷溜去天文馆做讲解员的时候,妈妈当时就冲上了计程车奔向天文馆,想把女儿带回来,英子爸爸怎么也阻止不了,还闹出了不少的趣事。

影视剧是现实的映射,很多家长和孩子看完《小欢喜》都觉得太真实了:这不就是我女儿吗?这不就是我爸爸妈妈吗?

其实妈妈的重视也是为女儿好,但是这种期待和如临大敌的反应,能够带来巨大的焦虑,其实去天文馆过一个自由的周末,未必就会对高考成绩有很大影响,其实有自己的热爱的事情,人生会更有目标感,也能够在本就枯燥、沉重的高三生活里,有一个可以放松和憩息的角落。

学习是一件可以持续终身的事情,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里,我们都应该将自己的内心呈现为开放的状态,这有利于我们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获得更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THE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让大脑充分开窍的秘诀(三)
关于大脑的10个误区
关于人体大脑的10个误区 看后让人不寒而栗
10个方法让你的大脑更灵光 - 【学习啦】
培养皿内的大脑类器官有意识吗? | 生命奥秘
美军方尝试“读心术”,人体实验初见成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