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形神论:

人是形神统一的生命体,以“形神合一”理论为指导进行治疗的理论探析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病症精神的发生责之于机体气机紊乱,五脏六腑的气血失调,阴阳失常,以致脑神失用。而神明失调,神气失用,又会进一步影响五脏六腑功能,从而出现精神类复杂的临床表现。因此治疗时要形神皆治,治神以医患治“神”、以“神”治“神”为原则,神治则形全;调形应注重调畅气机,并且应依据疾病的虚实偏颇辨证施治,形调则神安。抑郁症与其他的躯体疾病不同,但却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在“形神合一”理论指导下治疗不仅可减轻患者抑郁情绪,还能改善躯体症状,提高总体生活质量,更有利于心身调节,符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形神合一”理论的内涵

“形”即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经络、皮肉、筋骨以及循行于体内的精、气、血、津液等有形物质[5]。“神”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人的整体来说,其机体为形,生命活动为神;以具体某一脏器来说,则脏器为形,功能为神[6]。“形神合一”理论认为,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形与神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生理上二者辩证统一,一方面形是构成神的基本物质,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即所谓“形质神用”;另一方面更强调了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也就是神对形的主导作用,即“神能御其形”,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其次病理上二者相互影响,脏腑功能紊乱会导致神伤,情志失常亦会损伤脏腑气血导致形伤,正如《慎斋书》云:“病于形者,不能无舍于神;病于神者,不能无害于形。”

如《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治神”首先要求医者与患者治疗时精神专注,治疗的过程中医者必须“端以正,安以静”,凝神体察治疗反应,补虚泻实而调之,以使神归其室。同时要始终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神驭气,促进气至。整个施治过程中患者也应该专注于治疗,“神不朝而勿动,神已定而可施”。除了临证时单一的精神,医者应注重长期的精神专注积累,医者通过长期调身、调息、调心的修炼,使身心达到“虚静恬惔”的状态,这样才能神气相随,准确地辨识患者脏腑气血阴阳之虚实以行补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心脑共同调节产生的[7],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五脏背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之上,该经脉循行于阳位,且入络脑,能够调节阳经脉气,并且《难经六十七难》云:“阴病行阳俞在阳”,五脏俞是五脏之气转输汇聚之处,故温灸可颐养五脏之气血,鼓舞五脏气化,使脑有所养。现代研究发现,隔姜灸五脏俞能调理体质,对治疗有协同作用,通过改善体质功能。

形、神的产生

中医学认为,人的形体受之于父母,气和而生神,神是人体生命的体现和自然规律。《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素问·六节脏象论》云:“气和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生形。”《素问·调经论篇》云:“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灵枢·本神》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灵枢·天年》云:“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气立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1.五脏六腑的重要作用

神是五脏六腑共同作用的结果。《灵枢·卫气》云:“神生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灵枢·本藏》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灵枢·平人绝谷》云:“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形脏四,神脏五。”《灵枢·平人绝谷》云:“胃满肠虚,肠满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本神》云:“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神明为心所主。《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合也”,“主神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又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云:“心藏神。”《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灵枢·大惑论》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目者,心使也。”

2.脑为元神之府

脑是头的组织,为元神之府,神在髓海。《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又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素问·五脏生成》云:“诸髓者,皆属于脑。”

三、形与神俱

《内经》在论述人的生命活动时,认为形与神相随而生,俱生俱灭。《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张介宾谓:“无形则神无以生。”说明了形神的统一性。

1.神依托形而存在

神是随生命而产生的,离开形体则神不存在。《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2.形神共存维持生命活动

《灵枢·天年》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素问遗篇·本病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3.神是生命物质基础的反映

《灵枢·平人绝谷》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营卫生会》云:“血者,神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

4.神是生命活动的反映

神反映了生命活动。《灵枢·平人绝谷》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5.志意影响神

人的意识影响神。《灵枢·本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暑,和喜怒者也。”

6.神为形之主

形体的活动受神的主使。《灵枢·口问》云:“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张介宾曰:“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依。”《素问遗篇·刺法论》云:“精气不散,神守不分。”

四、形、神在生命中的作用

1.形、神的生理作用表现

形体的存在需要五味水谷以长养,神气健旺则机体康健,神机外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食味。”《灵枢·营卫生会》云:“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人身通考》云:“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

2.形神的病理表现

神与形共存于机体之中,有着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

神伤及形,形伤及神。《素问·本病论》云:“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神光不聚,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又云:“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素问·调经论》云:“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素问·针解》云:“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灵枢·本神》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腘脱肉。”《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也。”《素问·疏五过论》云:“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灵枢·行针》云:“重阳之人,其神易动。”《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过食五味可以伤及形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伤形。”

六淫可以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寒暑伤形。”《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寒,欲如转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3.形神诊断

可以通过四诊观察形神之变。《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查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素问·疏五过论》云:“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4.形神治疗

可以通过针刺、熨引、按摩、药酒、汤药等方法调治形神。《素问·血气形志》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灵枢·根结》云:“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灵枢·行针》云:“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行针……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5.预后

有神无神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得神者生,失神者亡,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随之而亡。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灵枢·天年》云:“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灵枢·天年》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素问·疏五过论》云:“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素问·征四失论》云:“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邹勇讲中医(八)| 形神论
《黄帝内经》中的“神”是什么,该如何安养?
内经临床发挥 (阴阳五行学说临床意义)2.17概要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神”道养生学论纲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
中医里的神魂魄意志等同于人类的精神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