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宜都宜红茶时期各类古迹的初步调查

作者:邓辉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

摘 要:宜都东北临长江,南为清江,西南有汉洋河(渔洋河),江河交通便利,也是历史上深入武陵山区的陆路枢纽区。清代红茶与宜红茶兴起,产自五峰、鹤峰、石门等县的红茶与宜红茶,至渔洋关进行精制加工,再从渔洋关经汉阳河(或称渔洋河)运输到宜都,再行装船转运至汉口,陆城则是宜红茶转运出境的重要码头港口。近年来我们在宜都有关宜红茶时期的田野调查,显示它是宜红茶区的一部分。这一重要的外输巷口码头及运输线路中的各类遗迹遗物,能够体现宜红茶区的特色和整体价值,亦是加深对宜红茶时期文化特征认知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重视宜都境内与宜红茶时期相关的文物遗迹,是本文的意向所在。

鹤峰、石门、五峰是宜红茶茶叶的重要出产区,宜都是承接渔洋的转运港口与码头,在茶叶外输中发挥屯留、转运等重要作用,其间各地客商络绎不绝。今天的陆城居民中,仍有许多称其祖先曾在此经商开店。以茶为主的商品于此卸、装再运的过程,使宜都商贸兴盛,文化发达,境内的陆路、江、河是其重要的外运通道。这使陆城等地的商贸交易达到晚清及民国前期的高峰期。为了使宜红茶区更完整地被保存,2017年12月与2018年的3月间,笔者等多人在黄柏权教授的带领下,1在宜都境内进行了多次有关宜红茶时期相关古遗迹的调查,如渔洋关至宜都的古道路遗迹、渔洋河间的码头、清江与长江码头,特别是对宜都陆城镇的古街区进行了较细致的踏勘。从调查中得知,这些道路、码头、古建筑与街道,曾是宜红茶时期重要的见证。

一、道路遗存与碑刻

今天宜都境内所保存的与宜红茶时期相关的古道路,主要是连接渔洋关的古道路与水运的渔洋区间的码头,道路以聂家河段等区间保存较好,有不少的石板古道路遗存仍在。如熊渡区段的石板大道,即今天从渔洋河岸边至熊渡的公路边的一段路线,多存在石板古道,说明这里是连接渔洋关的主道路。

1. 宜都大麻林古道路遗存

自宜都往渔洋关,首先得到王家湾、小麻林、大麻林,再到聂家河,最后前往熊渡。今天的小麻林至大麻林路段,是宜都境内保存较好的路段,其间石板梯道与石板大道,特别是沿汉洋河曾经的石板大道保存完整,还保存有清代晚期的修路碑刻(其上残存的茶商与商贸店铺的内容尤为重要)。重修的大麻林滴水崖等处大路大多保存至今,石板道路与梯步基本保存,路宽1.5米~3米,多用自然的石块垒坎与铺陈道路,其间还有房屋的台地等。发现的碑刻文字是由里人谢必堃等于1884年时修缮完成,其碑文落款为“大清光绪九年岁冬癸未八月榖旦”立。今碑刻虽已属残存,但其中仍记录了从王家湾到麻林脑的石板大道的改善,里人召集,众人响应捐资的主要过程,且今天这段道路仍然保存着历史原貌。如我们沿大麻林路段调查,就会发现原古道边不仅有光绪年间的残碑刻,另外还有其他碑座,表明古时曾多次于此区间修缮道路并竖碑记载。而在此段的渔洋河的稍高河岸边,我们还发现了属于汉代瓦片及至唐宋时期的陶瓷碎片,说明这条道路的历史更久远。而碑刻上有不少的属于商铺的名字,表明那时的聂家河乡间集镇,不仅是渔洋河中段的乡间集镇,而且是一处十分繁华、商铺众多的乡村集镇。以商标名称来表示集资修路,也是此处最有特点的发现之一。

所见残碑刻字的内容里,记载:

重修麻林、滴水崖等处大路:里人谢必堃厚之……邑西南通鹤、乐,南由谢家桥达聂河坦,而迁(迂)远西来,二十……下前望大梁诸胜,咫尺可到,而是山危石峻增荆棘,蒙翳有若陇……者,曾于山腰凿险劈山,因坡之崎岖,为路之曲折,以容车马,每当……居民便之,继则商贾连载,官绅常隐逸游蹑辐辏云集,不可殚精竭虑……而必变,桑田沧海,华屋××,顷刻异态,斯道百余年矣!不有人焉,出……胡君寿轩惧之,乃于光绪庚辰(1880年)春集同事十余人,度地量工,拟秋季……五月初旬,经始迄壬午(1882年)暮冬,凡三阅岁而告成。于王家湾、麻林脑、庙滩……置地更修之计,十有五至皆就坦。适共费募金陆百有奇,事既峻树石……捐助皆乐为之,无容……斯道也,险戏耳、茅塞耳,一经匠氏之……者,正险者,夷坦坦焉!……以今视,昔俨然别辟境界……不少也,吾心之倾侧斜欹其待,正于朝夕者尤多也。寿轩亡于今春二……之意又不获与之,互相规劝切而求之心性念之间,是则余之所极不……余昌杏霁园、罗珍道王田、谢必坤厚之、何天培心斋,鲜光泽兰亭、萧绪芝立堂、总刻功德钱陆百捌……石工钱伍佰壹十三……土工钱壹百二十……付竹山钱玖串肆……大清光绪九年岁次癸未八有谷旦。

由于碑刻的残断,文字内容已经不完整,但是从这些残存的文字里,仍然可见那时人们为了修路花费。而这些费用的出处,则是民间的“集腋成裘”,这也是古代为修桥铺路最常见的集资方式。在同一碑刻上的另一面还刻写着不少捐款者的名称,有的看似修路集资人的人名,实际上是商铺店名。碑刻上有徽州与沙市的商铺店名,如“源泰、胡三号、胡二号钱三十五串,同善堂钱二十串、李裕泰钱十串、方饴和钱十串鲜一号钱十六串、鲜中记钱十二串、雍万茂钱十串、胡聚源、刘复盛十串、秋舫、长萃、田恒泰、大兴茂、恒记、隆耀、昌桢、立芾、有义、恒半曲”。这些名称具有前置姓氏后为店铺名字的特点。今从这些名中可见,清代的光绪年间,在宜都往五峰渔洋关的途中,至聂家河段,众多的商铺店主曾共同进行道路修缮事宜。在这些称呼中,有专属于人名字号者,如“鲜光泽兰亭”“汪如锦绣堂”“曹其贵希之”“胡天任仁山”等。大道的维护与改善有利于商贸交易,所以大家均参与了这一扩修工程。同治《宜都县志·卷一》“地理志形势”中记载:宜都西四十五里,汉洋铺聂家河,其地西通长乐县属渔洋关,东达县城,水陆皆有路。又“江南岸莲花、汉洋二铺,路通长乐。红花铺路通长阳、东湖”2。从这里的记载中可知,这些都是当年的主要交通线路。

2. 熊渡路段

沿聂家河往熊渡(今已经是水库,河边道路不存),经熊渡爬坡翻山往渔洋关,今仍保存较好的熊渡一带的古道路,处于渔洋关与聂家河之间。它由熊渡的山坡上而下至渔洋河边,是渔洋关至宜都间陆路交通的重要保存路段,路面上的石板经长期的行走变得光滑,路边石砌垒坎等仍保存完整,约有3里,是宜都境内与旧时鹤峰、五峰两县最重要的交通线。马料坡至渔洋关之间,马料坡的这段道路保存较好,亦有民国时期的修路碑文记载这段道路的修缮过程与集资者的姓名等。

3. 渔洋关至枝城镇

枝城是清代以前的枝江县治所在,自渔洋关至枝江的陆路交通线,约自明代就是容美土司与外界交通的重要道路。这一交通线所经过的地点,渔关—白马溪—礌子坡—九道河一枝城镇,清代时里程约145里。清康熙时期,此间是江汉出入于容美土司境的重要道路,顾彩就是通过这条道路从容美中府回到枝江的。

二、水运码头

据调查,现今宜都境内多处仍存在着水运码头的遗址遗迹。自渔洋关以下,沿途主要有聂家河码头、大麻林码头,长江边有陆城码头、枝城码头等,现今枝城码头仍存有丰富的遗迹,陆城的清江与长江码头则已损毁。

渔洋关到宜都的水运,据《宜都县志》载:“渔洋河,又名汉洋河,是清江下游的最大支流,全程104公里,宜都段流程55公里,在陆城西南2公里处注入清江,是五峰县的一条水上交通要道,在县境航道上有140多处险滩,枯水季节载重3吨以上船只上行只能装1.2吨,下水装1.7吨,过滩多为'背浅’(用肩把船硬顶过去),劳动强度大,运速慢。”3可见是其两县间最重要的水路交通线。

水路由渔洋关开始下行,至聂家河段,河边的码头遗址遗迹至今仍保存,分布于河东岸一侧,码头的上方即为集镇所在。同治《宜都县志》卷一“地理志形势”记载:宜都西四十五里,汉洋铺聂家河,其地西通长乐县属渔洋关,东达县城,水陆皆有路。又“江南岸莲花、汉洋二铺,路通长乐。红花铺路通长阳、东湖。”另下至大麻林时,也有当年的码头遗迹。

在大麻林一线,由于河水缓慢,多有潭,也曾是船只停泊的码头。我们于大麻林河岸边,发现有专门拴船的石柱式船桩。这一线的河岸较长,适宜拴船,也是走陆路最为快捷的地方,如若清江涨水,从这里下船往宜都只有不足半天行程。

今天枝城的长江岸边,仍存在民国时期的岸边码头与《建修江岸碑记》,特别是沿江岸边一线的古城墙,大多仍有1~1.5米的高度,城内要比城外低。枝城,旧属枝江县治所在,这里的码头较今天宜都的保存更好。

枝城镇小东门码头有两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和二十四年(1935年)的《建修江岸碑记》的功德碑,其中一块碑宽88厘米、高44厘米,另一宽83厘米、高46厘米,碑刻正对码头,碑文载有:

邑城当江水湍急之冲,岸土疏松,年有崩塌,桑沧剧变可期待也。余守是邦之明年议举建修,召集士绅,组织委员会,以董其事。经费由省政府发还第一区向师借款四千五百元。拨用不足,又由县城商铺捐款千元,在益以民堤补助费三百元。赖群策群力,凡五阅月始克齐事。向之有虑倾圮者,今幸得其保障矣。交通之繁荣,市镇之兴复,民生之安全,胥于是。赖后之起者,尚冀踵而葺之。民国廿四年六月立。县长饶光亚撰。

石碑的内容表明,这里有政府、街道商铺、民众共同经营,齐心协力,完成了枝城码头的补建修筑。一是小东门码头在历史上是重要的旅客和货物集散地;二是码头经修缮后,至今石梯步基本完整,呈岸边的“Y”字形特征上下,江边上下的中心梯步宽6.3米,分五级共45步,抵高岸呈“八”字形梯步12步,宽约1.3米。岸上向后保存有城墙体遗迹(今已经是民房类的建筑为主,少量地带城墙清晰)。

陆城沿长江与清江都有码头遗址遗迹存在,只是都已被埋没或破坏。

三、陆城保存的历史建筑与街巷

陆城的历史悠久,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宜都已设有县制,名夷道县,治今陆城所在,隶南郡。西汉末年曾更名为江南县,不久复名夷道县。今天城区里,仍存在上至战国,下至明清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墓葬。陆城内桥河巷与邻苏巷的历史建筑物保存最多,相邻紧密,是目前城区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街巷区。这里清代晚期以来的建筑最多,同时,偶尔还能看见明代与清代早期的街道或个别建筑。笔者认为,这里是重点的建筑、街巷、文化、商贸保存区域,其中与宜红茶相关的内容亦不少。特别是两个巷道与杨守敬旧居相邻,可借助杨守敬旧居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影响力,全力做好两巷道的历史文化复活工作,挖掘与宜红茶相关的文化内涵。

我们在城区调查了“城工”砖,表明历史上的陆城有用砖块垒砌的城墙建筑。

1. 桥河巷

桥河巷呈南北走向,全长约100米,巷内有石板街道,留存有明代的街面遗迹。沿巷道两侧的建筑,多建于清代中晚期,今天已经是残破不堪。巷内多有晚清时期的商铺店面,是城中目前现存老建筑最多的巷道之一。因此对街道石板路面进行保护性修缮对此条巷道两侧的不同建筑进行维修,是本区域保留宜红茶历史文化的重要任务。首先需要对其从文物古建筑的角度进行修缮并加以利用,修旧如旧,以突出其历史文化价值,突出宜红茶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2. 邻苏巷

邻苏巷与桥河两巷相背,建筑相依,目前仍保存着一部分古建筑物,长约100米。邻苏巷西与杨守敬纪念馆一墙之隔,东与桥河巷相背倚靠,有古建筑与其互相接邻。从整体上来看,该巷多栋清代晚期到民国时期的建筑物仍存在着,虽说已经是朽腐残败,但经修缮后,该巷道可以与桥河巷相互连成一片,形成文物古迹核心保护区的一部分,使文化内涵的展示有更大的空间。

3. 杨守敬旧居边的部分建筑

今天的杨守敬纪念馆东、西、南侧,多有清代以来的老建筑被拆除,但仍有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的青砖墙体(封火墙的存在)。笔者认为,有这些砖墙体的地方,需要进行整体上的规划和修复。为了保存陆城的历史文化遗迹,特别是与宜红茶、杨守敬相关文化遗迹,需要做好杨守敬旧居周边古建筑的复原与维修,使建筑的整体风貌与区域文化特色相一致,同时与宜红茶所需要展示的区域文化风貌相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更大的整体,成为陆城的历史文化名片。

杨守敬旧居位于宜都市陆城邻苏巷30号,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同治二年(1863年)续修。旧居占地面积3121平方米,建筑面积1633.3平方米,木结构建筑,大门面对清江,中轴线对称布局,二进八开间,三天井将前后二进分开,前一幢一层,有客厅、厢房,后一栋二层,有卧室、书房、藏书楼。旧居外围为白色斗墙和青灰色小瓦,与四邻相接处均为风火墙,是本地区土汉民族杂居地带仅存的典型建筑。今天旧居内保存着杨守敬生活时的原状并设有陈列展览。

笔者认为这一片区是目前陆城中仅有的保存古建筑遗存较多的地带,其他地带的古建筑多是单一保存,且多处于朽腐倒塌的状态。宜红茶源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需要依托已有的国家级文物古迹,而杨守敬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且杨守敬生活的历史时期,也是宜红茶文化兴盛时期,杨守敬的成长,与宜红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这一片区进行保护性修缮,既是保存文化名人旧居也是保存宜红茶在宜都的历史遗迹。目前看来,需要尽早尽快对其进行保护与维修,复原老城建筑的原有特点与宜红茶时期街巷的商贸文化特色。

4. 西正街区(唐家巷、水府庙、燕子岩)

西正街区仍有一部分古旧建筑,保存较好的有水府庙、唐家巷、燕子岩、西正街等,这里是老城区几条巷道里古旧建筑相对较为集中的片区,共有旧时古建筑三十多间,但大多正在消失。

(1)水府庙

水府庙所处的巷道东侧为古老的砖墙体,全长120余米,是现存最完整的清代砖墙体。从砌砖特征上看,墙体是多次垒砌而成。上下台地间的石台阶和石门框等保存完整。旧时面对巷道的老房屋已经腐蚀朽坏,但邻巷的砖墙体仍完整。整理修缮时,可利用现存的古建筑的墙壁,同时对巷道的地面进行修复与完善。

(2)唐家巷

唐家巷是清代至民国乃至更晚时期的骡马店区域,今存的旧时建筑内仍有居民居住,古建筑依巷而存,整体保存较好,这是陆路交通最重要的证据所在,今除骡马店的骡马圈房不存外,人住栈房旧居仍保存较好。巷首长约百米,是西正街的75号,今天仍是店铺,面临西正街,有三大开间,深入约有30米。沿巷道是砖墙体向巷内而行,巷内则是一排老旧建筑相并排列着,唐家巷、2、4、6、8、10、12、14号等,全都是古代建筑。巷子内是一条完整的巷道,笔者认为,可从西正街开始向巷内,把早前的栈房一并修缮,保持巷道内的一些特色建筑与骡马店的旧址。

(3)燕子岩

燕子岩的巷道,是出入于清江边的石梯步道路,保存相对完整,两侧的建筑已经全部新修。梯步道路是上下清江岸边的重要通道,是城区有历史文化特点的巷道之一。此巷道是城区内唯一的梯步式上下于清江边的巷道。

(4)西正街

今天的西正街上约存有十余栋清代以来的建筑,并与相关的几条巷道(唐家巷的骡马店、水府庙的巷道、燕子岩的巷道)互通。积极利用这些古建筑,打造文化步行街区,对城市文化的提升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相关茶商道路

宜都是外输茶叶的通道。《湖北省志》贸易志记载:道光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在此设庄收购精制红茶。汉口开埠前后,更多茶商深入鄂西南,在鹤峰县五里坪等地收购精制红茶,经渔洋关运汉出口。因此,渔洋关成为鄂西著名茶市。约1889年,卢次伦创建“宜红”品牌。

宜都境内有关宜红茶时期的文物古迹并不少,需要加大保护力度,特别是对陆城古街巷内建筑与街道的保护。城市经济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独具特色的、与茶文化有关的古旧街巷和建筑是宜都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宜红茶文化完整性的体现。如果我们不去关注这里的历史建筑与街巷的完整性,就会造成文化的缺失。所以,要将这里的历史建筑与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掘它最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笔十分重要的文化资源与财富。

注释: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潘明章:渔洋河与“宜红”古茶道往事
桥河印象(4)
【湖北长阳】开始清江山水画廊之旅
宜都鲟龙湾三江交汇
水墨诗画清江
中国最美的一条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