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医辨证论治


蒙医学把气(赫依)病、胆(协日)病、痰(巴达干)病、恶血(琪素)病、黄水(协日乌素)病、疫(疠)虫(毒)病,统称为基本六病。

发病过程一般分蓄积、发作、平息三个阶段:人体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常态气、胆、痰、血和黄水之一或之二、甚至更多的本性得以增长旺盛,并在相关部位蓄积(疫虫则繁殖潜伏)待发,此时,患者可有克制这些特性的需求,但无任何症状;如果继续作用,使其大部分特性发生亢盛,就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发作为单病或并病,甚至是聚合病等,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我们采用药物、疗术、饮食、起居“克疾四要素”进行对治平息,对蓄积阶段的平息,称为“预防”,对发作阶段的平息,称为“治疗”。但有不蓄积而发作的,也有不治疗而平息的,这种“蓄、发、息”机理还与季节、时辰有关。

所以,治疗一切疾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节气、胆、痰等使之趋于平衡的过程。

一、基本六病证

1. 气元(赫依) “风”和“气”之意。具有轻扬、粗糙、动荡、凉爽、细微、坚韧六种本性;分为司命气、上行气、普行气、调火气、清下气五种类型。

【发病机理】经常食用味苦、性轻而粗粝的食物,或空腹饥渴劳作,或长期缺乏营养,房劳、失眠,感受风寒,言语过多,思虑过度,悲伤抑郁,哭泣恐惧,大量失血等均可引发气元偏盛为病,年老、体弱和气质人易患此病。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游走刺痛,甚则神魂不宁,震颤麻痹,空腹饥渴或昼、夜之末病情加重,常累及心、肾、大肠、白脉(神经)等。脉中空而虚(虚、浮、芤),不任重按(软、弱、散),或有时止(结、代),舌 干质淡苔薄白,尿清长多泡沫。

【治疗原则】镇气、和气、益气;就是平和气元。

蒙医习惯将“气盛、气乱、气衰”统称为气病,治疗以恢复阳气(阴阳互根)为主,调理气血(气血同类)为辅,气能统摄血液,气为阳、血为阴,气推血运,血载气行,相互依存、相互生养。因此,气血调和畅通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

2. 胆元(协日) “火”和“热”之意。具有敏锐、温热、油腻、轻升、腥臭、泄泻、湿浊七种本性;分为消化胆、变色胆、造作胆、观视胆、明颜胆五种类型。

【发病机理】经常食用辛热、酸咸,或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等,或锐意强力负重,或长时间在强烈日光下和高温环境中劳动,情志不舒,暴怒,过度使用具有生养胆元性味的药物以及助长胆元性能的疗术等均可引发胆元偏盛为病,青壮年和胆质人易患此病。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头痛身热,痛有定处,胸肋胀满,黄疸、吐泻,进食、餐后或昼夜之中病情加重,多累及肝、胆、小肠等常态胆元存在的组织器官。脉弦数,舌苔黄腻,尿黄稠臭、泡沫细微。若与血协同为热性胆病,与痰协同为寒性胆病,与气协同为扩散胆病。

【治疗原则】清胆(除热);就是通利胆元。有形之胆宜通之,无形之胆宜利之。

3. 痰元(巴达干) “痰”和“湿”之意。具有肥腻、寒凉、沉重、钝惰、柔软、粘稠、稳固七种本性;分为根基痰、腐熟痰、尝味痰、充实痰、固合痰五种类型。

【发病机理】经常食用苦寒、肥甘,或肉脂,或生冷坚硬的果实等,懒惰休闲,好逸恶劳,睡眠过多,久居潮湿环境,淋雨受凉,以及过度使用具有生养痰元性味的药物以及助长痰元性能的疗术等均可引发痰元偏盛为病,年幼、肥胖和痰质人易患此病。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嗳气泛酸,消化不良,手足逆冷,身居潮湿环境或昼夜之初病情加重,多累及肺、脾胃、脑髓等常态痰元存在的组织器官。脉沉微、迟缓,舌胖苔白腻或有齿痕,尿清白多黏稠。

【治疗原则】清痰(祛寒);就是运化痰元。有形之痰宜祛之,无形之痰宜化之。

4. 血 就是血液,为“七质”之首,在食物的清浊运化过程中,由肝中“变色胆”参与化生,与胆同类,具有滋养五脏六腑、清利五官、七窍的作用。

【发病机理】过多食用具有火热之性和辛辣、酸咸之味的饮食,较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或高温作业,或情志不舒,暴怒,或用力过度,刀刃所伤,跌打震荡等均能导致血热旺盛而发病,习惯称之为“恶血”病。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目赤,眩晕,肌肤灼热,局部红肿,或紫斑丘疹,或鼻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症状,脉滑实有力,或洪数,尿短赤,舌绛紫,或有红点瘀斑。

【治疗原则】凉血、止血。

5. 黄水 具有“津液”、“水饮”之意,为清浊运化之产物,由胃中“腐熟痰”参与化生,与痰同类,具有润滑关节、营养肌肤等作用。

【发病机理】过多食用生冷之果物,腐败变质和不易消化之食物,较长时间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生活,使痰、气增盛,转寒凝滞为寒性黄水而发病;过食辛热食物,强力劳作,身体受伤,或长期在干旱、高温的环境中生活,使血、胆增盛,转热郁结为热性黄水而发病;习惯称之为“黄水”病。

【临床表现】湿疹,疮疡,溃烂、皮肤瘙痒,痈疽流脓,风湿痹痛,关节肿胀,痿弱瘫痪等症状,脉艰涩发颤,尿混浊,舌湿白。

【治疗原则】燥湿、利水。

传统蒙医学把病变的气、胆、痰、恶血、黄水以及疫虫,习惯称为病因,其实,气、胆、痰、恶血、黄水为 “内生五邪”,不是致病邪气(不像风寒、风温、暑湿、燥热、疫虫等),而是体元失调所形成的病机变化。

6. 疫虫病 疫疠俗称“粘”,泛指复杂多变的、急性的、危重的、顽固的、疑难的、缠绵不愈的疾病,多指瘟疫热毒。虫疾则为肉眼所见的有形虫(如人体寄生虫等)感染所致的疾病,习惯合二为一称之“疫虫病”。

【发病机理】本病是由气候不正、饮食不节、起居不时等致病条件下,疫疠、虫毒侵犯人体,扰乱三元、七质所致。

【临床表现】发病急骤,高热寒战,剧烈头痛,周身不适,疲乏无力,上吐下泻,黄疸,疱疹,出血,甚至烦躁谵语,抽搐、昏迷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治疗原则】抗疫、杀虫;就是消灭疫虫。

二、三大痼疾证

食物进入胃中,通过腐熟痰、消化胆、调火气等三者构成的“胃火”研磨腐熟食物,消化吸收营养,分解输送精华与糟粕。食物之精华继续分化清浊,其清(食之清)被肠胃吸收进入血液,其浊(食之浊)滋养胃中腐熟痰;食物之糟粕为二便由“清下气”排出体外。食之清经“传清脉”注入肝中,通过变色胆运化为血;血之清生养肌肉,血之浊为胆,继续运化分解,其清为津液,经脉疏布全身,其浊为胆汁贮于胆囊,排入肠道、膀胱为二便之黄色。肉之浊为眼涎、为耳垢、为鼻涕,其清为脂;脂之浊为汗,其清为骨;骨之浊为牙齿、为指甲、为毛发,其清为髓;髓之浊为油垢,其清为精血;精血之浊为精子、卵子,其清为精微华质,令人精气充沛旺盛;此为清浊分化规律。

组成人体的食之清、血、肉、脂、骨、髓、精血等物质,又称为“七质”,也是人体三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三秽”则是清浊分化过程中排泄的废物,包括大、小便及汗液等等。

1. 不消化 是指胃火衰弱不能运化水谷、分化清浊而言,包括清不运化和浊不运化。三元失调,痰元偏盛导致食物消化不良引发“浊不运化”,若未及时调理和治疗,胆元渐衰致使营养吸收障碍引发“清不运化”,最终发展成痞积、水肿、聚合病等。

【发病机理】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缺乏运动等致使体内三元失调,痰元增盛、胆元减弱,胃火不足以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分化清浊,生养七质而发生病变。故有“病之始为不化”之说。

【临床表现】恶心,反酸,嗳气,腹胀,消化不良,饱闷感。清不运化者全身酸痛、乏力、消瘦;浊不运化者上腹胀痛、呕吐、流涎,甚至浮肿等。

【治疗原则】助胃火,化清浊。

2. 痞积 是指身体某一部位因恶血、黄水等没有运化而聚积成痞瘤的疾病。

【发病机理】清浊不化,气血不调,虫积肠腹,跌打损伤等日久不愈皆能引发此病。如食积、血瘤、虫块、结石等。

【临床表现】可触及包块,疼痛不适,肿胀痞满,消瘦、乏力等,根据生长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症状。

【治疗原则】和气血,散痞积。

3. 水肿 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疾病。

【发病机理】清浊不化,痰元增盛、气元受阻,水液疏布和排泄失职,充斥脉道淤积成水肿。

【临床表现】头面、眼睑、四肢水肿,面色苍白,皮肤胀急,胸闷气喘,身体沉重,倦怠乏力,甚则胸腔、腹腔积液等。

【治疗原则】温肾气,消水肿。

三、聚合病证

聚合(宝日)病 是指人体三元失去平衡,并与血和(或)黄水聚合,彼此相互交争混乱,致使肝、胃等多器官受累的复杂疾病。

【发病机理】清浊不化,肝血化生障碍,病变为恶血,与胃腑之痰、小肠之胆、大肠之气聚合发病。

【临床表现】胃不适,灼热感,胁肋胀满,吐酸纳差,嘈杂噎膈,消化不良,二便失常,甚至短期内极度消瘦,出现呕血、便血、恶病质等,典型者初期呕吐温热酸水,中期呕吐黄赤苦水,晚期呕吐灰黑腐血,关脉病初滑实,晚期微弱。

【治疗原则】调体元,制聚合。

四、脏腑病证

人体以膈、脐为界,膈以上为上焦,痰元本位,心、肺与头脑居之;膈脐之间为中焦,胆元本位,包容肝、胆、脾、胃及小肠;脐以下为下焦,气元本位,肾与精府、膀胱,大肠存在;三元依托本位遍行全身,完成各项生理活动等。

1. 心 心居胸中,如日中天,气脉所主,五行属火、五源为空,在痰本位,内存“普行气”推动血液遍行全身,主血脉;“造作胆”生谋略壮胆识,主神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故善以气、血、痰为病,影响到心脏的生理功能及面部、舌体等,出现相应的血脉、神志方面的临床症状。

故有心气、痰偏盛,心气热、心痰热、心血热等诸般病证。

2. 肺 肺居胸中,宛如晴空气爽,在痰本位,胆脉所主,五行属金、五源为气,“司命气”、“上行气”运行其中吐故纳新。主清气,通咽喉,司呼吸,主肃降,调水道,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故善以胆、痰为病,出现咳嗽,咯痰,喘息,胸痛等。

故有肺胆热、痰热,寒痰以及时疫等诸证。

3. 肝胆 肝胆位于膈脐之间,在胆本位,胆脉所主,五行属木、五源为火,肝中“变色胆”转化水谷之精华为血,藏血喜条达,主筋膜,主疏泄;胆囊贮存胆汁,助胃消化。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胆相表里,故善以胆、血为病,出现口苦咽干,胁肋胀痛,头痛眩晕,目赤黯涩,出血、斑疹、黄疸等。

故多胆、血之热证。

4. 脾胃 脾胃位于膈脐之间,在胆本位,痰脉所主,五行属土、五源为土,木疏土柔。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统血;胃借“司命气”吞纳水谷,由“胃火”消化食物。其华在唇,开窍于舌,脾胃相表里,故善以胆、痰为病,出现口淡流涎,食欲不振,胃脘胀痛,嗳气,反酸,呃逆,肠鸣腹泻,完谷不化等。

故有气胆、气痰,不化、痞积、聚合等诸证。

5. 肾与膀胱、精府 肾在腰府气元本位,痰脉所主,与膀胱相表里,五行属水、五源也为水,水之精华藏于肾,而其糟粕聚于膀胱。肾气喜“少火之温以化水气”而生发,具有推动、温养、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过热则升腾枯涸,过寒则凝结冷固。肾藏精、纳气、生髓、养骨、利水,主“精血之府”生殖孕育;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善因痰、气发生寒性病,出现头晕耳鸣,手足不温,小腹冷痛,腰膝酸软,尿频尿浊,癃闭水肿,阳痿早泄,遗精带下,疝气阴缩等,舌淡苔白,尺脉沉迟,或细微,或虚弱;右候阳火——精血之府,左候阴水——膀胱尿路。

故多气、痰寒证,也有热证等。

精血之府(三舍)是指男、女生殖孕育之器官。五源俱全,三元均衡,由“白脉”的隐匿内脉之“气胆痰合脉”所主,肾中精气温养。因此,肾气的盛衰决定了精府的发育及生殖能力,临床对于发育不良及不孕不育可从肾着手治疗。

6. 肠腹 大肠、小肠存在于腹腔中,但是,大肠居脐下气元之位,小肠居脐上胆元之位;大肠是胆脉(1 条)所主,小肠是气脉(2 条)所主;大肠属金、为气,小肠属火、为空;大肠排泄糟粕,小肠分化清浊;大肠是气元所在,小肠是胆元所在;故大肠多以气、痰为因而善生寒性病,出现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小肠多以气、胆为因而善生热性病,出现腹痛、痢疾、吸收不良或便秘等。

总之,五脏六腑的疾病按照基本六病辨证、辨病论治。

五、脉道病证

脉道有三类(1)初成脉,胚胎时期形成的“脐带三脉”;(2)依存脉,遍布全身的以心、脑、脐、生殖器为中心的无数感知脉;(3)连接脉,分“黑脉”和“白脉”,黑脉为血管、白脉为神经,形成经络,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

脑、脊髓分支出内脉(隐匿脉)和外脉(明显脉)。内脉有十三条连接五脏六腑,外脉连接上下肢体,且通体表穴位。隐匿内脉中,4 条气脉两条连心、两条连小肠;4 条胆脉分别联络肺与大肠、肝与胆;4 条痰脉分别联络脾与胃、肾与膀胱;1 条气胆痰合脉连精血之府;支配其生理功能。

脉是气之行径,痰及黄水滋养白脉,血和胆元温润黑脉,故白脉善以气、痰、黄水为病,黑脉善以气、血、胆为病。

1. 白脉病证 头痛,眩晕,脊椎疼痛,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四肢偏废,感觉异常,五官功能障碍,甚则二便失常,癫、狂、痫、昏迷等。

治疗原则:开窍通脉,兼理气、清痰、燥黄水。

2. 黑脉病证 头昏,胀痛,肢体酸麻,活动异常,病灶部位疼痛肿胀,瘀紫斑块,脉管曲张硬化,肌筋痉挛抽搐,甚则坏疽、溃烂等。

治疗原则:闭窍通脉,兼理气、清胆、降血热。

传统蒙医学认为,“开窍”是开通脉窍使之流畅;“闭窍”是闭锁脉窍为了止血。

六、温热病证

温热病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温、暑、湿、燥或疫疠所引发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季节性、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按病理变化分为未熟热、增盛热、寒热间期三个阶段:

1. 未成熟热

恶寒喜暖,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头痛口苦,哈欠嗜睡,肌肉骨节酸楚,傍晚时发热加重,舌苔灰白,可有细小红疹,尿黄赤稠浊,脉浮、细数。治宜解表清热。

查干汤[ 玛努 -4汤]

土木香 100g,苦参 100g,悬钩子 50g,山柰 25g。

每次 1.5-3.0克,每日 2-3 次,水煎温服,取微汗。

此方以土木香(或青木香)、苦参为主,清瘟解表,调和气血;辅以悬钩子(或钩藤)清热和气;少佐山柰(或高良姜)发汗散寒;共同促热成熟,诚为外感热病之首方。

2. 增盛炽热

高热烦渴,喜用冷饮,头痛剧烈,呼吸急促,身体沉重,或汗恶臭,重者神昏谵语,舌干苔黄,尿黄赤臊臭,脉滑实、洪数。治宜泻火清热。

清热八贵散 [ 额日赫木 -8]

牛黄 10g,檀香 10g,竹黄 10g,地丁 10g,红花 10g,瞿麦 10g,胡黄连 10g,麦门冬 10g。

口服,每次 1.5-3.0 克,每日 2-3 次,冰糖做药引子。方中牛黄清五脏之热;麦门冬清六腑之热;檀香理心肺之热;竹黄清肺热;红花清肝热;地丁清胆热;瞿麦清血热;胡黄连清胆、血骚乱之热;诸药相辅相成,通治脏腑热病。

3. 山川间热

“辛温助火、苦寒冰伏”由于调治之误,过凉过热导致变证。或者,婴幼儿、老年人及身体虚弱者,寒热往来,不易清解,口干,咳喘,身热,烦躁,神昏,失眠,苔白或薄黄,尿微黄,脉细数。治宜调元清热。

三十五味沉香安神散 [ 阿嘎日 -35]

山沉香30g,沉香30g,降香30g,枫香脂10g,广枣20g,石榴20g,马钱子(制)20g,白檀香20g,紫檀香20g,天竺黄20g,北沙参20g,旋复花20g,白头翁20g,草乌(制)20g,没药20g,细辛20g,麝香0.1g,兔心20g,木香20g,木棉花20g,胡 黄 连20g,土木香20g,钩 藤20g,白豆蔻20g,丁 香20g,肉豆蔻20g,诃子20g,川楝子20g,栀子20g,苦参20g,山柰20g,瞿麦20g,紫花地丁20g,红花20g,草果20g。

口服,每次 3-5 克,每日 1-3 次。 此方味辛、微苦,性平,寒热药并用,内含“三香”“二檀”等镇气宁心,“六良药”调理五脏,“克疫三圣”“镇痛四杰” 清瘟疫、止刺痛,“克感七宝”清热解表,配以清心肺、凉肝胆、燥水湿等众药,用于气、热、疫三者协同的寒热间期,肺热咳嗽,干咳少痰,心烦失眠,胸肋刺痛等。

(二)按内邪病因分为创伤热、骚乱热、中毒热、瘟疫热:血偏盛者,称创伤热,宜凉血清热,六味胡黄连散(胡黄连、闹羊花、漏芦花、秦艽花、三七、茜草各等份)主之;胆偏盛者,称骚乱热,宜利胆清热,七味冰片散(冰片、檀香、牛黄、竹黄、红花、胡黄连、苦地丁各等份)主之;中毒发热者,称中毒热,宜解毒清热,解毒汤(土茯苓 40g、诃子 10g、甘草 10g、拳参 10g、文冠木 15g、满山红 15g、绿豆 15g、没药 15g、北沙 参 15g、香青兰 15g、红花 15g、藿香 15g)主之;疫虫引发者,称瘟疫热,宜抗疫清热,对治五味丸(野兔心 5g、制草乌 5g、猪牙皂 10g、旋复花 15g、制狼毒 15g)加减主之。

(三)按施治不当的变证,又分空虚热、隐伏热、湿浊热、陈旧热等。

气偏盛者,称空虚热,宜镇气清热,七味蒜炭散(苦参、悬钩子、小茴香、广木香、没药、沉香、蒜炭各等份)主之;痰偏盛者,称隐伏热,清痰清热,秘诀清凉散主之;

秘诀清凉散 [ 敖必德斯 -23]

檀香 14g,降香 8g,人工牛黄 15g,沉香 8g,诃子 15g,菊花 25g,制木鳖子 20g,川楝子 7g,益智 10g,石膏 10g,草果 50g,丁香 50g,红花 7g,肉豆蔻 7g,制炉甘石31g,制寒水石50g,甘松 14g,地丁 50g,连翘 13g,荜茇 4g,木香 21g,栀子16g,石榴 18g,麦门冬 14g。

口服,每次 1.5-3.0 克,每日 2-3 次,各种骨髓汤调养。

此方以清痰热的寒水石为主,“六良药”:心之肉豆蔻,肺之石膏,肝之红花,脾之草果,肾之益智,命脉之丁香为辅佐;又牛黄、菊花、地丁、炉甘石清肝热;檀香、红花、栀子清血热;木鳖子、连翘、麦门冬清胆热;沉香、降香平和气血;石榴、荜茇、木香清痰;诃子调元;具有调节寒热,扶正祛邪的功效。

黄水偏盛者,称湿浊热,宜燥湿清热,九味文冠木散(文冠 木膏、苦参、黄柏、枫香脂、草决明、苘麻子、三子各等份)主之;余热迁延者,称陈旧热病,宜滋补清热,清热二十五味丸主之。

清热二十五味丸 [ 嘎布日 -25]

生石膏 10g,冰片 2.5g,肉豆蔻 15g,红花 15g,白豆蔻 8g, 草果 8g,栀子 7g,川楝子 7g,沉香 5g,关木通 5g,青皮 10g,檀香 7g,降香 7g,菊花 6g,木棉花 10g,射干 6g,海浮石 14g,木香 9g,千金子霜 5g,甘松 8g,卷柏 7g,诃子 10g,丁香15g,白苣胜 9g,枳实 9g。

口服,一次 11-15 粒,一日 1-2 次。

方中寒凉上品冰片领衔,石膏相辅清热泻火;“六良药”为佐调理脏腑;木棉花、沉香清心火;檀香、白苣胜清肺热;红花、菊花、枳实、青皮清肝热;关木通清腑热;川楝子清热、燥水湿;射干清痰热;海浮石、甘松、千金子霜清除陈旧热;栀子、降香、卷柏清血热;木香、诃子调体元,和气血。

温热病的临床治疗中,也要结合气、胆、痰、血和黄水等盛衰情况辨证用药,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热性疾病】具有热盛火旺,头痛发热,烦躁不安,舌干口渴,面红目赤,尿臭黄赤,舌红苔黄,脉实数等临床表现,一般发病急、扩散快、变化大、病程短、容易合并其他疾病。

【寒性疾病】具有肢冷畏寒,胃痛肠鸣,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沉迟等临床表现,一般有发病缓、扩散慢、变化少、病程长等特点。

传统蒙医学没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之说,只要胃火健运、肾气充实,就无“虚证”可言,所以,调胃火、温肾气、恢复人体阳气就是补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许公岩:中医对几种老年多发病的认识
中医儿科辨病专方(三)
2017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大全
黄疸1
癫狂癫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面授总结——中医内科学考点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