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坚持”不再困难,一个模型,三个条件就可以做到

订好的跑步计划,坚持了一个月,有一次中断,就再也没有跑;买好的健身卡,自从付了钱,就再也没有进过健身房的大门;说好的每天写500个字的短文练习,结果连200个字都没有写到;让孩子读书写作业,一会不盯着就不读了……诸如此类。让人心里产生很多的内疚感和挫败感,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不能坚持,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养成更好的习惯。那要怎么才可以让自己,甚至别人都可以“听话“,按照自己的期待去做事呢?

大家也都知道,成功的秘诀很大一部分在于,只要你比别人多坚持一点点。道理很简单,人人都懂,但为什么,就是改变不了呢?斯坦福大学教授Fogg提出的行为模型B=MAT,可以很好的为我们解释这个问题。

每个人,每种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到它,才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所改变。来看下具体内容:

B(行为)=Motivation(动机)--Ability(能力)--Trigger(触发器)

B(behavior)代表用户的行为;

M(motivation)用户的意愿,也就是动机;

A(ability)能力,用户使用的门槛;

T(trigger)触发。

要想发生某种行为,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1.足够的动机(想不想)

2.实施这个行为的能力(能不能)

3.实施这个行为的吸引因素(急不急)

想要发家致富,抢银行固然是个很快的渠道,但显然是不能做的,只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了;想要快速写出好文章,过原创,获得青云计划奖,抄袭显然也不可行,需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对标别人的好文章,找出架构,不断的练习提高。

想做,还要能做,才能够实施。

比如说练字这件事。很多人都想练字,并且每天抽出10分钟的时间来写字,也是没有问题的,都能做到。

但是好像这件事并没有那么急,你今天练还是明天练,好似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呢?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首先得吃饭睡觉,有一份可以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工作。字写得好不好,很多时候不会直接对我们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并不是很急。这件事就会被一推再推,而不去实施。

直到有一天,看到孩子因为字迹潦草而失分,看到国家教育部已经将书写要求纳入考试,才觉得急了起来。或者是作为成年人,由于人美字丑,却被说”字如其人“,于是受到刺激。开始给孩子和自己报各种写字班。

但是写字这种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调整好的,它需要时间的积累。这就说到时间管理矩阵中的四象限。它根据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却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四类事物。我们生活中的要务其实是第二类,因为它们重要不紧急,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从容的去处理,不然它就会变成重要又紧急的迫在眉睫的事物,给我们增添不必要的压力。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所说的第3个习惯:要事第一。

而练字、读书都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第二类事物,是要首先去处理的。而且它们都是慢活,既不能立竿见影,也不会一夜成名,需要点滴坚持。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有质的变化和爆发点,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那么,我们要如何根据这三个方面,来做出相应的调整,让自己和别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呢?答案是:寻找切入点,降低门槛。

昨天有位家长告诉我,她不识字,拼音都不认识。几年前,她找了个工作,是要去仓库给人家做标签,用英文大写字母ABC来表示。结果她用了半个月,学会了写和念,保住了这份工作。她急需这份工作,并且有正常的学习能力,目标明确,所以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或者身边的人不愿意,不想去改变,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就说读书,我特别喜欢看书(想),而且读书速度和理解能力也没问题(能),却并没有觉得需要迫切的读书(不急),然后输出。

前段时间我跟一位小伙伴一起报名一个写作课,我中途放弃了,而她一直在写,最近看到她的稿费收入已经近万元了,正好我最近财务特别紧张,被触发了这个需求点,于是不再限于读过就算,而是用写文章的办法倒逼自己输入。每本书都用略读,分析阅读的方法,用思维导图梳理后,再去群里或给身边的人分享,然后写成文章、问答。同时搜集自己或者读到的文章中,哪些应用了书里的知识点,怎么用的,效果如何,一一加以分析。这样,对文章深度和书中知识点的理解都更加的全面深刻。

我找到了切入点,书读的更加细致,内化输出,提高了读书效率,学以致用。

再说减肥这件事,大家都是愿意并且想做的,但是每天饿肚子或者跑上十公里,太难坚持了;减肥药又担心有副作用或者反弹。那我们可以降低门槛,从每顿少吃几口饭,每天走5000步开始。每天上下班,这些基本的活动量很快就是五六千步了,少食多餐,管住嘴,迈开腿。慢慢成为习惯,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坚持的时候,就成功啦。

还有,孩子写作文,听起来就让人头疼。我们可以跟孩子说,从每天50个字开始,第一句话说出你今天想表达的内容(结论先行),然后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围绕第一句话,来说50个字,是很简单的事。如果孩子太小,写字慢,可以用语音的方式来记录。慢慢的,素材的积累越来越多,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梳理能力自然越来越强。

来回顾一下,生活里我们明明知道很多的事情,是应该做,而且做了以后会对我们特别有利的,结果就是行动不起来。不妨用斯坦福大学教授Fogg提出的行为模型B=MAT,来对照一下,也就是满足三个方面:想做事的动机,有实施的能力,并且有方法去做

在想做也可以做的事情上,降低去做的门槛,从简单易行的开始,提高行动的意愿,找到要做这件事的目的或意义,找到触发点,做起来吧。可以让自己和别人都变得“听话”起来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用教练式辅导激励90后员工
三个隐秘因素,激发了行为的发生
管不住自己?改掉不良行为一定记住这3点
想找到业绩不高的原因?运用这个万能模型
邢雷博士:从起源看“胜任力”的七个关键点
当行为无法实施,我总是从动机开始解决,高手指出,第一步就错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