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寻状元村的奥秘

夏天是一个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季节。山川河流、田园村舍、花草树木都焕发出勃勃生机。生命在夏天里尽情绽放,尽情绽放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小花,有月季、串红、石榴、夏荷……它们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微风中,柳树的枝条就像少女的长发一样美丽,杨树更是枝繁叶茂,在炎炎夏日为我们撑起一张天然大伞。

吸引我们的不仅是夏日的美景,更令我们好奇的是一个小山村,一个充满神奇的“状元村”,这个村就是郭里镇高李村。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个村走出了800多名大学生,其中1名院士,近20名博士,50多名硕士。在这个村里,家家都有大学生,这不能不令人赞叹,令人啧啧称奇。

一个小山村为什么会出这么多大学生?高李村为什么被称为“状元村”?它的背后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行三人,在炎炎夏日,走进高李村,一探究竟。

丰厚的文化积淀是状元村赖以生存的土壤

一到村口,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屹立在村东首的一座用四根石材梁柱构建的“状元村”牌坊。牌坊不大,也不气派,跨度约六、七米的样子,但牌坊正上方的“状元村”三个大字,还是给了我们以震撼,不仅为村庄增添了文化氛围,还彰显了村庄一代代人耕读继世的优良家风。

 据迎接我们的村支部书记王广荣介绍,高李村原名高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村内现遗存有始建于嘉庆年间的“李家大院”,据说最盛时,形成了面积近200 余亩、房屋近300 间的家族式建筑群,是鲁西南清代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村里李姓人占三分之二,《李氏家谱》上记载:“古邹境西南,福佑卧虎山。先有高老庙,后有李家庄。”王书记说,高李村原名高村,源于卧虎山下一个高老庙,后来李家壮大后,将村子从老址迁到现址,渐渐发展成现在的村落,1982年改名为高李村。

陪同的郭里镇成人学校校长李瑞亭是这个村里人,据他介绍,李氏家族开始创业时,就重视教育,“耕读传家”,蔚成风气。《邹县旧志》记载,早在明朝末年,时任布政司省祭的高村人李春茂就在家乡兴办义学,让周围的乡亲子弟都能免费接受教育。“也就从那时起,义学一兴,文风叠起,士子如云,科贡得中者不绝如缕。”在此后的200 多年里,仅李姓子孙就有20多名庠生、贡生和廪生。试想,高李村的学子们在如此氛围中潜移默化成长,能不受益吗?

尽管“状元村”里没出过状元,但是在明朝时候县志上记载,这个村出过很多进士、贡士,特别是明清时期李家代代有人取得功名。从李氏家族老祖宗李春茂开始,连续十三代人都有功名。在高李村,崇文重教的风气一直很浓厚,后期继承发扬得也比较好,考取的大学生自然也就多了,在邹鲁地区才有了“状元村”的称号。

四次建校的故事

   高李村人并没有停留在吃老祖宗留下的“老本”上,而是将这种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历届高李村两委班子的共识。村两委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民生事业的第一位。“在高李村,只要不谈教育,就不能当村干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广荣如是说。这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年收入仅5万多元,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但这里的村民坚信“要有出路就必须读书”,这里的干部也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们上学创造条件。

这一点,从高李村小学四次建校的历史就可以找到答案。

在这里,最好的位置是学校,最好的房子还是学校。

第一次建校是在1974年,由贫农协会管理学校,村里发动村民在天齐庙的旧址上建起了三排石头房。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激发了孩子们求学的热情,原来的学校已不能满足需要。1980 年,为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该村筹划在原地主的晒粮场上建设小学教学楼,这是第二次建校。

“一听说要给学校建设教学楼,村民们根本不用村委会动员,争先恐后地出‘义务工’,白天在工地上搬砖运石,晚上连夜扯上电灯浇筑楼板,有的村民还砍了自家的杨树,搭建脚手架。历时两年,建起了一座拥有18 间教室的二层楼房,可容纳四个教学班,还有实验室和办公楼,在当时是全县第一所农村教学楼,着实让周边村民羡慕,让高李村人自豪。”提起这次建教学楼的事,李瑞亭校长记忆犹新,如数家珍,言语间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1993 年,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多,原有的教室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领导给村里反映想新建教室。村“两委”立马拍板,把准备建设村委会办公室的建筑材料拨给小学建设教室。不久,27 间崭新的教室拔地而起,从根本上解决了校舍困难的问题,这是第三次建校。

2005 年,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加强对孩子们的学前教育,村里在财力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3.5 亩达到济宁市一类幼儿园标准的“小状元”幼儿园。

2009 年,村领导在对学校校舍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部分教室屋顶坍塌,有的甚至漏雨,有的门窗已经霉烂,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危及师生的安全。为让家长放心、师生安心,村里筹措资金为学校修缮教室28 间,更换了门窗,新建车棚5间,购买安装了高标准的乒乓球台和篮球架,给学校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如今,高李村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琅琅的读书声,动人的童声大合唱,似在传颂村两委“驱穷致富先抓教育”的眼力,似在赞扬当家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德。这是第四次建校。

这正是古有“孟母三迁”史,今有四次建校事。四次建校的故事,体现的是高李村干群齐心,共抓教育的决心和意志。

尊师重教的家风是高李村人代代传承的记忆

在高李村,村里最受尊重的人不是有钱人,而是教师。在村小学,假若问任何一个小学生“长大后想干什么”,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回答“当老师”。

村里的群众谁家有婚丧嫁娶的事,最先请到“问事的”、“陪客的”,绝对都是当老师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老师都是有文化的人,能给主家“长脸面”。

据村党支部书记王广荣介绍,该村的历届党支部都把尊师重教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多角度、多方位关心教师生活。每逢教师节,村两委都去学校走访慰问教师,给老师发纪念品,举办座谈会,征求教师对村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哪一位老师家里有了困难,村两委总会想法设法的解决,让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的教学上,不被家庭琐事干扰。

村民李全民说:“还是当老师好呀!工资高、有保障,在社会上的地位高,处处受人尊敬。”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女儿李红蕾考上了临沂师范大学。

不比吃穿不比房,比一比咱的读书郎

在高李村,人人都坚信“要有出路就读书”,村民们都是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上学创造条件。王书记说,高李村学习的氛围是从古自今一脉相承的,以前过穷日子的时候,家家不比别的,就比谁家供出来的大学生多。有的一家3个孩子、5个孩子都考上大学,而且一家有教授,有博士,有硕士,涌现出各行各业的精英。

“耕读传家”是高李村人的普遍共识,学生苦读,家长苦供,是这个村庄普遍的现象。随着村里出的大学生多了,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氛围,对于不重视子女教育的村民形成了压力。时间一长,村里便形成了比学赶超、尊师重教的风气。

“至今齐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在高李村的群众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不比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就比谁家的孩子有出息。村里每年在大学开学的前一个星期大张旗鼓地开欢送会,并让村里的中小学生参加,在他们面前向考上大学的学子们发奖金、奖状,给学生和家长披红戴花,再把升学奖金和“教子有方好家长”的牌匾送到学生家里,树立“读书光荣”的风气,激励年幼的学子发奋读书,再接再厉。高李村人才辈出,这些人又成为下一代学子的榜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长此以往,村里好逸恶劳的少了,奢华比富的少了,自甘堕落的少了;邻里之间谈起话来,不是讲谁家有钱、谁家的房子好,而是说谁家有几个孩子考上了大学。

村党支部书记王广荣的孩子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他感觉脸上有光。他说,作为村干部,假若自己的孩子考不上学,在村里说话就没力度。村民高兴宝四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大女儿上的西安交大,大儿子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工学院,小女儿考上了医学院。他也因此成了令村里羡慕的人。提起供孩子上学的事,高兴宝可没少受了罪,吃了苦。为了供孩子们上学,他到白马河农场打工挣钱,在炎炎夏日下锄草;在数九寒天,趟冰拾柴禾,为此落下了肺气肿的病根。

行走在这个小山村,最吸引人的就是路边一个个的“状元榜”,榜上展示的是这些年高李村走出的大学生们。现在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各行各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因为村里出的大学生太多,起初这种“状元榜”做了四五十个,整条街都放不下。

除了“状元榜”,高李村路中间的一块石头也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块石头上窄下宽,就像一支倒立的毛笔笔尖,名叫“文笔石”。王书记说,关于这座“文笔石”的起源,村里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这座“文笔石”却一直寄托着祖先对后辈们“文脉不绝,书香永驻”的期望。

采访接近尾声,我们正打算回去。这时,在大街上有几个妇女在树底下乘凉闲聊。王书记主动凑过去给她们打招呼。原来,其中一个妇女是困难户,两口子都有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大女儿刚考上高中,小儿子正上初中,学费至今还没有着落。王书记当场表态:“没钱找我,就是砸锅卖铁也不能让孩子辍学!”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不正是对“状元村”的最好诠释吗?

有些记忆终究无法抹去,有些感动深埋心底而不自知。这个藏身在邹城西南群山间的村落流传着“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故事,影响着世世代代的高李人,也造就了这里的人杰地灵,这不正是“状元村”的奥秘所在吗?

作者姓名:李兴甲

作者简介:在乡镇、街道工作20多年,系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邹城市作协会员。曾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区杂志、大众日报、济宁日报、邹城市报、邹城文学等报刊发表新闻稿、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200余篇。曾出版新闻作品集《夯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莱芜市:高新区鹏泉街道——“状元村”的乐章
40年40村|大龙口村:昔日穷山村 打造花卉基地
逆水,大山深处的“博士村”
河南一村平均每两户就有1名教师 被称教师村
村官遭村民捆绑调查:称被绑是为了自证清白
平度村文书数阻征地 被威胁“弄不了你就弄你儿子”|平度|征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