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中国画的“像”与“不像” | 陆旸
userphoto

2022.07.02 美国

关注

近现代中国美术史,是二十世纪初以徐悲鸿先生为首的对中国画进行改良甚至革命为开端的,称徐悲鸿为中国现代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并不为过。今天的美术教育的主流,正是徐悲鸿先生对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结果。

在徐悲鸿先生看来,二十世纪初中国画因循守旧,积弊已深,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在于不能惟妙惟肖。在“肖”与“妙”这两者之间,“肖”更加是基础,是前提条件。正如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中论道:然肖或不妙,未有妙而不肖者也。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画得像的未必是好画,好画必须是画得像。因此,徐悲鸿先生倡导的中国画改造运动中,最突出同时也产生最大社会影响力的观点和方法则是“以西方写实主义造型观念改造中国画“。

同样是在《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徐悲鸿先生在文首第一段论道:“凡世界文明理无退化,独中国之画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五百年前退四百步,七百年前退千步,千年前退八百步。”  按徐先生此论的时间线来看,中国画宋代是顶峰,唐代不遑多让,自宋至清末,则是一直在开倒车。徐先生的这番论述,让我产生了一些有趣的想法,我这样的一枚理科直男,喜欢删繁就简地看问题,既然徐先生如此强调造型上的像在美术作品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我就想看看以“画得像”为标准,看看中国画是如何发展的,是不是宋代的画最写实,唐代次之,自宋以降,则一代不如一代像?

因为徐悲鸿先生所论之“像”是以西方写实主义艺术观和素描造型基础为标准的,那么本文在对比历代中国画及中国美术的“像”与“不像”,也少不了要与同时期的西方美术做一些对比,看看中国画是否其实从未像过。又因为“画鬼容易画人难”的道理,在比较美术作品的“像”与“不像”,当以我们人类最容易感知的人物画特别是肖像画为主。

特殊的象形文字

如今可见的最早的把人的形象以二维方式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方式大概要算岩画了。岩画虽然被称为“画”,其实它应该算是特殊的文字形式,因为岩画的功用是用来叙事而非视觉的审美,不管是东方的岩画如此,西方的岩画亦如此。既然岩画与实物相比的像或者不像,都不是艺术审美追求的结果,我们在此就略过不细论了。

宁夏贺兰山岩画

广西宁明花山岩画

挪威阿尔塔岩画

西班牙艾肯洞岩画

人物画之始

西周、春秋时期,青铜器、玉器、漆木器上都已经出现了非常精美复杂的装饰图案,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艺术美术已经具备了强烈的审美需求。除了装饰图案以外,因为此时期的艺术功用依然是记录人的社会活动,所以画中最主要的题材就是人物。这个时期的人物相对于石器时代的岩画中的人物,细节要充分得多,五官、服饰、佩物都有详细刻画,这是朝“像”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同时,这时的人物画又具有强烈的装饰特征,以侧面线描勾勒为主,这种线描勾勒的方法几乎主宰了整个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史。

长沙楚墓出土《人物龙凤帛画》

长沙楚墓出土《人物御龙帛画》

同一时期,西方美术在人物画方面是什么情形呢?中国的先秦时期大概对应的是古希腊艺术的古风时期(公元前600—前480年)。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古希腊的人物画正是从古风时期开始孕育发展的。大量留存的希腊瓶画反映出了古希腊人物画的特征,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作品大概要算黑绘风格的《阿喀琉斯与埃阿斯掷骰子》。

古希腊黑绘瓶画《阿喀琉斯与埃阿斯掷骰子》

大家可以看到,虽然此作品精美细腻,但是和遥远的东方同时期的作品一样,在造型上有着浓郁的装饰风格,从写实的角度来讲,这个时期东西方美术在“像”的程度上,是在同一个台阶上的。这一点可以从类似的艺术作品楚漆盒《车马出行图》上看到。虽然两件作品“个人英雄”画面和“集体主义”画面在精细程度上有差别,但是在造型写实的程度上,是一致的。

楚漆盒《车马出行图》

中西方美术的分水岭

公元前400—公元前200年,中国处于秦汉时期,希腊则从古典时期进入泛希腊化时期。又是说巧不巧,中西方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人像造型艺术从二维向三维发展。

说到三维人像,中国最著名的当属秦兵马俑了吧?因为它太有名,咱们就略过文字的介绍,直接看图例。

秦兵马俑

从写实的角度来考量,秦兵马俑比以往的俑像有三点大的突破,第一是真人大小,第二是头像特别是五官精准精细,第三是千人千面。这三点,都把中国艺术的造型写实从之前的壁画帛画杂耍陶俑水准拔高了十八级台阶。然而,相比于时间轴比秦朝更早的希腊雕塑,其造型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在除了头部以外的部分,其写实的准确程度还是有相当距离。这种差距有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塑陶的准确性和大理石雕刻的准确性差距;第二是审美的倾向的区别,中国人心目中的神是异于常人的形体形态,而古希腊人心目中的神则具有完美的人体形体形态,因此完美地表现人体成为古希腊艺术的一个主要追求;第三则是基于第二点审美追求的基础上而孕育发展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

米隆《掷铁饼者》

阿历山德罗斯《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忒》

《自杀的高卢人》

虽然古希腊雕塑对人体造型的精准把握已臻化境,但是它的这种写实似乎又不是真正的写实,而是基于对想象中的完美人体的表达和塑造。这种完美人体在形体姿态上还可以通过动作的不同来区分,而在面部表情上,则有点千人一面之嫌。不知道是不是我对西方人面孔脸盲的原因,我看古希腊雕塑,如果不看注释,我是区分不清维纳斯的脸和雅典娜的脸的。从这个角度说,秦兵马俑又似乎比古希腊雕塑在情绪表达和内心刻画上要胜了一筹。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中国美术走向内在写意,而西方美术走向造型写实的分水岭。

《雅典娜》青铜像

开写实主义的倒车

不知道该算是盛极必衰还是物极必反,到了汉代,对人物的造型写实并没有更上一层楼,而是走向了反的方向,对于特征进行漫画式的夸张,而对于造型写实,似乎基本放弃了要求。称赞者认为作品更加活泼而有生趣,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开写实主义的倒车。

汉鼓乐佣-1

汉鼓乐佣-2

汉鼓乐佣-3

无独有偶,在西方,希腊灭亡后的罗马时期,也同样发生了开写实主义的倒车的现象。在雕塑领域,雕塑作品从希腊以神为作品主体转变到罗马时期以王侯将相为作品主体,所以作品也从神的完美身体和面庞变为人类的有些缺陷甚至丑陋的形体和面孔。罗马时期的绘画作品留存的不少,所以在绘画上我们也能看见这种“倒车”现象。

庞贝壁画《神秘别墅中的狄俄尼索斯祭仪》公元一世纪中叶

《奈奥夫妇》公元一世纪中叶

到了中世纪,这种倒车现象在西方就更加明显。中世纪的雕塑和画风如下图所示,以至于有人认为,古希腊的艺术高度完全是天降数位大神生生把西方艺术提前发展了一千年。在这几位大神过世后,当时根本就无人能够传承他们的技术和艺术,所以西方艺术掉落回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又天降大神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才重新续上香火。

中世纪雕塑-1

莫扎克修道院中殿柱头

《班堡启示录》插图 十世纪

《圣奥尔本诗篇》十一世纪

像还是不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美术遭遇了一次“西风东渐”。这里所谓的”西风东渐“,并非说西方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虽然有人曾大胆地下结论说,秦兵马俑是希腊艺术家远渡重洋到中国授道的结果,此论并无实据,只能说是大胆的猜想而已,在此不多做讨论。而我这里所说的“西风东渐”,是指佛教自东汉末年进入中国的同时,佛教造像对中国唐宋人物画产生的巨大影响,影响大到远远超过秦汉时期本土美术和艺术的传承。

佛陀造像-1

佛陀造像-2

佛陀造像-3

佛陀造像-4

中国古代人物画家的介绍,往往会强调一句,精通道释人物,北宋画学入学考试要考六科,其中一科就是道释。而道家人物本无造像,而是自佛教人物造像进入中国以后,工匠或者叫民间艺术家们以佛像为参考,变通眉眼与服饰,创造了道家人物造像,所以道释人物画法其实是一种画法。

我猜想,当年唐宋画家们学习道释人物画法时,以石窟造像为模特儿,就如今天美院学生画石膏像打基础一样。而这种画法,又影响了他们画古今人物,面部线条简洁,无论胖瘦,皆不见骨骼,衣褶也近程式化,只是把卷发和深眼窝给中国化为直发与眯眯眼。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局部 -- 宋摹本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 宋摹本

李公麟《五马图》局部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现在让人纠结的地方来了,按徐悲鸿先生之论,宋唐是古代中国画的高峰,但按徐悲鸿先生对造型写实的要求来看,唐宋的人物画却未见如何写实。那么是徐先生对唐宋画水准的看法有误?以及古代画论对名画家“惟妙惟肖”的赞誉只是妄言吗?

想到《世说新语·巧艺》中有这么一段:“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在顾恺之看来,四肢身体画得好坏无关紧要,要把人画得传神,把眼睛画好就可以了。

所以,“像”和“写实”,其实是两个概念。“写实”是严格如实反映实物的实际形状,比例,颜色,而“像”是要突出反映事物的最显著特征。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会说某人的漫画画得很像很传神,但不会说该漫画画得很写实。下面几幅漫画,不用注明画的是谁,大家应该都认得出画的是谁吧?

是不是可以把唐宋人物画看作是没有故意做变形夸张,但是成功地达到了突出特征,表达特征的目的。想起以前监控视频还不是铺天盖地的年代,警方的绘像师通常仅仅通过目击者的模糊口述就能绘制出让目击者者觉得非常像的嫌疑人头像。虽然这个头像可能和真正的嫌疑人的照片有相当大的差别,但是却不会妨碍人们通过头像绘图识别嫌疑人。

另外一个有趣的反例是著名人物画大家蒋兆和先生画历史人物,蒋先生的素描造型功底了得,但是要画历史人物,没见过该历史人物本人及其照片,就抓瞎了,最后以自己为模特儿,画了杜甫,画了李时珍,画了祖冲之,所画的历史人物,都成了对自己的写实,这是算”像“还是”不像“?

蒋兆和

杜甫像

李时珍像

两个极端

西方传教士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传教,他们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知识,也带来了文史哲和艺术作品和创作手法。也正是从明朝开始,中国人像画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写实作品,其中特征最为明显的是《十二人像册页》。

明《十二人像册页》之一

明《十二人像册页》之二

明《十二人像册页》之三

明《十二人像册页》之四

到了清朝,更有传教士历任三朝宫廷画家,他就是意大利郎世宁。郎世宁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宫廷从事专业绘画工作逾50年,留下各种题材作品无数。其中最著名的人像画作品大概要算《心写治平图》,图卷由右向左依次呈现了乾隆帝、皇后以及十一位妃嫔(贵妃、纯妃、嘉妃、令妃、舒妃、庆嫔、颖嫔、忻嫔、惇妃、顺妃、循嫔)头戴冬季吉服冠、身着冬季龙袍的半身肖像写实作品。然而该写实作品,除了第一个乾隆皇帝是男人穿戴我看得清楚因此认得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以外,其余嫔妃我是傻傻分不清楚。她们犹如十二个孪生姐妹,选三幅大家感受一下。

皇后

贵妃

纯妃

这大概再次印证上面提到过的,写实不一定能达到“像”的效果。

明清画家在传教士的影响下,中国人物画,肖像画在迈向写实主义的同时,另外一些画家则走向了更具有漫画性质的浪漫主义,比如明朝的陈洪绶,清朝的任頤。

陈洪绶作品-1

陈洪绶作品-2

任伯年作品-1

任伯年作品-2

有意思的是,徐悲鸿先生在呼吁改革中国画不能写实之弊病时,痛批了从来不画人物的董其昌,说他是“断送中国画二百年”,然而对不写实的人物画家陈老莲,任伯年等,却未置一词,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

与此同时的西方艺术,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对古典写实主义的复兴之后,在十九世纪末,也到达了一个岔路口,一部分画家摒弃了写实主义而走向浪漫主义的怀抱,随之诞生了一众伟大的印象主义大师诸如雷诺阿、塞尚、莫奈、高更、梵高等等。

下面是几位大师的肖像照与自画像,大家看看自画像写不写实?画得像不像?

莫奈与自画像

雷诺阿与自画像

梵高与自画像

高更与自画像

毕加索与自画像

徐悲鸿先生针对当年中国画之弊病,开出了写实主义的药方,但是否写实,大概不能称为判断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准。有的人还持一种观点,有写实的能力却不去写实,这种浪漫主义比没有写实的能力就是天生的浪漫主义要更高级。我不同意此观点,但却又没啥反驳的话想说,那么就以周思聪先生的一幅旧作与一幅新作来给本文做一个开放性的收尾。

《人民的总理》周思聪1979年作

《藏民册页》之一 周思聪1992年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实水墨人物画的概念略谈
查克·克劳斯——从超写实主义到抽象的马赛克
写实主义大师—库尔贝其人 其画
他终身无法阅读、认不清人脸、半身瘫痪,最终却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国外超写实水彩画初探
浅谈徐悲鸿的绘画写实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