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羲之最后的经典:方寸之中,毫厘之间极尽圆转笔法之能事

天冷极了!

寒彻透骨,大家还好吗?

我的身体不好,吃的很少,我心情糟透了,寝食难安......

这是王羲之经典法帖之《寒切帖》透出的意境。

《寒切帖》又名《谢司马帖》,纵26厘米,横21.5厘米。被刻入《淳化阁帖》《大观帖》。是王羲之晚年的精品力作,据传是王羲之最后的书作。

《寒切帖》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 一。羲之报。

王羲之《寒切帖》之“寒切”

该帖书体遒勁妍润 ,沉著流動,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寒切”二字,书体流转,真的是像雪花飘落,突出王羲之写此信时的心情,一切寒彻透骨,挥之不去的寒意萦绕心头。如此糟糕的心情似乎只有告诉好朋友,才能分享自己的心中块垒。也许天气真的不是那么冷,而此时王羲之的心境是如此的的糟糕, “食无味,寝无眠”(《论语-卫灵公》)所以天气是那么的寒冷,冷到骨子里,所以“寒切”,“寒切”二字平之间白到极致,却意味无穷,传达给友人的是心中万千种玄想幻化。简简单单两个字却滋生出无边无际的张力,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字的魅力吧。

王羲之《寒切帖》

《寒切帖》总体风格简静沉厚,雍容旷达,墨色淡雅,点画丰腴,与笔法相对应的是此帖之结字多呈横撑之势,但其尖起露收的笔法使得上下字之间的连贯得到加强,横纵之势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寒切帖》是唐人双勾填墨摹本,整体看书体不露锋芒,墨色淡雅,如烟如雾,虽是唐人摹本,却传达出了晋人特有的消散冲融之美。

《寒切帖》中的简约笔墨,虽非真实墨迹迹,然字该贴似如真品浮现,充分显示钩摹者对王羲之字形的理解,一定是一位王字的追随者。帖中字间字迹墨痕寂寥沧桑,昔日王羲之的神采跃然纸上,更具儒雅风流!

书法用笔是这幅右军信札的最大亮点,其以侧锋、中锋并用,笔势翻转有度,线条劲爽圆健,用墨古润典雅,意缓字舒般的节奏变化;使清新优雅的完美字形,多了分沉静和散淡,少了些轻佻和浮躁。草书跌宕起伏的抽象线条,往往在自相矛盾中,寻求不经意间的平衡。

王羲之像

苏轼《吴道子画后》说吴道子画功:“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可以说,王羲之的寒切帖的笔法到了“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的风神王羲之笔法的炉火纯青在《寒切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毫厘之间极尽功夫之能事。写书法,长线条的笔画运笔还是容易,能够在较长的时间里完成提按、使转,中侧锋用笔,相对容易。而王羲之在方寸之间跌宕的笔法让我们汗颜,《寒切帖》是件书札,字体极小,又是草书,在如此之短的笔画能够,翻云覆雨,中侧锋用笔,随时变换的笔锋,不经意间筋骨尽显,是为风规自远的神作。难怪米芾说:世人以后努张为筋骨,不知不努张自有筋骨焉。明董其昌赞曰:余幸得再睹神物,益信此语之妙解。都给予了极高之评价。

此帖是一通书札,因此书体从容随意,又不失精工法度,通篇气贯,风神兼备。

娄坚跋语所云“寻绎再三,往往得其异趣,真可谓从容道者。”

此帖平和简淡,书写似乎毫不费力,然笔画、结体老辣风神。许多字如“得”“保”“谢”等,从结字上看,好像简得不能再简,从笔画看,也已没有那么多转折、顿挫。但简化不是简单,而是高度概括,作到了有点画处甚至无点画处都韵完意足。如此帖残破较重,许多(如“月”、“羲”、“劳”字等)虽然残破,但气势仍然十分丰满。就整个来说,笔画比较妍润,但有些笔画,如第一个“之”字,“寒切”等字,润中含朴,非常耐人寻味。

有些字书体取斜势,结体宽扁,有些字的笔画章草的用笔。该贴几乎是露峰起笔,入笔即铺毫重按,写出丰腴的笔画,但并没有拖泥带水,而是迅速提笔,整片使转较少,该贴的笔法还表现在提按上。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书写,给人以跳跃感,真是满纸点画,就如同白居易《琵琶行》的句子“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得”“问”“因”字

看第一行后边“得”字,为草体,双人旁以点代替,尖峰入笔,重按,迅速提笔,写出了方俊之笔。重新起笔写右边,依然是露峰入笔,写出了圆劲有力的曲头,稍微提笔顺势往右下行笔,这一提出现了脖颈,继而按笔转锋,往左下行笔,出锋收笔出尖,最后顿笔写点。整个字左右两部分形成一个回环的圆,四太极图一般,力量内涵。我们知道圆是具有最大的变易,王羲之圆转的笔法是内力的最大体现。

第一行开头“一月”二字,上下连写,以节奏取胜,写一字,收笔顺势写“月”字竖画,合二为一,是草书的一贯写法。这种连带还有第二行的“八日”二字,连带自然。

“一月”“八日”

第二行“问”字,几乎是同样的笔画,不同的写法,第一个笔画藏锋入笔,出锋收笔,第二笔全是露峰,尖入尖出,首尾呼应。

第四行“问”字,门字写成圆形,最大体现了王羲之以圆为转的手腕发力的特色,从而告诉我吗,此帖书写当以腕力和指力为主。

最后“羲之报”三字,“羲”字提笔书写,笔画灵动潇洒,“之”字与“报”连续书写,“报”字连续圆转,从起始到收转锋收笔前的笔画,入折叉股,圆劲有力,彰显王羲之的控笔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得示帖》学习王羲之的用笔特点
绝妙,从细节看王羲之用笔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订阅号   5月10日
陈海良解析孙过庭《书谱》
有从行书开始学书法吗?
学书法一定要懂笔法:千万不能和田英章兄弟一样写一辈子不入堂奥
中国书法之----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