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人的成功,从做自己开始

这个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所以,人与人之间,总有着天壤之别。

看着别人趟出来的成功之路,总觉得自己可以完美复刻,甚至,能够轻而易举地规避掉别人曾经犯过的错误,却在“照搬照抄”之后,发现事与愿违。

那些未曾在暗夜里哭泣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同样,那些未曾倾听到自己的声音、找寻到自己节奏的人,也无法闯出什么名堂。

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原来,都是从做自己开始。

01

拥有与众不同的梦想,才有不同寻常的成功。

“我们将要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名叫弗兰肯斯坦的科学怪人。他寻求创造一个依照他自己形象设计的人,而完全不依赖上帝。这是有史以来最奇特的故事之一,它与生命的两个奥秘有关:生与死。”

1818年1月1日,《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问世,迅疾掀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它也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说。

书中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个“人造人”的怪物,与当时的宗教、伦理、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差,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信仰、永生和死亡的关系深刻反思。

因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借用科学手段,制造出的“类机器人”,这极其前卫的想法,让它译本多取名《科学怪人》。在过去200年间,《弗兰肯斯坦》的影响经久不衰。

有统计称,以《弗兰肯斯坦》为背景的舞台剧迄今已有近百部,电影超过70余部。在英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1位虚拟人物》中,“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居第6位。

因这本书的巨大成功,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作者的好奇。原来,创造这本“惊世骇俗”的科幻小说的作者,也让人们瞠目结舌,她时年19岁,同时,也是早已蜚声文坛的诗人雪莱的准未婚妻玛丽·葛德文,后来,她与雪莱结婚,被称为玛丽·雪莱。

彼时,当玛丽·葛德文拿着自己手写的书稿去找出版商时,他们无一例外地拒绝了,一来是这种文风怪诞的小说,从未出现过,他们担心读者不会接受。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定,这并非是一个19岁的女子的才华所能完成的,一定是雪莱的助力,毕竟,她是跟从雪莱私奔的人,名声并不太好。

然而,事实却是,年轻、美丽,同样才华横溢的丽·葛德文,是闯入雪莱精神世界的精灵,他们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为爱私奔。

然而,当爱情遇到债务危机,遇到孩子的出生又很快夭折,以及爱人对感情的若即若离,甚至背叛,年轻的玛丽·葛德文几近崩溃。

在无常命运的沉重打击下,她终于开始倾听内心的声音,坚定地拿起笔,写下她自己想要的文字,并且坚定地为书的出版,多方奔走。

玛丽·葛德文的一生,按照世俗观点,她是不幸的:出生几周,母逝;共同生活六年,夫亡;三个孩子夭折。终其一生,她是雪莱遗孀。

但是,她却从未被悲苦的命运所束缚。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勇敢地爱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只因他与自己同频共振;在生命的低谷,用写作的方式,让自己重获新生;在失去爱人的漫长岁月里,还能继续埋首于文字的世界里,整理了雪莱的遗稿,还写出了其他科幻小说如《最后一人》《永生者》。

于是,她被誉为“科幻之母”,被铭记、被赞扬、被肯定。而这样的结局,起因,只是她是一个爱读书、爱写作的人,她从小就想要成为一个作家,一个有自己代表作的作家。

02

唯有踏实笃行,才能登上梦想之巅。

凡事成与不成,只取决于一点,那就是做与不做。

真正成功的人,凡事先干起来再说,办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个一个被逼着,想出来的。

三国时期,西蜀北伐。一心想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诸葛亮,在安顿好刚刚建立不久的蜀国后,不顾国力并不强盛,也不顾朝中大臣明里暗里的反对,铁了心要“挥师北上,一定中原”。

在五次北伐中,诸葛亮遇到了此生最强劲的对手司马懿。

起初,诸葛亮并未很是在意,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总能在一场又一场的遭遇战中,屡有小胜。

然而,吃了败仗的司马懿,并未如诸葛亮所期待的那样,气急败坏,乱了阵脚。反倒是,一次次复盘,一再调整应战策略,以等待一个最佳的战机。

终于,当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一改从前“硬碰硬”的战术,抓住敌人远道而来,无法应对“持久战”的弱点,坚定不移地奉行“消耗战”,任凭对方叫板、挑衅、诱攻,他都按兵不动。

尤其,是当他打探到消息,得知在军中的诸葛亮“近来食欲不佳,吃得很少”时,便断定,丞相命不久矣,熬死对方,就是胜利。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司马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步一步凭借着野心和实力,败仗和屈辱,奠定了自己“改天换命”的根基。

而诸葛亮,哪怕最后依然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他以至死不渝的行动,为光复汉室,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名垂千古,成为中国历史文化长廊里,一个关于忠诚、关于热血、关于奋斗的标志性存在。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那些问鼎成功的人,与普通大众最大的差别。

起初,这种差别是极其细微的,或许就是一个生活、学习的习惯不同而已。

比如,有人每天干完活,或者上完学,便再也不愿多想一想,有什么经验教训需要总结,不愿多看一页书,多做一个题,以便“温故知新”。而总有人,会把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情,当作最“精华”的部分,认真对待,不出三个月,便有明显的差别。

比如,有人下班后,忙于沉浸在看视频、听音乐或慵懒地躺在沙发上,被这些“看得见 摸得着”的安逸暂时抚慰着,有人却分秒必争,去健身、去听课、去考证,在看似“瞎折腾”中一点点精进自己。

再比如,职场中,有人活在他人的眼神和言语中,总想着靠低眉顺眼、靠讨好他人得以“合群”,有人却选择“少说话 多干活”,在大小事情中磨砺自己,最终独当一面。

分水岭的标志,就在于,有人始终在踏实笃行,极其自律,将一个一个小目标各个击破。有人却走走停停,还一不小就干脆坐地不起。

所以,不要去羡慕与你同一个起点,却在若干年后,远远地将你甩在身后的人。所有的好运气、好机会,都只是命运对于加倍努力的人的一种赏赐。

03

结束语:

不要抱怨命运不公,而是要看看自己是否,还在偷懒。

不要抱怨他人偷懒还能被重用,而是要看看自己,是否已经足够成熟。

你是自己一切的因,也是自己一切的果。

不断锤炼自己、狠狠地“折腾”自己,才能脱胎换骨,涅槃重生。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欧美离奇电影【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美国【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中文字幕
美国/日本电影——《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历史上的今天 1818年1月1日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出版
玛丽·雪莱:17岁与有妇之夫雪莱私奔,19岁写《弗兰肯斯坦》
历史上的今天——1797年8月30日,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