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磐安文物古迹
本文转载自萧瑟的清晨
【昌文塔】在县城安文镇北,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六月。塔高43.68米,围24.58米,径7.85米。为六棱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基用条石砌成,塔身全用特制砖,石灰夹缝,外用石灰粉饰,飞檐上翘,造型优美。塔每层有三个拱卷形门洞,塔内置有楼梯,铺设楼板,可盘旋而上。塔顶铁葫芦用四条铁索固定。建资由安文陈姓捐算。为风水塔,意为使安文昌盛,故名“昌文”。郭一鄂作有《昌文塔记》。原塔顶铁葫芦已倾斜,1987年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1988年完工,耗资近3万元。1984年重新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工堤】俗称万工城,位于县城安文镇文溪上游西南侧,为使三溪合流改道而建之水利工程。初筑于宋。明景泰间,由陈仔堂加筑“高三丈,长三里,宽二丈,叠石为堤,亘石九重”。嘉靖间,又在城上加筑胸墙。墙内可配备火铳、台枪以防寇,遂为防洪、灌溉、防御之综合工程。因工大资巨而命名“万工”。建国后,重修三次。城上有“永济桥”,为明代所建,今已改建。198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夹溪寨】位于尖山镇夹溪岭,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为抵御便寇入侵而筑。其结构分寨洞、寨墙、兵房三部分。整座寨墙用石块干垒而成,长9米,厚8.45米,寨洞为拱形,洞壁部分全部用条石横平砌、洞门门臼、门梁用青石制作。原有铁门,现已无。当时还没有擂石、滚木等防御设施。有“一夫守隘,万夫莫开”之势。刘悫作《夹溪岭桥隘记》。198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宅民房】位于玉峰乡孔宅村,为明末建筑。建筑平面布局为一纵轴线,坐东朝西偏北l0。。自西到东由围墙,第一天井及厢房、第一进及厢墙,第二天井及厢房,第二进等5部分组成整体建筑。围墙用古砖砌成,砌法为横平砌的空斗墙,其两端是两扇门,作为进出通道。两个天井地面均有鹅卵石铺设卵石图案,每个天井左右厢房各三间。第一进和第二进为三开间建筑,梁架结构用穿斗式,为六檩前后用四控。前檩柱上用牛腿,柱头上设圆栌斗。在第二进阑额和普拍枋之上有补间铺作明次间各二朵。此建筑的围墙、天井、斗拱的设置,台基的风格,隔墙的运用等颇具特色。198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夹溪桥】位于尖山镇夹溪岭下,明嘉靖十七年(1538)始建石桥,后屡屺屡建,今之轿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桥高15米,长38.5米,宽6.8米。两岩岸山势险峻,水势湍急,“凿山而垒,凌空而渡”甚为壮观。桥栏上有象征治水之三把石斧和蚊龙图案之雕刻。桥上可俯视“十八涡”之部分景观。明刘悫有记。1990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宋祠】位于双溪乡梓誉村,朝东南,背山依水。初建于明祟祯四年(1631),现存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宗祠平面为一纵轴线布局,分别由牌坊式门楼、天井、前厅、穿堂及二小天井和后厅组成,前厅、穿堂和后厅组成“工”字形。整条轴线长32.25米,宽12.4米,成一矩形的平面。其中前后厅檐柱,内拄均虽棱形,有侧脚,柱身上端成卷杀,柱础鼓形,屋檐用勾头滴水。整座建筑梁架结构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宗祠里尚存朱熹题赠的“理学名宗”匾额。1990年批准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钟英堂】位于双溪乡梓誉村,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平面布局为一三合院的建筑,有正厅三间,东西厢房各六间,正厅拼柱全部用抬梁式,厅房拼柱用穿斗式,柱础为带圆点的鼓式形。整座建筑雕刻范围广泛,从梁架上的月梁、鸱鱼、雀替、半拱、贴雕等到门窗上的窗格、花板以及柱础、洞门和天井中的卵石铺设都有一定的艺术图案。雕刻内容有花鸟山水、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等,丰富异常,光是不同形式的龙雕就有200多条。其中正厅贴雕是整座建筑的精华所在,楼空的飞禽走兽形态退真,堪称一绝,是乾隆时期木雕的代表作。1990年批准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宋祠】位于仁川乡黄余田村,为明末建筑。祠堂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门楼(已拆),第一天井、前厅、第二天井及两边厢房、后厅组成。前厅为五开间加二弄的建筑,通面阔26米,明间阔为5.20米,东、西次间均为4.30米,尽间为3.50米,二弄各为2.60米,通进深为10.20米。为普通台基,方砖漫地,柱础鼓形,弄的柱础为覆盆形,柱子为棱柱,柱头有卷杀,用材粗大。明、次问东西缝均用抬梁式,尽间为穿斗式,梁架结构为九檩,前后栏用四柱。前檐柱与金柱间栏上设卷棚,用罗锅椽,明、次、尽间补间铺作各二朵。后厅面阔如前厅,进深为8米,明次间东西缝用抬梁式,梁架结构为七檩前后用四柱,二弄为九檩前后用六柱。台基比前厅高出50厘米,方砖漫地,屋顶为硬山顶,檩椽之上使用望砖,盖以阴阳合瓦,檐口有瓦当滴水,天井铺设鹅卵石图案。整座建筑不结蛛丝网迹。建筑具有明代特色。1990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仁川烈士墓】位于仁川西峰山,建于1989年。建筑面积342平方米。卢盘球、厉志寅、杨兆森、杨兆德、卢跃才、杨加吃、杨小货、杨云庭、卢尚明、卢安银等革命烈士安葬于此。原县委书记徐炳清写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墓碑。1990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天宝桌面题刻】太平天国将领程天宝,途经方前镇时,在一农家八仙桌上用刀剑刻有“江西到此程天宝,不杀咸丰不收兵”十四字。其桌现存在东阳市文管会。
【诸葛铜鼓】清康熙间,尚湖镇溪滩人韦士吉带兵乎寇时得之永康。铜鼓上端直径45厘米,下端直径46厘米,高3l厘米,里圆柱状。鼓面饰有十二角星和四只对称的育蛙,击之,东南西北蛙声各异;鼓壁上方装有四钮,可系绳肩之。其壁面饰有条形图案和花纹,制作精良。据志载为三国诸葛亮之遗物。曾遭火。现藏东阳市文管会。
【石器】有从安文镇、尖山镇、冷水乡、玉峰乡等地出土新石器时代石斧、石饰、石矛等。
【西周云纹铙】1986年出土于深泽乡金钩,为青铜制品。整体高20厘米。铙口长20.8厘米,宽为14.6厘米,厚0.8厘米,全重6.25公斤,饰有云纹,饕餮纹等,为西周早期遗物。
【商周陶纺轮】冷水出土。胎质为灰色硬陶,平面呈圆形,直径为4.8厘米,厚为1.8厘米,底平,中间逐渐隆起呈馒头状。轮上饰有圆圈形刺点纹。
【唐瓷盘口壶】安文镇出土。壶高15.5厘米,口径6.5厘米,腹部最大处12厘米,肩两耳,左右对称,黑绿不均釉色,为唐代婺州窑产品。
【仙骑镜】铜质,直径12厘米,半球钮高0.8厘米,正面涂有铬,似葵花状,反面饰有四仙骑兽、跨鹤腾空飞翔图。为唐代遗物。已破损。
【清瓷三足炉】1984年出土于安文半月山。高11厘米,直径12.4厘米。圆唇弧腹略收,双耳中有圆孔,足中空似葱管。胎质洁白,釉层均匀,釉色粉青,光泽柔和。为宋代遗物。
【云水纹镜】1984年出土于安文半月山。铜质,长方形,长15.2厘米,宽9.6厘米,厚o.6厘米。正面略凸呈弧形。有薄薄的银白色涂层。背面镜钮四周饰四组凸起的相同图案,并满饰卷云、水波、回纹等纹饰。为宋代遗物。
【陈黼墓志铭碑】1990年于安文镇红滩出土。现存县文管会。
【陈黼夫人何氏墓志铭碑】该碑系陈黼撰文,1984年于安文镇半月山出土。存县文管会。
【张文林墓志铭碑】原立于尖山镇水阁张文林墓,蔡元培撰文。存县文管会。
【红军标语】共两处,为1935年10月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所写。一处在安文镇聚秀弄,共三条:“土豪的谷子不要钱,发给贫苦工农”、“焚烧田契借约”、“反对国民党抽丁拉夫”,现保存完好。另一处在方前镇,内容为“组织抗日义勇军,取消苛捐杂税”。两处署名均为“红军挺”,即红军挺进师之简称。
县城安文为文化古镇。文溪、双溪两岸均为古代文物胜迹密集地域。现选载19处。
【花台山】又名銮舆山、金交椅,位于县城安文镇西侧,今建有宾馆。明陈怀堂开基于山下,建中和堂(今县府招待所)。宋建炎初,陆游幼时寓居安文曾游此山。有“非乌”诗传于世。1951年中共磐安县委设于此。1983年磐安恢复县建制后,县委、县府又曾设于此。
【海螺山】因山顶上原有一座马殿,塑有一只大泥马,又名马殿山,位于县城文溪东侧。南麓谓下洛,又称衔书洛,自古以来古木参天,称“螺峰拱秀”。明代文学家屠隆有《罗山罗汉松》诗传世。1985年县府大院建成,中共磐安县委、县人民政府、人大和政协均迁于此山下。1987年顶上建有电视卫星接收站。
【独秀峰】位于环城南路安福寺遗址之南,因突兀一脉秀出,把横城栗里从镇区隔出,故名。宋建炎四年(1130),陈宗誊在其麓造独秀亭,供避难寓居在安文的陆宰等三家聚首和游览之所。陆宰有《登独秀埠》诗,龚茂良、晏景初等也有诗咏。其后明清诗人各有吟咏传世。
【安文山】位于县城西北后田畈。据旧志载,安文原名惠化,唐时因东阳官吏为避黄巢义军,举官文书藏于此而得全山以此而名安文。
【梅枝岭】位于城北,为安文镇之古道隘口。宋代以来“乔木荫庇行旅,望之蔚然而葱郁,肃然而高”,并建有亭庵,陈文仲有《梅枝雪霁》诗传于世。
【朱色岭】又称朱锡岭,位于城北洪滩,为安文至东阳之古道,以古枫林带著称,古称“十里古枫朱色岭”,现存古枫20多株。
【四奇八景】古传有安文“四奇八景”。其四奇为石牛、石珠、石龟、石印。《民国东阳县志稿》载:“石珠呈露潭中,在寺前;石牛蟠卧水上,在洪滩;石印在东洲,方正不伏斧凿;石龟首尾惧足,在东溪。”明代“八景”为:花台新月、西山暮雨、独秀遗址、双溪合流、连木莺声、长汀渔笛、桃坞春花、梅技雪雾。元代陈元悄、鹿皮子和明代陈琪、屠隆、陈文仲、俞允撰均有诗作咏之。今四奇仅存石牛,八景俱变。
【白云山】古名白瀛山、又称白银山;位于深泽乡和云山乡之间,离县城7公里,海拔742米。据《永康县志》载:“山顶平坦,广数亩,围三十里许。多种药材,其芍药最有名,故俗又呼白银山。”“山上有石鼎。相传为葛洪炼丹之鼎。”古人有“地僻民风古,山深鸟语娇”之《白瀛山诗》传世。山顶有一石,清泉淙淙,长年不断。岩石间时有水动物化石脱落,其中以小螺蛳化石为多。
【天盆】位于窃川乡,总名为山甲坪,其峰海拔897米。《民国东阳县志稿》载:“周围数十里,高不可寻尺计,中有池,炎夏久旱,清泉不涸”。张迁硕曾为之作记。现开发为三甲坪林场,森林面积千亩余。
【螺岩】位于墨林,有庙。旧志谓“嵯峨圆屈如螺立”。石阶壁岩上有“天门”字祥,似自然形成,隐约可见。旁有永德桥,清代翰林院庶吉士李福简为之作记。
【敕封尖】位于窃川乡赐敕,传为明末张国维保驾督王朱以海避难到此,其剑插于岩隙而露出剑柄,“文革”中被人砸取。清光绪初年就洞建庙。
【五指岩】位于城东南,山坡上竖有五巨石,形似五指,故名;明清两朝有诗颂之。山下为五指岩村。
【平底坑】位于云山乡陈华坑村,溪床为乎底岩石,自然造就,长600余米。
【花冈】位于云山乡。全山开满各种山花故名。有无名古拱桥一座,桥上长有古树三本,其根向两桥头生长吸取水份。拱石已部分脱落而其桥凭树根支撑,行人无碍。
【西岩坪】位于双溪梓誊。旧志载:坪上“有石笋,其下空洞可容人行走。”清进士叶蓁有《游西岩坪诗》传世。
【石霞岭】俗名西华岭,位于深泽乡、双蜂乡之间。《金华府志》(清·康熙)载:“有日月潭,广亩。”又载:“其上石壁,赤白相间,圆,各二三尺许,如日月状,故名。”
【长寿岭】又名长蛇岭、殊闲岭,为安文镇之东北屏蜂。康熙《金华府志》载:“长寿岭高七百丈。”岭上有二亭,中享有住户,施茶;上亭可憩。岭顶为台地狭长盆地,名曰殊闲,其境甚为幽雅。
【斤丝潭】位于云山乡陈华坑,离城15公里,由瀑布冲击而成。相传水深无底,曾有人以一斤蚕丝结铁放试,丝完而末到底。潭内有赃物沙石树木积存时,偶尔水从底部冲出将其物翻出,曰:“洗潭”。旁有龙王庙。四周林木蔽荫。
【安福禅院遗址】又名安福寺,古名安文寺,位于城区环城南路。建于唐代咸通八年(867)。开山僧为古心和尚,宋代绍兴间住持为葛禅师,陆游《别僧诗》。清代名僧为智员、雪山、普祥、普瑞等。今已废,其址已辟为粮库和粮油厂,山门外之大樟树仍踞于公路中。
尖山、尚湖两镇及夹溪两岸地域,古代文化开发较早,胜迹颇多,现选裁几处。
【玉山】古名封山,位于玉峰铁店。《明史·地理志》载:“山上有玉笋,最为秀削”。周显槐有《登玉山最高顶》诗。“文革”中玉笋被毁。
【高峡平湖】即五丈岩水库.,位于尖山镇,并连及玉峰乡、万苍乡,建于1969年11月,蓄水1658立方米。水区均为弯弯曲曲的高峡构成,风景优美,可乘舟进游,富有情趣。相传有元代农民起义“大兴国”遗址。据查:元至元二十六年乙丑(1289)二月一日,杨镇龙率众举事于此,杀马祭天称尊,为“大兴皇帝”,国号“安定”。改其年为安定元年,以山为皇城,称“大兴国”。
【千丈崖】位于尖山镇。岩石“耸立千仞”,瀑布如白练,似云端幻出。清代进士叶蓁有《登盘崖望滴水崖千丈崖两瀑布》和周显谟《干丈崖观瀑》等诗。
【滴水崖】位于楼下宅。高约百米,崖若斧砍而成,崖头上晴时滴水,雨时飞泻。水在半崖上化为水沫薄雾,若纱如练,飘忽而下。
【夹溪岭】位于尖山镇,与夹溪桥相连,并穿过夹溪寨。岭上多古松,姐妹松枝叶相间,九头松冠盖茂密,蔚为奇观。
【水下空】位于胡宅村横路下。这里有五处瀑布,山如刀切,飞瀑落差30余米,轰声如雷,瀑下一清潭,其水碧绿,下有三叠瀑、脉瀑、厢瀑三道瀑布。旁有岣岩怪石,其中观音岩、寿星岩、夫妻岩形象逼真。
【十八涡】夹溪桥下,河床狭窄陡坡,水势激烈,形成十八处漩涡,故名。
【三州尖】位于尚湖镇董村后。旧志载:“山上有泉穴三相,各丈许。在东者流入台,北入绍,南入金。大旱不涸。”
【覆船山】位于岭口村北,形如覆船,故名。旧志载:“有二童牧于岭,以祷雨坐化。里人至今庙祀焉。”李能茂有《二仙伺诗》传世。
【鞍顶山】位于尖山镇,海拔834.8米。顶上平坦有天池,冬夏不涸。有古积寺,又名鞍顶寺,康熙《东阳县志》载:明代有名僧曰熊罗汉者,系该寺住持。后往台州广严寺,圆寂后躯体不坏,发根生长如平时,岁剃一度以为常云。
【崇教寺石碑】位于万苍乡自然村。钱粮胥吏于正税外滥设浮费盘剥农民。清光绪问,金华府知府行文“革除征收杂费。”并立碑警之。
【灵溪院遗址】即今玉山中学址,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十八年赵衍为之记,院僧振济有《灵溪杂咏》诗传世。
好溪为大盘、括苍两名山之水汇合而成,两岸地域的佛教文化流传较早,古代许多名入学士曾相约来游,遗有丰富的胜迹。现选载11处。
【好溪】旧名恶溪。《元和郡县志》载:“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唐书·地理志》:“恶溪多水怪,宣宗时,赖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潜去,民谓之好溪。”《太平寰宇记》:“出恶溪江至大溪,水清如镜。”《舆地志》:“恶溪道间九十里,而有五十九濑,两岸连云,高岩壁立。”清代《一统志》:“本名恶溪。旧志原出缙云县大盘山,西流而南相合管溪、双溪及远近诸涧,水注仙都山下谓之练溪。”《汇记》:“好溪水东发源于大盘山,西流之大皿,方山转南,汇诸小溪之潘潭,流洋澌滩赤溪,入溪头东南水自苍岭麓北流管溪、宫前溪,西至于溪头,会大盘水至长涧……”唐代李白、孟涪然、许浑,明代田正春、文征明,清代朱焕、王浩等著名诗人均有咏好溪(或恶溪)诗,唐李冰阳著有《恶溪铭》传于世。
【漴谭】亦名龙溪,位于冷水乡庄头。明《一统志》:“为神龙所居”。《令孤志》“两山高峙,如门中断,一水倒悬如练。左一石当流可坐而钓,日浮搓石,又一石横出。曰灵鹊。”明代樊献科有《龙潭诗》传世。
【潘潭】《缙云县志》载:“今名长潭,有石牛,石龟如生,旁有钓矶。其下有洞,深莫测。”
【百丈潭】明《一统志》:“有三潭,周围皆石,各百余丈,水深莫测,岩瀑泻练。右有两石窍,各高百丈。”《霍志》:“上窍通天,下窍通潭,窍上冬暖夏寒,时有龙潜于潭。昔周阐黎取雨于此。”
【金钢潭】位于天网乡马岭。《缙云县志》:“石上百巨人迹印宛然。”旁有罗鸥滩,明朱彝尊有诗。此地既有清潭,又有飞瀑,景色宜人。
【平象古柳杉】平象村有两棵古柳杉传巳干余年。大者胸围9米余,胸径约3米,高31米;中空,可铺一床寝,枝多枯。
【灵山】又名翠蜂山,位于新渥镇。《永康县志》载:“峰峦耸翠,其下展两拢,环抱一巨窟,窟之中为翠峰寺,其南麓有孝义巡检司,即元代镇守百户故址,为洪武十七年(1384)知县宋颁建,嘉靖八年(1529)废。”五代末年,后周典检尚书卢为“柴周大臣,义不臣宋”挟周世宗柴荣遗孤蔪王柴熙诲逃此隐居。
【龙门山】又名央塘山,位于冷水白岩。《汤志》:“石壁屹立,峡水飞流约百丈许,四时不竭,上有瀑泉潭,旁有古寺遗址,又有龙王庙,其右为仙人石。”
【天马岩】又名天马山,位于大盘山南平象。《汤志》《浙江通志稿》:“嶐然独峙,不可登,其尖一石如奔马,草树披拂,有风鬃雾之态。”
【清明尖】又名青梅尖,位于仁川乡,海拔1314米,为县境内之最高峰。登临其上观之,大山起伏连绵,如波浪汹涌之大海。
【马鬃岭】位于维新乡龙溪村(现名孔家鸟)与仙居县交界处,离县城55公里。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犯台州。于岭上筑寨,屯兵以备。寇屡犯境,义勇陈百二率众迎战于破岗岭,挫其前锋,寇遂走。清·光绪《仙居县志》载:马鬃岭“延袤三十里为婺台之咽吭,草径崎岖,苍崖陡绝有似马鬃,故名。上为黄山瑞岩村。有药包岩、断井坑诸胜。明嘉靖间,婺人御侯寇于此,石垒犹存,伤呼风门岭。”康熙《金华府志》载:于明嘉靖三十五年筑马鬃岭寨,以御倭寇。
大盘、高二及始丰溪、溪沪港流域地区高山重叠,为古代统治者“鞭长莫及”之地,又是至天台、仙居要道,古代名人多有隐居,胜迹较多。今选载6处。
【大盘山】位于大盘、云山、墨林、双峰、仁川等乡之间,海拔1245米。山顶有湖潭,终年有水,旁有洞。旧志载:相传为南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处,后入建腾云宫以志纪念。明陈修蟾有《大盆山诣昭明太子祠》诗,又清俞允撰有《盘山洞》诗传世。山岙有村,曰王隐坑.《民国东阳县志稿》载“昭明避谗寓居于此,故名。所遗金钟一枚,于宋时贡于朝廷。”后人以昭明为大盘山之神,称“盘山圣帝”。在大盘岭头建有应济庙,塑梁昭明太子像。庙前有古柳杉一裸,胸围8米余,高25米。高耸入云如华盖,传“为千余年物”。至今尚存。
【高二山】原名高姥山,海拔1220.1米,位于高二乡大坑西4公里。古代为仙居入县之主要隘口,故曾在此山之娘娘殿附近设寨,其上搭有千斤棚,现山上吊绳石尚存,石上有铁环和穿孔。山麓有殿,供奉蔓莱娘娘。(据传有七位不堪忍受封建婚姻制度压迫的妇女,逃上此山,以采蔓菜度日,最后一起饿死于此,而造庙纪念。)
【红军洞】位于高二乡栗树坑村坞导佑自然村(又名坞大义)以南1公里之大平头坑。左右与后都是悬崖绝壁,前有巨石阻挡。1940年底,范连辉等10多名红军战士曾在老百姓的掩护下于此养伤。
【玉丝潭】三井潭旧志载:玉丝潭位于大盘学田狮峰山下之新禧庵前。潭面形若圆镜,四周岩如壁峭,潭下渐空阔,深不知底,水色澄碧,人立潭边寒侵肌骨;潭壁问有穴,石如磨琢而成,俗称龙床,人不能上。三井潭,在玉丝潭下,有天然石梁架乎其上,两旁又有小潭,其形极圆,故称三井。水自泄而下,先注石窝,然后激飞而起,如散银丝落潭中,铿锵有声。
【孔氏婺州宣圣家庙遗址】位于盘峰乡榉溪。宋建炎三年(1129),孔子四十八代孙大理评事孔端躬偕兄衍圣公端友扈从宋高宗南渡至杭,端友徒居西安(今衢州市)为孔氏衢州南宗,端躬仍从驾至台州而寓居婺州永康之榉川(今磐安县盘峰乡榉溪)为孔氏婺州南宗。宋宝祐中(1253),朝廷赐照恩例创建圣庙于榉川南岸杏坛书院前。元代至元间优免差役,并修理圣庙。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会同修理“朴固宏伟”。明代宏治十一年(1498)户、礼二部札行浙江布政使,引委永康知县张支无碍钱粮拈工修理。民国初年毁于兵火。
【罗成岩】位于四协乡施家庄附近,海拔785米。旁有广度寺。巉岩陡绝,一线中通,为天台界。清顺治间,白头军起义军首领周钦贵、陈汝安、倪良许等据为根据地以反抗清军。自此后,清廷设寨,派把总1员、兵50名驻守。
【冷水古文化遗存】地处冷水乡冷水与田心两村之间,总面积3万平方米。采集到的遗物有:新石器晚期的石锛、石斧等,饰有云雷纹、席纹、方格纹、网络纹、蓝纹等印纹的硬陶器残片,均为新石器晚期直至西周中期之人类活动所遗。
【忠愍张潮墓】位于玉峰乡张村考坑金钗。张潮、字均彰,谨忠愍,后唐时汴梁人。为东阳县令时有惠政,率长子天贤平“寇乱”,殉难后葬于此。1979年县拨款重修。
【典检尚书护国公卢琰墓】位于新渥镇大山下。
【大理评事孔端躬墓】在盘峰乡榉溪村。1990年重修。
【郡马陈梦弼墓】位于万苍乡安宅村旁。梦弼,字商贤,宋嘉泰二年进土。魏王赵光美嫡系文思王赵某爱其才貌招为郡马。与原配夫人蒋氏合葬(赵郡主另葬一处),“文革”中遭破坏,今为村民重修。
【九州按抚使王霆墓】位于尚湖镇螃蟹之原。墓前翁仲石像2尊,“文革”中失踪。
【义士陈宗誉墓】在县城龙山路东之大塘山。
【参知政事陈宗礼】墓在县环城南路之金盆。
【六部架阁陈大猷墓】在尚湖镇木岭后眠犬。
【状元周师锐墓】在岭口乡小溪头叠香岩。
【河南左参政周仲璋墓】在玉蜂乡佳村附近之潘家青。
【南靖知县陈伯良墓】在县城之环城南路金盆安山。
【进士叶蓁墓】在玉峰乡浮牌大麻糍山。
【王安府山瓷窑】位于尚湖镇王安府山,为宋代龙式窑遗址。今采集到的有碗、盆、瓶、罐及窑具等残件多种,胎质较好。灰胎青釉及乳浊釉;饰有莲花纹、云气纹、麻骨纹等。均为匣钵套烧法烧制而成。
【岭口韩瓶窑】位于岭口乡方塘,该窑专产花瓶型酒瓶。
-------------------------------------------
以下选自:磐安商务预报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山古茶场 地处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始建于晋。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坐东北朝西南,主要包括茶场庙、茶场管理用房、茶场三大部分,占地3430平方米,建筑面积1544平方米,是集茶叶交易、祭祀为一体的官茶场多功能性建筑,是南宋时期专供皇室使用的御茶场,是国内唯一幸存的古代茶叶交易场所;玉山古茶场不仅有“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还保留有“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粮价洋价称头碑”。具有独特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堪称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化石。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山古茶场与茶场古庙非同一时期所建,古茶场初建于晋,而后随社会发展到宋代,始建茶场古庙。古茶场总面积2万公顷,均在海拔600—800米之间。其地云雾多,气温低,少污染,是茶叶生产的理想基地。赵基《瑾山先生传》载:“茶场山者,故宋所榷茶地也,设官监之,以进御命,曰‘茶纲’。其地蟠松踞柏……”自东晋始,已为著名的茶场。所产之茶,唐宋时列为朝廷贡品,历朝政府派官员坐镇此地督征,外地茶商也云集于此。明清间设有“巡检司”。
据传,晋道士许逊云游玉山,为茶农担忧解困,打开了茶叶销路。从此,四方茶商纷纷来此收购,“婺州东白”名茶也因而誉满神州。许逊逝世后,玉山茶农在茶场山立坛纪念,每年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野祭。宋时,尊为“真君大帝”,在茶场山之麓建庙,称“茶场庙”,塑圣像朝拜。明清时,又尊为“玉山八个都乡的总土地”,为二十四都(前田、三单一带,今属东阳市管辖)、二十五都(岭口一带)、二十六都(张村浮牌一带)、二十七都(胡宅、前山一带)、二十八都(雅庄、斐湖一带)、二十九都(南坑、尚湖一带)、三十都(王村至铜钱一带)、三十一都(尖山、楼下宅一带)等8个都乡所共有。由周昌霁等牵头集资重建。建有庙堂6间,厅堂5间,加门楼和厢房、宇台共37间。特别是表演宇台精雕细刻,飞檐高挑,视为建筑艺术之瑰宝。庙会日改为正月十五日和十月十六日。改革开放后,为了发展磐安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开发旅游事业,恢复了这一名胜古迹。
榉溪孔氏家庙 位于盘峰乡榉溪村,初建于宋宝祐二年(1254年),清代重建。坐南朝北,由门楼、戏台、前厅、穿堂、后堂及两边回廊组成。通面阔约21米,通进深39.8米。门楼穿斗式,五檩前后用三柱,戏台歇山顶。前厅、后堂各为五开间,明间为抬梁式,边缝穿斗式。牛腿雕刻瑞兽、人物故事等。柱础为鼓形或方形。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专家从保存完好的历代皇帝赐建孔氏家庙及孔氏宗谱等大量文物考证发现,榉溪村是孔子后裔南方最大的聚居地之一和孔氏婺州南宗的发祥地。
查考《磐安县志》及明清两代的《金华府志》、《永康县志》及各次修纂的《孔氏家谱》所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南下,孔林遭兵祸。孔子第47代孙孔若钧“侍兄孔若古、侄孔端友,偕子孔端躬等,皆扈宋高宗圣驾去鲁南渡。至临安(杭州)后,孔若古和子端友奉孔子和卞官夫人楷木像往衢州,后定居于三衢(史称“孔氏衢州南宗”),孔若钧兄弟父子一家仍随宋高宗赵构南幸台州。至章安镇(今属椒江市)孔端躬闻其兄孔端友等已定居三衢,遂辞驾赴衢会合。行至榉川村,其父若钧劳累成疾,只得暂息。端躬一则留恋于此,视为隐居之胜;再者,目睹朝事日非,奸臣当权,早生隐居之意,遂寓居下来。不久,其父病终葬于此,尔后,端躬更感老父埋玉于此不忍离去。据传,孔端躬自山东扈驾南下,起程时特向孔林辞拜,并掘有桧木苗一根,誓曰:“何地植土生根者,即吾孔氏新址也。”因而每到一处,即植于土,不见生根萌发,只有植于榉川之土,不仅放出新根,而且萌发芽尖,端躬以为此乃天意所决,遂在此地开发,办学堂,教孙邻,乐享天年。
南宋宝祐(1253——1258)年间,御赐创建“婺州南孔”先圣家庙。时理宗皇帝赐于五条恩赐。一、按照“衢州孔氏南宗”之例,赐造至圣家庙于榉川南岸杏檀园;二、子孙豁免一切劳役;三、恩准每代一人(后增至数人)世袭礼祀生,编入仕籍(相当于贡士、秀才的政治待遇)并为特邀宴宾,便利出入衙门;四、赐“白身最长者”荐朝录用;五、御赐“至尊先师”直书金匾一块。此五条,在宋、元、明三朝基本得到实施,直到清代以后仅有某种虚衔,未见录为实职。从创建孔氏家庙,后历朝拨款修葺,清末被焚,民国初重建。
昌文塔 位于安文镇梅枝岭塔山,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为六面七级楼阁式砖塔,高41.68米。青石塔基,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每层设3个拱卷形门洞,逐层相间排列。内有楼梯盘旋而上。第7层顶部用砖砌圆拱封顶,中间有一灯心木。生铁铸成的塔刹用刹杆木和铁索固定。2005年3月16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宗祠(含钟英堂) 位于双溪乡梓誉村。蔡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坐东北朝东南,共三进。第一进为牌坊式门楼,第二、三进及穿堂组成“工”字厅。通进深32.25米。通面阔12.4米,硬山顶。明间抬梁结构,边缝穿斗结构。七檩前后用四柱。地面方砖错缝。鼓形柱础有乳钉两排,柱头卷刹,砌上露明造。钟英堂,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明间东西缝为抬梁结构,次间两边缝为穿斗结构,七檩前轩后廊,前轩为卷棚顶。屋顶用阴阳合瓦,有勾头滴水。集木雕、石雕、砖雕为一体。柱础为鼓形,上有乳钉、刻花。1997年8月29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工塍 俗称万工城,位于县城安文镇文溪上游西南侧,为使三溪合流改道而建之水利工程。初筑于宋。明景泰间,由陈怀堂加筑“高三丈,长三里,宽二丈,叠石为堤,亘石九重”。嘉靖间,又在城上加筑胸墙,墙内可配备火铳、台枪以防寇,遂为防洪、灌溉、防御之综合工程。因工大资巨而命名“万工”。建国后,重修3次。城上有“永济桥”,为明代所建,今已改建。1984年元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夹溪寨 位于尖山镇夹溪岭,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为抵御倭寇人侵而筑。其结构分寨洞、寨墙、兵房三部分。整座寨墙用石块干垒而成,长9米,厚8.45米,寨洞为拱形,洞壁部分全部用条石横平砌。洞门门臼、门梁用青石制作。原有铁门(现已无)。当时还设有擂石、滚木等防御设施。有“一夫守隘,万夫莫开”之势。刘悫作《夹溪岭桥隘记》。1984年元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 亦称“四知堂”。位于仁川镇黄余田村小学内,为明末建筑。祠堂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门楼(已拆),第一天井、前厅、第二天井及两边厢房、后厅组成。前厅为五开间加二弄的建筑,通面阔26米,明间阔为5.20米,东、西次间均为4.30米,尽间为3.50米,二弄各为2.60米,通进深为10.20米。为普通台基,方砖漫地,柱础鼓形,弄的柱础为覆盆形,柱子为棱柱,柱头有卷杀,用材粗大。明、次间东西缝均用抬梁式,尽间为穿斗式,梁架结构为九檩,前后栏用四柱。前檐柱与金柱间栏上设卷棚,用罗锅椽,明、次、尽间补间铺作各二朵。后厅面阔如前厅,进深为6.8米,明次间东西缝用抬梁式,梁架结构为七檩前后用四柱,二弄为九檩前后用六柱。台基比前厅高出50厘米,方砖漫地,屋顶为硬山顶,檩椽之上使用望砖,盖以阴阳合瓦,檐口有瓦当滴水,天井铺设鹅卵石图案。整座建筑不结蛛丝网迹。建筑具有明代特色。1990年10月10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仁川烈士墓 位于仁川西峰山,建于1989年。建筑面积342平方米。卢盘球、厉志寅、杨兆森、杨兆德、卢跃才、杨加吃、杨小货、杨云庭、卢尚明、卢安银等革命烈士安葬于此。县委书记徐炳清写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墓碑。1990年10月10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修金桥 位于仁川镇荣坑口村东,建于道光戊申年(1848)。方山人杨昌阜坐馆十年之“束修”建造此桥,为长条石板铺成的八字形单拱桥,南北走向,跨荣坑。长约7米,高3.5米,宽2米。券面石刻有“修金桥”和“道光戊申年”。1997年7月11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节孝坊 位于双峰乡大皿三村前园街边,为清嘉庆四年(1799年)建筑。奉旨为生员羊逢蔼妻卢氏而立。坊宽6.92米,高约7米。三间二楼。中间实砌,两边为洞门,直通节孝祠(已拆)。顶部出挑二层,上盖瓦,檐下立一直匾,上刻“圣旨”二字。其下为字牌,正中刻“节孝坊”二字。1997年7月11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烈士纪念碑 1996年县各单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捐资98万元,省委宣传部、省建设厅、省民政厅共捐赠14万元,合计112万元,建造革命烈士纪念碑,1996年10月13日下午1时举行奠基典礼。1997年5月30日上午举行揭碑典礼。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城区后柱山,碑高19.27米,象征为1927年在磐安县域内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三棱形碑体,代表安文、玉山、大盘3个区域;顶上火炬,意为团结向上,前程辉煌。
陈氏宗祠 位于尚湖镇尚湖村,为清代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由门楼、天井、前厅、穿堂及两小天井、后堂组成“工”字厅。通面阔14.35米、通进深37.5米,硬山顶。明间抬梁式,边缝穿斗结构。七檩前后用四柱,椽上铺望砖,盖阴阳合瓦。柱础鼓形。2001年8月21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翔和堂 位于双溪乡梓誉村,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通面阔12.2米、通进深8.90米。硬山顶。明间抬梁式,边缝穿斗式,七檩前后用四柱。牛腿横梁雕有山水图案。室内有顶棚,置天花板,雕刻内容丰富。柱头置栌斗,柱础为鼓形。五花山墙。2001年8月21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鸿绪堂 位于九和乡柘周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坐西北朝东南,三开间。通面阔12.60米,通进深9.20米。硬山顶。明间为抬梁结构,次间为穿斗结构。柱础为鼓形、方形,下有覆盆。2001年8月28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岙祠堂 位于方前镇陈岙村,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由门楼、戏台、天井、后堂及两边厢屋组成。门楼五开间,前轩使用罗锅椽,穿斗式重檐楼屋,硬山顶。戏台呈正方形,雕梁画栋,四角出跳,歇山顶。后堂,三开间,通面阔10.9米,通进深9.5米,硬山顶。梁架结构为七檩前后用四柱,明间额枋置斗栱三攒。覆盆上置鼓形柱础。台基逐级增高,天井鹅卵石铺砌。2001年8月21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积庆堂 位于双溪乡礼府村,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坐西朝东。三开间。通面阔12.90米,通进深9.60米。硬山顶。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横梁雕有狮子戏球,牛腿保存完整。正中悬挂“敕赐恩荣”匾。柱础鼓形。2001年8月28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霆墓 位于尚湖镇尚湖村东,为南宋时期墓葬。据《宋史》载,王霆(1180-1245),字定叟,号玉溪,玉山南里(今尚湖大王村)人,为一代抗金名将。宋嘉定四年(1211)武进士,授承节郎,特差浙江副都监,迁任应州光州兼沿边都巡检使等职。霆卒后,谥“贞忠”,遣使御葬。宝谟阁大学士李大同为其撰墓志铭,著有《玉溪集》。墓丘高2.5米,径7.6米。墓前有后代重修的墓碑。神道上石翁仲尚存,石兽已佚。2001年8月28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叶蓁墓 位于玉山镇浮牌村大米麻糍山下,为清代墓葬。叶蓁(1743-1786),字履仁,号栗坨,尖山人。乾隆甲辰(1784)进士,著有《十栗堂诗抄》等。墓丘高1米,径2米。用石板砌筑。墓前面有后人重修墓碑。2001年8月28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大猷墓 位于尚湖镇山宅村西,为南宋时期墓葬。陈大猷(1198~1250),字忠泰,号东斋。南宋绍定二年(1229)进士,授缙云县令,转两浙都运使,又迁六部架阁,以兵部侍郎致政。著有《尚书集传》。墓丘高1.6米,径6米。墓前有后代重修的墓面石和墓碑。2001年8月28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潮墓 位于玉山镇张村考坑金钗,为五代后唐墓葬。据道光《东阳县志》载,张潮(872—945),字均彰,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后唐进士宰东阳,时括苍寇扰乱东阳,张潮率全家出战,皆战死城南之山岭。现存墓丘高约1.5米,径2.5米。2001年8月21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梦弼墓 位于万苍安宅村南,为南宋时期墓葬。陈梦弼,字商贤,南宋嘉泰二年(1202)进士,魏王赵光美后裔文思王招为郡马,生卒不详。墓丘高约1.5米,径4米。墓前有后代重修的墓面石及祭坛。原有石兽一对,已佚。2001年8月21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
冷水遗址 位于冷水镇冷水村东南,为商周时期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好溪两岸的矮山坡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采集石器有锛、斧、黑陶、印纹陶和原始瓷片,可辨器形有高领罐、钵、鼎、豆以及纺轮等。印纹陶纹饰有云雷纹、方格纹、网络纹。
金钩遗址 位于深泽乡深泽村、金钩村西,为商周时期文化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可辨器物多高领圜底印纹陶罐、鼎、釜、原始青瓷碗和云纹铙等。原始青瓷纹饰有S纹、刺点纹、弦纹;印纹陶纹饰有曲折纹、蓆纹、旋涡纹、网格纹、回字纹以及复合回字纹、勾线云雷纹、叶脉纹等。
2005年6月10日至7月8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诸永高速公路磐安段建设,在遗址——小园山背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工作,清理表面土层后,从剩下的岩石层中发现了52个圆形或椭圆形柱洞,柱洞之间距离5厘米至220厘米不等,柱洞最大直径37厘米、最小12厘米,柱洞深度5厘米至3厘米左右。柱洞内堆满熟土,而且内含炭灰、红烧土及一些印纹陶片。据专家考证,系商周时期的建筑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金华地区来说,同一时期的建筑遗址还是首次发现,此前,在该遗址不远处发现过西周云纹铙。
浮牌遗址 位于玉山镇浮牌村南100米、西北200米,为西周时期文化遗址,面积约7万平方米。采集石器有斧、锛、矛、镰等。印纹陶片个别是高领圜底,多数为平底器或三足器。有印纹陶罐、鼎,还有原始瓷碗等。印纹陶纹饰有云雷纹、方格纹和回字纹。
【古窑址】
王安府山窑址 位于尚湖镇王安府山,为南宋时期瓷窑遗址,面积约400平方米,堆积厚约0.80米。1987年发掘,出土有碗、罐、钵、瓶等。胎质致密、灰白,釉色青黄,并有乳浊釉。碗有的葵口,内外刻纹饰有缠枝牡丹、莲花纹、云气纹和扇骨纹等。
方塘窑址 位于玉山镇方塘村,为南宋时期瓷窑遗址。该窑生产酒瓶,以韩瓶为主,同时也生产一些碗、盘之类产品。
【革命遗迹】
红军洞 位于高二乡栗树坑葡萄佑村大平头坑。1935年至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指战员范边辉、张文碧等曾在老百姓掩护下于此养伤。洞宽约4米,两边陡壁悬崖,洞中巨石错落,有一洞隙。
红军标语 位于方前镇方前村。1935年10月,红军挺进师到方前时写在民宅墙壁上,内容为“赶快组织抗日义勇军”,落款为“红军挺进师”。字径约0.30米左右,落款小字径约0.10米。
红军标语 位于安文镇聚秀弄。1935年10月27日,红军挺进师到安文时写在安文镇中街聚秀弄5-7号民房墙壁上,内容为“反对国民党抽丁拉夫”,落款为“红军挺”。“把土豪的谷子不要钱分给贫困工农!”、“焚烧田契借约!”二幅标语已毁。
【文物藏品】
2005年止,文管会文物藏品有200余件,兹选其中部分作一简介。
石器 有从安文镇、冷水乡、玉峰乡等地出土商周时期石斧、石壁、石矛等。
商周陶纺轮 冷水出土。胎质为灰色硬陶,平面呈圆形,直径为4.8厘米,厚为1.8厘米,底平,中间逐渐隆起呈馒头状。轮上饰有圆形刺点纹。
云纹铙 西周,高27厘米,口长20.8厘米,宽14.6厘米,壁厚0.8厘米。甬部呈圆管状,与钲腔相通,甬的端部已残损,甬的直径4厘米,壁厚0.6厘米。舞部饰云纹,长15.2厘米,宽9厘米,隧部饰以云纹勾成的饕餮纹,两边饰云纹,同时饰乳枚4组,每组9枚,甬部饰饕餮纹,旋上饰云纹。共重6.25千克。
直筒罐 春秋战国,口径14.4厘米,高12.3厘米,底径10.4厘米,侈口,圆唇,垂直腹,下腹部斜收,平底青釉底下无釉,釉体脱落严重,轮制,内壁有明显的轮制刮痕。
盘口壶 汉代,盘口,束颈,弧鼓腹,平底,口、颈、腹刻有旋纹,腹上两侧各有条形耳,口径12.8厘米,高24.8厘米,底径10厘米。
铁鼎 汉代,斜折沿;圆唇圆底双兔耳,三足鼎立,口径32.8厘米,高30厘米。
青瓷耳杯一对 西晋,椭圆形侈口,斜浅腹,平底,两侧各有一平均数折耳,饰满釉,口径9.8厘米—5.4厘米,高2.9厘米,底径6.8厘米—5.2厘米。
盘口双系罐 东晋,盘口,束颈,弧鼓腹,双耳,平底,饰青釉,饰釉不到底,釉体脱落严重,高32.4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4.5厘米。
青瓷碗 东晋,口径15.8厘米,底径8.8厘米,高5.6厘米,侈口,圆唇,鼓腹饼足重内凹,轮制,施茶绿釉到底,底部有5个支钉痕迹,碗口有4个褐斑。
青釉瓷虎子 南朝,椭圆形,平底,顶部贴有一个圆柱状嘴,凸起上仰,口近似椭圆形,为二次粘接,轮制,饰青釉,底部无釉,高22.3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10厘米。残损。
青瓷碗 南朝,口径15.5厘米,底径8.4厘米,高7.6厘米,直口,圆唇,腹微鼓,矮饼足轮制规范,碗底有6个支钉痕迹,施茶绿釉,色微泛黄,施釉到底。
青瓷槅 南朝,直口、圆唇、子母口,腹较直,平底,内部平缓,内有一同圆用泥条将其分成3等分,口径8.8厘米,口高1.2厘米,内部平缓,外部泥条将其分为7等分,外口直径19.2厘米,高3.6厘米,底径20.6厘米,内外施满釉,釉体脱落较严重,底部有明显的支点痕。
瓷砚 南朝,直口,折肩圆唇,浅盘盘底平微上凸,底有三蹄足,施茶绿釉,盘内未施釉,底有10个三角形支钉痕迹,口径19.2厘米,高5.6厘米。
仙骑镜 唐代,直径11.6厘米,边厚0.3厘米,葵花形,圆钮。主纹为四仙人骑兽跨鹤,同向铙纽飞翔。其中二仙人跨仙鹤,二鹤展翅伸颈作疾飞状;另二仙人骑瑞兽,二兽伸肢奔跑,作迅跑状。缘上饰花枝蜂蝶纹。已残损。
双系盘口壶 唐代,盘口,圆唇,束颈,溜肩,肩部两侧均带双耳,颈下饰三道旋纹,施茶绿釉不到底,口径5.8厘米,底径5.2厘米,高13.8厘米。
谷仓 晚唐,短直领圆唇,溜肩斜弧腹,平底微上凸,肩腹部饰5道泥条状,花边扉棱,施青灰釉,不到底。
碗 五代,敞口尖唇,斜弧腹,矮圈足,外撇,施青绿釉到底,口径13.6厘米,底径7.8厘米,高3.5厘米。
云水纹镜 宋代,镜面呈长方形,长15.2厘米,宽9.6厘米,厚0.6厘米,半球钮高0.5厘米,钮径0.6厘米。铜镜正面涂铬,反面饰有云纹、水珠纹、回纹和叶脉纹,其中水珠纹凸起。
三足炉 宋代,炉口椭圆形,长轴12.9厘米,短轴12.3厘米,高11.4厘米。圆唇弧腹略收,双耳中有圆孔,足中空似葱管。胎质洁白,釉色粉青,光泽柔和,釉层均匀,外表底部稍薄。
青瓷盏托 宋代,青釉盏托分两层,下为托盘。上为盏托,盏托形为小盅倒置,底上口下,与托盘相粘接;侈沿,浅盘,弧腹,下有一折肩,腹部阴刻有莲花状。托盘,口呈莲花状,宽折沿,侈沿下凹,浅盘,垂斜腹,斜圈足,圈足刻成莲瓣状,圈足平凹,中有一孔,向上相通。盏托高3.6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5.6厘米。托盘高4.2厘米,口径12.8厘米,底径8.4厘米,通高6厘米。
扑满 宋代,古代储存钱币的小容器,通高12.8厘米,含有3.3厘米长一条小投钱缝,底径6.7厘米,最大腹径12厘米,有入窍而无出窍。器形上腹外鼓,下腹内收,底平整。投钱缝处已有所破损。
青瓷洗 元代,侈口,圆唇,斜弧腹矮圆足,轮制,底部未施釉,施茶绿釉,口径11.8厘米,底径7厘米,高4厘米。
青釉罐(乳浊釉罐) 元代,口微侈,束颈,鼓弧腹,矮圈足,内平凹,口径6.8厘米,高8.9厘米,底径4.6厘米。
石刻党徽 现代革命文物。2002年11月,在磐安县新渥镇双槐建制村大芝山自然村发现。党徽刻在一块大致呈三角形的石块上,三条边长分别为48厘米、42厘米、36厘米,厚26厘米。石块正面上方凿有一个不太规则的长方形孔子,三个边面中二个面各刻一个由镰刀和锤子交叉组成的“党徽”图案,其中镰刀长24厘米,锤子长19.5厘米。在另一面,也雕刻一个尚未制作完成的“党徽”图案。
陈黼墓志铭碑 1990年于安文镇红滩出土。
陈黻夫人何氏墓志铭碑 该碑系陈黼撰文,1984年于安文镇半月山出土。
张文林墓志铭碑 原立于尖山镇水阁张文林墓,蔡元培撰文。
八仙桌 太平天国文物。太平天国将士程天宝,途经方前镇村,在一农家八仙桌上刻有“江西到此程天宝,不杀咸丰不收兵”14个字。藏于东阳市文管会。
铜鼓 清代。康熙年间,玉山下溪滩人韦士吉,在平寇时得此铜鼓。上底直径45厘米,下端直径为46厘米,高31厘米。无下底,腰略小,呈圆柱形。鼓面铸有12颗星和东南西北相对称的四只青蛙。击之青蛙各发出不同的音。鼓壁上方两侧有4个铜钮,可系绳肩之。壁上还有条形图案和花纹,制作精良。“文革”期间曾遭火焚,现存其半。藏于东阳市文管会。
【民间文物藏品】
大钟 玉山岭口村藏有一口大梵钟,重约300余斤(150千克),铸有铭文,民国初年铸造。
字画 深泽藏有清宫画一轴,荷塘藏有清代画二轴,仁川藏有明代刘伯温字一轴,窈川藏有明末鲁王监国柴以海画押张国维手写的劄付一幅。
历史名人
曹华(281~325)晋代仁川平象人,原籍临海石塘后。从小读书练武,才气横溢,武艺超群。21岁(302)荐授承信郎。永兴三年(305)十二月,右将军陈敏起兵反叛晋朝廷,自称楚公大司马,遣其弟陈斌带兵东略临海。承信郎曹华不敌,被并,使陈敏叛军拥有吴越之地。逾年,陈敏部将顾荣等以敏刑政无章,其子弟又对部下十分凶残,因而起来反对陈敏。陈敏军终于败溃,被斩。曹华受到兵乱牵连,为避乱辗转到罅勺山(大盘山)之南麓天马山隐居,其地为高山平地,命名平壤(今仁川镇平象村),直隐居到终老。后世繁衍生息发展为平象曹氏一族。
陈通判(731~?)字太中,号安平,唐代根溪人,天宝甲午解元。肃宗朝授陕西按察提刑。后奉敕钦差御史,巡按诸司衙门。通判公心地无私而态度大度温和,以明正理直安民。监察御史廖基撰文赞曰:“襟怀之旷,霁月光风;操守之坚,翠竹苍松。貌蕴恻隐,言辞谦恭。”唐肃宗李亨于至德二年丁酉,敕命颁嘉“尚公执法,正色立朝,白简凝霜。”授为左都御使。
陈光忠(764-848),字存恕,号白夷行者,行震三。唐贞元庚辰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赐紫金光禄大夫。致仕后,为避尘嚣,自长兴迁居永康尚书堂,又在根溪(亦称瑞山、东溪、文溪)置地造宅隐居。
陈奓(831~894)字阡,号行鬝(阡),为光忠之孙。唐省元,累官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以兵乱隐居根溪惠化。唐僖宗乾符间黄巢起义,东阳郡之文牒图书藏于瑞山乡之文溪惠化里,得公全力保护而安存。以故此地命名安文。磐安县城安文镇之名由此始。
陈琟(951~?)字尚卿,号元谨,宋根溪人。以地方官进京任驾部阁秘书少卿,敢于直谏而言辞委宛居理无可辩驳。淳化辛卯(991),仿效春秋左丘明之法,撰《国语》十卷,献于太宗。太宗大悦,以“恭、宽、信、敏、惠、清、廉”七字批嘉,封为宣公丞相,开国功臣,赠上柱国,并图画其形,题名于灵烟阁。卒后御葬安文镇上后埂凤凰山。
胡贮(954~1008)字居仲,号菊轩,为宋吴越令胡会之孙,兵部侍郎胡则之昆弟,原居永康。精通五经,尤对《易》有深的造诣。登王佑榜进士,官为燕府助教,越载而归,重读五经,深究其《易》。闻台郡(天台胡窦)有一士精通易源之说,携二子往游其门拜其为师。途中道经玉峰,见蟠溪之地山削融结,风光攸钟,按《周易》理论,测定此为风水宝地,即于端拱元年戊子(988)由永康华溪徙居于此,命其名为岭口。二子:长光樒,居岭口;次光杨,居天台胡窦。
孔若钧(1055~1130)旧名若焘,字益元。宋代山东曲阜人。系孔子第四十七代嫡裔。历官赠至评事。宋高宗建炎四年辛亥,金兵南侵,入山东,陷兖州,故居遭临兵祸。孔若钧侍兄孔若传(中夫大夫开国男)、侄孔端友(袭封衍圣公)、长子孔端躬(大理寺评事),扈驾去鲁南渡。到浙江后,孔若传及子孔端友寓居三衢(衢州)。孔若钧及其儿子孔端躬仍随驾到台州章安,后经婺州永康榉川(今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因长途跋涉过度劳累,患病而卒,享年七十五岁。其子孔端躬葬父于榉川北岸钟山之后坞。其子孙遂世代居于此,后世称“孔氏婺州南宗”。
陈彦光(1090~1150)讳宗显,又名晦,字彦光。宋安文人,排行恭十五。“嘉定间仕将仕郎,丞荆门军富阳县”。宋状元陈亮为其撰《彦光公墓志铭》中载,彦光学问渊博,“凡山经地志,医卜方技之书,黄帝岐伯之所答问,吕才郭朴之所论注,无不熟读而究切之”。文武双修,精于谋略。甲辰(1124年)大旱,民心摇动,彦光偕伯兄彦声散家资,募少年有勇者组织民团以自卫,确保一方平安。邻近“郭君”部属“有谋叛者”。邑令方循行四隅,以督赈粜。彦光知之,即先于郭君而集已兵,以卫邑令赈粜之举,微使郭氏之徒闻之,使叛不得逞而止,避免了一场杀戮血灾,故陈亮叹曰:“余独知其为乡之善士善人,因事乃见。彦光不愿以才自驰骋于世也。……才足以用世而为乡之善士,非其命也,而其志也;山夷谷烟而来者不遂,非其志也,固其义也。”
胡铢(1094~1169)祖居玉山岭口,为宋进士胡贮之曾孙。后居黄堂坑。建炎元年丁未(1127)进士,官至中宪大夫,主张抗战,反对投降。秦桧对胡铢恨之入骨,滋生陷害胡铢之意。胡铢见高宗一味听信奸臣之言,朝事日非,遂挂冠而归。时家居天台胡窦,恐奸贼暗算,浩然而叹曰:“家祖世居玉山由来久矣,今宗庙貌旧在岭口依然无恙也。”即移家归居故土,筑室于黄塘坑,韬光敛迹,隐居林下。
潘懋兄(1113~1169)又名晖,字明远,宋代鐄铿(今胡宅乡)人。自幼力学,善于理财。宋绍兴丙辰(1136)纳粟授台州助教。甲戌(1154)以平寇功,补迪功郎,迁浙东安抚司干办。壬午(1162)辞职,归家鹿石(新昌),将父祖基业逊于二弟,遂迁居鐄铿大柏树里(今为胡宅乡后张村)广置田庄,举办教育,重视农商开发,繁衍生息。
陈宗辅(1152~1226)讳天机,字吉甫,号鄢陵,宗辅为谱名,宋代安文(根溪)人。登宁宗朝庆元丙辰(1196)进士,授湖广襄阳府宜城县尉,累刑部郎中提刑,迁升观文殿大学士。卒葬安文伏虎山。子五:大功、大猷、大礼、大康、大铸。大猷为太子太傅平章军国事太师。
杨萃,字茂明,宋代仁川人,原籍仙居遂宁乡罗埠头,为将领公卿之后。萃少颖悟绝伦,博学强记,弱冠屡魁郡庠,早领乡荐,继中博学宏词科,授大理寺评事职。在职廉恕,反对苛刑。时,上卿执法苛急。萃疑之,多有平反;每论刑典之议,与上卿常不快。又见朝廷国事日非,力辞归里奉伺亲老。恰逢丁艰归,适其意愿也。辞归后,其乡有吕思囊乘方腊之乱聚兵造反而其家罹难,遂于宣和二年前后(1119~1122)避地于括(丽水)之缙云东乡蒋润岭下繁衍生息,为润川(今仁川)杨氏一脉。初杨萃赴任时,曾道经其地,尝寓宿其间,即爱此山水之佳丽,风俗之淳厚,已生卜居之意。于是市田构堂以居之。此后,林泉得趣,烟霞成癖,杜门不出。不久,京城陷于金,时人谓之有先见之明,明哲之智也。
周荣泗(1156~1209)字邦海,行纪二,宋代玉峰马塘人。(其父周礼方,曾任宣抚使,自括苍适居吴宁),荣泗为礼方之次子,岁进士,任州通判职。致仕后,由吴宁东门周家巷迁居玉峰马塘,办学兴教,重视农商,从此玉峰马塘一带日益繁荣。有子师和,字用中,为淳祐甲辰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其孙裔周爱兰,字中香,元代皇庆进士,授嘉议大夫,官至礼部尚书。
蔡渊,字伯静,号节斋,宋理学家,为蔡元定(西山先生)之子,原籍闽之建阳崇泰里,以孝廉荐拜儒林郎,授婺州路教授。庆元间(1195~1200)因其父元定遭伪学之谪,恐为家累,遂率子诰避地东阳瑞山乡之顾岭(今双溪乡)。不久,蔡渊还居福建,其子蔡诰留居顾岭。诰子松,松子炎,繁衍蔡氏一族。
蔡炎(1215~1275),以勇悍而多谋荐于朝,诣阙献保国之策。理宗皇帝嘉其能,授永宁巡检。端平间(1234)为孟洪部参谋,因军功卓著擢为行营都使。亲老乞归时,赠“桑梓誉重”匾额。蔡炎建新居以“梓誉”命其名。
陈士恩(1208~1287)字天泽,行万十六,宋末元初安文连木人,任元廷承信郎职(六品衔)。宋元之交社会大乱,盗贼鱼目混珠,有以反元起义为借口掳抢百姓。士恩聚义军自卫,在塔石潭歼灭了盗贼,使连木(文溪)一派免除了涂炭之灾,人称“义宗”。
陈崇(1248~?)字弥高,行八六,为士恩第四子。从小练武习策,文武兼修,战乱世间无意仕途。其父聚义军以崇为先锋。崇预计寇在某地必懈怠,因派兵设伏于丛林。果敌于此坐下分赃,并争吵不止。崇令伏兵急冲,敌慌乱过水,大部被歼,血染溪红,至今人称红滩。塔石潭一仗境得以保全。元廷欲封官,崇不受,将功全归于父。崇生前已有孙男三百余,现安文陈氏大部出其后。卒葬双溪口之原。
陈继宗(1211~1276)字承祖,号嵩阳,为安文东溪大康公长子。宋理宗朝嘉熙庚子(1240)孝廉,廷试射策称旨,官授翰林院修撰。后累升至相位。上深嘉简政宽惠,封宣国公致仕。还乡筑一台自娱,亲为农圃之役,随缘阅世,复善修身,以效古人日损月益之意。卒葬瑞山乡八墩(今安文荷塘西山)。
陈继亨(1211~1282)字元冲,考名谦亨,号朴庵,惠化东溪人,为大猷次子。登宋理宗淳祐辛丑进士第,累官江西提刑按察司使,迁宝谟阁大学士,拜兵部左侍郎。
陈胡镇(?~1288)字绪守,号藩城,宋代安文人。度宗朝考取武举而从军守边,累立战功,官至云南都督,迁兵部侍郎。娶本邑葛洪太师之孙女为妻,子文繍。葬海螺。
陈胡理(1212~1271)字绪纲,号芝田,宋末安文人。理宗朝中嘉熙丁酉(1237)解元,继进士。仕常州知府。累迁至陕西提刑按察司使。卒葬半月山。
卢应酉(1214~1247)字用明,宋代仁川方山人。出身书香,锐进于学,早入邑庠。刻志攻读经史,少年中举。淳祐辛丑科(1241)登进士第,除授集贤院直学士。从此更致力于文章辞翰之场,文学之名闻于朝。乙巳(1245)被选入内院编修国史。五月,获皇上金帛之赐,侍讲青宫,做皇太子的老师。正当举朝重望、青云直上、大有作为之际,而一病不起。安葬于仁川方山象鼻。户部尚书潜说友为其撰《学士墓铭》。
卢应宇(1217~1297)字用大,号素心,人称素心先生,宋元方山人。年幼即与兄应酉同入邑庠,尤精于《诗》、《易》。淳祐甲辰中乡贡进士。乙巳授仙居儒学教谕。素心先生一生无意于功名,专意歧黄之术,人传有起死回生之功,活人无数,时为一方名医,对穷苦病者,免费医治,济惠世人。
傅太奕(1216~1272),宋代墨林东川人。原居双溪崙泉(俗称里傅,今雅称礼府),祖傅孟示,原籍永嘉,于北宋元丰间应聘为模范庠生来东阳讲学,遂居于此。因山外已有一傅氏居之,其村人称里傅。太奕出身于书香门第,勤学博才,得中淳祐壬子科浙江省第五名举人,荐授常山县令,后又加文林郎。宝祐间(1253~1258)任期完满而致仕。一日,游于东川,见四面群峰插汉,小溪清澈经流,松竹翳翳,胜似桃源武陵之地而留连忘返,遂出资置产造宅卜居于此。为今东川傅氏之祖。
陈文忠(1243~1307)字贞烈,考名梦魁,号赞虞,宋末安文人。登度宗咸淳甲戌(1274)进士,累官户部郎中,迁升礼部尚书加正奉大夫。娶太师乔行简孙女为妻。卒葬伏虎。子三:辅位、辅龙、辅先。辅先后迁居双溪口,为后历之祖。
娄覃(?~1277)。系宋室遗民,为农民起义首领,玉山人。至元十四年(1277)起兵据玉山,意在复宋反元,数次出兵突战。杀浙东宣尉使陈天佑于新昌界。其年,元朝廷命行省左丞史弼领兵讨之。娄不敌,被署尉王安国擒。其部被杀者甚众,死尸堆积于山,人们以大缸置埋,坟塚累累。
陈宗震(1350~1393)字伯起,行升十三,明初安文人,出身名门书香,淹通书史而不赴仕途,以善奕名于江浙。曾赴沪杭甬游历,遍邀名手研究奕艺。号为江东无敌,弈艺第一。著有《棋赋》,并绘制《棋势图》二十有六。为世珍重,奉之经典。为人正直,仗义。秉雄伟之资,亢直之性,不畏强暴,好打抱不平,并制服恶徒,为乡里所赞誉。洪武癸酉,有豪右无恶不作,欺压妇幼。宗震见状怒不可扼,即执其赴京。在京邸反被诬陷而卒于狱。
陈吉(1369~1415)字永祥,明代深泽人。从小悟性很高,补邑庠。永乐乙酉举贡生,入太学。庚寅(1410)历京部试,授山西太原府定襄县令。为官廉,政简刑清,深受百姓称道。以母丁忧归,百姓攀轿挽留者载道不通。阅三载孝服阕,乙未(1415)接旨官领原职,不幸船至湖广甲板滩时,遇难而卒。永乐戊戌(1418)十月,监察御史谢忱为之撰《邑侯永祥先生墓志铭》。
陈怀信(1408~1480)字均实,号月山献,行咸十八,明代安文东洲寺口(今市口)人。“气度雄伟,不事华靡,质实自守,恢拓先业,益致殷富,待人谦恭”。袭父任瑞山一乡粮长,其年旱灾,夏粮无收,百姓困苦,路有饿殍。怀信举家会议:若今夏征税乡里,父老难以活命。其母叹曰:应为父遗言,事事为父老着想。遂为父遗命和母之嘱,免征夏税,开己仓送粮抵垫税赋,众咸德之。先其父卒,其兄早夭,奉嫂若母;弟妹尚幼,独立承支。弟均楚又早逝,为其代管产业,待侄长成全数奉还,待似己子,万历庚子(1600)礼部仪德司主事屠隆为其题赞曰:“处士古人,敦尚伦理。陈氏宗仿,砥柱南纪。”人们誉为明代孝仁义士。
卢点(1493~1545),字子与,冷水庄头人。贞亮孝友,孤高自饬,领乡荐授刑部司务,历部职十年,止携一仆,布衣蔬食;持三尺以平反,人未视其言笑。后出地方任职,先后任桂林、简州太守。兵以备寇,兴学校。居官二十年,公庭无私。归乡之时,惟图书数箱而已。
陈得颜(1509~1573)字景渊,官名颜,行保四,明代孝义(今深泽乡)后力人。由邑庠考授岁贡,又举荐入朝,经吏部考试,授县令。为官清正,断案公正不私,颇有政声,累官至监察御史。
陈龄(1516~1560)字汝吉,号瑞山,行豫379,明安文中宅人。赋性忠诚,终生义行。承先辈世业,又善于经营,家户富庶,得利则扶诸贫士寒门,助学资贫济困,为著名善士。嘉靖中,倭寇躏浙江,参府俞、海宪陈督兵至安文,资粮缺乏,所需军费甚巨,而官银已尽,无法支付。邑侯委陈龄营办筹集。陈龄不向乡民筹派而竭家中所有财资不止千金,荡财倾囊以付之,自甘节衣缩食,清贫为生,其爱国之忱,永励后人。郡县吏长及地方仕绅无不赞许。
陈逢春(1528~1606)字汇敷,号鹤陵,安文新宅人,为明代诗人。幼聪慧,其父瘦竹先生曾口授以诗数百篇,即朗朗成诵。稍长即能写文章。十五岁始作诗文。遇家难,继遭讼,废学四年。后遂厌弃举子考试,不走作官之路。于家博览群书,凡六经史传,百氏子集,骚赋律绝,及故典,历象、舆地、医经、密经、冥术等靡不淹贯。博雅之声冠于一时。上门问奇质疑者淹门,而答之如流。诗尤为超脱流辈,每出一首即脍炙人口。倡导组织“螺山诗社”,郡邑诸名公入社恐后。建“六得山房”谓“举网得鱼,治田得秫,灌畦得蔬,采山得茗,嗅兰得朋,抚景得句”。又名其寝为“六以轩”,谓“作事以当贵,缓步以当车,蔬食以当肉,安分以养福,宽胸以养气,省费以养财”也。凡本域所有楼台亭池园洞,皆以寓意命名之,并与诗友旧朋游历名山大川,觞咏其间,所谓“超逾世网”者也。有《六得山房漫稿》一书行于世。吏部主事四明赤水屠隆为其咏有《访君山房诗》和《击节赞君诗》。
陈文炜(1547~1624),字仲明,号化宇,安文寺口人,行巽九十二。以郡庠入太学,选任广州府经历,升海州卫经历。年四十仕广州参幕,后升任海州府守。清白为官,两袖清风乐于清贫,甚有政声。解组归老时仅图书数箧而已。年已古稀手不释卷。处乡闾恤贫敬老,古风故行孚而望重。
陈宗敏(1569~1642)字惟良,号敬峰,明代安文新宅人,行谦千七十。尊贤重德,出粟赈贫,赠剑励士,捐基助塔,多行义举。习骑射,善用武。明万历间多大盗,偕伯兄惟纲等设法擒剿无遗。以字行荐选录用,部试例授楚澧参政,继任县事,有政绩。以同寮妒忌,遂感为官之难,“不屑为五斗米折腰”而力辞,挂冠而归,寿至八旬,尚矍铄如少壮。督抚王磊为之传。
胡益峰(1610~1670)讳亨焕,字尚章,号益峰,清初玉山岭口人。从小习文练武,胆量过人,长后仗剑从戎,以累功升为广东省肇庆府参军,擢任照磨,兼署高要县事。因丁忧归,遂以维护本地平安为己任,东阳县委为总团练职,领兵镇压白头军起义。然对投诚之人,即使归农,不予岐视,不取丝毫。玉山之地因长期兵乱,百姓穷困,无力上缴粮饷。县又以催科之任委督于益峰,益峰上白申详,该缓则缓,该免则免,不使百姓衣食无着。康熙二年,海寇连年劫掠海滨。奉旨迁海滨流民数千至玉山、尖山一带,邻近台州难民亦流入,益峰具呈以官,给地开垦,不索其价,使流民安如土著。此后,于公德事处处为之倡,人称“玉峰豪杰”。康熙甲辰胡祖舜撰传赞之:维公之仁,玉峰之峻;维公之洁,玉泉之冽;维公之德,伊谁与匹。
陈启瑾(1679~1740)字怀如,号蕴庵,安文中宅人。早入乡荐,考中举人。为人“性孝而友爱,尊祖敬宗,培元固本。作事智圆行方,议论言重千斤;知交肝胆可示,持身循理奉法;待人不姑不侮不畏,外和内刚。”对善读者必多方奖劝,鼓励立志。日常束发受书,以飞鸣为念,斋居不闻处事,羁入篱下图九万里。辛卯(1711)负笈武林,立雪银河包先生门下,是年独荣膺入选,考授县正堂职。辛亥(1731)奉旨进京在礼部供职为司主事,后因丁艰归里,侍奉长辈,行古孝子风。
周显江,玉山铁店人,为清乾隆间之一代名医。曾举邑庠,工于诗词,后专攻医术,尤擅长儿科麻疹和骨科。当时麻疹流行,幼儿死者无数,显江日夜研究古代医案、结合时疫,终于自成一家,手到病除,药到痊愈。尚湖农民陈某,误断手掌骨而处皮肉不分。显江以竹骨固之,以药敷之食之,治愈如初。邻村有婴儿死已半日之久,显江诊之,针药并用,竟救活。因而名声大振,四方邻县前来求医者如市,贫者免收诊费,深受百姓爱戴。有遗诗数卷并《麻疹自得》医案传世。
周显训(1741~1810)字迪功,号西亭,晚年又号觉庵,性孝友,天资颖悟,读书过目不忘。十七岁即入郡庠,进国子监深造,乙酉(1765)选贡,授龙泉教谕。著有《西亭诗草》《觉庵文集》传世,晚年于“玉山草堂”聚集文人研究诗词,成一代佳话。
周显岱(1770~1832)为周显江之弟,善诗亦从医学。曾著有《玉山竹枝词》二十三首,保存了地方名胜资料。兄卒后,替兄整理出遗诗数卷,刊行其兄医作以流传后世。
陈大昌(1812~1841)新渥镇双溪人。善瞄鸟枪,百发百中,荐任缙云县鸟枪守备。道光二十一年春,定海从英吉利人手中光复,大昌调任定海鸟枪兵队长,从属于原处州总镇郑国鸿部下,镇守定海竹山门。八月,英吉利侵略军以大兵舰之大炮轰击,竹山门成为一片火海。大昌以鸟枪击毙英军颇多,后因装弹药不及,与上岸英兵肉搏,英兵屡被击退。大昌血战八昼夜,至十七日,总镇郑国鸿殉难,大昌亦中炮殉国。其时仅三十岁。
孔宪成(1851~?)盘峰榉川人,邑庠生。清光绪十七年(1891),永康县筹备修纂《永康县志》,邀孔宪成为本都采访员。翌年,有机会接触县衙史志资料和历代志书。发现在县学资料中有“鬼溪冒认圣裔”之诬。阅后义愤填膺,即回村聚集族人会议,并派代表星亱急奔衢州南宗,申诉于世袭五经博士、孔庙主祭孔庚仪,要求洗雪诬构。孔庚仪惊诧非常,即移文永康县衙。光绪十八年(1892)永康知县由郭文翘接任,收到移文后非常重视。衢州南宗之五经博士为世袭职,钦赐五品衔与州府并列,可以直诉于中书省。郭知县即会同志局人员剔除志稿中“鬼溪冒认圣裔”之语,又删除应希圣、俞柏的人物传记。不久,在《学志》和《明伦堂碑记》中又发现有“鬼溪”和“冒认圣裔”之载。此乃明代旧志和碑刻,至清代光绪时已有300余年了,事感棘手。孔庚仪又大惊,“不惮数百里之遥,躬冒暑热兼程来永,约见知县和儒学教谕教授,议定于六月二十六日对“冒认圣裔”事举行评审大会。届日,与会者有钦赐五经博士、孔氏南宋主祭孔庚仪,永康知县郭文翘和儒学教谕教授,《光绪永康县志》主编潘树棠和编纂人员陈宪超、陈汝丰,以及城乡耆老士绅知名人士,志局采访人员等。会上共同对照了历次由钦封衍圣公或五经博士主持编修的衢州西安《孔氏宗谱》和榉川编修的《孔氏宗谱》,一致认为两谱同出一宗而毫无异议。认定榉川孔氏确是宋代南渡时隐居之圣裔,对明代万历间志乘中“鬼溪冒认圣裔”之诬陷之词,进行了彻底平反。并建立一块《明伦堂新碑》,新碑之碑文由五经博士孔庚仪撰写,知县郭文翘为之跋。由此榉川孔氏被诬三百余年之冤才得判白。
陈好典(1827~1895)字圣谟,号万青,太学生,慈善家,亦农亦商之典型,安文市口人。万青云:“家有遗田勤督耕耘以不忘本,粮食足矣,兼以为商,将本地所产济他郡之缺,以他郡所产济本地之缺,互通有无,从中谋利而方便两地众人。取食以农而取用于商。积累生财以三用:一为树后,二为济困,三为作善。树后而置少量田产,自其成才资,视后人之智能,该农则农,该工则工,智能过人者则以读树之。”济困则济灾救困,万青以此作为己任,谁家有难,即赴看望并给予接济。为善事甚多,资助开朱锡岭,凿岩成大道;建车慈岭茶亭,购田数亩以资施茶;独资建捏湾亭一座等,凡修桥砌路扶贫救困之事无不为之倡。
陈简放(1841~1909),字瑞金,行育187,新渥镇松门人。历任提督军门浙江衢严枫岭等地方总镇,后为统领,率湘军靖勇西林巴图鲁进京,因心向德宗光绪皇帝,被太后慈禧所忌,几次被诬,自请离职而归省。
陈从乾(1841~1911)字秉刚,号元甫,又号翌斋,考名廷谟,盘峰张村人。光绪庚寅(1890)金华协都司(司署地址在盘峰乡榉溪村)聘为西宾公务。光绪十九年冬,授六品衔以主持该司司务。
清玉先生(1846~?)讳宪苹,字燕卿,一字屺瞻,考名宝劐,安文中宅人。为清末民初著名士绅和学者,由邑庠荐授承直郎职(七品衔)。聪颖过人,善文,作诗俊逸清新。与门徒讲学必择精语,必详理本,诲人不倦。里中有不平之事必出面予以排解。信而好古,又推重于维新改良。家康裕而勤俭不渝,乡中尊为矜式楷模。
宇修(1862~?)俗名陈定榧,墨林坑干人。生性恬澹,从少入道信教,入湖州武泉通现观拜师入道。受戒于杭垣张道士之门。越八载,偕杜郑两徒转住大盘,餐松茹茶,重建大盘山尖腾云宫,以五年心血,宇室井井。两徒在山羽化后,法师独自修道,又扩张法宇。名士赠“宇宙间许多福地,修行内不二法门”联。一生未娶无嗣,终老羽化于大盘山尖腾云宫。
陈从开(1863~?)字有胜,号南山,高二乡山前人。清光绪间以军功赏顶戴花翎,不久授参将职。宣统二年(1910)两江制军委以署安徽游击。后见清代腐败而倒戈归省,隐居高姥山埋名至终。
周春芳(1864~1943)又名际酉,号仁甫,万苍斐湖人。清光绪博士弟子员,民国初东阳县议员和浙江省议员,辛亥革命积极投入反封建礼教的斗争,为家乡举办学校出力,卓有成效。时地方乡保与县胥吏勾结,在正税之外另加浮费项目,搜刮民脂以饱私囊。周春芳等敢于为民代言,据理法控于省府,终于得到革除,减轻了人民负担,受到群众的赞誉。春芳先生读书刻苦勤奋,并学以致用,曾著有《简易集》传世。
陈佐唐(1870~?)名从杞,乳名春池。清末民初安文新宅人。光绪丙申(1896)科邑庠生。丁未(1907)社会大乱,盗贼纷起,奉抚宪之令办地方团练,任团长。因保卫地方治安有功,敕命授奉议大夫职(六品衔)。辛亥革命中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民国元年,东阳县国民政府成立,聘为第一届县议员和地方议长。对公益事业能尽力尽责,人称春池先生。
周柏林(1881~1956),又名梦麒、肇升、德喜,胡宅乡横路人,自幼勤奋读书,考取沪杭铁路学校,毕业后,历任艮山门、许村、枫经等站站长,为同盟会员。参加光复杭州敢死队,与蒋介石、王桂林、吕公望、顾子才、朱瑞、俞炜、黄文淑等首先发难攻打抚署。光复后,任浙江都督府机要科长、财政部支应科科长、官产经理局局长。第二次革命失败后,与蒋介石、周赤忱等赴日留学,入神田政法大学。返国后充任农商部佥事、外交委员会干事。后调任浙江盐运使谘议。1941年回乡务农,任胡宅乡长二年,后去南洋种橡胶。回国后隐居杭州乐善堂。
韦连岳(1883~1951)又名雍缨,字若芳,号雪樵,尚湖镇上溪滩村人。从小勤奋好学,毕业于南京政法大学。曾先后担任崇德、宁海等县警察局长,慈溪监狱署长、杭州公安局长等职。卸职回乡后任县参议会副参议长。晚年信仰佛教,戒食腥荤,深居简出,于静室潜心钻研佛经。同时习研书画,上门求书画者络绎不绝。庙寺楼台桥梁坟碑多出于其手。书法苍劲有力,并擅长画梅兰竹菊。
胡鼎祥(1887~1976)字其华,号鹤汀,玉山新屋(即今新艳村)人。毕业于杭州四府公学,就读时以向当时各报刊写稿获取稿酬来维持膳食杂费。毕业后受聘国立浙江大学,任教四十五年,为教授,在浙大退休。因早年受乡梓养贤田之恩,工作后每无以回报为念,捐助灵溪庵办学费银圆150块。
其华善书法,取各家之长而蜕化自成一体,出笔气势雄浑而流利,有“铁划银沟”之誉,“龙盘虎踞”之势,曾在杭州市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作品流传甚广。
胡方钦(1894~1952)字维桢,号翰香,乳名中岳,官名希璜,玉山镇岭口人。光绪丙午(1906)邑城官立高等小学肄业考入杭州浙江陆军小学。民国甲寅(1914)荐送湖北第二预备学校学习。丙辰(1916)返浙,浙江都督委任为步兵少尉。不久,入直隶保定军官学校骑兵科学习。毕业后任骑兵中校连长,旋升陆军第四师骑兵团上校团长,转宁波防守司步兵第一团上校团长。抗战胜利后解甲,居杭州。
胡方钦为官时,常回家看望父母,与邻居本家关系较好。常穿上土布衣服,并参加农业劳动,不摆架子。1943年夏,玉山稻田病虫害严重,胡方钦制作了“捉虫耖”来回在稻田里捕捉害虫,效果较好。许多农民就仿效这种方法,减少了损失。方钦还从外地运来“肥田粉”,在稻田里施用,果然长势很好,获得丰收。人谓县施用化肥最早人。
陈长根(1899~1976)尚湖镇下溪滩廿四间人,著名手工竹编技师。从小拜师学竹篾手艺,常在东阳、义乌一带做工,因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当时的豪门大户常顾作装饰工艺品,曾为义乌一富户制作门帘,饰花纹双龙戏珠、丹凤朝阳、云霞散彩等图案,以其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而名噪八婺。1956年被东阳木雕工艺厂聘为竹编技师,传授技艺。经他教习而编制的动物、花瓶、竹篮等工艺产品,造型精巧,富有生活气息,而深受欧美、日本和东南亚以及港澳同胞客商的欢迎,时称“八婺第一篾刀”而誉满一方。
张彝谟(1901~1937),字火根,为抗日爱国志士,尖山镇新宅人。出身农家,曾任村塾教师有年。18岁离乡赴广州,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参加学生军东征。毕业后随军北伐。1937年,彝谟驻军汉口,任辎重营营长,奉命开赴上海。9月19日,日军侵略上海,彝谟主动请战,率部冲锋在前,在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下,阵亡于上海罗店。
周肇雯(1902~1947),字定国,又字芝良,玉山铁店人。民国12年(1923)赴金华从军。为陆军第二师二旅七团十二连列兵。1924年,军阀孙传芳由闽扰浙,肇雯积极参加了江山、江苏、太湖等战役。1927年春,任上士排副,参加龙潭战役。抗日战争开始后,升任营长,授少校衔。民国28年(1939)11月6日,敌伪黄大伟部攻占诏安,肇雯率第二团奋勇作战,光复了诏安。1940年1月15日,日本侵略军进犯东山,肇雯率部增援75师,光复了东山县,并驻守孤岛,屡屡击退日寇和伪军的进攻。5月,其部整编为新20师58团3营,仍任营长。7月,奉调驻防闽南海澄县之港尾,担任对厦门的鼓浪屿之警戒。身先士卒,努力在战斗前建筑工事,以用有利地形地物,打击日寇。
1941年5月,升任中校团副。6月,日军侵略江西,赣东危急、奉调任58团副团长,参加了东江战役。1943年2月,日本侵略军进犯常德,周肇雯率团在九连山、柏子树等处屡屡打击敌人,取得了胜利,终于克复了常德。日本军投降后,不愿打内战,也因家庭和身体等诸事告归,回乡务农,卒于家。
陈茂东(1902~2004)字东白,安文东溪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政法大学。1935年经人介绍去国民党陆军一六六师机关做事。1938年任国民党一六六师驻汉口办事处少校主任。1939年~1941年转驻西安办事处主任。1942年任驻西安中校主任。下半年任国民党九三军部驻重庆办事处上校主任。1943~1944年任四川内江警备司令部上校秘书。1945年任南京东北特派员办事处上校主任。1946年以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组成员赴台湾接收日本轻工业。历任澎湖、屏东公卖分局局长,屏东烟厂厂长等职。1974年退休。1978年通过在哥伦比亚任职的女婿与大陆家中沟通联系。先后二次回大陆探亲。1988年3月29日与中共磐安县委统战部的同志会见。交谈时陈茂东说:“民进党要搞‘台独’绝对是不允许的。”
胡金法(1903~?)尚湖镇东湾人,婺剧名演员。民国3年入选 “郑金玉”班学艺,从师名演员郑光洪。专攻净角,唱腔响亮广阔,旋转不息,架势大方,技艺超群。“老紫云”、“新紫云”、“应凤祥”等10多个有名戏班争相聘用。特别擅长武功,演武生,对《水浒》、《三国》、《南宋传》等得心应手,红极一时。平时坚持天天练武,一口气翻过48个筋斗。武功冠盖同行。
杨玉水(1906~1987)字国山,号铭新,化名包得胜,仁川镇黄余田人。黄埔军校毕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重建中共缙云县委和浙西工农革命军第三支队,同时建立缙云苏维埃政府,任主席。1930年建立红十三军第三团,任团长。因战斗失利、被俘,关在缙云监狱。8月,红十三军一团和卢湛等打破缙云县城,冲进县衙,砸开监狱而得救。9月,攻打壶镇失利,革命转入低潮。11月,卢湛被害后,在白色恐怖时,脱党,以黄埔毕业生的身份,托人介绍给国民党湘鄂赣边区樊崧甫总司令,并在直属机关供职。1939年调国民党70军319团,参加了江西奉新战役同日本侵略者作战。后辗转于广西桂林等地。1942年任国民党暂九军部上校参谋,驻军浙江新昌大佛寺。奉军长冯圣法的命令,去嵊县、余姚一带整编淞沪游击队。因右心室扩张肺病复发,大口吐血而请长假解甲归田,居老家黄余田。解放后居杭州。
陈公铭(1907~1949)万苍雅庄人,毕业于东阳师范,在洪塘小学任教有年,调东阳女子小学任教。后由国民党十七路军吴芝英的提携而从军,在铁道兵团任少尉排长。“七?七”事变后随兵团建设平绥铁路。移驻西安有年,经考试派任山东某县担任县长。又经军需培训后提任国民党部队总后勤部四川军需处处长,授少将衔。抗战胜利后,因患肺病回家休养。1949年国民党部队要公铭去台湾,未成行而病亡。
胡方清(1912~1997),字波扬,号渭泉,考名杰三,乳名五岳,玉山镇岭口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指挥部兽医班第二期毕业后,又进陆军兽医学校研究班二期学习,毕业后又进印度中美联合将校班三期学习,毕业后又进驻滇干训团四期学习,毕业后又进中央训练团十六军军官总队训练。民国22年(1933)初,任陆军四师辎重营中尉。民国23年(1934)任二十五师七十三旅一四六团上尉。民国29年(1940)任五十三军部少校所长。民国31年(1942)升任中校主任,兼五十二军干训班中校队长。民国35年进中央干训团受训,因生病,呈国防部长白崇禧和总长陈诚批准,以少校官阶退为预备役。胡方清自叙云:“自十六年(1927)始,随军转战,北极穷漠,南抵边陲,以及印、缅、泰、越、菲、马诸邦,二十余载剿匪抗日,靡役不与。虽无建树而奔走之劳尚未后人。”
孔庆久(1913~1996),盘峰乡榉溪村人。为山林承包大户,1977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生产队长”。1982年被评为省林业劳模,曾出席浙江省劳模代表大会,受到嘉奖。在举办村级林场和管理林业生产等方面有较大贡献,受到村民爱戴。
周用行(1915~1953),字思梅。万苍乡斐湖人。十五岁从军补宪兵团,转战京、沪、皖、赣、平、津各省市,参加长城抗日之役。《塘沽协定》签订后,奉调南下。1933年入宪兵司令部特高组第一期学员训练,卒业后,奉派上海充任宪兵司令部特警队副队长。日军入侵上海,奉命转入地下工作,曾被日军所捕,酷刑审讯,宁死不屈。监禁八个月,出狱后几经周折,奉重庆政府密令,潜入敌伪活动。至抗日胜利。因地下活动成绩显著,蒋介石题字嘉奖,“出生入死,忠贞不屈”。调任东南区主任,旋改充宪兵司令部直属京沪区特高组驻沪特高组组长,兼上海某区区长,督察接收上海日本投降事宜。1949年4月赴台湾,转香港,同卫立煌等主办某报刊。1953年于香港病逝。《中央日报》发文讣告,陈诚致悼词。
张泽光(1916~2002)又名兆英,尖山镇楼下宅人。黄埔军校第十期毕业。抗战后在上海任国民党警备司令部上校科长。1949年随军去台湾,在台北警备司令部任职。1956年退出现役,在桃园县当任人事室主任。1983年奉令退休。1988年回老家尖山楼下宅探亲。在与县政协和县委统战部同志交谈时,表达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关心和反对“台独”的明确立场。并对家乡通公路、有电灯,装了自来水三大变化非常高兴,还提出农村必须改进卫生习惯等问题,表现出关心家乡和爱国思想。
韦永森(1920~1984)又名路堂,尚湖镇下溪滩人。少年时随叔韦秀荣在东阳读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为黄埔第十六期毕业生。先后在国民党部队任排长、连长、营长、独立团团长。东阳解放前夕,任东阳县代县长。解放后入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国家实行第二批战犯大赦时获释回家,被聘为县政协委员。
周来法(1920~1995)又名周有林,万苍斐湖人。1945年在孝丰参加新四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华北,参加了各大战役。为人民解放事业身经百战,曾多次负伤立功。1945年在浙江长兴牛头山战役中,荣立一等功一次;1946年5月在江苏孝孩镇,被评为二等模范;1949年4月在河南许昌荣立三等功一次。1952年转业到地方,曾任武义县粮食局副股长、武义县清溪区委组织委员。1956年任武义县粮食局粮管所所长。1958年任衢县乌溪江沙石大队中队长。1964年任金华蒋堂农场中队长、副大队长。1983年离休,享受副处级待遇。
张荣甫(1922~1991),九和乡后箬岭村人。原人民解放军海军机关直属门诊部主任医师(副师级)。1949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同年入伍。先后在第三野战军三十五军卫生所、华东海军青岛医院、华东海军第三医院、海军淞沪基地医院工作。1954年7月调入海军直属机关门诊部,历任学员、军医、主治军医、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1987年2月离职休养。参加革命40余年,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在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仅主持了门诊医疗工作,还参加抢险救灾,多次立功受奖,离休后继续为军内外人民群众做一些防病治病工作。
陈世民(1923~2004),安文镇康庄人。1947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就参加了进步学生运动。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英语文学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任厦门大学党支部宣传委员、外语教师。1956年至1959年任厦门大学公共外语教研室副主任、厦门大学直属党支部书记。1960年至1984年任厦门大学外文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学报》副主编,外文系编译组组长、厦门大学苏联问题研究室主任。1978年评为副教授。1982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聘为外语翻译专业干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1974年至1989年担任厦门大学联合国文件翻译组组长。1989年离职休养。主要编著有《综合英语成语词典》、《学生五用英汉词典》。译作有《老挝史》(上下卷)、《泰国和柬埔寨史》。又释译和审校了联合国文件约400余万字。获厦门大学“南强奖”一等奖,福建省科研成果一等奖、福建省辞书编纂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辞书学会辞书编纂成果二等奖。其姓名被列入《国际卓越领导人姓名录》和《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
周荣奇(1924~1996)又名家德,玉山镇马塘村人。从小上进好读。1949年毕业于国立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分配在北京市工程局桥梁科工作。1950年12月,因抗美援朝需要,而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五师十四团技术员。多次在敌机轰炸中抢修桥梁荣立战功,受到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的嘉奖。1954年回国,晋升为工程师。投入广州湛江铁路桥梁的工程设计工作。1958年随部赴东北长白山大兴安岭林区参与林区铁路设计工作。1971年去陕西黄土高原,在蒲城参与韩城铁路建设。完工后,转业到蒲城县水利水土保持局工作,为高级工程师。1990年离休,享受正县(处)级待遇。妻、儿均安家在西安。
曹良鸿(1925~1997),冷水乡白岩人,中学高级教师。1947年毕业于锦堂师范,历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导主任。1980年从杭州吴山中学调入杭州工读学校负责教导工作。
工读学校教育不同于一般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学生的将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的成效。曹良鸿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爱得深,管得严,重疏导,抓反复,靠集体”的教育经验,对恢复失足青少年做人的尊严,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美国考察团、朝鲜代表访问团、北京和上海、南京、重庆工读学校的一致好评。所撰写的《挽救失足青年是教育战线夺人救灾的斗争》、《堵一堵不如引一引,批一批不如比一比》等一批文章在报刊发表或电台播出;多次参加省、市经验交流,其中《振奋精神、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文获杭州市教育教学专题研究二等奖,就如何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的问题还接受过杭州师范学院、杭州教育学院、杭大政治系、浙江教育学校等30多个单位的邀请,去作过专题报告,深受教育专家、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从教48年,先后11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其中4次为市先进工作者。1985年省教委授予“为人师表,优秀教师”称号,为省第六、七届人大代表。
张骥(1925~2004)又名张性近,尖山镇新宅村人。1945年毕业于锦堂师范,曾任小学教师4年。1949年1月,参加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战斗在金华、兰溪、义乌、浦江一带。野战军渡江后,随军接管兰溪县,在中共兰溪县委民运部工作,负责征粮、组建农民协会开展反霸斗争。1951年任兰溪县农民协会秘书,参加土改指挥部的具体工作。1953年在县委城工部和工业部任干事。1954年任地方国营金华第三转洗麻场场长。1956年始调任教育工作,先任兰溪县三中副校长,1960年任厚仁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70年任岩山中学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77年任省重点中学兰溪一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86年离休,享受副处待遇。
郑皎(1925~1983),又名福善,大盘镇光明村人。1944年毕业于磐安简易师范。1947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于大盘乡参与陈伟卿等组织“农民变工队”和“六谷班”等革命外围农民组织,接着又组织“军政同志会”开展革命宣传。1948年6月进行减租减息活动,后被国民党当局发觉,转移至东阳。12月,共产党领导的东磐武工队成立,郑皎动员原“六谷班”的人员参加,开展武装革命斗争。1949年1月,东磐武工队改编为浙东游击总队第三大队第七中队,参加了解放天台的战斗,接着参加了解放诸暨陈蔡镇、枫桥镇和嵊县石磺镇战斗。2月,东磐办事处成立,扩编为东磐大队,任中队长,3月参加袭击驻札在安文中宅祠堂的国民党磐安县的一个中队,缴获机枪2挺,步枪20多支以及一批榴弹子弹,战斗获得全胜。不久,东磐大队扩编为东磐支队,郑皎被派在第八大队(杜锦堂起义部队)任职。4月,为了攻打当时的磐安县城大盘,郑皎等4人受支队的派遣先在学田等处布置接应内线。于21日拂晓部队顺利地占领县城,摧毁了国民党县政府,打开监狱释放了政治犯,缴获了电台和一大批武器弹药。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金华分区领导主持整编,磐安县大队正式成立,郑皎任大队长,共指战员79名,换上军装和武器装备。10月中共磐安县委成立。30日磐安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大队进驻县城安文镇,宣布磐安解放。郑皎转业,任大盘区副区长,参加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斗争。1953年在“镇反”和“三反五反”时被错捕,不久释放回家。1981年平反,1983年离休。
厉熙彪(1930~1975),尖山镇人。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绍兴中学,即以公费就读。后因抗战,政府对公费生的津贴减缩,改读杭州师范。1948年参加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初受命在省城组建青年团,接着去参加省委在嘉兴的土地改革试点。结束后回杭,先后任团省委学校工作部副部长、部长、副书记,浙江省青年联合会秘书长、副主席,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出访过朝鲜、苏联等国家。“文革”期间,反对打倒一切,坚持保护老干部,因而也受到冲击。派到省五七干校任指导员。1971年调回省委政工组,负责工、青、妇一线,筹备恢复工、青、妇组织。1975年回家探亲因医疗事故而逝世。平时上下班拒绝小车接送,自乘公共汽车,生活俭朴。
释了凡(?~1993)俗名陈金英,胡宅乡人。原在山环乡莲花庵打杂工,以后正式为尼,法名释了凡。1935年11月22日,陈金英在庵堂边山上干活,发现一红军战士受伤不能行走,眼看要被国民党追兵赶上,她即冒着生命危险将红军扶进庵堂,躲进柴房放着的一具空棺材里,避过了围剿部队的搜查。该红军战士名叫应子贵,在陈金英的中草药治疗和精心护理下,一个月后完全康复,打扮成农民出行。后来找到了红军部队而顺利归队。不久,编入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为人民立功。解放后应子贵同志在解放军某部领导机关工作,多次来信邀请这位释了凡师太出山旅游,被其婉言谢绝,汇给她的款项也退回不受。她认为救护红军战士是出家人应该做的事,不需要让人家报恩。
释了凡师太热爱劳动,专心佛事。她自食其力,生活省吃俭用,种地耕田施肥,以农为乐。将信男信女资助的钱全用在庵宇建设上。又集资建造桥梁1座,石亭1座,受到周围群众的赞许。
郑茂桃(1932~2002)窈川人。1951年参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工会办事员、中共双溪区委和安文乡党委文书、县监察委员会秘书、县委组织部干事、安文乡党委组织委员、安文区副区长、盘山区委副书记、书记、安文镇委书记、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磐安县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等职。兼任过县农业区划委员会副主任、县劳务输出领导小组组长、县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县消费者协会名誉会长等职。退休后仍关心社会的扶贫济困、妇女和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工作,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每年各种节日要下乡下村探望老年人、老农会主任,获全国重视老年工作领导者功勋奖。1992年被评为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施时耐(1947~1984),曾用名周锋,方前镇茶潭村人。1966届东阳中学毕业。先后在茶潭水库、五丈岩水库管理处担任施工员。学习认真,肯钻研,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深入玉山区域各乡镇、村调查研究,潜心钻研水利业务,搜集整理了大量水文资料。“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后考入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至盘山中学任教,担任党支部副书记。1983年11月,恢复磐安县后当选为副县长。
郭威龙(1957~1985),尚湖镇板榧村人。1974年由民办教师参军,复员后继续任民办教师。1983年在山环乡(今尚湖镇)黄林坑村校任教。黄林坑地处偏僻山区,教学条件较差,郭威龙以苦为乐,安心教学,热爱学生,在全乡学生会考中成绩明显提高,被评为乡先进教育工作者、乡教学新秀。
1985年5月9日下午2时许,尚湖镇遭到龙卷风袭击,面对校舍(祠堂)岌岌可危之际,郭威龙老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抢救学生。当他第三次冲进校舍时,房屋轰然倒下,一根6米长的大方梁压了下来,郭威龙同志不幸牺牲。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郭威龙老师为革命烈士称号,中共金华市委、市政府、中共磐安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全县人民向郭威龙同志学习,学习他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中共磐安县委追认郭威龙同志为中共党员。
--------------------------------------------------------------------------------
陈梦弼,字商贤,南宋嘉泰二年(1202)进士,魏王赵光美后裔文思王招为郡马,生卒不详。陈梦弼墓位于万苍安宅村南,为南宋时期墓葬,与原配夫人蒋氏合葬(赵郡主另葬一处),墓丘高约1.5米,径4米。墓前有后代重修的墓面石及祭坛。原有石兽一对,已佚。“文革”中遭破坏,今为村民重修。2001年8月21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注:安宅陈梦弼和蕙风词话中陈梦弼应是两位不同时代的人)
宋嘉泰年间,陈梦弼公荣登进士,宋文思王爱其才貌,招为王府郡马,留下一段佳话。陈梦弼当年来安宅游玩,被这里的山水深深吸引,流连忘返,于是在附近造郡马府,逝世后就安葬在安宅村的凤山脚下。陈梦弼年少时刻苦攻读,崇尚儒家风范,为官清廉,他的这些美好的品德也作为一种文化流传了下来。安宅村的陈氏宗族,就是郡马后代的一个分支,根据宗谱记载“陈姓、系名门望族,源远流长……十七世梦弼公,以才貌具佳,被宋文思王招为郡马,赵香亭公主随归故里。其曾孙子楷公,官授两浙奏差。乔迁安宅,礼仪传家,耕读励志,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七百多年。”陈氏的郡马文化、耕读文化使得安宅村有了耐人寻味的文化底蕴。(农村中国
陈梦弼和石湖词
陈梦弼和石湖鹧鸪天云:“指剥春葱去采 。衣丝秋藕不沾尘。眼波明处偏宜笑。眉黛愁来也解颦。巫峡路,忆行云。几番曾梦曲江春。相逢细把银釭照,犹 恐今宵梦似真。”歇拍用晏叔原“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句,恐梦似真,翻新入妙,不特不嫌沿袭,几於青胜於蓝。
选自《蕙风词话》况周颐(磨铁中文网http://www.motie.com/)
浙江省文物局:http://www.zjww.gov.cn:89/gate/big5/www.zjww.gov.cn/fwxx/unit_more.jsp?city=07&level=3&currentPage=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名文化】三城客:林林总总、奇奇怪怪的牟平村名,从中可以看到什么?
陈氏宗亲字辈选录(二)
温州历史年表(三十四):南宋
地名┃“世界美食之都”的故事
金华市道教活动场所基本信息
东皋心越禅师与柏社禅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