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悘理自然》阴阳引斥和(十一)①

诸相皆因“引、斥、和”面显:
宇宙世界之根本为一元,一切万象(心物)皆由这一根本原理所生成,故无所谓神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之对立,宇宙万事万物皆源于此一元。

而二元论者主张神与世界、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等的绝对对立,这与近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到是挺相似的。
但是,要让一般人理解“一元论”之本质并非易事,因为绝对本质之一元论,却难以解释各和现象差别。于是,判定精神与物质对立,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二元论”或“多元论……”而应运出现。
至此,可以看出真正的多元论思想是在一元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是对一元认识的一种方便解释。
无论一元多元皆有其可相互攻守的矛盾、漏洞之处,佛教为解决此症结,遂肯定其态度及立招,即:
一概定一切精神、物质、形而上、下学说之不变原理:

“万法唯识”、“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就是“心物一元论”。

大抵言佛教于一元、二元、多元等概念并未视为固定之实体原理,而以“无自怜”统而视之,这也是佛陀所持宇宙观之基本态度。
而《河图洛书》为我们开示简明原理,以黑白阴阳圈组合成二元及多元模式,皆由“河洛”中点“一元”延伸,以“阴阳引、斥、和”延伸二元多元公式,给“心物一元论”圆满解决了诸相的真谛(以下诸述作如是观)。

到底如何理解“心物一元”或者“心物二元、多元”呢?
历史上持“不二一元论”的印度吠檀多学派有一比喻,似乎可以解开我们心中的这个疑惑:“大我之梵如大虚空,小我则如瓶中之虚空。瓶中之空来自大空,为大空之一属性。二者本质全同。小我发乎大我,而为大我之一属性,本质亦复了不相异。瓶中之空暂为瓶所制限,以别于大空;
小我亦暂为身所制限,而恍若外于大我。若瓶破则瓶中之空融于大空:身体之制限若解,小我直冥合于大我”。
其大意是说,现象界虽有我他、心物彼此之分,实则在根柢上万有悉为普遍同一之我。吠檀多学派的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哲学思想界,成为后世印度思潮的主流。直至今日,尊奉传统哲学者中的绝大多数仍视之为圭臬。
所以我的看法是,如果南传佛教确有“心物二元”说,或者观察名色之内观立场谈二元,应当与北传之“心物一元”并无矛盾,前者为“用”之显发,后者为“体”之归纳。

世界统一性问题上,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质或统一的本原的观点,即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称为一元论。用中医的最高境界来说,就是:“天人合一”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在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它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也是根本对立的。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二元论是一种不彻底的哲学,它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并把精神看成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因此、最终必然会倒向唯心主义。

至于二对对立又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二元论相有二义,幻相与实相。所谓幻者,有错觉之见故。

所谓实者,如实而见故。幻相无性,故虚;实相不离于性,是性的显示,故实。
一切相,皆是有,一切有皆因二分而现。将总相分为可见与不可见,可见之相依不可见相而现者,此所见者是幻相之见。将一切相,依不可见之性而现者,此所见者,是实相观。故相之幻与实,不在相本身,而在所见之方式不同也。
同样的,性也是如此,性之染净,不在性之面,而在对性之心。心净则性净、心垢则性垢。一切性皆于真如,皆本净。
二亦有二义,二元与二分,二元对立,不见一体自性;

二分对待,显明一体自性。二元对立,从而使一切即一之实相特性遗忘,是一个错误的二元。

神圣二分,从而使一即一切可以识者,可以显明,此一种妙用的二元也。对与之错,只在得一与失一之之间也。
一切万相皆根源于二元,一切错误皆是一种二元对立之误;

一切妙用皆根源于二元,一切智慧皆一种二分的发现。
如何超越二元?二元是错,是对,不在二本身,在得一与失一也。故其要在得一。


因二有二义,一也有二义。一相孤门与主伴互融。遮二得一之一,神圣二分之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入我我入,无我大我,此真一,主伴互融之一。

一即一切,一切皆我,一切人皆是圣子,皆是上帝之子,此一相孤门之一。
遮二得一之一,即最初的有限单元点,神圣二分之一即无限空间内无限单元点。最初的有限单元点,即起信论所谓摄一切法,生一切法的阿赖耶识不觉义。无限单元点即阿赖耶识觉义。故有限单元点与无限单元点,本是一点,得一与失一之见不同而已。
所谓无明,亦有二义:是一个错误,是一种妙用。当无明,是明的反面,此一种错误。当无明,是明的对待,从而将明成为一种可以体验之事者,此一种妙用。一切错误皆是一个错误,一切妙用皆只是一种妙用。无明就是这样的一个错误,无明也是这样一种妙用。

何谓无明,即觉之识性。觉有智识之分。智者遍照,识者详审。所谓详审,即有所不觉者。故识即不觉,而不觉即无明之谓也。

所谓不与一真法界总体相函,此识之必然特性也。故无明即识。
有情亦有二义:

众生与佛。佛觉,众生不觉。

佛之觉者,其不觉之识分不迷于觉之智照者。众生之不觉者,识分落念头,所见则有所不见也。众生如阴,其觉是阴中一点阳。故众生之觉反显众生之不觉也。佛如阳,其不觉是阳中一点阴。故佛之不觉 反显佛之觉也。
众生之灵魂,其任务在泯一切相为一相,泯一切二元为一个二元,然后泯相归性,泯二元为一。最后一切所有,皆融归大空本体。此成道之过程。摄末归本门。菩提心为究竟,所谓菩提心者,如实知自心。
佛之灵魂,其任务是自一相(总相)而开一切相(曼荼罗)、只一个二分(识智)开出一切二分(方便)。此成道灵魂下降之过程。依本开末门。方便为究竟。所谓方便者,摄尽一切世间之法。故佛发愿度尽一切众生,此实语。
相之二义、二元之二义、无明之二义、无明二义,有情之二义,皆是一个二义也。所见不同,分而不可分。

法师论体相用,有云:主观在相,相是相,性亦相,体亦是相。主观在性,性是性,相亦性,体亦性;

主观在体,体是体,性是体,相亦是体。当如是观。
密宗说法,有深义,有深秘义。此二分者,亦根源于相之二义者也。深义者,志求成道的行者自内境界也,与世间人观者大异。

深秘义者,诸佛下降度化众生之自内境界也,此从本开末门,与摄末归末门,又大异。故密宗有深义和深秘义。密宗如此,佛说法亦可作如是观。为做佛者观之,佛法是让众生成佛之法。得了佛果的佛菩萨观之,佛法是下降度生之法。法是一个,所观不同,其义大别。
易者道阴阳,阴阳是“一即一切”生发的枢纽,一开一切,必经二分,一切摄为一,必经二分。尽阴阳之义,则易学得其大要也。

四大“引、斥、和”论:佛学基本理论“五蕴”中的“色蕴”相当于物质现象包括风火四大元素和四大元素所组成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和感觉的对象(色声味触)。

佛医承认物质的基础性,认为地水风火“四大”元素构成世界万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暂时的,非永恒的,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并和自然发生关系。

若“四大”不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形成“四大分散”(为“斥”)。

“人身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起。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斥”),土属鼻,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
、深受佛学影响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代表作《千金要方》中就揉和五行及四大学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

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

风气不调,全身僵直,诸毛孔闭塞;

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

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

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然愚医不思脉道,反治其病,使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然,重加其油,不可不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元,二元与多元论!一元论(Monism...
关于一二元统一说
第九章:中国哲学中的概念与范畴及中西方哲学比较(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以不变应万变
负阴抱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