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自然论》中医发展一一与时皆行(二十一)

⑩中药“象学”与“化学”:
《内经》在以阴阳为总纲的前提下,提出了象学论,如在《素问 阴阳离合论》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内经 素问》又云:“夫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化学的起源是非常早的,以木取火就是化学反应,生食煮熟也是化学反应,寒夜取暖都是古人运用化学反应,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最早搞化学的是我们中国人,烈火中黏土制陶器,酿酒制醋,织物颜色,炼丹、中药炮制等。后来中国在《内经》的思维模式熏陶下不再细分了,而国外利用了“工巧明”(也就是科技),分细了,推之以万万了,用原子、分子来研究化学,化学才被确定为一门学科。

而中药的“四气五味”就没有细分下去,中药可无限分割。气中有味,味中有气,气中又有气,味中又有味,到最后再分还不是原子与分子吗,可以说烧火做饭都是化学,我们千万别被“化学”一词给忽悠了,化学是研究不了中药的。

所有说中药的“四气五味”=化学,现代化学未解中药之迷。一点没错。
而且是高等的复杂的化学,现代化学还远远没跟得上。因此现在就着手研究中药化学为时尚早,这样不但糟蹋了有限的中药资源,改变了中药未知的有效成分,也在变着法儿来挖中医的祖坟(帮助中药西化的目的…这些道道应引起国人警惕)。
再说化学提纯是中药中的单一成分,它的药物依赖性超过想象,通过这一“提”,就“提”出了吃药终身制,把原本中医中药治本,变为治标。渐渐的把中药也领进与西药共同的特色一一停药就犯病的窘境。

中药的化学成分就是“四气五味”,再根据中药的“化学成分”(四气五味)推理、实践而成中药药理学一一升、降、沉、浮、归经、功用…至简模式。此模式相对明确,易于类别,大道至简。

但疾病的症状复杂多变,不单是时空、年龄、男女、心态等不同,药物的本身的产地,种植、收藏、加工的不同,使具有相同“化学成分”(四气五味)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功用,甚至相差很大。

医者用药一贯是与时俱进,非常灵活的,有些医家并不以寒热温凉(平)之四性,与辛酸咸苦甘(淡)之五味的“化学”之性;
或取五色、或单取其气、或只用其味、或取其象,或取方位,以“天人合一”的观念阐述了独取“化学成分”的局限性,丰富了中药运用的“隨意性”。
这样随意不是人人都可意应用的,它的隨意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智慧,就是隨意之中定有不隨意!
如果不明此理,就麻木取象比类为用药模式,实属勉强,否则就出现诸多荒谬与误导。

中医取象比类,不要看任何人的眼色,还有权威人士批判“天人合一”是牵强附会的立论,大概此人也是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的一个自我安慰吧!这个学问表面简单,真正应用,决不是依瓢画葫芦这个层面。运用中药的外象的学科、又叫“药象学”。你必须达到很高的“觉者”境界,当然达不到的是大多数。
想用“药象”的也不是只此一条路,容易的也必须做到由表及里,即知外象(颜色、形状、时空动态、特殊气体等)又明内在“化学成分(四气五味)”,否则“药象学”就成了胡说八道害人的狗屎,垃圾。更高的灵光是恍兮惚兮的无为状态,铲除了后天“头脑”思维的执着全凭“真心”流露的刹那“对应”的学问,祂是全息灵知的“药象”,未必有几人悟得。

《内经》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在“取象”上可见各个章节,并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贯穿整个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取得了重要作用。药象理论常常显现在中医各大家医案之中,并从整体观系统观的角度阐述中药的特性。其精华已经摆脱了可知的“化学成分”,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适情”的“对应”,对进一认识中药作用原理是个重要的启示。

个人浅识,中药象学有更高层次的面纱尚未揭开,我们要“与时皆行”,根据本人的能力与主流意识的“四气五味”逐步合一,为新的中药学而努力,这也暗合“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的世俗谛,并结合佛学“五明”之一的“医方明”大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 中药的气与味+从实例说中药的气与味
原创首发
中药取效的道理到底为何?
药性分四气五味,甘味药大全,多为滋养补益之药,推荐收藏
中药的疗效源于“四气五味”还是“有效成分”?
浅谈中药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功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