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二经脉辨证论治方法(十)手少阴心经辨证应用举要

一、临床表现

1、心脏失常病候

心病的证候特点是心主血脉失司和心主神志失常;病变包括了循环系统疾病和精神神志异常;病证有虚实两类,虚证有阳气虚和阴血虚,实证为瘀血、痰火阻滞。心不受邪,故本脏之病,多起于内伤,以真心痛、心悸、失眠、健忘、昏迷、失语为常见病症。

2、经脉失调病候

心经经脉起于心中,上挟咽,系目系,下岀腋下,沿上臂内侧循行至小指之端。心经经气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可出现胸胁痛、前臂内侧厥冷疼痛;经气郁滞,郁而化火,上冲咽与目系则咽干、口渴、目赤肿痛,经气郁热则掌心发热。

二、辨证分析

心主血脉,若心气虚,运血无力,或痰火水饮痹阻心脉都可导致血脉运行不畅、心血瘀阻不通,出现心悸心痛、上臂内侧厥冷疼痛。

心主神明,若心血亏虚,神不守舍则失眠健忘;若心气不足,神无所主则心悸怔忡。

三、辨证应用举要

1、“心痛”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闷痛,甚则心痛彻背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胸闷如窒,重者胸痛,甚至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属本虚标实之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张仲景认为“阳微阴弦”是胸痹心痛的根本病机,阐述了上焦阳虚,痰饮、寒邪等阴邪乘机上乘,以致胸阳闭塞、不通则痛的本质。

因诸阳皆受气于胸中,而心为阳中之阳,血液在脉中运行不止,环流不休,全赖心阳之温煦和推动。若心阳不足,则血运不畅,瘀血痹阻心脉;心阳不足,不能下温肾水,则气化失司,水饮内停,上凌心胸;阳气不足则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邪凝滞,收引血脉,致心脉拘挛而发为心痛。

其病机关键是心脉痹阻,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阳气虚衰,标实有寒凝、气滞、痰浊、瘀血。

治疗当标本兼顾,标实宜泻,针对寒凝、气滞、痰浊、瘀血之不同,分别予以辛温通阳、梳理气机、豁痰泄浊、活血化瘀之法,以疏通心脉为要;本虚宜补,权衡气血阴阳之不足,益气温阳,养血滋阴,但总以振奋心阳为首务。笔者临床多用至阳、内关等为主穴,同时强调治疗痛证要以“调神为主为先,以通经为辅为用”。

刘某,女,54岁。诉心前区疼痛3年余。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心悸、气短之症,于中医一附院服中药调理,服药后自觉诸症有所缓解,但心前区疼痛之症仍反复发作,现为求进一步治疗,前来我院就诊。现症:心前区疼痛,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纳呆,食后腹胀,寐差,便溏,体胖,舌淡暗苔白,脉弦细。查:心电图提示:ST段下移,T波倒置,心肌缺血;心脏B超提示冠心病。

中医诊断:胸痹(阳虚痰凝型);

西医诊断:冠心病。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以心前区疼痛为主症,知其病位在手少阴心经。据患者症舌脉,证属阳虚湿盛、痰瘀痹阻心脉。法当通阳宣痹,健脾化湿,豁痰化瘀。针刺取穴:至阳、中脘、血海、足三里、阴陵泉、地机、丰隆、三阴交、太冲、内关、灵道,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至阳采用“深刺纳阳针法”,余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患者经1周治疗后,心前区疼痛、心悸、纳呆、便溏之症明显好转。又继前治疗2周后,心前区疼痛基本消失,饮食、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继前治疗3次以巩固疗效。

按语:《类证治裁·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此《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该患者脾虚日久,湿聚成痰,痰浊瘀血盘踞胸中,致胸阳不展,经脉不通而发为心痛,故首选至阳穴,以至阳为督脉脉气所发,阳气至极,“至阳赫赫”,穴居背部阴阳交关之地,能从阳引阴,振奋胸中之阳气,以消阴翳,为治胸痹之要穴。针刺此穴多采用“深刺纳阳针法”,操作方法是针入皮肤后,意守针尖,徐徐下针寻气,得气后,以意领气,将针由浅入深推进,使阳分之气引至阴分,推内之阳,疏利阴分,深而留之,“内阳以和阴”。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调理脾胃、升清阳、降浊阴,助胃气水谷之运化,振奋 中焦阳气,通过补脾阳达到振奋心阳的目的,并能通阳而豁痰除湿降浊;取太冲意在调肝木以防横克脾土,从调理脾胃入手,改善气血生化之源以祛瘀生新 而扶正,杜绝痰湿生化之源以化痰祛瘀而通痹;血海、地机养血活血,化血中之瘀滞而通络;内关、灵道理气宽胸,疏通经脉,宁心安神。诸穴合用,标本兼治,以温通为要而收效。

2、失眠

人之寤寐,由心神所主,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作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失眠病因虽多,但病理变化不外阳盛不得入于阴,或阴虚不能纳阳,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心神不安,神不守舍,其病位在心。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云:“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治疗总以补虚泻实、调整营卫阴阳为原则,临床多以内关、神门、申脉、照海为主穴。

刘某,女,47岁。诉心烦失眠2个月余。患者1个月前因家事思虑过多而致失眠,初服用安眠药有效,后渐至药量加大亦不能安睡,经中药治疗1个月,虽有改善,但仍入睡困难而多梦,尤以精神紧张更甚,故欲求针灸治疗。现症: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烦心悸,烘热汗出,神疲倦怠,纳呆,便溏,月经不调,舌淡苔薄,脉弦细。

中医诊断:不寐(血虚肝旺型);

西医诊断:失眠,更年期综合征。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年近七七,天癸已竭,复因思虑过度劳伤心神,心神被扰。阴血亏虚则神不守舍;心神被扰则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头晕健忘。纵观症舌脉一派血虚肝旺之象。故法当养血柔肝,宁心安神。针刺取穴:内关、神门、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申脉、照海,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诸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针刺治疗3次后失眠有所好转;又继前治疗1周后,失眠多梦明显改善,心悸、心烦减轻,饮食、二便正常,嘱其停用镇静安眠药,前穴加刺风池、印堂以平肝镇静,治疗1周后,能安然入睡,心烦头晕、烘热汗出消失。共治疗1个月,诸症尽除。

按语:该患者肾阴亏虚,阴虚则肝旺,复因思虑过度,心脾两伤,阴血愈亏,血虚肝旺,“心系有二:有脾倦火郁夜卧,遂不疏散,每至五更,随气上升而发躁,便不成寐,此宜快脾发郁”(《古今医统大全·不寐候》)。故针刺阳陵泉、太冲以疏肝解郁;足三里、三阴交培土荣木以快脾发郁。内关、神门养心安神;申脉、照海调和阴阳跷以调整人体之阴阳,使阴阳平衡。诸穴合用,补其不足,调其虚实,使阴平阳秘,精神内守。

3、失语

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故心病可反应在舌体和舌功能的异常,反之,舌病亦多与心的病变有关。舌也是人体发音的器官之一,参与语言的发声,若舌体强硬或萎软均可影响语言功能。《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灵枢·经脉》亦云:“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虚则不能言。”故舌病失语当从心论治,宜取通里、灵道、哑门、廉泉等为主穴。

宋某,女,56岁。家属代诉突然失语,伴头晕、双下肢乏力1天。患者晨起大怒后突发失语,神清,肢体活动自如,欲求针灸治疗而来诊。现症:失语,舌不能伸出口外,头晕烦躁,面红目赤,大便2日未行,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既往患高血压病史10余年。查:形体肥胖,双下肢肌力V级,双巴氏征(+),血压180/100mmHg,头颅MRI提示:脑干梗死。

中医诊断:失语(痰火扰心型);

西医诊断:脑梗死,3级高血压病。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形体肥胖,痰湿素盛,诱因大怒肝阳暴亢,肝火挟痰上扰心窍而致舌强不语。故急当清心泻火,豁痰开窍。予静脉滴注疏血通、奥拉西坦,口服拜阿司匹林。针刺取穴:哑门、风府、廉泉、天枢、支沟、通里、灵道、丰隆、内庭、太冲,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风府、天枢、支沟、通里、灵道、丰隆、内庭、太冲均施以徐疾提插泻法,廉泉、哑门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患者经1周治疗后,大便正常,头晕消失,舌强好转,能简单对答。又经半个月治疗后,语言明显改善。又继前治疗1周后,语言流畅,诸症消失,而告愈出院。

按语:《灵枢·经脉》云:“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故舌病当从心论之。该患者痰火扰心,舌强不语,故急泻支沟、天枢、内庭、丰隆通腑泻热,清热化痰,泻风府、太冲以平肝息风,通里为手少阴心经络穴,灵道为其经穴,针泻二穴清心火、开心窍、利舌发音,廉泉通利喉舌开音,哑门开音窍之门。诸穴合用,共奏清心泻火、豁痰开窍、通关利舌之功。

4、“嗌干”“渴而欲饮”

口干、渴而欲饮为津液不能上承,口咽失润所致,证有虚实之分,虚则阴血津液亏虚,实则热盛伤津或寒湿中阻。湿邪所致口渴不欲饮,而热盛伤津则渴而欲饮。本经之“嗌干”“渴而欲饮”,乃热盛伤津之象。心经起于心中,其支者挟咽而行,若心火亢盛,灼伤阴液,咽喉不得滋养则嗌干、渴而欲饮,可泻少海、少府、通里以泻心火,减少津液耗 伤而止渴。

王某,女,40岁。诉口燥咽干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燥咽干之症,伴有双目干涩、五心烦热,诊为干燥综合征。予中西医治疗,均未见改善,遂前来我处就诊。现症:口燥咽干喜饮,双目干涩,五心烦热,夜寐多梦,小便黄,大便秘结,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中医诊断:咽干(心火上炎型);

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

辨证治疗思路:患者以口干喜饮为主症,与手少阴心经之病候相符,且依据患者症舌脉,证属心火亢盛。心火上炎,灼伤津液,津失濡润则口干喜饮,双目干涩;心火扰神则夜寐多梦,心火下移小肠则小便黄赤。故当从手少阴心经论治,法当清心泻火。针刺取穴:通里、神门、少府、内关、三阴交、太溪,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通里、神门、少府、内关施以徐疾提插泻法,三阴交、太溪施以徐疾提插补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患者经3次治疗后,口干眼涩、五心烦热之症明显改善,加取支沟以泻热通腑,经1个月治疗诸症尽除,而告愈。

按语: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者多责之于心火亢盛,当从心经论治。通里为手少阴心经之络穴,别走手太阳小肠经,泻之能清心火,多用于治疗心火上炎所致之症;少府为手少阴心经之荥火穴,功善清心泻火,是治疗心火亢盛之主穴;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输土穴,心脏原气所过和留止之原穴,泻之能清心泻火。三穴合用意在清心泻火,治伤津之因。三阴交乃三阴经之会,太溪为肾经之原穴,补之直补三阴以生津润燥。泻内关以清心除烦。

5、“臑臂内后廉痛厥”

手少阴心经沿上臂内侧后缘至肘内,循前臂内侧后缘达掌内后缘,若心经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通则痛,或经气亏虚,经脉失于温煦,则可见臑臂内后廉厥冷。治当以“调神止痛针法”为主,配合循经选穴治之。

张某,男,56岁。诉右上肢内侧后缘疼痛1周。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岀现右上肢内侧后缘疼痛,逐渐加重,为求针灸治疗,前来我处就诊。现症:右上肢内侧后缘掣痛,疼痛范围自手4、5指掌侧,沿腕、臂、肘之后缘至腋窝,臂外展时疼痛尤甚,纳可,寐欠安,入睡困难,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

中医诊断:痹症(瘀热型);

西医诊断:臂丛神经痛。

辨证治疗思路:该患者以右上肢内后侧掣痛为主症,其疼痛部位与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相符,故可从心经论治,且依据患者症舌脉,证属心经瘀热,治当化瘀清热、调神止痛。针刺取穴:内关、耳神门、极泉、青灵、少海、灵道,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施以徐疾提插泻法,留针 30min,每日1次。针刺后疼痛大减,经1周治疗后痛止寐香。

按语:本例患者疼痛沿手少阴心经所循而发,故知为心经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舌暗红苔薄黄乃瘀而生热之象。本着痛证之治,以“调神为主为先,以通经为辅为用”的原则,针泻内关、耳神门以调神止痛;循经取心经之穴以疏经通络止痛,极泉为手少阴心经之起始穴,功善活血疏经,多用于治疗上肢内侧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证,功效卓著,且具有清心泻火之效。青灵能行气通经、活血止痛,主要用于治疗上臂疼痛,临床常配合少海、灵道治疗上肢内侧疼痛。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经脉辨证论治方法(八)足太阴脾经辨证应用举要
名老中医之路之( 25)杨永璇
《针灸案例荟萃》第十八章失眠,单穴针灸验方(三)
气血失衡是心脑血管病的基本病机
冠心病的6个临床分型----沈绍功
​人体十二个保健大穴(针灸)     红豆老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