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象肾的生理:肾与经脉的关系

一、足少阴经脉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 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络〉”(《灵枢·经脉》)。此为“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灵枢·经别》)。足少阴经脉从足入腹,“根于涌泉,结于廉泉”(《灵枢·根结》),“络于横骨,终于会厌”(《灵枢·忧恚无言》)。“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素问·血气形志篇》),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有别脉相连系。“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灵枢·经脉》)。此外,又有“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 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灵枢·经筋》)。有人以为足少阴经脉不上头,不知足少阴经脉随足太阳经脉(经筋)上至头项。许叔微曰:“十二经络,各有筋,惟足少阴之筋,自足至顶”(《普济本事方》)

二、 足太阳经脉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以表里的关系而互相连系。足少阴连系足太阳已如上述,足太阳亦连系足少阴。足太阳之脉,从头至足“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灵枢·营气》),足太阳之脉递交于足少阴。“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 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灵枢·经脉》)。“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 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灵枢·经 别》)。足太阳经脉内连肾藏,而且有一别脉,合于少阴。“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灵枢·经脉》)。足太阳之筋亦与足少阴连系。“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 上循跟,结于胴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灵枢·经筋》)。足太阳全部经筋与足少阴经脉合而又分, 分而又合。其中少阴之脉系舌本,太阳之筋结舌本,这是两经异途同归之证。

其他如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为手足同经,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灵枢·经脉》)。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灵枢·营气》)。足少阴之脉系舌本,手少阴之别亦系舌本(《灵枢·经脉》),均说明手足二经的连系。又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少阴肾经亦有连系。心与心包本同一体,足少阴之连心必通过心包络,所谓足少阴之脉“注胸中”(《灵枢·经脉》),“外散于胸中”(《灵枢·营气》),足少阴之别“上走于心包” (《灵枢·经脉》)就是足少阴肾递交于手厥阴心包的指证。

三、 肾与督脉的关系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奇经八脉皆起下焦与肾之主腰足者有密切关系,所以赵献可提出“八脉俱属肾经”(萧赓六《女科经纶》转引)。后世如叶天士、吴鞠通辈以肝肾同居下焦,又提出“八脉隶于肝肾”(《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的论点。但八脉各自有与肾连系的路径,自当分别概述。

《内经》“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篡即会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素问·骨空论》)。张志聪对此段经文曾有精辟的阐述:“上节曰贯脊,属肾,此节曰循膂,络肾;犹脏脉之属脏络腑,腑脉之属腑络脏。督脉之从下而上,从上而下,皆从命门而入属络于两肾者也”(《侣山堂类辩》)。指出督脉与自下而上的足少阴和自上而下的足太阳在腰脊的命门穴会合而入络于肾。但督脉“起于少腹”和任、冲二脉同起胞中,后人有谓任督二脉为“一源而二岐”(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引滑伯仁),或任、督、冲三脉为“一源而三歧”(张景岳《类经图翼》)者,以三脉同起于胞中也。胞(女子胞——男精室)系于肾,位在肾下。李时珍曰:“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奇经八脉考》)。唐宗海却直接指出:“督脉起于肾中,下至胞室,肾中天一所生之癸水入于胞中, 全在督脉导之使下也”,又谓:“督脉主阳主生肾气”(《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叶子雨亦谓:“督在脊属肾,属先天,……先天主气,下交胞中”(《难经正义》)。据此,则督脉和肾,无论在经脉上和功能上都有密切关系。“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引张洁古),既为“阳脉之总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自与肾阳——命火相关。又如李时珍曰:“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奇经八脉考》)。“龟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脉,故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鹿鼻常反向尾,能通督脉,故取其角以补命、补精、补气,皆以养阳也”(《本草纲目》)。临床常用鹿茸、鹿角胶等以补督脉,实际就是补肾阳。可见督与肾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命门与肾的关系来体现的。可详参见命门专章。

四、肾与任脉的关系

任督二脉皆起于会阴(屏翳)。任循腹而行身之前,督循背而行身之后。滑伯仁曰:“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转引)。张景岳谓:“任督二脉,为人身阴阳之纲领。任行于腹,总诸阴之会,故为阴脉之海;督行于背,统诸阳之纲,故为阳脉之海。……启玄子〈王冰〉曰:甲乙经、图经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则是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耳”(《类经图翼》)。又谓:“督即任冲之纲领,任冲即督之别名”(《类经》)。从任督循环,任即督、督即任和督领任冲的意义来说,督与肾的关系似亦任与肾的关系。张志聪据李时珍“鹿角通督阳,龟板通任阴”的启发指出:“任、督二脉,……皆出于肾”(《侣山堂类辩》)。沈尧封则 谓:“任脉隶少阴'(《女科辑要》)。何秀山以“任隶于肾”(俞根初《重订通 俗伤寒论》按语)。然而任脉自有与肾关连之处。罗东逸曰:“任脉……起于会阴上中极,而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内经博议》)。足少阴肾脉 之在腹者,夹任脉上行,左右相距各祗五分,此即任脉与“少阴并行”之谓。此外,《内经》谓:“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灵枢·五音五味》)。胞与肾的关系又是肾与任的关系。《内经》以女子的月事与妊养归之于冲任,“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素问·上古天真论》)。王冰注:“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滑伯仁曰:“任之为言,妊也。……为妇人生养之本”(《十四经发挥》)。妇人的月事与妊养,虽关冲任,尤赖肾气为之主,有年老而有子者,此肾气有余也。王肯堂曰:“肾主下焦,冲任二脉系焉。二脉与少阴肾之大络同出肾下,起于胞中”(《证治准绳》)。从而指出肾与任(冲)、任与胞的相互关系。至于唐宗海以“督属肾为先天,任属胃为后天”,“卫出先天,督脉主之,营出后天,任脉主之”,又谓:“督脉属气属水,任脉属血属火,是任脉当又属之心”(《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任督相交,即“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义,亦可详参考命门专章。

五、肾与冲脉的关系

“冲脉起于气冲,冲直而通,故谓之冲”(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它与肾的关系,主要在于经脉。《内经》云:“冲脉者,……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灵枢·动输》)。又云:“胞络者系于肾”(《素问·奇病 论》),而“冲脉……起于胞中”(《灵枢·五音五味》)。“肾下”当即“胞 中”之互词,“并少阴之经,侠脐〈左右各五分〉上行”(《素问·骨空论》)。“其在腹也,行乎幽门、通谷……大赫、横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阴之分”(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正因为“〈足少阴〉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又〉曰太冲” (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太冲有时专指冲脉,如“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素问·上古天真论》);有时专指肾脉,如“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素问·水热穴论》)。“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素问·阴阳离合论》)。孙思邈说的更为直捷,他说:“肾主足少阴脉也,此脉曰太冲”(《千金要方》)。罗东逸说:“太冲之地,即为少阴。少阴,肾之宅 也”(《内经博议》),有时包括冲、督、任三脉,以“三脉同起于下极,一源 而三歧,故圣人不曰冲、督、任,而总名曰太冲”(同上),还因为冲脉的循行 可以注入脊内,更有伏冲之称。《灵枢》所谓冲气“……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 (《灵枢·岁露论》),与“虚邪之中人也,……传舍于伏冲之脉”(《灵枢·百病始生》),即指此言。张景岳申述的颇为清楚,他说:“伏冲之脉,即冲 脉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类经》)。从冲脉入脊与肾之命门贯脊来看,仍然与肾发生密切关系,《灵枢》谓:“冲脉……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即气冲〉”,可知徐灵胎以两肾之间为“冲脉之根柢” (《傅氏医学三书》附系引),叶子雨以肾间动气为“冲脉所岀之地”(《难经正义》),是有它的一定依据的。

肾与冲脉在功能方面的关系,大概可从下列几点体现。1. 总的方面——阴阳:“少阴之上,名为太阳,以真阳之生,本于阴也。太冲之地,名曰少阴,以真阴之归根在肾也”,“少阴,水位也,为藏精之府。既藏精以自固,复升阳以腾骧,……要即冲脉而上之”(罗东逸《内经博议》)。2. 精血方面:“冲为血海,……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运行者,无积而不满也;停止者, 有积而能静也”(《此事难知》引王冰)。“太冲者,以一身之精气上升言之,不独为血海言之也”(罗东逸《内经博议》)。3. 精气方面:“人之元气精气,皆起于下……分三道而上,……〈其〉中央一道,则脉起血海,腾精气而上,积于胸中为宗气,以司呼吸,其名为冲”。所以说:“太冲者,生气之所由来起升之而不息者也。……肾为……藏精之府。……生气之原,其精内蕴,则其气上腾”(同前),可见肾所主之元阴、元阳、精气、精血,能够蒸腾、渗灌、冲发周身内外, 是与冲脉“上自头,下自足,后自背,前自腹,内自溪谷,外自肌肉,阴阳表里无所不涉”(张景岳《类经》)分不开的,《难经》称肾之命门为“五脏六腑之本, 十二经脉之根”(《难经·八难》)。《灵枢》却早称冲脉“为经络之海”,“五脏六腑之海”,罗东逸为之综合说,“太冲之太者,其盛为十二经之海,五藏六府亦皆禀之”(《内经博议》),实可当之而无愧。不过这一丰功伟绩,当然还有其它经、脏参加,其中尤以“冲脉隶于阳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冲隶于肝”较为突出。例如罗东逸说:“人受生以来,其真元一由先天而起,则少阴为之根柢,厥阴为之冲发,其气皆挟津液以上,历五藏而上之”;“太冲之地,属之少阴,少阴之前,乃为厥阴,其部为血海,常与太冲腾精气,而上灌渗阴阳”(《内经博议》)。唐容川说:“胞中为先天肾气,后天胃血交会之所。冲脉起于胞中,导先天肾气而上行,以交于胃,导后天阴血下行入胞中,以交于肾”(《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两家之说,堪为代表,此中详情, 应待冲脉专章论之。

六、肾与带脉的关系

“带脉者,起于季胁〈章门穴〉,回身一周”(《难经·二十八难》),“环腰贯脐,居于身之中”(叶子雨《难经正义》)。章门穴属足厥阴肝经,贯脐居中为脾土位居中央的所主范围,当然与肝、脾有关,但环腰有如束带,腰为肾之府,可见带脉和肾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内经》“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灵枢·经别》),即叶子雨所谓:“带脉之所从出,则贯肾系,是当属肾,女子系胞,赖其主持,盖其根结于命门也”(《难经正义》)。严鸿志从“女子系胞”的意义出发,从而体会到女子的子宫韧带为扶翼子宫固定位置者,“此论与中医所谓女子系胞,全赖带脉主之之说相通。盖西医所谓子宫之扁韧带,即中医所谓带脉是也”(《女科精华》)。此外,张子和有:“冲、任、督……皆络带脉”(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转引)之说。其实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除带脉外都上下直行,亦皆络于带脉。《内经》早就说过:“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为二十七气(《灵枢·九针十二原》),带脉是“二十七气之上下流行的关锁”。同时“人之力出于膂,膂在季胁之下,正所谓带脉也”(罗东逸《内经博议》),这与肾为作强之官,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七、 肾与阴维、阳维的关系

阳维、阴维均和足少阴肾有一定连系。阳维虽起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此所谓诸阳之会者,但其起点是“从少阴斜至太阳”(王叔和《脉经》),亦就是说从足少阴脉气所发的涌泉穴再斜上足太阳的金门穴。足少阴与足太阳为表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理解的。至于阴维,其脉气直接发于足少阴的筑宾穴,在足内踝上五寸腨肉分中,此所谓诸阴之会者,阴维与足少 阴肾的关系比之阳维更为直接。罗东逸从二维之脉气所发于太阳少阴者,从而 体会到“二维者,虽有经络之别,而实为阴阳之盛气所持。盖阳莫盛于太阳,是以能维持诸阳。阴莫盛于少阴,是以能维持诸阴”(罗东逸《内经博议》)。沈 金鳌进一步认为二维皆根于少阴,因为少阴肾为阴阳水火之宅,二维之根于此 者,以见阴阳互根之义。他说:“少阴为诸阴根柢之气,维于阳者必起于此,是阴为阳根也。少阳为诸阳根柢之气,维于阴者必起于此,是阳为阴根也。所谓互为其根者是也”(《杂病源流犀烛》)。上面提到阳维“从少阴斜至太阳”,一说阴维则“从少阳斜至厥阴”(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宝辉是这样理解的:“从少阴斜至太阳。少阴,心也。太阳,膀胱也。由心生血,行于孙络,孙络缠布周身,膀胱主一身之表,故以太阳少阴候阳维之脉也。从少阳斜至厥阴。少阳,三焦也。厥阴,心包也。三焦为腹包膜,血挟阳明之悍气,出诸气街,而遍周包膜,返还入总脉管,从心包复归于心,故以少阳厥阴,候阴维之脉也”(《医医小草·游艺志略》)。此对阳维、阴维的又一见解。

八、 肾与蹻脉的关系

“蹻脉有阴阳”(《灵枢·脉度》),“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根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难经·二十 八难》)。因为二蹻同起跟中,而阳蹻岀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阴蹻出内踝下足少阴照海穴。故滑伯仁曰:“阳蹻得之太阳之别,阴蹻本诸少阴之别”(《难经 本义》)。汪机认为:足跟乃肾经所由之地,二蹻同起于跟中,是二蹻同起于 少阴也(《外科理例》)。其实,二蹻只是一脉,起于跟中,随足少阴经脉上 行,与足太阳脉会于目内眥,再从目内眥随足太阳经脉下行,还于跟中。《内经》 只提到“蹻脉者,少阴之别”,“属目内眦,合于太阳”,指出蹻脉上行“气并 相还”,“如环之无端”(《灵枢·脉度》)。所谓“阴出阳则交于足太阳,阳 入阴则交于足少阴”(张景岳《类经》),少阴与太阳二脉循环周流,亦就是两蹻上下出入的实际情况。程知深明此义,谓“阴蹻阳蹻亦一脉也。自其合于少阴而上行者,则谓之阴蹻。自其合于太阳而下行者,则谓之阳蹻。故脉度篇但言蹻脉者少阴之别,……而不言阳蹻所自起也。蹻本一脉”(《医经理解》)。潘楫此前亦曾说过“二蹻……虽一为太阳之别,一为少阴之别,而实则随卫气相终始者”(《医灯续焰》)。潘氏之所谓二蹻随卫气相终始者,本乎《内经》“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灵枢·邪客》)。人的寤寐是卫气随阴蹻阳蹻上下出入的生理现象,“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如果“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灵 枢·大惑论》)。简单地说,阴出于阳则寤,阳入于阴则寐,阳盛则目张,阴盛则目瞑。这里得注意“卫气……常从足少阴之分”起始,行于五脏六腑,则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同上),即所谓“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灵枢·脉度》)。沈金鳌认为:“跷以矫举为义。其脉之剽悍,同于卫气,而皆上出目内眦。然皆有孔道,与卫不同。……其气之行每从根柢,阴阳和合,以为跷举,而上荣大会于目,故目之开合皆宜。若目气不荣,则目不合矣”(《杂病源流犀烛》)。沈氏之意,蹻脉与卫气有同有不同,蹻脉有孔道,卫气无孔道。我们认为正因蹻脉有孔道,卫气才得随蹻脉上下出入,才能发挥其“濡目”、“荣目”与张目、闭目的生理作用。又沈氏所谓“阴阳根柢”者,殆指少阴肾而言。至于蹻脉其他方面的生理功能, 《内经》指出:“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脉度》)。我们认为仍当结合卫气的功能作用来理解。又“蹻者,捷疾也。二脉起于足,使人蹻捷也”(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引张洁古),是令人轻健而蹻捷之意。我们认为蹻脉既为少阴之别,仍当从肾主骨,肾为作强之官,肾通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来理解。

本文选自姚荷生、潘佛巖、廖家兴《脏象学说与诊断应用的文献探讨:肾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鼎教授对奇经八脉的认识(2)
(6)藏剑书生的学医记
耳与脏腑的关系
“带脉”的循行与各经脉的关系如何?
肾经与膀胱经的表里关系
灵枢经·根结篇解析,以及临床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