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天文地理说开去

真正的学者,因为对于历史有深入的了解,对于现实有深切的体会,有对民族的前途满怀忧患,对于人性和命运有通达的认识,因此他们往往获得一种穿透时空的眼光,其视野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同时代庸庸之辈之上,见别人所不能见,知别人所不能知,并能以其所见所知启迪后人,孔夫子所谓先知先觉、以先知觉后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的志向就是学习天文地理,从中找到一些容易传播的素材和话题,从孩子教育这里入手,从常见身边的事物入手,去讲述一些天道。现在的人不谈天文更不谈地理,在古代知识版图中,天文与地理从来就不分家,也无法分家,离开了天文学,地理学就寸步难行。


这是因为,广袤大地只有在明亮苍穹的背景下才得以呈现,暴露其广袤浩瀚的面相和错综深邃的肌理,要度量和认识大地山川,要描摹山脉和河川的原委与脉络,离不开天空提供的方向和尺度,《易·系辞上》云:“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此之谓也。

天文地理构成了历法的定位体系,举个例子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招摇”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颗非常著名的天官名。《史记·天官书》:“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古代天文学中,名“招摇”是包含了两个星,一个在斗杓末端之星,一个在斗杓前一星,两星相距不远,他们随北斗斗杓而运转。


招摇被《山经》作者用来作为罗列群山的参照物,以招摇星照耀下之山为《山经》之首山,并以招摇之名命名此山,也就不足为怪了。这里就是招摇星和招摇山的对应。山,是固定不动的地理坐标;星星是随着季节的流转而旋转,不同的时间星座都出现在不同的位置,所以星座是变动的时空定位坐标。当说到什么星座的什么山的时候,就是在星座在某个位置时候的某个方位,那就能确定时间和地点了



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的说说天文地理之间的应用。从最有名的招摇星和苍龙七宿说起吧招摇,斗杓星也,主天时。为什么叫做招摇星:意味其为随斗而摇且众所观瞻,也就是可以来衡量天文地理。在古代北斗定时节,周天二十八宿定方位,但是因为北斗距离二十八宿较远,所以古人又在北斗和二十八宿之间找到几颗引人注目、易于识别的星,将北斗与二十八宿系联起来,招摇以及明亮的大角就在斗杓延长线上近,而连接斗杓和招摇、大角的曲线继续延伸正指向东方苍龙七宿的角宿。



也就是有名的“春季大曲线”。角宿在古代天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角宿是东方苍龙的第一宿,古时候,角星出地,龙见于野,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招摇之星正因其关联了北斗和角宿而获得了重要的地位,成为夜空中一颗众所瞩目的星斗。

七宿中的任何一宿,也可称为龙星。如上所说,招摇引人注目而且是人们判断时间和方位的重要标志物,俯察地理离不开仰观天文,地理目标的方位的确定有赖于以亘古不变且垂象昭明的星空作为参照,因此,招摇被《山海经》作者用来作为罗列群山的参照物,以招摇星照耀下之山为《山海经》之首山,并以招摇之名命名此山,也就不足为怪了。


山海经很多人都说是地理书,其实他是一本天文历法的书。很多名词,不是地上的,而是用来形容天上星座的形状。星星不仅可以定时节,还可以定区位。《山海经》中的南山经里面说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箕和尾也是星宿名,分别指东方苍龙星宿的最后两个星宿,这座箕尾之山之得名,显然是因为它上空的箕、尾两星。


当招摇-大角-角宿在最西面一山的上空时,箕宿和尾宿正在最东边的一座山的上空。由西向东绵延,逶迤于南方,则此时从招摇-大角-角宿(苍龙之首)到箕、尾二宿(苍龙之尾)必定也按照相同的走向而横亘于南方的夜空,也就是夏季的星象。大地之上,从招摇之山到箕尾之山,绵延的群山逶迤起伏于南方。


天穹之上,从角宿到箕尾,明亮的苍龙七宿蜿蜒腾跃于南方的夜空,这就是构成了一幅天文与地理、群山与星象上下呼应、声气相通的壮阔图景,而无论地上的山脉,还是天上的苍龙,在古人心目中,都是灵性潜运的龙脉。所以,用苍龙七宿来定时节的华夏人就成为龙的民族。东方苍龙七宿春升秋隐,,北斗七星以北极星四季轮回。既然说到这里,那我就展开了说的具体和系统一些,希望一次性解决困惑。

说华夏历史,不得不从天文历法谈起;天文历法,又不得不提苍龙七宿;谈苍龙七宿,又躲不开大火星,讲到大火星,就要讲到颛顼帝,史书记载,就是颛顼帝派人专门观测大火星,并发现了运用大火星相对于地球方位关系。黄昏时大火星初出东方,为夏历三月;黄昏时大火星位于南天正中,为大暑之前,约夏历五月;黄昏时大火星偏西而下,即《国风·七月》中记载的“七月流火”,为夏历七月。那我们就从大火星开始讲起吧。


专家们认为七月流火是很热的意思,其实他们都理解错了。“七月流火”并非指天气炎热,恰恰相反,它是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的意思。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为七月大火星向下行,天气转凉,九月妇女制寒衣,抵御寒冷。“流”指下行、西行之意,“火”指大火星。农历七月间,大火星渐渐偏西,其时暑热减退,故以“流火”寓意天气转凉。

大火星则指二十八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之第五宿的第二颗主星,亦即“心宿二”。其中东方苍龙七宿分别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其第五宿即“心宿”,为苍龙之心。心宿比较亮的星有三颗,即心宿一、心宿二、心宿三。其中,心宿一为太子星,心宿二为帝王星,心宿三为庶子星,象征帝王一家,太子统领前军,君王坐镇中军,庶子殿后。所以,大火星象征帝王。


他是大火星,而不是火星。大火星(心宿二)被认为是全天最孤独的一等星,身为帝王,光芒万丈,却只能做孤家寡人。唯有火星(荧惑)可堪相比,可做一生之宿敌,一世之知己。火星(荧惑)与大火星(心宿二)皆呈赤红,为全天最红的两颗星。当火星靠近大火星,侵入心宿,两颗红星相聚,红光满天,光耀天宇。这一星象称为“荧惑守心”,乃大凶之兆。“荧惑”即火星,“心”即心宿,“守”为守护、徘徊之意。一国不可有二主,火星入侵心宿,双星耀天,二帝并列,注定帝王被人干扰,国祚不长。于是,相爱相杀。所以有的古人可以通过观察天象来推测人间大事,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所以,专家的很多话都是错的,甚至是相反的,没有学到本质的东西,就急着发表文章赚取功名。七月流火,是形容天气转凉的意思,而不是热火朝天。所以我就想从被误解的那些成语、神话故事说起,弄一个正本清源的解读。然后教育给孩子们,这个比较生动有趣,纯粹讲天文历法,太枯燥。这就是就是弘道有术,道是离不开术的,不然就是空中楼阁。


女娲补天,讲的是用阴阳合历的方法制定了更精密的天文历法,那么在阴阳合历之前,老祖宗们用的是啥?在女娲补天之前的华夏先民曾长期使用大火星作为观象授时的依据,春分点在与大火星相对的参宿,因此,当方春东作的仲春时节,日躔参宿,黄昏日落之后,大火星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而当秋冬之交农事结束之时,日躔心宿,黄昏日落之同时,大火星也同时隐于西方地平线。大火星明亮璀璨,其周天运行与农时周期相始终,因此,先民们自然而然就用它作为农耕开始的标志。


华夏先人最早的生产方式不是牛耕,他们叫做火耕,在最开始的时候,需要半狩猎半耕种,就需要离打猎的森林很近的周边来耕田,方式就是放火烧林腾出空地来种植农作物,所以道家高人有说“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这个火,应该就是大火星,依据大火星的出没而决定火耕的时令。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了部分火耕的方式。


《礼记》有记载:“季春出火,为焚也。”,后来人们学会了驯服牛马,就用了更先进的牛耕,后世的寒食禁火习俗就是古时春天改火礼俗的遗风。刀耕火种差不多就是刚开天辟地时候的做法,拜托纯狩猎,开始半只脚迈进了农耕文明。


上古时代,因为大火星的初升和伏没正好对应于一个农时周期,大火昏见于东北,则方春东作,大火昏伏西北,则场功已毕,大火与农时之间的这种天衣无缝的关联,肯定很早就引起先民的关注,被用作观象授时的依据。斗转星移,岁月推移,由于岁差的缘故,大火升起的越来越晚,逐渐与农时周期错开——这里就发现用大火星定位时节的不足之处了。


当大火星不够精准的时候,先民们就开始寻找更匹配的参照物,于是他们开始关注在大火之前升起的房宿。古人将可以用为农时标志的天象称为大辰,所谓“辰,时也。”《尔雅》有记载:“大火谓之大辰。”又谓:“大辰,房、心、尾也。”可见,除了大火曾被用作示民早晚的大辰外,与之相邻的房、心也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视为大辰。


随着时间的流逝,苍龙诸宿依次成为不同时代人们关注的对象,连绵蜿蜒的苍龙,亦因此逐渐首尾全具,作为一个整体星象,成为人们观象授时的依据。这就是苍龙七宿的历史内涵,他是先人起步阶段的观天象的参照物。但是也有一些误差,在经历了很多年,苍龙七宿就不能满足农耕的精准需求了,那么就有了后来的阴阳合历,诞生了女娲修正立法的补天故事。诗经等书,也包含了重大的天文历法内涵。先人们把苍龙七宿对应的农时的经验总结为易经,那就是开篇的。



“潜龙勿用”、
“见龙在田”、
“或跃在渊”、
“飞龙在天”、
“亢龙有悔”、
“群龙无首”……,


说的无非是苍龙星象自春至秋由升到降的周天运动易经里说的: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也是取义于苍龙星象。“大明”,指璀璨明亮的苍龙群星,“大明终始”,谓苍龙星象之周天运行与农时岁序相终始;“六位”,指苍龙周天运行过程中潜、见、跃、飞、悔、伏(无首)六个方位,六个方位标志着从仲春到仲秋之间六个时令,故曰“六位时成”;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说好的苍龙七宿,为什么易经里说的确实六龙而不是七龙呢?


易经说的“六龙”,指组成苍龙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这里就不见了最后的箕宿。《石氏星经》有说,尾者,苍龙之末也,直寅,主八风之始。以尾为苍龙之末,箕宿不算在内。“历史上有名的”炎帝以火纪”,说的就是用大火星来计时定位,“大皞以龙纪”,说的就是用苍龙七宿来做参照物。这个应该是易知录里面推演出来的,这个无法考证了。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与人文密不可分,苍龙在华夏人文世界和精神血脉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龙因此成为华夏民族的图腾。周朝就有记载,那时候天子出行用的就是龙图案的旗帜。《周礼·春官》“日月为常,交龙为旂。”天垂象,圣人则之。所以先秦时代,天子祭祀、观天象、定历法等重大活动都要有龙旗。


龙旗是天道之象征,乃通天之神物,故惟有天子才有资格使用,这就是为什么皇帝叫做真龙天子的说法。龙代表这天文历法,历法又代表这天下有序、五谷丰登,所以龙逐渐成为天道和王统、知识和权力、国家和宗族的共同象征,成为至高无上的符号。天文地理就决定了风俗人情和文化,文化又决定了政治,政治就觉得了利益分配格局,所以要为天下谋利益,必须要从天文地理下手。

水为地之脉,山为地之骨,水主沟通,而山主隔离。巍峨的高山,超拔于广袤大地之上,不仅为鸟兽草木提供了蔽护,同时也是环山所居的人民所共同瞻仰的最醒目的地理标志,成为汇聚、引领一个地区地理景观的一个视觉中心和空间中心,所以,高山常被视为一个地方的“地望”。而水从四面八方汇聚入海,百川入海,各方面的气机在这里汇聚,所以容易运化出很多好东西,所以水主财,主沟通。山来隔断水来连线,这就构成了封闭又互有联系的地缘环境,所以地理古人就用山水来代替,叫做山川。


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四季来对应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呢?古人没有望远镜、也没有测绘技术,那么古人是怎么来修地图的呢?东汉天才张衡说“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从山海经的东南西北四座大山作为日月星辰出入的参照物,就说明古人的依据就是星空,星空浩瀚人人可见,就是天然的尺度,而群星,就是这个尺度上明亮的和恒定的刻度。


天空是大地和万物亘古不变的背景和尺度,斗转星移,不仅为大地万物规定了时序流转的节律和时间尺度,也为大地万物规定了方向坐标和广袤尺度。于是,天空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古代地理学家们度量、组织和划分大地山川的最终依据,按照星空确定九州列国、天下郡县的方位和分布,是为中国王朝行政地理学的“分野学说”;


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这就是阴符经说的,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中国殷商时期就有了“十二星次”,这个后来被人传到西方,就成了十二星座。

汉朝的地图,就是根据根据星座来对应的地理划分。古人怎么来划分各个领地,就是靠各个星座的在观测位置来划分的,这样足不出户可以分天下。

《晋书·天文志》和《汉书·地理志》都有记载,这个大家可以去看看。大家还记得滕王阁序吗?有一句话叫做: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古人结合四季、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十二星次和分野图就一起制定了十二分野图,这个就是古代治理天下和出远门、打仗用兵的必备了。

这么说,大家就更能理解为什么说天文地理不分家了吧。东晋后形成了可行的指导手册,有一本书叫做《二十八山经》,就是对应了二十八星宿。乾隆觉得这个很麻烦,他也理解不了,就把这个天文对地理的工具和资料都给毁了。


李淳风的《乙巳占》中提到一本散失了的《二十八山经》,把九州名山分别与天上的二十八宿对应起来,古人依循夏季苍龙七宿的走向布列山川,树立一系列明法可依的基点坐标。四库全书的编写,不是为了传承文化,而是进行过滤。不利于他们统治的,他们全部烧毁。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古人认为,大地本无形,藉星空以成形,山川本无理,藉星空而有理,大地山川借助天空才看清自己的面相、肌理、骨格和面相,星空是大地赖以自我观照和认知的一面镜子。古人的世界观比我们现在高级多了。


古代的经书,比如山海经既罗列四方山川地理,又序列四时岁序时令,既是一个空间框架,也是一个时间图式,图中位置,既表示方位,也表示时间。苍龙巡天,四时分居四方,春升东方,夏悬南方,秋蛰西方,冬隐北方,时间与空间,岁序与方位,苍龙的周年-周天视运行而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这正是中国传统宇宙观把春、夏、秋、冬四时与东、南、西、北四方相搭配的根柢所在。


古图标志的地图会把苍龙放在西北隅,这个说明就是在秋冬之交的西北方位,时空一体。就告诉你,在秋冬交际的时候要在西北方向用兵,时间地点都有了。人们仰观天文,无非是为了察乎时变,因此,星象的形象和名称的来历,可以从实用角度来倒推他命名的逻辑。古代打仗,绵延几十公里的军队,如何发号施令,进退有序。古人可以观天象预知天气,从天气来推敌人的情况。



《洪范》:“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星象既关乎季节,也必然可以据以预测气象。
龙,古代又叫做烛龙。“烛”繁体作“燭”,从火从蜀,会意兼形声。蜀,葵中蚕也。所以古人说:蚕为龙精。月值大火,则浴其种。龙,古称烛龙,“燭”字从“火”以示火耕,从“蜀”以示蚕织,一语而双关,正是男耕女织的生动写照,先民造字之妙。


也就是苍龙的发现、总结和运用,开始了华夏民族的男耕女织生活。这就是华夏人把自己成为龙的子孙的天文内涵。

大家自己看

这个我猜就是桑树类似的能够给蚕食用的植物龙生于水,被无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管子。

《尔雅》:“四气合谓之玉燭。”

在天苍龙,在地蚕形南方人养过蚕,当知有蚕日蚕月,蚕生长四个过程,与四时二十四节气之对应。

龙星可能原名为“蜀”或“燭”,因为先民火耕、蚕桑的时候出现了苍龙。蜀是蚕的意思,代表的耕织生活。龙就是对蚕的抽象和神化,蕴意着苍龙开启了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


现代人立足于文、理分殊的现代学术建制中,只能用分裂和二元的眼光回望历史,不可避免地把原本通体圆融的人类知识源头分为两截:天文、地理。在华夏古人的眼里:人类文化在其最深沉的底蕴里,就与天文学息息相关。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和人类领会世界的基本知性形式,而时间观和空间观最初始的和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历法。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句话是给华夏子孙道明了本质。人文之初,正是历法,建构了一个社会的时间节律和空间模式,规定了人们的时间观和空间观。由于时间和空间是人们的宇宙观和社会的秩序赖以奠立的基石,因此,对于人类精神而言,历法,就不仅仅是一串用符号或数字表示的周而复始的年、月、日,也不仅仅是农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和春耕秋收、占年卜岁的时令依据,而且还是人们理解宇宙和历史的基本依据。


正是因为有了历法,浩瀚的星空、苍茫的大地、悠悠的逝水流年,才不再是一团浑朴未开的混沌,而是变得轮廓分明,井然有序,从此天有分野,地有经纬,历史有编年,才有了天文、地理和人伦,天地间芸芸众生、森罗万象,岁月中纷纭世事、过往烟云,都在这个秩序中获得各自的位置和特定的意义,世界和历史才变得是可以理解可以言说。历法是宇宙观的基础,历法经纬了宇宙和社会的秩序,是古人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不仅直接关乎农事丰欠,而且影响着国家治乱、天下兴衰和人生吉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龙的天文学属性
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来是天文典故
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中国战国时期天文历法:“三垣”、“四象” 、“二十八宿”
古代天文历法--二十八宿及四象
古人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