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强:温故而知新

太康作品《青梅煮酒》。(供图/梁超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何晏《论语集解》说:“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朱熹《四书集注》说:“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把“温”解作“寻”是对的,但把“寻”解作“寻绎”(反复推求)则是后起之义。“寻”的本义是“燂”,东西冷了,把它热一热,叫做“燂”,引申开来,就是“温习”的意思。

温习旧的知识,并从中悟出新的道理,像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师”有两重含义:一是当别人的老师,二是当自己的老师。程树德说:“温故知新本为己之学,非以为人。……温故而知新,则所业日益,不待外求师而即可以为我师矣。”(《论语集释》)每一个人,只要足够勤奋,都可以自学成才,不一定非要花大力气、出高价钱去延请名师。有一些所谓的“名师”,除了误人子弟、致人倾家荡产之外,实在没有别的本领。也有一些头衔大得吓人的老师,比如“全人类的导师”之流,其实乃是“导失”——人们越是崇拜他,迷信他,越会迷失方向,神智不清。万千无辜生灵掉进万丈深渊,成为“领路人”的殉葬品,这种悲剧在历史上并不少见。鲁迅先生说得好:“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华盖集·导师》)

走自己的路,让“鸟导师”一边凉快去,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智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温故而知新,是把过去所读所学、所见所闻的知识熔为一炉,融会贯通,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故”是别人的、外来的,“新”则是自己的、内生的。这是浑然一体、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如果拆为温故、知新两件事情,层次就不一样了。钱穆指出:“若分温故知新为两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总之是记问之学。所学在外,则知识无穷,记问虽博,非属心得,既非能学,即非能教。仅成稗贩,何足为师?”(《论语新解》)我认为,这是很精到的诠释。博闻强记,至多不过是学问家,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这才是思想家。

“故”字也有两种解释:一是泛指旧知识、旧见闻,二是特指历史。刘逢禄《论语述何》说:“故,古也。六经皆述古昔、称先王者也。”也就是章学诚所说的“六经皆史”。那么,温故而知新,就有以史为鉴的意思。李泽厚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中国极端重视历史经验,记录各种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殷鉴,乃此文明一大特征。中国史书之多,举世无匹。从经验、事实、历史出发,温故以知新,不迷信奇迹,不空想思辨,此'实用理性’之具体呈现也。'实用理性’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历史理性。思辨理性(认识)、实践理性(道德)均来源和服从于此'历史理性’。”(《论语今读》)

“中国史书之多,举世无匹”,大概是真的,而这也正是不少“天朝”之民据以自豪乃至狂妄自大的资本。但李泽厚在这里回避了某些问题,比如,这些数量“举世无匹”的史书,有多少是信史?会不会因为“极端重视历史”,所以也极端重视篡改历史?或者换言之,会不会因为“极端重视历史”,所以历史也被垄断了,历史的编写、解读、传播等等,成了某一利益集团的特权与专利?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唐太宗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但假设这“史”是伪造的,被人为地涂抹了不少脂粉,那么从中“鉴”出来的东西,就大成问题,颇费捉摸了。温故而知新,首先要有“故”可温,而且这“故”是真实的,否则就谈不上知新。

在中国历史上,有时候竟然会无“故”可温,因为那“故”被故意遮盖起来甚至抹掉了;或者,人们仅仅因为“温故”,谈论了一些“往事”,就足以构成罪状,沦为被封杀、镇压、迫害的对象。我想,这大概是孔夫子始料不及的吧?


孔庆旭书法。(网络资料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共读】《论语》为政第十一章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连载(27)《为政篇》第11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经典读解(19)
论语注释 温故而知新
我读《论语》(2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