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后一句才经典,古人智慧,多数人不知

泱泱赤县神州,昭昭德理相传。中华文脉似骄阳,传承悠久未断绝。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将相人杰竞相在历史舞台登场,大展风采。终究大浪淘沙,无论你生前是大权在握还是富甲一方,在时光的摧残下,也不过是黄土一抔罢了。斯人已远,雁过留声。有赖于中华文明的五千载传承,数不尽的前人虽早已随风散去,却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许多蕴藏为人处世之道的人生哲理。网络推广论坛什么是iis奇葩网

中国古典文学和乡俗野老的碎语闲言中,流传着许多饱含智慧的警句俗谚。这些或朴实、或深奥的话语是先人数千年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故人赐予我们的宝贵遗产。蜀相孔明公教育官吏要“斟酌损益,尽进忠言”,诚哉斯言!人活于世,我们每个人都应聆听往圣先贤的遗训。

戴氏叔侄二人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在《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篇》有一句短语,言虽质朴无话,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今天就请各位读者与笔者一同踏进茫茫历史长河,去领悟这句话所蕴藏的人生哲理。

“水至清则无鱼”大家都知道,一条江河若是过于清澈,连适合鱼虾们生存的藻类等营养物质都没有,虽然看起来很美,却并不适合鱼类生存。鱼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很多种,我们以藻类生物为例,鱼类常倚靠水藻的掩护在水下汲取必要的营养,而藻常呈青绿色,自然与“至清”的水色不符。水若“至清”,鱼没了汲取营养的条件,难以生存,其下场自然不算美满。

古人之所以传诵这句话,更深远的目的还是在于告诫后人:水若至清则鱼亡,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放宽心,不要因为一些美中不足的小事大发雷霆,若是一个人事无巨细的处理日常小事,不仅会给自己戴上沉重的枷锁,还会招人厌烦惹亲友不快,有成为孤家寡人的危险。

“水至清则无鱼”所蕴藏的道理,想必诸君早已了然。这句警言虽流传甚广,但更深刻的道理,还藏在它的下句。相较于“水至清则无鱼”,很多国人对于他的后半句都不是很了解,后半句虽言略深奥,却并不是很难理解

后半句即是“人至察则无徙”,您别着急,我们先翻译。所谓“察”,意为审清、探明真相。人非圣贤,私欲难抑。一个人对待朋友时不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于朋友所犯的非原则性错误,我们应怀着大度的胸怀去包容。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每一位国人都应把这两句话奉为座右铭。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对待各式各种的问题,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不必追究事事完美,但求无愧于心就好。晚清重臣曾国藩初入官场时,对满清末年官场的腐败很是看不惯,得罪了不少同僚。在一次辩论中,曾国藩方懂得了宽容的重要,改变了对待部曲同僚的态度,成了叱咤大清政坛的风云人物。

诸君且记:山不厌抔土,乃成其巍峨;水不厌细流,方成其汪洋!

《大戴礼记》、《曾国藩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讲“水太清则无鱼”,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蕴含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值得深思
“水至清则无鱼”俗语还有下半句, 都是人生大道理, 值得铭记一生
古人言:“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是经典、做人是一门艺术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后半句才是精髓,能想通的都是聪明人
俗语“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是精华,老一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俗语“水至清则无鱼”,后半句是精华,老祖宗流传处世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