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是战略上的重大错误吗?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在战略上是否正确,史学界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有的人认为太平天国建都天京,是“太平天国领导者在战略思想和策略方针上的重大错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1853年3月,那就是在占领天京以后,应立刻以全部军事力量北伐,沿途发动农民起义,进攻北京;而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历史特点来说,进攻并占领北京是具有绝对把握的。也就是说胜利的条件都是具备的。因此,认为建都天京,是太平天国领导者犯了以保守的战略代替了进攻的战略的错误,使太平军丧失“千载一时”之机,在可以消灭敌人的时候而没有去消灭它。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的形势,是否彻底胜利的条件都是具备了呢?定都天京建立南方根据地再图北伐的战略方针,是否是保守的战略代替了进攻的战略?

首先,在占领南京后,太平军的军事力量还没有达到足以推翻清王朝的地步。

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到南京占领的短短三年中,太平军力量的确有了飞跃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战果。队伍从金田起义时的一万多人,发展到百余万人。凡太平军所至,人民纷纷响应,军事进攻势如破竹。在三年内,他们攻克了永安、全州、道州、永州、岳州、武昌、九江、安庆、南京等许多城市,击败了清军沿途的堵截。太平天国队伍虽然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真正能作战的力量仍然很少。占领南京后队伍虽号称百万,实际战斗人员只不过十万左右。太平军攻克的城市,多数是由于清军未认真设防或者是“弃而不守”。清政府重点设防的城市,如桂林、长沙,太平军就没有能够攻克。更重要的是太平军占领了城市,都是没有巩固下来。可见太平军的胜利,是暴风骤雨式的不巩固的胜利。

至于清朝统治者方面,,在太平军和其他人民斗争的沉重打击下,企图消灭太平军的军事计划被彻底粉碎了。清军内部矛盾日益加深,统帅不和,互相推诿,士气空前低落。三年中,丧失了江南大片土地。但是,它还没有到达崩溃前夕。因为被太平军攻占的城市不久就恢复了清朝统治;清军虽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在技术装备和数量方面的优势并未丧失。正因为这样,太平军占领南京后的第十天,向荣就尾追到孝陵卫扎下了江南大营不久,琦善又在扬州成立了江北大营。至于北方,清朝统治还比较稳定,主力部队基本上还没有出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的形势特点是:太平天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还是不巩固的;江南的清朝势力尽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它并没有受到致命性的打击。所以,在当时江南双方力量的对比中,太平天国只占相对的优势,还未占绝对的优势。尽管太平军对清军来说有“人心齐,地利熟,胆气壮”的优势,而清军比起太平军来还有“火器精,粮饷足,兵勇众”的特点。从全国力量对比来看,特别是北方,绝对优势更是在清朝统治者方面。以后北伐的失败。西征之艰巨,就是最好的证明。认为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太平天国已在江南占绝对优势的估计是值得讨论的。至于说占领北京有绝对把握争彻底胜利的条件都是具备的,更是值得研究了。

其次,占领南京以后,战争如何继续进行?

摆在太平天国领导者面前的有三条路:

一条是建都天京,分兵北伐。洪秀全留南而杨秀清往北;

一条是集中兵力北伐。按照这个战略,要求在南京不要停留,一鼓作气向北京进军,攻克一城即弃一城;

一条是集中兵力平定南方,建立南方根据地,再图北伐,即占都金陵,据长江之险,分攻东南,徐图北窜。

这是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准备实行的战略方针。实际上执行的主要战略方针,是一、三两条的混合,而以第三条为主。分兵北伐,即“悬军深入”的战略方针。

集中兵力北伐和集中兵力平定南方再图北伐这两条战略,到底是哪一条正确呢?后者。其理由如下:

第一,如果集中兵力北伐,也就是坚持过去“攻克一城即弃一城”的战略方针,那么,太平军不仅不能克服三年来革命成果不巩固的根本弱点,而且还会在北伐过程中遇到三个难以解决的困难:

一是腹背受敌。

太平军集中兵力北伐,势必前有“势不能敌”的北方清军主力,后有江南清军的尾追。腹背受敌,作战困难。

二是粮食供应和交通上的困难。

“北方少水乏米”,“河南河水小而无粮”,是当时存在的客观情况。“少水”必然会给太平军造成交通运输的困难,因为陆路交通比水路交通困难。“乏米”则势必给太平军带来粮食供应上的困难。北伐军将领林风祥的禀报中,就不只一次提到“粮料甚难”的问题。当时北伐军不过二万多人,尚且遇到如此严重的粮食困难,一百万人北伐的粮食困难,将更是不可设想的了。

三是成果不能巩固。

即使太平军以流动作战方式侥幸地攻克北京,也决不可能把成果巩固下来。历史上有过因建立根据地而逐步取得胜利的农民战争的先例,如元末的朱元璋农民军,但是却找不到一次始终采取流动作战方式不建立根据地因而取得胜利的农民战争。

第二,根据当时的形势特点来看,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是:集中兵力,平定南方,建立南方根据地,再图北伐。

三年来的战争实践,使太平天国领导者初步地懂得:过去那种流动作战方式是不可能取得彻底胜利的,要取得根本胜利,就必须建立根据地,所谓“欲立永久之基,必得至当之地”。太平天国领导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又考虑到集中兵力北伐的不利条件和困难,才最后决定放弃过去的流动作战方式,采取建立南方根据地再图北伐的战略方针。如果说在太平天国革命初期,太平军为了保存和发展力量,避开优势敌人,采取流动的作战方式打下南京,取得立足之地是必要的话,那么在占领南京后革命力量有了飞跃发展,但还不足以彻底消灭敌人的时候,再不建立根据地去巩固革命的成果,则是完全错误的。

所以,太平天国由流动作战到建立根据地的战略转变是完全正确的。其所以是正确的,因为:

1,建立根据,地是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它可以克服过去力量发展迅速但不巩固的致命弱点,使太平军“出可以战,处可以守”。

2,东南是当时最合适的,根据地。因为它在政治上有人民的归心,经济上“天下粮食尽出于南方”运粮更容易,地势上有长江天险。

3,建立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根据地,还可以切断清朝“京师性命所系”的粮食供应地——江浙二省,致敌人于死地。

第三,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再图北伐的战略,是极大多数太平天国领导者所赞同的。

有人提出太平天国名将罗大纲:

“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属无类矣”

这段话,作为建都金陵错误的论据。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太平天国名将罗大纲提出的“欲图北必先定河南”的第一个战略方案,和太平天国领导者原定“分军镇守江南,欲往河南,取河南为业”的战略方案是相同的。第二个战略方案,即“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再图北伐,这是和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采取的建立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根据地再行北伐的战略方针是一致的。罗大纲还提出

“既都金陵,宜多备战舰,精练水师然后可战可守”

的积极建议。可见罗大纲并不认为建都金陵是错误的。

罗大纲既认为定都天京是“可战可守”的,那么为什么又说那段话呢?

这段话不能说成罗大纲反对建都金陵,而只能理解为罗大纲反对“安居此都”,保守安乐思想滋长,不谋积极进取。在南京建立根据地这一战略是正确的是一回事,而领导者保守安乐思想增长又是一回事,不能以领导者产生保守思想的错误来否定建都南京的正确,正好像不能以建都南京的正确来否认领导者有保守安乐思想一样。相反,如果把罗大纲这段话说成是他反对建都南京的论据,那么罗大纲主张“定南九省”的战略和建都天京“可战可守”的含义,就成为不可理解的了。

所以,罗大纲并不反对建都天京再图北伐的战略。

总结

太平天国领导者鉴于占领南京后力量还不能立即推翻清王朝在全国统治,和三年来没有根据地的弱点,改变过去流动作战方针,采取以江宁为根本“乃谋割据”再图北伐的战略,这是一个正确的战略。这是一个弃自己所短而又切合形势发展需要的革战略,是太平天国领导者战略思想上的一个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相反,不集中兵力平定南方而分兵北伐,或者坚持过去克一城弃一城的战略方针,是一个脱离实际情况的错误的战略,是一个决不可能得到成功的战略。

当然,建立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根据地的战略是正确的,并不意味着否认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犯了战略上的许多错误。如没有集中兵力歼灭南方的势力,却又分兵北伐;没有积极向苏南和浙江进军;没有积极支持南方各地人民起义;没有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等等,以致使最终遭到失败。但是不能把这些错误都归到定都天京上面去,更不能把太平天国没有获得胜利说成是定都天京的错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平军2万人北伐打到了天津!洪秀全为何不直接大军攻灭大清呢?
太平天国两次北伐,结局完全相反
曾国藩VS洪秀全:战略决定成败
太平军北伐首领原本是他,两大失误让他错过入主北京机会!
晚清太平天国的三大战略失误注定无法复制朱元璋驱胡复汉的奇迹
洪秀全占领南京时期,为这一事而屠杀数万年轻妇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