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僰人悬棺”的僰人为什么突然消失?僰人现在还有没有后裔?

宜宾地区南部曾有一支人丁兴旺的少数民族,经明代三次大镇压后,这支古老的民族竟然从历史上消失了,而事实证明一个民族是不会灭绝的... ...

“僰人”的由来。

“僰人”,即濮人,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人对西南诸民族的统称。“僰”与史书记载的“濮”是一回事。中原人将其西南诸族统称为“濮”,又称“百濮”。现今在宜南一带那些千仞岩壁上停放的悬棺,人们认为就是这一民族留下的墓葬。

据史籍记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宜南就有“侯国”,汉武帝时改置“蜒道县”,到宋、元时“僰人”已遍及宜南大片地区,与汉人杂处。《明史马昊传》称:

“筠连、珙县、围亘千里、山管深阻,僰人... ...等杂居其中。”

这里指出了“僰人”分布最多之处。珙县旧志地名中冠有“僰”字者比较多,如“僰人寨”、“僰人坡”、“僰人坝”、“僰川沟”和“僰乡坳”等。

历史上一直认为“僰人”是“最仁,故字从人”。但这么一个分布广、讲博爱的民族,明代以后,竟然神秘地消失了。《珙县志》云:

“西南夷,其先多僰种……今珙邑僰类已尽。”

“僰人”为什么会消失?

“僰人”消失的原因,一些文献史籍中说是因为明王朝用战争把他们消灭的。明《成化实录》说,宪宗初,四川戎县僰众“作乱”,兵部侍郎程信等调集川、黔官军围剿,毁寨七百余处,斩首千五百余级,俘获八百余口。其后攻山都六乡,焚其诸寨,又斩首三千一百余。

《叙府志》称,正德中,巡抚马昊、总兵昊坤再次调集大军镇压“僰人”,俘斩三千余。万历元年,明王朝调集十四万明军,第三次大规模镇压“僰人”,攻入要塞九丝城(今兴文县西南的九丝城镇),陷寨六十余处,捕杀十万人,将“僰人荡扫殆尽”。此后,宜南一带再未见到“僰人”,也未发现有新的悬棺出现,说明“僰人”从此绝灭。

那么“僰人”有没有后裔?

然而,民间一些说法却与此相反,即“僰人”没有斩尽杀光,还有后裔,而且具体指出当地何姓人家就是。如民间有一首流传至今的民谣:“游倮倮,范苗子,何家本是挂岩子。”挂岩子即悬棺,这就是说,悬棺里葬的是何家的祖先,宜南一带姓何的是“僰人”的后裔。

民间还说何姓人家的祖先本姓“阿”,因避封建王朝镇压,才改姓了“何”查明史,确有“阿大王”其人,他是“僰人”首领,在九丝城战役中被明军杀害。一九七四年省博物馆清理悬棺时,从有的悬棺内清出刻有“阿日沐”姓名的竹筷、碗和青花瓶等,说明何姓祖先姓阿大体是可信的。

一些史学工作者也为这些传说提供了旁证。如芮逸夫在其《川南民族的悬棺葬问题》文中说:“我曾在洛南访问过一何姓老人,自称其始祖何大宁原系九丝酋阿大、阿二之同族,后“投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故改而为何姓。”另有史学家说,兴文县麻糖坝有几位老人曾告诉他们,解放前有人亲眼见过有家姓何的领着自己的家族,吹吹打打到悬棺前祭祖。

“僰人”未被灭绝说,看来是符合逻辑的。

总结:在明代,尽管“僰人”一再遭到残酷镇压,但要诛尽杀绝个人丁兴旺的民族,恐怕是不可能的,改名换姓、从服变俗者是有的。逃亡者是有的。招安者也会有吧。这些人理应有后裔。至于后裔是否就是现今宜南一带一些何姓人家,这倒可以进一步考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僰人族属源流,从灵魂洞穴葬探析丘北僰人的族源
探访四川神秘的“僰人悬棺” 场面震撼恐怖(组图)
华夏第57个民族的消亡之迷
珙县僰人悬棺,悬棺之下倍感奇妙
僰人族属源流
悬棺之谜——一个民族的兴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